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4月2日,南京首個「生命晶玉」生態葬方式在雨花功德園推出。現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趙汝軍、張葉鳳夫婦獲贈兩座生命晶玉葬。
「生命晶玉」是通過現代科技,將逝者骨灰經過1700度左右的高溫燃燒出現液化,自然冷卻後形成的一種結構穩定的骨灰結晶體,不會受潮和風化變質,可長久保存。據了解,這樣的處理需徵求家屬同意並籤訂協議,家屬也可全程觀看。
南京市紅十字會秘書長李儉為趙汝軍夫婦頒發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證書。李儉表示,他們用大愛傳播了「人道、博愛、奉獻」的偉大的紅十字精神。
隨著生態葬補貼等政策的配套出臺,江蘇節地生態葬率逐年提升,文明殯葬蔚然成風。今年,全省節地生態葬率將達80%。「生命晶玉」克服了骨灰體積大的缺點,為節地生態安放提供了可能。生命晶玉形態和色澤具有美感,可消除人們面對骨灰時的壓抑和恐懼心理。生命晶玉製成飾品可貼身紀念,為親人留下最後的紀念。
在雨花功德園的桂苑,一對巨型的蝴蝶雕塑矗立在花壇之中,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蝶戀花,這裡將是生命晶玉葬所在地。據測算,此處按照48平方米麵積設計,可以同時安放88個生命晶玉葬,189個雙穴璧葬和123個雙穴小型生態墓,非常節約土地。
南京市殯葬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生態葬是以低碳、生態、環保、節地方式完成對生命的最高崇敬。目前各地推行的生態葬有「草坪葬」、「水葬」、「樹葬」等方式。生命晶玉的推出,在當前土地稀缺的剛性制約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雨花功德園負責人介紹,生命晶玉葬每座3800元,單獨壓制一枚晶玉最低價格580元。這些年該園堅持用公園式環境和人文服務,改變生態葬「叫好不叫座」的狀況。該園推出的知青文化牆成為南京首個為20萬下放知青打造的「記憶長廊」,整個墓園圍牆全部改造成壁葬牆,相當於100畝地的容量。生態葬讓這個墓園至少還能再維持20年,和動輒幾十萬元的傳統墓位相比,價格槓桿也會倒逼生態葬的認可度。
綠色生態殯葬從小眾到全省50%節地葬率,江蘇用了十幾年時間,推行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還將是一個漫長過程。而注重生態和生命禮儀,將是綠色殯葬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