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電影,只有香港人能拍好

2022-01-03 幕味兒

在我們熟悉的港產犯罪類型片裡,有一個比較有特色同時也曾流行一時的亞類型片種——梟雄片。

 

梟雄片集中出現在九十年代初期,主人公大多以五六十年代香港幫派大佬以及黑白通吃的警界探長為人物原型,《跛豪》《雷洛傳》《四大探長》《藍江傳》等都是典型。

 

去年王晶的一部《追龍》集合了跛豪與雷洛兩大傳奇角色,雖是舊瓶舊酒,但貴在製作認真原汁原味,讓不少觀眾欣喜地找回了二十幾年前的梟雄片味道。

 

《追龍》彌補了《金錢帝國》的遺憾

巧合的是,《追龍》上映前一年還有一部表現香港廉政公署清查社會高層人士貪汙犯罪的影片《反貪風暴2》。

 

一個講傳奇,一個講廉署,一個是舊時,一個是當下,乍看沒什麼關係,但其實在港片的傳統裡,梟雄片與廉政電影在歷史和血緣上都是緊密關聯的。

 

從現實的時間來看,梟雄片所反映的五六十年代黑幫盛行、警界貪汙的惡劣社會問題正是促使廉政公署成立的直接外力;

 

《追龍》開場

從電影的時間上來看,梟雄片流行於九十年代,而廉政電影自從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ICAC)成立後就很快出現,以1975年吳思遠導演的《廉政風暴》首開風氣。

 

《廉政風暴》講的是警署探長與外籍警司瀆職、收受賄賂的黑幕,繼而在廉政公署成立後遭到清查的故事。

 

所以,廉政題材電影應看作是梟雄片的前奏(不只是人物,還包括時事風格),梟雄片放大、傳奇化了其中的反派角色。

 

如果說吳思遠是香港廉政題材電影的首創者,那麼林德祿可以算是這一題材的代言人。

王晶將上個世紀的梟雄片重新包裝推出,林德祿也把廉政電影重新帶回大銀幕。

 

同樣是拍犯罪電影,林德祿區別於其他導演的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早年曾為廉政公署工作過多年,在1980年便加入廉政公署關係處,負責宣傳反貪工作。

 

可以歸入新浪潮導演的林德祿

就像出身警隊的導演陳欣健能夠為蕭芳芳的寫實犯罪片《跳灰》(1976)編寫劇本,林德祿導演獨特的一線工作經歷也讓他切身接觸到了當年眾多的貪腐案件。

 

這些豐富的素材得以讓他在1981年和1985年接連拍攝了兩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系列劇集《廉政先鋒I、II》,並獲得廉署嘉獎。

 

《廉政第一擊》,1993

進入九十年代他再次創作了以六七十年代為背景的《四大探長》和《廉政第一擊》,可見當初的廉署工作經歷對他影響之深刻。

 

2014年的《反貪風暴》是年過六旬的林德祿闊別十多年後的復出之作,也是近些年來出現的少有的以廉政公署為主角的電影。

ICAC,把好最後一關

由於影片上映時正值廉政公署成立四十周年,以至於很多人說《反貪風暴》像是獻禮式的宣傳片。

從電影本身來看,《反貪風暴》沿用的是從《無間道》到《寒戰》都頗受歡迎的雙雄對峙人物模式,古天樂飾演的廉政公署調查官陸志廉與林家棟飾演的墮落警司黃文彬之間鬥智鬥勇。

話題涉及到了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的高層貪腐黑幕,比如警隊、退休高官、虛偽慈善、挪用政府基金、權色交易等等。

反貪話題很有衝擊力,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黑白分明,查案過程又驚又險,最後以正義戰勝邪惡的大團圓收尾。

整體上偏向《廉政行動》那樣的TVB電視單元劇模樣。

聚焦賭馬與馬會高層貪汙的《反貪風暴2》為了增強衝突感和電影感做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調整。比如引入新的角色——張智霖飾演的重案組督察劉保強,以及周渝民飾演的神秘殺手。

由此一來,首集的雙雄對決就變為了三雄模式,同時摩託車追逐、槍戰等動作戲也都增加。

導演曾說,真實的 ICAC查案其實是偏向靜態的,他們講求證據,平時調查員辦案是不佩槍的,續集加入的類型元素就是為增加戲劇效果。

這些改變也都在即將於9月14日上映的最新續集《反貪風暴3》中繼續保留。

兩年前的《反貪風暴2》中,分別代表廉署與警署的古天樂和張智霖不僅在電影裡實現了警廉合作,也在戲外實現了眾多粉絲期盼的「兄弟合體」。

原本張智霖飾演的督察在第二部結尾中已死去,但或許是二位男神的同臺演出實在難得,所以不捨得強拆CP的導演便讓張智霖以全新角色再度回歸,這樣的安排就連張智霖本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反貪3》裡張智霖的新角色仍叫劉保強,不過身份從警署督察換為了聯合財富情報組組長,將繼續與古天樂合力調查一宗橫跨內地和香港的洗黑錢大案。

