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造紙業,為何能在宋代達到鼎盛?從北宋角度看紙的發展

2020-12-27 館長玉先生

紙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中國的造紙術為世界貢獻了一個文化瑰寶。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紙是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宦官蔡倫的造紙術發展到今天也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從植物纖維開創的紙張的歷程,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在用紙頻繁的今天,反觀一下紙張的歷史,在宋代開創的紙張發展卻別有一番韻味

北宋科舉

北宋期間,為了選用百官,避免官員壟斷的現象,科舉制和文化教育的發展規模宏大。北宋期間的經濟水平和糧食產業結構都較為完善和昌盛,宋朝的文人們對於紙張需求越來越大,這也直接推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在北宋,造紙業已經有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規模和產量都是遠超現代的水平的,而且在北宋期間,紙張的種類繁多,還自主研發新的品種,中國古代的造紙業在兩宋時期,達到了極盛時期。

紙張的種類

布頭箋,用碎布製造而成的優質紙張,我們熟知的東坡先生的《東坡志林》是這樣記載布頭箋的:

「川紙取布頭機餘經不受緯者治作之,故名布頭箋。此紙冠天下,六合人亦作,終不及爾。」

北宋的文人們對於紙張的追求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追求,布頭箋的質地細膩,適合創作,這一種類的紙是大部分文人們練習寫作所常用的紙張,多產於蜀中地區。

澄心堂紙:紙中的貴族這種紙屬於紙中的貴族,南唐時期,李煜精選宣紙委託南京特設局加工的一種珍貴的宣紙,在北宋時期,澄心堂紙依然是紙中的貴族,代表地位象徵的紙張。

蔡襄 《澄心堂紙帖》

澄心堂紙是我國的紙中「貴族」,屬於珍貴的「宣紙」系列,工藝複雜和精密,選料苛刻,稍不滿足條件一律不予以加工;其次是加工的複雜,加工的過程中要用到冰,其次用蒸籠和工藝焙乾,就如同一個精密的花瓶製作,加工的過程中追求精細,「白首白尾,勻薄如一」,之後交給皇帝李煜保管,想要用紙還得靠皇帝的賞賜,一般人還用不上,有價無市的地位。

宋代的詩人王令還用這樣一句話來稱讚該紙:「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可見,澄心堂紙在紙中的地位高。

董源 《瀟湘圖》

北苑使董源是第一名能使用澄心堂紙的畫家,董源的山水畫得到了李煜的賞識,董源的山水畫能展現出活靈活現的意境,感覺活了一般,董源的山水畫也成了澄心堂紙的代言人,澄心堂紙也因為董源的畫作,成為了中國歷史知名的、名貴的宣紙。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的董源《瀟湘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石待渡圖》都是澄心堂紙和山水畫的代表佳作。

小竹紙:部分文人的最愛小竹紙是宋代較為普遍的紙張,因為宋代的工藝製作精良,在宋代的小竹紙已經十分的精密和使用,是普遍常用用的紙張,當時備考的學子、詩人都愛用小竹紙,竹子帶來的天然優勢為竹紙的發展建立了基礎,竹紙的工藝製造精良成為了眾多文人的喜愛,更有王荊公生平只用小竹紙一種。

王安石及其作品

在宋代,紙張的品種還受到地域的影響,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有一方水土養一方紙張的現象,各地的造紙也就地取材,都各具特色和風格,因此地域不同,和原材料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有也。」蜀中(四川)地區以麻(加入布頭之類的纖維)為紙,江浙地區以竹子為紙,北方以桑皮為紙,海南以苔為紙......等都為地域特產的紙張,到了宋代,工藝進一步加強,紙張的工藝產業鏈也相對的成熟。

福建閩南地區的竹紙產業

南宋時期,福建地區的竹紙工藝是沿海一帶的造紙中心,宋代的經濟中心在南方,竹紙也順應時代的發展是造紙的中心,閩南地區竹林茂盛,河流居多,天然環境優渥,四季如春的閩南地區根據地形的優勢成為了竹林的生產地,自然而然的成為來到竹紙也的龍頭產地。

古代造紙工序

春夏交替的穀雨時節,是閩南一帶的濃密年代勞作時間,竹紙工人和竹農們上山砍竹子,這項規模聲勢浩大,整個過程延續三、四個月,可見這條產業帶動了閩南地區大部分的經濟環境。

兩宋時期在大力開展閩南竹林產業鏈的同時,並對竹紙產業有一定的創新,而且在性價比上得到的升華,其中就有產於唐代的彩箋紙在唐代的彩箋紙的原料過於繁多,宋代改良後彩箋紙的原料能用竹子代替,開啟的了彩箋紙的新篇章。

