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中國的造紙術為世界貢獻了一個文化瑰寶。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紙是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宦官蔡倫的造紙術發展到今天也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從植物纖維開創的紙張的歷程,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在用紙頻繁的今天,反觀一下紙張的歷史,在宋代開創的紙張發展卻別有一番韻味。
北宋期間,為了選用百官,避免官員壟斷的現象,科舉制和文化教育的發展規模宏大。北宋期間的經濟水平和糧食產業結構都較為完善和昌盛,宋朝的文人們對於紙張需求越來越大,這也直接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在北宋,造紙業已經有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規模和產量都是遠超現代的水平的,而且在北宋期間,紙張的種類繁多,還自主研發新的品種,中國古代的造紙業在兩宋時期,達到了極盛時期。
紙張的種類
布頭箋,用碎布製造而成的優質紙張,我們熟知的東坡先生的《東坡志林》是這樣記載布頭箋的:
「川紙取布頭機餘經不受緯者治作之,故名布頭箋。此紙冠天下,六合人亦作,終不及爾。」
北宋的文人們對於紙張的追求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追求,布頭箋的質地細膩,適合創作,這一種類的紙是大部分文人們練習寫作所常用的紙張,多產於蜀中地區。
澄心堂紙:紙中的貴族這種紙屬於紙中的貴族,南唐時期,李煜精選宣紙委託南京特設局加工的一種珍貴的宣紙,在北宋時期,澄心堂紙依然是紙中的貴族,代表地位象徵的紙張。
澄心堂紙是我國的紙中「貴族」,屬於珍貴的「宣紙」系列,工藝複雜和精密,選料苛刻,稍不滿足條件一律不予以加工;其次是加工的複雜,加工的過程中要用到冰,其次用蒸籠和工藝焙乾,就如同一個精密的花瓶製作,加工的過程中追求精細,「白首白尾,勻薄如一」,之後交給皇帝李煜保管,想要用紙還得靠皇帝的賞賜,一般人還用不上,有價無市的地位。
宋代的詩人王令還用這樣一句話來稱讚該紙:「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可見,澄心堂紙在紙中的地位高。
北苑使董源是第一名能使用澄心堂紙的畫家,董源的山水畫得到了李煜的賞識,董源的山水畫能展現出活靈活現的意境,感覺活了一般,董源的山水畫也成了澄心堂紙的代言人,澄心堂紙也因為董源的畫作,成為了中國歷史知名的、名貴的宣紙。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董源《瀟湘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都是澄心堂紙和山水畫的代表佳作。
小竹紙:部分文人的最愛小竹紙是宋代較為普遍的紙張,因為宋代的工藝製作精良,在宋代的小竹紙已經十分的精密和使用,是普遍常用用的紙張,當時備考的學子、詩人都愛用小竹紙,竹子帶來的天然優勢為竹紙的發展建立了基礎,竹紙的工藝製造精良成為了眾多文人的喜愛,更有王荊公生平只用小竹紙一種。
在宋代,紙張的品種還受到地域的影響,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有一方水土養一方紙張的現象,各地的造紙也就地取材,都各具特色和風格,因此地域不同,和原材料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有也。」蜀中(四川)地區以麻(加入布頭之類的纖維)為紙,江浙地區以竹子為紙,北方以桑皮為紙,海南以苔為紙......等都為地域特產的紙張,到了宋代,工藝進一步加強,紙張的工藝產業鏈也相對的成熟。
福建閩南地區的竹紙產業
南宋時期,福建地區的竹紙工藝是沿海一帶的造紙中心,宋代的經濟中心在南方,竹紙也順應時代的發展是造紙的中心,閩南地區竹林茂盛,河流居多,天然環境優渥,四季如春的閩南地區根據地形的優勢成為了竹林的生產地,自然而然的成為來到竹紙也的龍頭產地。
春夏交替的穀雨時節,是閩南一帶的濃密年代勞作時間,竹紙工人和竹農們上山砍竹子,這項規模聲勢浩大,整個過程延續三、四個月,可見這條產業帶動了閩南地區大部分的經濟環境。
兩宋時期在大力開展閩南竹林產業鏈的同時,並對竹紙產業有一定的創新,而且在性價比上得到的升華,其中就有產於唐代的彩箋紙。在唐代的彩箋紙的原料過於繁多,宋代改良後彩箋紙的原料能用竹子代替,開啟的了彩箋紙的新篇章。
