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夥修腳30年,用萬人腳皮作《清明上河圖》,被富豪20萬買走

2020-12-25 騰訊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只要自己用心去做一定能有所建樹,成為這個行業中的領軍人才,正所謂"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修腳,一個聽上去就讓人覺得很"不上檯面"的工作,但有需求就有市場,沒有誰能夠有資格去指責其他的靠自己本事掙錢吃飯做出一番功績的人。成功的花朵都需要汗水澆灌,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魯可水便是如此,他在修腳行業中摸索30多年,終於闖出一番天地。

魯可水出生在安徽繁昌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也為了給弟弟妹妹一個好的環境,魯可水很早便放棄讀書的機會,打算去城裡找份工作,可是年齡小、文化低,根本沒人願意接受他,無奈下魯可水只能回到村子裡靠給街坊鄰居修腳補貼家用。

之所以選擇修腳這個特殊行業,還要從魯可水的祖爺爺說起。晚清時八國聯軍入侵,倉皇中帶著近侍逃離北京,一路逃竄讓這個養尊處優的女人得了嚴重的腳疾,手下的大臣為她找來的名醫魯可水的祖爺爺。

祖爺爺憑藉自己高超的修腳技術,不僅解決了腳疾問題,還為慈谿剔除了不少腳部死皮,讓慈谿的腳宛如十多歲的小姑娘般柔軟嬌美。高興之下賞賜了不少錢財,還賜了"刀王"的美譽,魯家的修腳技術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名。

不過這份工作畢竟說出去不太體面,後代都覺得這個技術太過低賤、卑微,沒人願意繼承,等到魯可水這一輩時便只剩皮毛。為了不讓這門技術徹底淹沒,魯可水找到當地一個非常有名的修腳師傅,想拜他為師好好學習這門手藝。

在老師傅精心教導下魯可水進步飛快,僅用1年便可獨當一面,與此同時他還自學了古箏,客人在沐足的時候還能欣賞到動人的音樂,30年後魯可水已經成為修腳這個行業頂尖級的大師。

如今的魯可水人稱"魯刀王",很多人不惜驅車千裡都要來體驗一下魯可水高超的技術,3、4釐米的腳皮被削下來的那刻,是一種來自靈魂的舒適,讓人慾罷不能,此外魯可水還有收藏腳皮的習慣,他把客人削下來的腳皮精心消毒,再曬乾儲藏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蕪湖鐵畫,一種全部用鐵製成的畫作。此時魯可水心想:"這鐵都能做成畫,那他收藏的那些腳皮是不是也能拼湊成一幅絕美的畫作?"

回家後魯可水立馬把所有的腳皮都拿了出來,分門別類的擺放整齊,他細細端詳發現每個腳皮都有自己特殊的紋理和形狀,這給了他無限的創作靈感。

本就有繪畫功底的魯可水先是臨摹名畫,一筆一畫中都包涵著這位藝術家的心血,然後再修剪腳皮貼到畫作上,工序相當繁瑣,《清明上河圖》他用了4-5年才完成。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這幅腳皮製成的《清明上河圖》被一位富商用20萬買走,這也算是對魯可水技術的認可。他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再一次向世人證明當初的選擇沒錯,只要用心修腳也能變成一項別人仰望的事業,庸俗的工作也能充滿藝術。

