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信息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zp114net
每天發布漳平新聞、招聘、美食、風景,粉絲超36000。合作、投稿微信:690908668(爆料有微信紅包)
龍見宮於成化壬寅正月戊寅初建,至今己有五百四十多年歷史文化,宮裡主要供奉平直王侯和民主公王。龍見宮多次修建於成現在這樣,龍見宮位於漳平市永福鎮紫陽村山兜成化壬寅正月戊寅初建勅封護國人主二尊王侯皓皓明天立古今於福地巍巍人主鎮北方之境土公元1482年初建,至今已有535年歷史平直王候和民主公王平直王候民主公王在山兜元帥館供奉著三位元帥之神位,也就是相傳中田公元帥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為酷愛人間戲劇,擅長音樂歌舞,玉帝準他下凡,功滿再回天廷。三太子投胎於閩中莆陽一戶姓雷的畲族農民家庭,唐朝開元四年(716)四月初九出世,因其嘴巴周圍皮膚烏黑,家人以為不祥,抱放在村外路旁田塍邊。時有一木偶戲班經過那裡,見襁褓中的嬰兒嗷嗷直叫,有一隻毛蟹正爬在嘴唇邊,用涎沫餵他,其頭頂戴的帽子上繡有一個「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將他帶走,由戲班代為撫養。小海青在戲班裡一天天地長大了。他長得眉清目秀,活潑可愛,聰明乖巧;日日同藝人們一起,讀書寫字,彈琴唱戲。到十八歲時,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會彈奏各種樂器,特別是善於吹奏一種名叫「篳篥」的笛管(這種奇特樂器,莆仙戲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唐明皇「遊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其旋律譜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練演奏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樂官奏稟,閩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無論任何樂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麼曲譜他都一看就會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宣召雷海青入宮,殿試取用。
雷海青應召赴考,一舉中了探花,皇后親自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簫,當殿吹起悠揚悅耳、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和樂師名優們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當即恩賜雷海青狀元及第,並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欽賜御酒飲宴獎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莆田城北門外拱辰村頭亭民眾,在唐時雷海青搭棚演戲的舊地,即元建「瞻闕亭」(為城涵驛道第一亭,俗名頭亭)之東側,率先立廟供奉田公元帥,以雷海青忠魂顯聖呈瑞彩的神話故事,取其名曰「瑞雲廟」,並重建戲臺,供戲班演劇,以示紀念。後來,莆仙及惠安、福清各地民間相繼來此分靈建廟,奉祀田公元帥,於是頭亭宮廟便成為信眾公認的「瑞雲祖廟」。廟內的石刻楹聯有:「廟貌巍峨拱辰外,旌旗縹緲瑞雲中」、「棟宇昭靈源承易水,旌旗現字彩煥瑞雲」、「琵琶聲裡風霜厲,姓字雲頭日月光」等,都是根據雷海青勇鬥安祿山的壯烈事跡撰寫的。早先,福建省興化縣便有祭祀「田都元帥」的廟,廟碑敘述他曾榮獲唐朝肅宗皇帝追封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為大元帥;據說,當玄宗皇帝蒙難長安,元帥曾三次顯靈救駕,見空中浮現「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後人又冠以「田都」於其上,尊之為「三田都元帥」,奉為音樂界的祖師,福州一帶亦有稱之為「探花爺」的。