畢竟紙張源自於竹,避免不了蟲子的問題,在南宋時期,閩南建陽地區的造紙坊領會防蛀工藝,在竹子浸泡的過程當中,放入羅椒果水浸泡,浸泡後產出的竹紙,不僅帶有一股芳香,而且帶有強勁的防蟲功效,稱為:「辣椒紙」。
藏經紙:防蛀
防蛀的藏經紙也是當時的新型紙張的產業,當時佛教和道教盛行,這種藏經紙是能長時間儲存的,十分方便當時的佛經、道教書刊的印刷。
這種紙張以絲蠶為原料,用黃櫱汁進行染色,成品後呈現金黃色,黃櫱汁的功效能抗蟲蛀水漬,紙性堅韌,加上打蠟後,紙張光滑有韌性,也方便儲存的,成為了當時佛教和道教的列印紙。
紙張產業鏈
巴蜀天池的布頭箋的產業鏈在今四川成都一帶的平原地區,眉山地區,有專門為造紙業而生的造紙大戶。與閩南地區不同的是,竹紙並不是巴蜀地區的主打,在巴蜀地區的造紙原料主要以麻為原料,在其中加入了布的纖維製品,讓紙變得更有韌性、更光滑,這種紙名為布頭箋,是巴蜀一代的文人雅士的大部分用紙。
杭州餘杭的皮紙張產業鏈餘杭以藤為紙,餘杭的皮紙以藤為原料,藤堅韌的品質也在紙張的方面有了很好的體現,十分的耐磨,甚至有人將藤紙做成衣服穿戴,《澠水燕談錄》中「兩浙地區,多造紙襖為衣」,這樣的皮質也作為紙張產業鏈的代表,用冬季冰凍的河水浸泡而成,不僅堅韌,而且十分的乾淨通透,皮紙製品的品質相當的不錯。
徽州匹紙產業鏈匹紙被譽為紙張界的巨物,皮紙長度10-15米左右,紙張上下,均勻飽滿,薄厚一致,擁有超強的韌性,紙漿和纖維強度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當時必須要大型的造紙工坊才能製作。
在宋代,依據匹紙的條件下,還開發出了名為「魚子箋」的紙,是宋代開創的水紋紙,該紙張的長度下,紙仿佛是彩色的工藝品,紙上有透亮的波紋,還有各種山水、鳥獸等圖案,這樣的紙就仿佛是一張名畫,這樣的造紙工藝比歐洲的水紋紙還要領先兩個世紀。
造紙新紀元
宋代的軟化工藝我們知道,竹子的纖維十分的堅硬,為什麼宋代能提升造紙業的機會,宋代也作為古代歷史上開創造紙業的行業巔峰,也造就了一段歷史,而在宋代的產業之中,發明了獨特的纖維處理方法。
造紙業到了兩宋時期,因為造紙工藝的新進展,使得造紙業的達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兩宋期間,在餘杭地區研製出了以竹莖為原料的造紙工藝,將造紙方面的處理纖維硬化的問題解決了,這使得能造紙的材料多了,不用拘謹於一種材料,幾乎只要是植物的莖稈都能用來造紙。
原材料的種類增多和增加,讓兩宋時期的造紙業得到了質的飛躍。這期間,造紙業的工藝手段逐漸的成熟,全國各地都新型造紙業的發展。
宋代印刷業隨著造紙業的產量增加,科舉制度的興起,不斷湧現的進考的考生,讓宋代的讀書、考卷等文字方面的需求量增加,兩宋期間的印刷業業績也不斷的攀升,雕版印刷是當時社會上的主流,在當時作為的書坊主要是三個方面刻印:官刻、私刻以及寺刻。
官刻:顧名思義,就是為官員、衙門府邸等為政治而製作,承印官方頒布的隸書,和歷史方面書籍;
私刻:當時有相當多的私塾,需要刻印相關的書籍給考生熟讀;
寺刻:當時宋代統治者們注重道教的發展,佛教的發展也如火如荼,要大量的書籍,印刷業在當時也是發展得相當的不錯的,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印刷業也開始變得平民化。
宋代印刷業主打的是雕版印刷,宋代的發展也是中國書籍的一次大事件,極大的推動了文化傳播歷史。宋代的文化推動影響到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發展。其次由於造紙工坊的增多,私人的刻印坊也不斷增多,刻印坊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經濟的增長。
在宋代,私人的書作坊被稱為「書坊」,是集印刷書籍、出售書籍為一體的多功能作坊,能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便利。這些「書坊」主很大一部分都是藏書愛好者,有很多名目新的書籍。
這類書籍,刻印快、與時俱進,在民間的銷量還很廣,書坊還有各式各樣的分工,就如同「現代化」管理一般有條有序,但是就是官方印刻的書籍不能私自印刻,得得到官方的同意和公章,十分的嚴格,當時的寺刻也是這樣的格局,與私人書坊不同的是,寺院只印刻佛經,而且佛經的數量還很高。
結語
宋代在造紙業的上的突破,推進了中國印刷、文化歷史的進程,各種紙的種類的開創先河都是宋代人民的智慧結晶,紙業的發展也推動了造紙業和印刻業的發展,經濟方面同樣也得以發展。
其次,書籍的產量也得以增加,在潛移默化之中推進了文化方面的發展,宋代的發展也成為了整個造紙行業的跨越點,為此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更上了一個層次,從全局角度來看,宋代的紙業發展是「紙」的歷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