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簡稱「燕趙大地」,主要是春秋戰國的燕國、趙國所在地。往事悠悠,遺蹟不多了,可有座小縣城卻佔據「燕趙」一半,這就是趙縣。
趙縣,位於華北平原中南部,距石家莊市區30公裡。其古為趙國的,歷史趙郡、趙州治所,「趙」之專名世代傳承,見於文獻記載已有2500多年歷史。
都說河北省會石家莊沒有歷史,但趙縣的存在證明了石家莊大地的歷史深厚。這裡古稱趙州,是全國首批「千年古縣」、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
趙縣的歷史究竟多古老?所有河北人都知道,「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杆兒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碾了一道溝」,這是河北流行的《小放牛》唱曲。
其實,全國人都在小學課本上學過趙州橋的文章,這座橋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評為世界第十二處、國內唯一「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奇蹟」,享有「世界橋梁的鼻祖」「天下第一橋」等美譽。
趙州橋上,神話所留的仙跡及群龍雕塑,形成強大的能量輻射場,已經不只是一座普通意義上的橋,而沉澱了一種有關橋的文化。
趙州橋建於隋代大業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形成了敞肩拱學派,成為建造供橋的定製。趙縣很多這樣的橋,「敞肩型」的設計理念已成為趙縣的一種建築符號。
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吞齊跨趙」,地處兵家必爭之咽喉要路,交通任務十分繁重。可千年以來,趙州橋歷經車馬重軋,戰亂之禍,地震水患,風雨侵蝕,至今仍安然雄居於洨河之上,在橋梁建築史上堪稱為一大奇蹟。
趙州橋主拱券為28道,每側欄板上28條龍。其所蘊含的數理和周易數理存在對應關係,大橋為獨孔圓弧拱,示意混元一體。兩個蚣蝮分列兩側,可稱兩儀。四個小拱和四個饕餮,對應於四象,二十八道主拱對應二十八宿。
陀羅尼經幢,位於縣城內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因其全部用花崗巖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
陀羅尼經幢在我國現存眾多的同類經幢之中,是最高大、最精美、最傑出的一座,其層對緻密,通天拔地,一柱擎天,被稱為「華夏第一塔」。
陀羅尼經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體和幢頂寶珠幾部分組成,為八稜多層形式,共七級。整座經幢雕刻內涵極豐富,工藝極盡精細,是研究北宋佛教和雕刻藝術難得實物。
石塔東南角,就是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薛家燒餅老鋪,也叫石塔燒餅。燒餅不大,色澤金黃,一般都用油紙包著,有甜、鹹兩種。吃完石塔燒餅,沿路南行約300米就是燒餅巷。走進古巷,好像有種跨越歷史溝壑的厚重感。
這幾年,趙縣全域旅遊開創新局面,去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旅遊行業收入突破18億元。
穿越千年的豈止是燒餅,還有文字的延續傳接。大觀聖作之碑,位於縣城西部廠區,此地原為趙州文廟。該碑青石質料,龜趺座,碑身碑首為一整體料刻成,高大挺拔,為文廟唯一存世的完整古蹟遺物。
該碑通高5.6米,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正書大字。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用原刻於唐代大曆年間的「何公德政碑」改刻而成,碑陰尚存有唐代碑文的殘跡。
公元1108年,大觀聖作之碑文由書學博士李時雍按皇帝御筆摹寫,是年刻成。李時雍為書學博士,當時「瘦金體」高手,將其碑文與宋徽宗墨跡對照,可以說是維妙維肖,將「瘦金體」筆法起轉提頓的妙趣表現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碑額上的「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正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蔡京書法造詣甚高,題額六字嚴謹規整、筆勢豪雄,字跡清晰。趙州文廟存碑的形制與規模為國內首屬,可謂同類碑刻中佳品。
現在,趙縣縣城建設在省會考核中位列第7名,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小麥單產繼續保持河北全省第一,被認定為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趙縣是雪花梨之鄉、優質梨果生產基地重點縣,雪花梨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以「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之美譽載入史冊。縣城東部25萬畝梨園景色迷人,是華北平原最大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
前幾年,趙縣城鄉歷史文化風貌與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地位還不匹配,於是在縣城建設、鄉村振興、旅遊發展上持續用力。
隨著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局起步、石家莊會展經濟不斷壯大,趙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正在形成。趙縣充分挖掘利用雪花梨古樹群和藥用價值資源,建設以範莊、謝莊、楊戶古梨園為核心的3個萬畝示範區,打造田園綜合體,不斷提升「中國雪花梨之鄉」的美譽度和經濟效益。
今年,趙縣梨果在全國綠博會、廊交會上榮獲5個金獎,趙縣黃冠梨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