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拉丁》是部迪士尼出品的翻拍電影,
故事來源於阿拉伯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丁神燈》。
1劇情-人物
故事講述聰明善良、身手敏捷的街頭「神偷」阿拉丁偶遇偷偷跑出皇宮隱瞞身份的茉莉公主,
他們堅持正義、劫富濟貧、並肩逃離追捕。
阿格拉巴國宰相賈方覬覦蘇丹權力已久,誘迫阿拉丁找尋魔法神燈以助其篡奪王位。
阿拉丁逃離洞穴過程中,鬼使神差地成為神燈主人,在神燈精靈幫助下歷經危難,九死一生,
與公主聯手制服了惡人賈方,救出國王,並與公主喜結連理。
(1)茉莉公主果敢自信、英姿颯爽,勇於追求夢想、爭取權利,最終成為首位女蘇丹王,令人振奮。
這也是原版寓言故事中最具挑戰性的大幅改動,我們不能脫離阿拉伯國家的歷史背景去討論女性自覺。
但這個改動頗具現代意義,觀眾無暇思考其可行性,說明其恰到好處;
她是新時代女性的典範,當然人們觀影也更過癮,即使故事本身屬於童話寓言範疇。
(2)威爾·史密斯(以下簡稱威爾)飾演的神燈精靈讓人拍案叫絕,
看得出來他對這個角色定位精準,把控十分到位。
看到神燈冒出一股青煙,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漁夫打撈所羅門封印魔鬼的瓶子的故事。
精靈的八塊腹肌顯示威爾良好的健身狀態,神情頑皮搞笑,甚至花枝招展,喜感十足。
他的「喧賓奪主」是在角色內完成,倒是反襯地阿拉丁甚至賈方有點黯然,
畢竟「小鮮肉」與影帝飆戲應該很有壓力。
2特效
我們想當然的會認為童話或者寓言改編的奇幻電影很適合利用特效。
特效雖可以天馬行空,但就怕荒誕離奇不合劇情,
所以影片鋪陳、推演設計的合理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換句話說,即使魔幻電影,也需遵從事物發展內在的邏輯。
從這點說,《阿拉丁》做得很好。
電影敘事的手法既尊重原著,沿襲《一千零一夜》的整體層次架構,
故事的情節設計又引人入勝,險象環生,
起承轉合間嵌入的特效流暢自然,炫目華彩,文字在特效的表現方面反而顯得蒼白。
電影從阿拉丁和公主搭乘魔毯飛舞,神燈精靈神秘莫測的「72變」,
到賈方變成巫師把阿拉丁發配到冰冷遙遠的雪山之巔,
3D特效帶來的「真實震撼」,讓人身臨其境,好像帶著觀眾共闖魔幻世界。
3表達
這個千百年來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怎樣拍出新意呢?
導演蓋裡奇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電影貢獻了一部百老匯級別的音樂盛宴。
不論阿拉丁與茉莉公主相識過程各自心生情愫,
還是公主被賈方抓走憤怒地反抗,
亦或燈神精靈匪夷所思的變身、戲謔地慶祝,還有阿格拉巴國豐收狂歡等等,
這些情節的推進和表達,導演的鏡頭語言轉換成了音樂和舞蹈。
雖然明顯嵌入現代藝術的痕跡,但絲毫不影響觀眾對這個聞名已久的阿拉伯國度音樂和舞蹈的熱愛。
所以我覺得即使你熟知劇情,熟悉特效,也對此電影還是「一無所知」,
因為電影的鏡頭語言很大部分是由音樂和舞蹈領銜推進的。
主演群演不僅演技炸裂,還大秀歌舞,歡快氣氛十足,
讓人看了心花怒放,不由得手打節拍,跟著手舞足蹈。
如果說它是一部歌舞電影毫不為過,導演一改中規中矩的風格化快節奏的敘述模式,
用歌舞串燒相互交織的方式來表達主線支線,這種嘗試大膽冒險,當然也很成功。
4挖掘-吐槽
我不太喜歡對這類迪士尼電影挖掘什麼思想內涵,但絕不是說沒有。
阿拉丁假冒王子改過重生,公主成為首位女蘇丹,
精靈被阿拉丁最後一個願望釋放成為人類,賈方利慾薰心成為囚禁於神燈的奴隸。
這個結局既不驚喜,也不煽情,說明世上沒有完美的魔法,人性的貪婪才是魔鬼。
阿拉丁、茉莉公主、精靈甚至猴子阿布,他們對親朋的關懷和愛,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這些都是人們親臨觀影帶來的現實感悟,這種內涵或者說教育意義已經融入電影本身,
隨著幽默溫暖的對白、五彩繽紛的服飾、優美質樸的歌聲、綺麗炫彩的舞蹈融入到你的記憶裡。
如果硬要吐槽的話,我忽然覺得不知該說什麼,可能威爾的歌聲舞蹈有待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