畢竟紙張源自於竹,避免不了蟲子的問題,在南宋時期,閩南建陽地區的造紙坊領會防蛀工藝,在竹子浸泡的過程當中,放入羅椒果水浸泡,浸泡後產出的竹紙,不僅帶有一股芳香,而且帶有強勁的防蟲功效,稱為:「辣椒紙」。

藏經紙:防蛀

藏經紙

防蛀的藏經紙也是當時的新型紙張的產業,當時佛教和道教盛行,這種藏經紙是能長時間儲存的,十分方便當時的佛經、道教書刊的印刷。

這種紙張以絲蠶為原料,用黃櫱汁進行染色,成品後呈現金黃色,黃櫱汁的功效能抗蟲蛀水漬,紙性堅韌,加上打蠟後,紙張光滑有韌性,也方便儲存的,成為了當時佛教和道教的列印紙。

紙張產業鏈

巴蜀天池的布頭箋的產業鏈在今四川成都一帶的平原地區,眉山地區,有專門為造紙業而生的造紙大戶。與閩南地區不同的是,竹紙並不是巴蜀地區的主打,在巴蜀地區的造紙原料主要以麻為原料,在其中加入了布的纖維製品,讓紙變得更有韌性、更光滑,這種紙名為布頭箋,是巴蜀一代的文人雅士的大部分用紙。

布頭箋

杭州餘杭的皮紙張產業鏈餘杭以藤為紙,餘杭的皮紙以藤為原料,藤堅韌的品質也在紙張的方面有了很好的體現,十分的耐磨,甚至有人將藤紙做成衣服穿戴,《澠水燕談錄》中「兩浙地區,多造紙襖為衣」,這樣的皮質也作為紙張產業鏈的代表,用冬季冰凍的河水浸泡而成,不僅堅韌,而且十分的乾淨通透,皮紙製品的品質相當的不錯。

徽州匹紙產業鏈匹紙被譽為紙張界的巨物,皮紙長度10-15米左右,紙張上下,均勻飽滿,薄厚一致,擁有超強的韌性,紙漿和纖維強度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當時必須要大型的造紙工坊才能製作。

清代魚子金粉箋

在宋代,依據匹紙的條件下,還開發出了名為「魚子箋」的紙,是宋代開創的水紋紙,該紙張的長度下,紙仿佛是彩色的工藝品,紙上有透亮的波紋,還有各種山水、鳥獸等圖案,這樣的紙就仿佛是一張名畫,這樣的造紙工藝比歐洲的水紋紙還要領先兩個世紀

造紙新紀元

宋代的軟化工藝我們知道,竹子的纖維十分的堅硬,為什麼宋代能提升造紙業的機會,宋代也作為古代歷史上開創造紙業的行業巔峰,也造就了一段歷史,而在宋代的產業之中,發明了獨特的纖維處理方法。

造紙業到了兩宋時期,因為造紙工藝的新進展,使得造紙業的達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兩宋期間,在餘杭地區研製出了以竹莖為原料的造紙工藝,將造紙方面的處理纖維硬化的問題解決了,這使得能造紙的材料多了,不用拘謹於一種材料,幾乎只要是植物的莖稈都能用來造紙。

造紙工藝

原材料的種類增多和增加,讓兩宋時期的造紙業得到了質的飛躍。這期間,造紙業的工藝手段逐漸的成熟,全國各地都新型造紙業的發展。

宋代印刷業隨著造紙業的產量增加,科舉制度的興起,不斷湧現的進考的考生,讓宋代的讀書、考卷等文字方面的需求量增加,兩宋期間的印刷業業績也不斷的攀升,雕版印刷是當時社會上的主流,在當時作為的書坊主要是三個方面刻印:官刻、私刻以及寺刻。

官刻:顧名思義,就是為官員、衙門府邸等為政治而製作,承印官方頒布的隸書,和歷史方面書籍;

私刻:當時有相當多的私塾,需要刻印相關的書籍給考生熟讀;

寺刻:當時宋代統治者們注重道教的發展,佛教的發展也如火如荼,要大量的書籍,印刷業在當時也是發展得相當的不錯的,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印刷業也開始變得平民化。

雕版印刷

宋代印刷業主打的是雕版印刷,宋代的發展也是中國書籍的一次大事件,極大的推動了文化傳播歷史。宋代的文化推動影響到了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發展。其次由於造紙工坊的增多,私人的刻印坊也不斷增多,刻印坊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經濟的增長。

