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的河北石家莊趙縣西楊村農民張金現,是趙縣總工會評選出來的「趙州十大工匠」。自2015年夏他手工做出一座木質「趙州橋」後,廣受社會關注,國內多家媒體對其進行報導。老張製作的微縮版「趙州橋」不是簡單的模型,完全是按照原橋尺寸,以1比20的比例製作的。
張金現說,自己製作的「趙州橋」,從一個不起眼的小腰釘,到主要承重的橋墩,每一塊木頭都是原橋石構件的微縮。他打制的木頭「趙州橋」三四個成年人站上去都沒有問題。
張金現介紹:「我做的趙州橋,完全是手工活兒,拆散了,光是零部件就有7000多件。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兒童積木,每塊木頭如果不按原橋尺寸成比例製作,那麼整個橋根本就拼接不起來,更不要談承重,尺寸一點差錯都不能有。」
今天上午,應縣總工會負責人之約,我們驅車來到趙縣城南張金現先生的家中,見到了這位56歲的能工巧匠。
張金現原來在跟兒子在縣城一塊居住,住的是單元樓。他每天鼓搗木工活兒,做微型趙州橋,拆了裝、裝好拆,敲敲打打,修修改改,難免要鬧出動靜。他害怕影響鄰居們正常休息,就和老伴兒,搬回了西楊村老家。
我們來到這座農家院時,看到,原來的北屋已經換上了鋁合金門窗,西廂房由於常年失修,有的窗扇已經掉了,現在只能當庫房用,盛木材和工具。
老張在院子裡搭了個簡易遮陽棚,平時就在棚子底下做「趙州橋」。他的工作檯上擺放著正在製作的趙州橋,這個是按1:25的比例下料的。整個橋大致已經完成百分之八十,剩下的活兒,就是鋪橋面,安裝欄杆了。
張金現原是位摩託車修理工,並沒有系統地學過木工。不過,他的父親是方圓幾十裡有名的好木匠,西楊村幹木匠這一行的,有一多半是他父親的徒弟。張金現回憶說,過去父親在村裡打家具、給生產隊打馬車、打水車,木匠活兒特別全。他打的馬車在地上打幾個滾兒也不會散。老張雖然雖然沒跟老爺子學過,但從小給老人打下手,耳濡目染也了解些木匠的原理和手法。他笑著說,自己喜歡幹木匠活兒,是傳承了老父親的基因。
從2015年開始,張金現辭去了修理摩託車的工作,開始研究製作「微縮版趙州橋」。他先是找到一部分趙州橋的專業書籍學習,如《趙州橋志》等典籍、專著,認真研究趙州橋的建築結構特點。為了考證趙州橋每個構件的原尺寸,他先後40多趟去趙州橋實地勘察,拍攝了200多張趙州橋各個部位的照片。之後,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用老楊木製作了一個半成品,來練手,積累經驗。
接下來,他完成了一件通體用香椿木製作的「趙州橋」。從木材上講,香椿木並不適合當原材料,但是香椿木顏色好看。為了防止成品開裂變形,他先把板材用鋸末烘烤了5天。橋做出來了,特別成功。全長2.4米,寬45釐米,高42釐米,橋身各部件排列得非常精密,那立柱、欄板、腰釘的比例都很準確。就連橋欄板上雕刻的花紋都和真實的趙州橋幾乎一樣。而且,三四個成年人站上去依然安穩。
為了製成更高檔、更精緻的「微縮趙州橋」,張金現四處選購木材,他從一家高檔家具廠論斤買回來印度小葉紫檀木料以及下腳料,花去20000元,到贊皇買回崖柏木料和整根的老榆木房梁。
目前,他已經做成六個大小不一的木質趙州橋。一座70×17×17的印度小葉紫檀趙州橋,現在展覽在趙州橋景區古橋陳列室,來趙州橋的遊客,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展牌上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一座千年的神話傳說傳承的不僅僅是藝術而是生活,現在,我們用藝術的思維凝結生活的感動,你也可以擁有如此生動的美麗。」是啊,趙州橋代表著張金現的家鄉,微縮版的趙州橋裡載滿他濃濃的鄉愁。
張金現希望來趙縣旅遊的人們能看見這個木質的小橋,希望更多的人喜歡它,關注它,希望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趙州橋的影子。
最後,科普一下趙州橋: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年間(公元595——605),由隋匠李春設計建造,距今約1400年,它是世界現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單孔敞肩圓弧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