相關焦點

  • 安徽小夥修腳30年,用腳皮拼出《迎客松》,富豪想出20萬買走
    安徽有一位小夥,雖然他的職業是修腳工,但他卻非常用心,在修腳行業做了整整30年時間,之後,還用一張萬人腳皮拼出一張「迎客松」,曾有一位富豪想用20萬買下,小夥成功的背後,是與他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 安徽男子修腳30年,用萬人腳皮拼出《迎客松》,富豪欲出20萬買走
    ,並做成了一幅畫,引起不小的轟動,當年甚至有一富豪,出價20萬欲買畫,此人便是修腳師傅魯可水。 魯可水,1974年出生於安徽繁昌,魯可水的上面,還有6個哥哥姐姐,所以家裡條件不太好,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魯可水10多歲時,父親病逝,全家的重擔壓在母親肩頭,失去經濟來源的魯家孩子們,都只能輟學,所幸魯家孩子跟父親學來一些修腳功夫,便跑去蕪湖當修腳藝人。
  • 雲看展丨帶你去看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隨著一些博物館、展覽陸續開放那顆想要去看展的心悄咪咪的想要往外走了但出門還是要注意防護哦!不能鬆懈哦!不能外出看展的日子這周鍋鍋繼續帶你們雲看展!待春暖花開我們再一起看展去呀~現在就先跟著我們的體驗官:皮皮,一起穿越回到宋朝,一睹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吧~ VLOG丨《清明上河圖3.0》數字藝術廣州展 (視頻拍攝時間2019年12月)《清明上河圖3.0》曾在故宮展出,引來141萬人
  • 【20萬粉:女裝+黑絲】清明上河圖
    2021年2月16日晚11點半,回到2049在B站的粉絲數,突破了20萬,據說B站有一個規矩,說每到一個10萬粉就要女裝一次,我其實從來不看B站,所以這個傳聞是真是假我還真不知道,但在10萬粉的時候,我還是嘗試了一下,效果感覺還不錯,當時我本以為10萬到20萬,這簡簡單單、輕輕鬆鬆,但沒想到,隨著節目質量的不斷滑坡,這個等待是漫長的,最終導致我早已買好的女裝,今天再穿已經明顯變小了,畢竟這兩年我也胖了十幾斤
  • 清明上河圖題材的絕響之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清朝工筆大成之作
    #清朝#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全卷匯集了除花鳥畫以外的許多畫科的技法,如人物鞍馬用工筆設色、山水樹石系用青綠畫法、建築舟船用界畫法、浮雲流水用白描畫法,總的來看,該圖屬於工筆畫。畫家們用局部近似焦點透視、整體屬於散點透視的取景方法展現了18世紀的以蘇州城為主要特色的城市風貌。
  • 他們用了6年,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一本立體書
    但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幾乎每隔十年才能公開展示一次,能親眼所見真跡並近距離觀賞的機會,實在難得。不過現在有一個機會,能讓你把《清明上河圖》帶回家慢慢欣賞!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圖》立體書,不僅高清重現了《清明上河圖》全卷,更是用立體結構重新詮釋這幅名畫,讓它以另一種方式生動呈現在我們眼前!
  • 走進傳奇民俗畫卷《清明上河圖》
    今天是年初五,我的媽媽組織了二十幾個小朋友一起來到了中華藝術宮,請了兩位老師為我們講解清明上河圖,讓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學習。一本用宋畫呈現的大宋文明,一卷在視覺上賞心悅目的宋朝,一部看得見的歷史記錄,一幅可以近距離觀察的《清明上河圖》。
  • 清明上河圖放大30倍,發現了北宋一家「奶茶店」,廣告語很有創意
    清明上河圖放大30倍,發現了北宋一家「奶茶店」,廣告語很有創意各位看官大家好,這裡是老羅看歷史。歷史上的事情很多讓人捉摸不透,老羅用最獨特的眼光帶給大家一種全新的歷史真相,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歷史。我是老羅看歷史的小編又到了今天小編講歷史故事的時間了。
  • 《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香港展開幕
    《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香港展於2019年7月26日至8月25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3號館舉行。再現一幅恢弘的巨作「盛世長卷」將呈現一幅近5米高、30餘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巨幅動態高清投影。動畫的線稿部分由20餘位原畫師歷時400多天手工繪製而成,真實還原原作筆觸,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宋代畫作效果,並通過後期合成、render等手法,讓畫中事物「活起來」,再現經典巨作。
  • 會寧民間藝術大師李松霖用金屬繡雕重現《清明上河圖》
    他不僅喜歡玩刀,還喜歡在金屬板上用刀作畫……他的名字叫李松霖,是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近日,記者在採訪時獲悉,李松霖耗時三年多,運用自創的金屬繡雕技法精心摹刻創作的巨幅力作《清明上河圖》已於日前完美收官。
  • 農家女愛上十字繡 挑戰24米《清明上河圖》
