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於臺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人―錢思亮

2020-12-28 中國臺灣網
    錢思亮(l907一1983),字惠疇,祖籍浙江杭縣,出生於河南新野縣。線思亮從小聰明好學,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有極強的求知慾。他的小學在北京和天津就讀,1921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27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1年6月以優異成績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錢思亮同吳大猷、張茲(錢思亮的內兄)一起赴美留學,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攻讀學位,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獲得學位完成學業後,錢思亮子1934年8月返回中國,受聘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講授普通化學。錢思亮是一個認真、嚴格、負責的老師,加之他廣博的學識和精湛的講課藝術,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錢思亮對他所執教過的學生,即使在事隔多年之後,仍能準確地說出學生的姓名和學習成績。其執教之認真、對學生之負責,由此可見一斑。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下,北方的高等院校紛紛南遷。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同時南遷到長沙。錢思亮也隨同前往,任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工學院化工系教授。次年春,該校又遷往雲南昆明,錢思亮 受聘為三校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在 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為學生傳道授業解 惑,是西南聯大以教學質量著稱的七教授之一。  
  1940年,錢思亮的父親在上海被敵偽殺害,他懷著悲憤的心情由昆明輾轉赴上海奔喪,處理其父的後事。後因交通阻塞不得 已而留在上海,受聘於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錢思亮曾被委任為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1946年北京大學遷回北平復校,錢思亮隨即辭職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後兼任化學系主任。  
  1949年1月,錢思亮攜全家五口赴臺,應臺灣大學之聘,任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並曾一度代理理學院院長一職。在代理理學院院長期間,線思亮對學校的一些制度大力改造,重新制定了新生招考和轉學的制度,為後來臺灣地區實行的大專院校聯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礎。1951年3月,經胡適的舉薦,錢思亮接任臺灣大學校長的職務。同年任臺灣中國化學協會會長、中國科學振興學會理事長。從1957年起,到1983年他去世,一直受聘為臺北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三至十一屆評議員,1961年8月,錢思亮與梅貽琦同時被提名為第四屆數理組院士候選人。錢思亮因自己是梅貽琦在清華大學任校長時的學生,為此堅持要求撤換對自己的提名,陳辭懇切,一時傳為佳話,1964年,錢思亮當選為臺北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1970年6月,被選為臺北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長。後又兼任臺灣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長。I971年11月,任臺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74年,在臺北「中央研究院」第11次院士會議上,錢思亮的次子錢煦曾被提名為臺北中央研究院第十屆院士候選人。線思亮為了顧全大局,一再謙讓,建議將名額讓給其他科學家。由於其態度十分堅決而且誠懇,得到與會者的欽佩和理解,接受了他的意見。直到 1976年,錢煦才被選為第十一屆生物學院士。  
  1983年5月,錢思亮由臺灣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陪同,赴德國和美國訪問。訪美期間,他的母校伊利諾伊大學為表彰他對科學技術及高等教育所做的卓越貢獻,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在這次長途旅行中,錢思亮因勞累過度,於6月返臺後即患病住院,終因急性心肌梗死而病逝,終年76歲。臺北中央研究院為表彰錢恩亮對該院所做的貢獻,決定將化學研究所新建的一幢大樓命名為「錢思亮館」。  
  錢思亮既是一位化學家,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對臺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他任臺灣大學校長近20年,以一位教育家的遠見卓識,注重教員的聘任和培養,並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有計劃地大量派遣在校的教員出國進修,同時不惜重金聘請海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或任教,以提高臺灣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他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極力糾正輕視大學一年級課程的傳統偏見,著手恢復「大一課程委員會」,以加強對大一教學的指導,同時還約請教學經驗豐富、學有專長的教授任教。這些措施的推行,使臺灣大學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為臺灣的一流大學。  
  錢思高任臺北「中央研究院院長期間,十分注意發揮研究院院士和評議員的作用,尊重他們的意見,因而能夠緊跟時代潮流,不失時機地增設和加強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研究所。在研究課題方面,他不僅重視理論性的研究課題,而且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和開發,對臺灣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醫源雜誌·杏林春】思念不息 感動常在——紀念所有為科學獻身的大體老師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告別樓,有一堵別具一格的紀念牆,那是為了紀念所有將遺體捐獻給北京大學醫學部的人們而設立的,它橫亙在生與死之間,光輝籠罩,令人心生敬畏。大體模擬手術是臺灣慈濟大學在全球首創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宗教信仰和高尚人格的指引下,每年都有許多遺體捐獻者將自己的身軀奉獻給醫學事業,而慈濟大學的師生,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敬仰之情。
  • 火影博人傳67集三大細節:當爹又當媽的大蛇丸是在為科學獻身!