在宋代,私人的書作坊被稱為「書坊」,是集印刷書籍、出售書籍為一體的多功能作坊,能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便利。這些「書坊」主很大一部分都是藏書愛好者,有很多名目新的書籍。

這類書籍,刻印快、與時俱進,在民間的銷量還很廣,書坊還有各式各樣的分工,就如同「現代化」管理一般有條有序,但是就是官方印刻的書籍不能私自印刻,得得到官方的同意和公章,十分的嚴格,當時的寺刻也是這樣的格局,與私人書坊不同的是,寺院只印刻佛經,而且佛經的數量還很高。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結語

宋代在造紙業的上的突破,推進了中國印刷、文化歷史的進程,各種紙的種類的開創先河都是宋代人民的智慧結晶,紙業的發展也推動了造紙業和印刻業的發展,經濟方面同樣也得以發展。

其次,書籍的產量也得以增加,在潛移默化之中推進了文化方面的發展,宋代的發展也成為了整個造紙行業的跨越點,為此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更上了一個層次,從全局角度來看,宋代的紙業發展是「紙」的歷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

相關焦點

  • 從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書業繁榮發展的歷史作用
    導語在自媒體平臺蓬勃發展,知識付費日漸興盛的當下,只要思維活躍、行文流暢,通過發文章、開專欄……等等方式進行「漲粉」和「變現」是司空見慣、十分方便的事情。如果更進一步,要是能做到知書擅文、才識過人的話,迅速成為大V級的意見領袖也絕非是難事。但如果是生活在古代的話,那麼一切就肯定沒有這麼簡單了。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為何北宋會出現如此有趣現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經歷五代動亂,北宋相對社會穩定,物阜民豐,因而人才輩出;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而當時文人都尊師重教,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和經驗傳承,因而教育得法,往往一家能夠有幾人脫穎而出。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光?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 宋代的流行歌曲是什麼?現在的人聽不到了,但是歌詞卻都留下來了
    宋代的流行歌曲是什麼?現在的人聽不到了,但是歌詞卻都留下來了在中國古代歷代的王朝當中,尤其是盛世王朝,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文學形式。漢代的漢賦受到後世的推崇。唐朝,自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詩。而宋代最著名的文學種類,就是宋詞。作為一種文學種類,宋詞最早出現於唐朝。
  • 宋代皇帝為何被稱「官家」?
    為何宋代皇帝被臣民稱作「官家」呢?這要從「官家」稱謂的由來說起。《清平樂》劇照,來自《清平樂》官博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統治者最為流行的稱謂是「天子」和「皇帝」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 ,的統治者最為流行的稱謂是「天子」和「皇帝」 。「天子」這一稱謂較早,如《尚書·洪範》曰:「天子作民父母, 以為天下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又合「三皇五帝之尊」為「始皇帝」 。此後, 「皇帝」與「天子」一詞並行,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號 。
  • 宋朝是刺青鼎盛時期,卻和唐朝差別很大,為何以紋龍虎之類居多?
    宋朝是刺青鼎盛時期,卻和唐朝差別很大,為何以紋龍虎之類居多?《水滸傳》裡的史進號稱「九紋龍」,就是因為他身上刺了九條栩栩如生的龍,魯智深諢號「花和尚」也是因為他滿背的刺青,最著名的青樓女子李師師也是因為燕青的刺青而迷上了他。
  • 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歷程,從石器到青銅器用了四十九萬餘年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而古代文明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接連不斷的戰爭,中國古代的軍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兵器這是作為現代史學家研究古代軍事文化的載體,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青銅兵器青銅兵器最早出現在距今四千多年的夏朝,在此後的一千六百多年裡,青銅兵器都佔據著青銅兵器見證了奴隸制社會的興起和衰落,青銅器因為其熔點低較好定性的特點,在商朝時便達到了使用的鼎盛時期。青銅兵器要遠比石制兵器輕便和鋒利,一經出現便受到了當時士大夫的重視,青銅兵器也成了從商朝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車戰最主要的兵器。
  • 古代冠飾是如何產生的?從宋代入手,談女子的「時尚品」——冠飾
    冠飾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演變過程1、原始時期人類作為徵服者的見證在原始社會,人類雖然已經進化出遠超其他動物的智慧,但由於生產力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卻還是不得不每天生活在溫飽線之中,與兇猛的野獸做無窮的鬥爭。
  • 知否知否,劇裡這些北宋風貌很還原!
    宋代,作為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最鼎盛時期,「焚香」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都能參與其中的生活風尚。捶丸,顧名思義,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國古代漢族球戲之一。關於捶丸活動的最早記述,見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為「寧志齋」的人編寫的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裡面記載「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