其實,最晚到元代、明代時,本來有另外三位「風火院田元帥」,而且他們還是兄弟。成書於元明之時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裡,記錄了一則有趣的傳說:當年,有位太平國人氏田鐫,娶妻刁春喜,生子三人:老大叫田苟留,老二叫田洪義,老三叫田智彪。三兄弟既擅長演奏樂器,又擅長歌舞,很受唐玄宗喜愛。一次,三兄弟陪侍唐玄宗喝酒,皇上喝高了,拿墨汁塗在他們臉上,令他們歌舞。皇上很開心,可是,舞畢,三人就失蹤了。後來,皇太后生病,閉目養神時,忽然見到三人在空中翩翩歌舞,皇太后的病立即痊癒。再後來,京中鬧疫鬼,三人在空中作神舟,統百萬兒郎,仿佛在天上展開龍舟競賽,鼓聲震天,一下子把疫鬼全嚇跑了,大家的病也好了。從此,每到正月,人們都要擊鼓遊行,遂成驅疫除病的風俗。再後來,略帶內疚的唐玄宗,封他們兄弟三人為「風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寧侯」,還封了他們的父母、三伯公、三伯婆等人。除了唐玄宗喝醉酒在田氏三兄弟臉上塗墨汁的傳說,清人施鴻保在《閩雜記》書中,還記錄了福州另一位臉上被塗墨汁的「五代元帥」。
據他記載,五代時,福州有一位長相清秀白晰的少年,在書塾裡讀書。一天中午,少年午睡。同學調皮,在他額頭上用墨汁畫了一個螃蟹頭,頭髮兩側還插上柳枝。眾人大笑。少年醒來,非常生氣,絕食而死。死而為神,經常顯靈,孩子們沒有不怕他的。從此,福州民間就崇祀這位神靈,但沒人敢直呼其名,只稱為「五代元帥」。施鴻保懷疑,這位福州人崇信的「五代元帥」,就是雷海青。
撇開福州「五代元帥」是否雷海青這一點不論,我推測,廈門同安「後河宮」裡臉上畫著「螃蟹紋」的田都元帥雷海青神像,大概是受唐玄宗在「風火院田元帥」三兄弟臉上塗墨汁、福州「五代元帥」額頭上被墨汁畫上螃蟹頭這兩種傳說的共同影響。
閩地清代開始的「田都元帥雷海青」信仰。在施鴻保《閩雜記》書中,還保留了另一則著名的記錄。據他記載,福建興化(今莆田)、泉州等地,都建有崇祀唐代樂工雷海青的廟宇。在莆田的稱為「元帥廟」,在泉州的稱為「相公廟」。凡是小嬰兒得了瘡癤之類的病,就去「元帥廟」、「相公廟」裡祈禱。禱輒靈驗,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他還說,每年農曆正月15前後,「元帥廟」、「相公廟」裡的香火,尤其旺盛。
施鴻保的記錄沒錯。時至今日,崇祀「田都元帥雷海青」的泉州南安市「坑口宮」、莆田「瑞雲祖廟」、福州「元帥府祖殿」等處,香火依然旺盛。據說,僅泉州南安市「坑口宮」,分靈到臺灣的有200多座宮廟,分靈到閩南的有800多座。
南安羅東鎮振興村有一處盛唐時期的千年古廟,廟裡供奉著盛唐時期中央歌舞團成員之一的著名藝術大師雷海青。雷海青(696-765),原籍南安縣埔頭十七都坑口鄉人氏(即現在的南安羅東鎮振興村 坑口宮自然村),畲族(此處現已無其後人,也無畲族居民),唐開元二年,是年十八的雷海青被當年的中央歌舞團錄取,由於勤奮好學受到兼任劇團團長唐明皇李隆基的多次表揚。天寶十四年,安史叛軍兵臨長安,玄宗離京奔蜀,棄樂工於京城。六月長安城破,梨園弟子遂被叛軍俘獲。安祿山攻陷長安後設慶功宴於凝碧池,露刃威逼淪為俘虜的梨園弟子歌舞共慶。以李龜年為首的眾樂工不願臣服,雷海青更是萬分衝動,遂拋琵琶於地,一邊面向西跪拜慟哭、一邊大罵安賊。最後被安祿山五馬分屍於長安戲馬殿,是年雷海青60歲。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明皇返抵長安,深為梨園弟子寧死不屈所感動,為表揚雷海青忠君愛國的精神,特賜遺骨回閩安葬,築廟祭祀,追封為田都元帥,農曆正月十六為公祭日,食邑三百戶,由坑口鄉內坑林氏奉祀。雷海青是有史記載最早受過皇帝追封褒揚的泉州籍文藝人士之一,同時也是泉州文藝界的先驅。隨著梨園戲從宮庭走向民間,雷海青也備受推崇,因此,雷海青成了文藝界的祖師爺─戲神。後來,隨著奉祀了幾百年田都元帥的林氏往晉江內坑遷徙,田都元帥的英靈也開始四處傳播。現莆田、臺灣等海內外寺廟凡供奉田都相公都發源於此。在南安坑口宮的傳說中,雷海青是同白須公、仁福王三人一同修道成神的。《泉州府志》載:白須公或稱翁爺,為蜀地聖僧,來永春樂山蛻化成神,宋紹聖年間敕封福佑真君;仁福王為宋熙寧間巡檢陳益,曾率兵抗禦西夏,元豐間化身南安九日山,淳祜中敕封仁福王。田都元帥是否如福佑真君、仁福王一樣受敕封,已難查考,但在泉地尊奉福佑真君、仁福王的宮廟中常見並祀田都元帥,並且認定三位神靈的形成同在宋代。