    本周的火影博人傳並沒有太多激烈格鬥,除了所謂青春美少女偶像劇以外,更多的是來自官方的吐槽。咱們廢話不多說,下面就讓小欣帶著大家來看下本周火影博人傳67集的三大精彩細節吧!No.3 四眼妹這個稱呼絕對是宇智波一族的禁忌!
  •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平潭為教育事業注入源頭活水
    上月底,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研究通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補齊短板三年行動計劃》,釋放了實驗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新信號——既要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也要推動兩岸教育融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補齊現階段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短板、滿足群眾「上好學」的教育需求,是實驗區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實現教育結構整體優化面臨的「考題」。
  • 臺灣科學界出大事了!「中研院長」居然滯美不歸,這是要上天吶!
    臺灣科學界領袖、「中研院長」翁啟惠陷入「浩鼎風暴」,他本來承諾今天返臺赴「立法院」報告,卻臨時請辭且滯美未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痛批翁啟惠信用破產,並質疑「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是否與翁結成「生技炒股集團」。
  • 科學隊長紀中展:讓科學教育惠及每一個孩子
    科學隊長創始人兼CEO紀中展應邀出席大會,從科學啟蒙、科學傳播和教育公平等問題出發,結合個人經歷和科學隊長3年來的實踐經驗,發表題為《讓科學教育惠及每一個孩子》的主題演講。比如,大家把STEAM等同於編程或者是機器人;對科研、科普和科學教育的範疇界定不清等,誤會將衍生誤導。  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高考指揮棒會讓大家覺得科學教育不是剛需,它要和所有的過去的主流學科搶時間,現在不是孩子不想學科學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時間學科學的問題。
  • 共促教育腦科學發展 •共建全球教育新未來
    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楊雄裡在論壇開幕式上代表「腦科學與教育」論壇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致辭。他指出,教育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綜合反映,有著自己特有的規律,在考慮教育的走向、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布局和資源分配的時候,必須把教育特有的規律和腦科學的規律融合統一起來,做到推進教育事業的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 寒假來臺灣參加大不同兒童科學冬令營探案吧!人生大不同·學院
    臺灣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負責人戴明鳳教授將帶領大家分享科學的知識、領略科學的樂趣。臺灣清華大學同步加速器光源中心YOU Science「全民瘋研究,每個『你』都是博士,整個城市都是實驗室」畢業自臺灣清華大學的博士師資臺灣首屈一指的翻轉教育機構嚴謹的12年一貫(小一~高三)的科學實驗課程帶領孩子從啟發興趣到深入研究培養孩子科學能力、學會科學原理
  • 薛小勇:獻身於公安事業,榜樣隴南標杆
    在崗位上,他是一名平凡的人民警察;在家庭裡,他是一位平凡的父親、丈夫;但在人民的心中,他卻是一位不知疲倦、永不下班的當代雷鋒——「薛局長」,在每一位隴南市人民的心中,薛小勇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標杆。
  • 為科學勇於獻身,向自己身體注入放射性元素,死後被關進鉛棺材!
