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只有邁出第一步,才能走向更遠的未來,在科技落後,交通不便的古代,古人無論是出行還是幹活,基本就靠自己的一雙腳,長此以往,各種足病出現。故而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便有關於足病的記載。
有病,自然就得治,相傳周文王便患有甲病,一個名叫冶公的人用「方扁鏟」將其治癒,在《諸病源候論》、《外科啟玄》等書中,也有關於「胼胝、肉刺」等記載,等到清代時,修腳早就成了專門且重要的行業,修腳和針灸、按摩,並稱為「中國三大國術」,可見其地位之高。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是一位修腳師傅,並且他的祖先,還被慈禧封為「刀王」,曾替慈禧修腳,並去除頑疾,受到祖輩影響,他年紀輕輕便入了行,和別的修腳師傅不一樣,他竟然把客人的腳皮攢了起來,並做成了一幅畫,引起不小的轟動,當年甚至有一富豪,出價20萬欲買畫,此人便是修腳師傅魯可水。
魯可水,1974年出生於安徽繁昌,魯可水的上面,還有6個哥哥姐姐,所以家裡條件不太好,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魯可水10多歲時,父親病逝,全家的重擔壓在母親肩頭,失去經濟來源的魯家孩子們,都只能輟學,所幸魯家孩子跟父親學來一些修腳功夫,便跑去蕪湖當修腳藝人。
與古時候不一樣,修腳這門行業,如今已經逐漸沒落,甚至在很多地方,修腳都是有些讓人瞧不起的職業,魯可水的哥哥姐姐們便因為受不了他人的眼神,而選擇從事其他行業,到最後只有他一人堅持了下來。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那麼定會取得成功,魯可水便是一個執著的人,他立志將魯家的修腳手藝傳承下去,而且他認為,修腳是靠手藝吃飯,不偷不搶,有什麼丟人的?
有心人,天不負,經過魯可水的努力,他的修改功夫愈發精進,成了修腳店裡的「頭號師傅」,不少客人都指名讓他修腳,對魯可水讚不絕口,看到客人滿意的笑臉,魯可水很開心。除了修腳,魯可水還對書法、繪畫特別有興趣,碰到對此有研究的顧客,他們還會聊上一番。
與此同時,魯可水還有一個特殊「癖好」,那就是收集客人的腳皮,他知道自己的「癖好」有些怪,所以也沒向別人說,直到後來魯可水去蕪湖參觀鐵畫,頓時突發奇想——鐵都能作畫,那腳皮是不是也可以?
魯可水向來就是個說幹就幹的人,回去以後,他便拿出腳皮,動手創作,由於本就有繪畫功底,魯可水很快臨摹了一幅《迎客松》,接著將腳皮粘貼上去,便成了一幅「腳皮畫」(腳皮已經過處理),由於這些腳皮厚薄不一,故而看上去很有立體感。
魯可水鼓起勇氣給大家看這幅畫,沒想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並不敢相信這竟然是腳皮!獲得鼓勵的魯可水更有幹勁了,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一幅「腳皮版」《清明上河圖》出爐,引起了無數人的注意,甚至有一位富豪顧客,出價20萬想買下它和《迎客松》。
不過再三思考後,魯可水並沒有賣掉兩幅畫,因為他覺得這些畫是他對家族事業的傳承,並不是為了賺錢。
轉眼間,魯可水修腳已經30多年,如今的他,早就開了自己的修腳店,生意特別好,他用自己的雙手,讓這門看上去「丟臉、不入流」的工作,登上了大雅之堂,他的堅持,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如今,那幅《清明上河圖》便掛在魯可水的店裡,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