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只要自己用心去做一定能有所建樹,成為這個行業中的領軍人才,正所謂"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修腳,一個聽上去就讓人覺得很"不上檯面"的工作,但有需求就有市場,沒有誰能夠有資格去指責其他的靠自己本事掙錢吃飯做出一番功績的人。成功的花朵都需要汗水澆灌,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魯可水便是如此,他在修腳行業中摸索30多年,終於闖出一番天地。
魯可水出生在安徽繁昌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也為了給弟弟妹妹一個好的環境,魯可水很早便放棄讀書的機會,打算去城裡找份工作,可是年齡小、文化低,根本沒人願意接受他,無奈下魯可水只能回到村子裡靠給街坊鄰居修腳補貼家用。
之所以選擇修腳這個特殊行業,還要從魯可水的祖爺爺說起。晚清時八國聯軍入侵,倉皇中帶著近侍逃離北京,一路逃竄讓這個養尊處優的女人得了嚴重的腳疾,手下的大臣為她找來的名醫魯可水的祖爺爺。
祖爺爺憑藉自己高超的修腳技術,不僅解決了腳疾問題,還為慈谿剔除了不少腳部死皮,讓慈谿的腳宛如十多歲的小姑娘般柔軟嬌美。高興之下賞賜了不少錢財,還賜了"刀王"的美譽,魯家的修腳技術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名。
不過這份工作畢竟說出去不太體面,後代都覺得這個技術太過低賤、卑微,沒人願意繼承,等到魯可水這一輩時便只剩皮毛。為了不讓這門技術徹底淹沒,魯可水找到當地一個非常有名的修腳師傅,想拜他為師好好學習這門手藝。
在老師傅精心教導下魯可水進步飛快,僅用1年便可獨當一面,與此同時他還自學了古箏,客人在沐足的時候還能欣賞到動人的音樂,30年後魯可水已經成為修腳這個行業頂尖級的大師。
如今的魯可水人稱"魯刀王",很多人不惜驅車千裡都要來體驗一下魯可水高超的技術,3、4釐米的腳皮被削下來的那刻,是一種來自靈魂的舒適,讓人慾罷不能,此外魯可水還有收藏腳皮的習慣,他把客人削下來的腳皮精心消毒,再曬乾儲藏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蕪湖鐵畫,一種全部用鐵製成的畫作。此時魯可水心想:"這鐵都能做成畫,那他收藏的那些腳皮是不是也能拼湊成一幅絕美的畫作?"
回家後魯可水立馬把所有的腳皮都拿了出來,分門別類的擺放整齊,他細細端詳發現每個腳皮都有自己特殊的紋理和形狀,這給了他無限的創作靈感。
本就有繪畫功底的魯可水先是臨摹名畫,一筆一畫中都包涵著這位藝術家的心血,然後再修剪腳皮貼到畫作上,工序相當繁瑣,《清明上河圖》他用了4-5年才完成。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這幅腳皮製成的《清明上河圖》被一位富商用20萬買走,這也算是對魯可水技術的認可。他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再一次向世人證明當初的選擇沒錯,只要用心修腳也能變成一項別人仰望的事業,庸俗的工作也能充滿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