  • 趙為民|簡論宋代音樂的主要特徵及其歷史地位
    宋代是中國古代音樂的一個轉型期,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3〕宋代音樂正處在中國古代音樂的第二與第三階段的轉折點。宋代戲曲音樂的確立與說唱音樂的成熟標誌著中國古代音樂第三大歷史階段的開始。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存在著一種影響極大的觀點,即「漢、唐兩代曾經造成了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的兩大高峰」,「宋以後,中國音樂再也沒有過漢、唐那樣的高峰了」。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封建時代,唐宋時期的音樂藝術頗受現代藝術家以及史學家、音樂學家的關注與研究。自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承了隋朝大部分的政治文化制度,在宮廷禮樂方面更是尤為突出,而宋朝同樣繼承了唐朝以及五代十國歌曲文化的全部。
  • 中國古代的全能「奇才」 人稱「北宋達文西」
    常有人開玩笑說,西方的達文西是「從未來穿越過去的人」,因為他不僅會畫畫,還身兼哲學家、音樂家、發明家、工程師、解剖學家、地理學家……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過這樣的「奇才」,比如宋代的沈括。在古代,多數讀書人以熟讀四書五經為正途,但沈括卻「多棲發展」,他對天文、氣象、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地理、醫藥、文學、音樂、農學等都有著深入研究,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評價,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究竟有多厲害?
  • 中國古代園林——宋代園林史
    宋代可算得上是我國園林史上的第三次飛躍。宋代詩詞不僅強調人的主觀意緒,對於感情的體察也非常細緻;畫作更講究寓意,寄興,賦予人文精神。到了宋代,文人的山水畫作為士大夫表現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歸的一種手段的這種情趣的滲透和表達更加自覺;講求含蓄寄興,更成為一種品評畫風高下的標準,並上升為美學理論。
  • 宋代盛行一時的「勾欄瓦舍」有哪些節目?後來又發展如何?
    一般而言,宋代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不僅商業十分發達,而且稅收也是達到了歷史的高潮。 在史書記載中,這是宋代百姓最喜歡的娛樂場所,號稱是流連忘返。那麼,在正史記載中,這些娛樂場所到底有哪些節目呢?後來又發展如何?
  • 中國古代打一場大戰,真的幾百萬幾千萬的死人?
    編者按: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古代戰爭造成人口巨大損失的記載比比皆是。動不動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弄得殘忍如曹操者都感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有說法,在三國時代,由於戰爭,人口從東漢末的5600萬銳減至不到800萬。那麼,古代戰爭真的那麼可怕嗎?能造成千萬級別的人口損失嗎?
  • 交子背後的「錢荒」,北宋後期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
    當然,如果我們回溯歷史,也不能不提我國北宋時期出現的「交子」。普遍認為,交子是我國最早的紙幣,甚至有人說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是宋朝商品經濟繁榮的產物,可以說是宋代經濟發展的一個標誌符號。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一件事物你從不同角度去看,方寸之間就會給你完全不同的呈現。我們透過「交子」,觸及深處,總能發現背後隱藏的危機。
  • 道德、風俗「捆綁」下,北宋「都市麗人」娛樂生活為何還那麼豐富?
    1對於女性的規範逐漸淡化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就是要女性依附於男性,女性的行為規範是多少年以來人們對於女性的形象塑造的,隨著北宋社會儒學地位的升高,北宋的女性形象大多靠士大夫描繪,但是在社會初期士大夫還是貫徹著「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
  • 其實宋朝可與漢、唐均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朝代
    而北宋,是直到960年才成立的,宋朝從一開始成立,就時時刻刻被籠罩在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壓力之下,宋朝基本統一漢地基本地盤,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放在當時那麼一個局面下,宋朝能做得確實不多了宋太祖取南唐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朝的統治者們難道不明白北方的遼、金對宋的威脅?
  • 「陣痛」之後嘗到了甜頭,仙巖鎮通過關停重組實現造紙業高質量發展
    引進華天公司正是仙巖園區造紙業整合提升的一個縮影。據仙巖鎮黨委書記沈傳定介紹,仙巖鎮園區整治工作始於2017年,2019年底結束,主要通過關停、整合重組、規範提升等一系列組合拳,實現園區造紙業的高質量發展。 造紙業一直是仙巖工業園區的支柱產業,為仙巖鎮乃至我市工業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長期以來,造紙企業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空氣、噪聲和水汙染。
  • 歷史考點: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科技: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相關的農學、天文曆法、數學、醫學等領域,這使古代中國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