    為科學勇於獻身,向自己身體注入放射性元素,死後被關進鉛棺材!我們知道一些放射性物質會對生物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所謂的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放出的射線。這顆原子彈的投放讓大多數人死於非命,也有很多人僥倖能逃過一劫,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在原子彈爆炸之後,身體所受到的摧殘更加嚴重。這些放射性的物質有一些反應會直接出現在體表之上,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放射性物質會直接穿透你的皮膚,改變你的身體內部結構。就比如,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改變身體的DNA,並且遺傳給你的下一代。也加大了患有癌症和白血病的機率。
  • ...教育局副局長嚴亮為馬山頭學校和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
    12月22日溫馨的冬至節後,光明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成員,教育局副局長嚴亮同志走進馬山頭學校,為在座的馬山頭學校和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光明)全體教職工們帶來了題為「一本讀不完讀不夠的大書——我看於漪老師」黨課。
  • 科學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
    做好科普工作,就應該抓好青少年這個重點群體,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好問、好探索的天性,通過合理的科學教育,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造就科學的國家和民族,首先就應該從「造就科學的孩子」開始。
  • 蒙臺梭利: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獻身教育改變百萬人
    與此同時,她卻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獲頒法國榮譽勳章,被授予荷蘭皇室姓氏,從事的事業,改變了百萬人的未來。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創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近年來,我們總會在學校、幼兒園與培訓機構的前綴看到這個名詞,它在教育界的火熱,已是現象級。
  • 安徽省舉辦科學教育高峰論壇 「讓科學課成為孩子們的節日」
    11月15日,2019安徽省科學教育高峰論壇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來自安徽省各市縣(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科學教研員,以及200餘所小學校長、科學學科教師共計400餘人參會。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 王廣亞博士榮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特別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郭玉格9月2日,河南省教育廳官網公示了由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評選活動結果,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創辦人、豫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博士赫然在列,榮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貢獻教育人物
  • 一次臺灣的自然教育研習之旅-- 設計者人 張瑋尹博士(臺灣)
    ,一個2000年就帶著北京十幾所高校的學生一起翻山越嶺熱愛自然的人。在這裡,我發現環境教育不僅僅是對於植物和動物的保護,也更多的關注到人、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教師資格:全臺灣目前有超過4000位合格的環境教育教師,而在每一個臺灣環保署認證過的環境教育基地,都會擁有至少一名經過認證的環境教育教師。培訓機構:全臺灣目前有超過15個培訓機構,皆具有專業的培訓教師與課程體系來培養更多的環境教育教師,比如我們這次要去拜訪位於臺南市的公立臺南大學。
  • 顏寧×四對科學伉儷: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要破除這些困境,不僅需要女性的覺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支持,和整個社會的關注。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推出《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女科學家論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發起,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
  • 你好,2020丨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 讓我永葆獻身教育的工作激情
    海報新聞新年網評作品特輯《你好,2020》——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讓我永葆獻身教育的工作激情張中鋒再過幾個小時,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了,2020年就要到來了。作為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親歷了新世紀以來的20年山東高校教育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以及對於知識與人才的空前尊重等,令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雖然我從事大學教師職業已近30年了,但真正讓我感到教師職業的受到尊重和對人才培養發生濃厚興趣的,卻是近20年來的事情。
  • 媒體曝臺灣「黑澀會」墮落路:認為「獻身」就能紅
    媒體曝臺灣「黑澀會」墮落路:認為「獻身」就能紅 另外,賴瀅羽和Kira疑似流出不雅照片。  原因:紅不了而走上墮落之路  「超級敬業的心態,外縣市通告皆可接,表情多變,笑容可以持續一整天也不累,面對鏡頭從不怕生。」陳佳佳在不少知名網站上留下這樣的個人簡介,以便和僱主接洽工作。
  • 怎樣建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任務的龍頭之戰、關鍵之戰和攻堅之戰。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充分認識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緊迫性、系統性和全局性意義,全面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激活區域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一池春水」。
  • 江蘇南京與臺灣新北舉行教育視訊交流活動——分享南京疫後教育經驗
    」在南京和臺灣新北兩地同步舉行。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市疾控中心、南京教育學會、南師附中樹人學校、南京市金陵小學的教育、醫療專家、在寧高校的臺灣大學生代表和臺灣多所高校的教育界專家共同參加了這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