    農家女愛上十字繡 挑戰24米《清明上河圖》 她這一研究就是4個年頭……  中年喪夫十字繡重喚信心  丈夫一開始反對張應伏的廢寢忘食,看著妻子花千餘元買來的大幅十字繡材料,老愛打擊說是不可能繡完的。然而張應伏卻憋著一股子幹勁,加班加點想趕在丈夫生日的時候把6.5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親手送上,給丈夫一個驚喜。  然而天降橫禍,2011年,丈夫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的不朽之作!(宋徽宗時代第2卷157)
    他的名字,在今天的華人世界家喻戶曉,他的傳世之作,是兩宋繁華的代表,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無價之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張擇端,就是《清明上河圖》。論起中國傳世名畫,無論怎樣排名,永遠少不了《清明上河圖》。
  • 從《清明上河圖》的3大謎團,看古人是如何拍馬屁的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限令2個小時內搬離皇宮,匆匆忙忙攜帶走的一批寶物中,《清明上河圖》位居其中。1950年,北博物館在清理庫存文物時,《清明上河圖》重現世間。當時庫房中共有三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經專家鑑定後,確定其中一幅為真跡,後藏於故宮。
  • 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畫家小傳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北宋徽宗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等。
  • 清明上河圖「騙局」,張擇端沒說的話,原來都在畫裡了
    清明上河圖「騙局」,張擇端沒說的話,原來都在畫裡了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和我一樣,小時候曾讀過一個叫《一幅壯錦》的民間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老奶奶把在集市上買回來的田園畫,一針一線的織成了一幅壯錦。故事的最後,這幅壯錦裡的花草、房屋、山水全部變成了現實,從此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清明上河圖》裡話清明:一紙宋朝人的度假攻略
    【環球網文化頻道】提起清明節,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千古傳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與詩句同樣出名的,還有宋代畫家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  作為一部宋朝人的「紀錄片」,《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吸引了無數宋史學家和美術史學者的解讀。這幅著名的風俗畫長卷,亦被稱為研究宋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礦」。
  • 《清明上河圖》這個IP,是現代電影電視繞不開的創作來源
    除了演技外,高水準的製作水平和劇情中經過嚴格考究的專業知識也堪稱「良心之作」。宋徽宗為之題名《清明上河圖》,又是什麼意思?故宮中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真的? 這些問題都是後世爭議的焦點,至今無從定論。電視劇中雖然做出了解釋,但也僅代表其中一方觀點的藝術演繹。相信若非時光機器真的發明成功,家喻戶曉的《清明上河圖》仍將神秘下去。現存30多本?
  • 重達幾噸的翡翠雕刻成《清明上河圖》,被稱為「曠世奇作」
    《清明上河圖》我們都很熟悉,為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風俗畫,是他僅存的傳世精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國寶級文物,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作品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那麼你見過用翡翠雕刻的《清明上河圖》嗎?
  • 《清明上河圖》裡的服飾在他手裡一一「重現」
    叢劍設計的服裝,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符號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叢劍鄭齡:24年經歷:生在安徽,創業於鄭州戰績:復刻《清明上河圖》中百業服飾,傳承漢襟文化1971年生於安徽的叢劍,早在1996年就來到鄭州從事婚紗、禮服設計行業,身處鄭州近20年,斬獲獎項無數,但依然沒有歸屬感。後來,已過不惑之年的叢劍迎來了事業上的轉機。他找到了值得自己堅守的使命——著眼厚重中原文化,做漢襟文化傳承者。
  • 《清明上河圖》背後的陰謀和殺局!
    這個問題居然被一本《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書石破天驚揭開,全畫824個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有名有姓,原地復活。《清明上河圖》身世之謎——張擇端當時受宋徽宗指使,繪製《清明上河圖》,用以記錄宋徽宗在汴梁城內布下的奇局。喧鬧的虹橋,一抬轎子徐徐穿過,裡面坐著的正是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