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長樂園舉行的環保葬中,逝者親屬們在花叢中祈禱。記者胡偉鳴 實習生郭晴 陳菲 攝
見習記者石偉 通訊員閻明鳳
昨天,在肅穆的音樂中,近500位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送行隊伍,在他們的默哀下,8位逝者的骨灰以花葬的方式,被安葬在長樂園陵園,伴著花香鳥鳴長眠地下。武漢晚報記者在採訪中,不止一位逝者家屬表示,將來自己也會採取類似的新安葬方式。與傳統安葬方式相比,花葬、樹葬、草坪葬等節約用地、生態質樸的新型安葬方式正逐漸被市民接受。
音樂相伴長眠鮮花叢中
昨天上午10點,伴隨著樂隊的現場演奏,8名身著黑色制服的安葬師,捧著8位逝者的骨灰,在司儀的指揮下,緩緩步入長樂園陵園花葬區,身後跟隨的是40多位前來送行的逝者親屬。
在親屬們的見證下,安葬師在不同的安葬位前單膝跪下,小心翼翼將逝者骨灰倒入安葬位的陶罐裡,然後鋪上花瓣,將陶罐封好,再放上爭奇鬥豔的盆栽花卉。
送行的親屬緩緩走到安葬位前,在司儀的詠頌中獻上白菊,鞠躬悼念。同時,現場500多隻白色和綠色的氣球被放飛高空。
這些骨灰最終會以可降解方式溶入大地。長樂園陵園負責人表示,推廣節地生態葬,長樂園不遺餘力,今後每年都會集中舉行這種惠民而具人文的節地生態葬。在莊重簡約的儀式下,讓逝者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入土為安」。
以花葬方式同時安葬父母
在父母的安葬處獻完鮮花,71歲的市民湯長明說,父親去世40年了,母親也去世了30多年,骨灰一直寄存在寺廟,今天被同時在長樂園以花葬的方式長久安放,了卻了他的一樁心事。
「十多年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湯長明說,十幾年前偶然看到日本在殯葬行業採取節約用地的方式,讓他深有感觸。
「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考慮,應該為環保做些事。我已經明確跟子女們說了,等我去世之後,可以採取不佔土地的安葬方式,我的觀念逐漸被子女們接受。這次看到長樂園通過《武漢晚報》徵集花葬,我就帶著父母的骨灰來了。」湯長明說,花葬、樹葬等方式,既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又節約環保。跟湯長明一同前來的子女,親眼見證了安葬過程之後,都認同並接受了這一方式。
30歲的陳先生,也是看到《武漢晚報》的徵集信息,報名為父親舉行花葬。「我作為年輕一代,比較能接受這樣的方式。人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挺好的。」
生態葬推行道路還將漫長
「這種生態安葬方式,節約資源,費用也低。以花葬為例,是完全免費的,我們還提供大型集體葬禮、祭拜儀式,在安葬處為逝者集體樹碑,刻上逝者姓名,充滿人文情懷。但不少人因為不了解,一時接受不了。」長樂園陵園副總經理李先斌認為,節地生態葬的觀念還需廣泛宣傳,讓市民更多地接受。該陵園目前共推出了花葬、草坪葬、樹葬、壁葬等系列生態環保安葬方式,但總計只接納了300多位逝者。
省民政廳工作人員王高山介紹,武漢部分陵園在2010年就推出生態葬模式,但受傳統觀念影響,實際採取這些方式安葬的逝者數量增長較慢。今年2月19日,國家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9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在全國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方式,提高節地生態葬率。
採取生態節地方式,是將逝者骨灰採取可降解方式下葬,既文明低碳、環保節約,又能有效減輕逝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如果是採取傳統墓地安葬方式,1畝地最多可容納200個墓位,而節地生態安葬在1畝地上可做到循環利用。
「總體來說,節地生態葬的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市民知曉和接受。儘管生態葬的總體數量增長不大,但與前四五年相比,每年的增長幅度還是在逐漸擴大。」李先斌認為,隨著生態環保的觀念被普通老百姓越來越廣泛地接受,假以時日,這種新型的安葬方式會被越來越多地採納。
來源: 武漢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