廟宇中的田都元帥頭戴插滿金花的學士紗帽,衣著紅色蟒服,旁立兩侍者,即金雞、玉犬兩舍人。正殿石柱刻聯:「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學士醉青春」。拜亭刻聯:「坑口化身參元相,宋代封位列三公」。宮對面50多米處有一古墓,碑刻「相公墓」三字,系明萬曆庚子年所立。據傳為雷海青葬處。其墓現由南安市文管部門立碑保護。
田都元帥的歷史悠久,至今己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到處都有信仰田都元帥的廟.宮,田都元帥有多種叫法,有叫相公爺、戲神、大學士、天下梨園大總管、太常寺卿、大元帥、御前都尉,而在山兜元帥館叫三位元帥,為啥會叫三位元帥呢,傳說田都元帥有三兄弟故而取名為三位元帥,在永福供奉田都元帥的地方都有三個香爐,個個地方的叫法又不一樣。神像模樣也不一樣,不管神像模樣還是叫法,都是出自田都元帥的圖為山兜元帥館供奉的神像,每當龍見宮開春和文化節時候,都會把元帥神像請到宮來和平直王候還有民主公王一起祭拜,然後一起抬著去遊鄉遊村平直王候民主公王龍見宮三界爐龍見宮文化節時候會請來三位元帥神位廿四孝圖廿四孝圖2015年文化節2015年文化節2015年文化節2015年文化節2O15年文化節2015年文化節2015年文化節遊鄉遊鄉2016年文化節獻貢獻貢獻貢獻貢獻貢獻貢獻貢2016年文化節2016年文化節香火爐2016年文化節2016年文化節2016年文化節割火回到宮裡平直王候新坑割火進香緣佛首民主公王孔黨割火進香民主公王孔黨割火進香民王公王孔黨割火進香民主公王孔黨割火孔黨村又是「民主尊王」神壇祖地。在孔黨村村部後山約500米處的一片原始森林中,有一處石砌的建築,正中供奉「民主尊王」神壇,神壇後面立有兩塊石碑,一塊上書「敕封錫(賜)福民主」六字,為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東山坊(現漳平市赤水鎮赤水村)信士廖思仁所立;另一塊為清乾隆四年孔黨坊村民集資重修「民主尊王」神壇緣起碑。據說「民主尊王」有三兄弟,在孔黨村共有三處神壇,相距五六百米,建築結構、風格大同小異,因有功於朝廷,受皇帝的敕封。相傳有一年皇帝微服私訪夜宿孔黨,遇到劫匪追殺,此時天剛蒙蒙亮,幾位大臣和衛兵急忙帶著皇上沿著山路躲到孔黨後山,「民主尊王」得知皇上蒙難後,立即顯靈,在皇上逃走的山路上,沿路織起許多蜘蛛網,劫匪一看,一大早有這麼多蜘蛛網,認為肯定沒人走過,就往相反的方向追去,從而使皇上轉危為安,躲過一劫。回朝廷後,皇上感念民主尊王的救命之恩,特地下聖旨敕封「錫(賜)福民主」,從此孔黨「民主尊王」聲名顯赫,受到四方信眾的尊崇。據筆者推測,史書上沒有發現有皇帝到過孔黨,唯一可能是南宋丞相文天祥帶著四歲的小皇帝趙顯,一路南逃躲避元軍追擊,率軍移師龍巖一帶,路過孔黨,後人把他神化而己,到了明朝正德、弘治年間,朝廷順應民意,敕封了「民主尊王」。「民主尊王」(又稱「民主公」)信仰主要在龍巖、三明、漳州、泉州一帶,「民主公」是各地的境主神。「民主公」廟一般都不大,有些只是一個石龕,大多建在村莊水尾處,因此,民間有「入鄉先拜民主公」的說法。據說「民主公」是明辨是非、懲惡揚善、明察秋毫、剛正不阿的「父母官」,同時也是鄉裡的保護神,保一方百姓「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各地的「民主公」廟都必須到孔黨「民主尊王」神壇割香火(意為受祖地「民主尊王」派遣到各地行使職責),如鄉裡一年四季風調雨順,說明該「民主公」稱職,可受鄉民四季供奉;如鄉裡牲畜發生瘟疫或稻穀等農作物發生大面積病蟲害,致使農作物歉收,說明該村「民主公」不稱職,就要把他「罷免」、「撤換」,把原來的香火倒掉,到孔黨村重新割香火,另請一尊「民主公」回來。幾百年來,「民主公」香火鼎盛,聲名遠播。
2016年文化節2016年文化節孔黨民主尊王2016年文化節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
在下面留言吧!
.推廣
猛戳閱讀原文,免費發信息到漳平信息網手機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