前不久的發布會上,兩位還秀出了二十多年前最初合作TVB劇《天地男兒》(1996)時的合影,玩了一把回憶殺。

除了將廉政題材電影帶回觀眾視線、古天樂張智霖再度合體外,《反貪風暴3》的演員陣容中還有不少港片戲骨的精彩演出。

剛剛新婚不久的TVB巨星鄭嘉穎出演一名廉政公署內部調查科的探員,將與古天樂和張智霖暗地較量、相互制衡。

譬如曾與古仔合作過經典的《尋秦記》(2001)的宣萱作為特約角色飾演了一名醫生(明年的《犯罪現場》我們也將看到二人的再次攜手)。

老戲骨方面,則包括了黃金配角廖啟智,年逾七十但依舊高產的老戲骨盧海鵬,還有八十多歲的羅蘭。

在之前兩集《反貪風暴》裡,就有多位重量級的香港老一輩影人客串,像香港電影金像獎前任主席張同祖、著名監製方平(鮑起靜的丈夫)、導演張堅庭,邵氏老演員石修以及王敏德。

張同祖、盧海鵬、石修、王敏德

《反貪風暴3》的英文名為L Storm,這裡的L代表著片中鄭嘉穎所在的廉政公署內部調查組「L組」,專門負責針對公署公務人員的貪汙調查,可以說是反貪中的反貪。

此前兩部的英文片名也分別取代號為Z和S,各與故事中所涉及的「Z基金」和賭球「Soccer」有關。就如王晶的《金錢帝國》英文名為I Corrupt All Cops,縮寫正是ICAC,也是很妙。

「請喝茶」

總之,林德祿導演的《反貪風暴》系列中還是藏著不少關於廉政片/梟雄片以及廉政公署的相關歷史與細節的。

喜歡老港片的話,不妨在這裡重遇熟悉的面孔,重溫曾經的類型,說不定你還會有別的小發現。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相關焦點

  • 全世界能拍好《狼圖騰》的只有阿諾一人
    與此同時,「國人缺不缺狼性」的爭論迅速蔓延全國。「狼性」在原書作者看來絕不只是動物本能,而是更多被賦予象徵意義。  讓-雅克·阿諾被譽為「最會拍動物的導演」。  拍動物題材電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讓-雅克·阿諾。《熊的故事》、《虎兄虎弟》,讓他被譽為「最會拍動物的導演」。
  • 劉偉強:香港導演也能拍好主旋律
    從類型片的角度來看,《建軍大業》很明顯是一部戰爭片,有很多的宏大場面。而從明星制的角度來看,《建軍大業》和兩部前作一樣,粒粒皆星。但是,《建軍大業》又被扣上了主旋律電影的帽子,讓人對它始終都會有一點敬畏的感覺。
  • 張艾嘉談香港演職人員全跑到內地:市場雖大 不代表能拍出好電影
    在張艾嘉看來,市場雖大,不代表所有人都能拍出好的電影香港那邊的人有一種很強烈的生存本能,他們會在每一個不同的地方,或者是不同的環境下生存,張艾嘉想說,生存的時候會否迷失了自己的本質?畢竟這些年香港影視行業走下坡路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電影在內地可以有一億票房,香港就只有幾百萬,要如何生存?而在張艾嘉眼裡,她不認為在香港沒法生存,以前沒有內地市場不都是活得好好的。
  • AV女優搶灘香港拍電影 豪放能脫能專業
    採寫_本刊記者 能能念頭 找女優的原因「她們演脫戲很容易,但能不能搞笑呢?」《3D豪情》邀請五名日本頗紅的女優參與拍攝,監製陳慶嘉表示,過去很多香港電影是請她們過來拍的,而他們這次則是過去日本拍的,是讓她們演戲中戲做自己。不過,他不認為這只是一個噱頭,他不希望只是找這些女生來脫衣服,而是賦予她們角色和內心戲。」
  • "周星馳不是為香港人拍電影,為錢而已"
    近日,在國內某訪談節目中,香港導演王晶談到了與周星馳的這件往事,他表示,好的喜劇導演需要有好的喜劇演員,早前有一段時間跟周星馳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兩人合作,可是後來,「大家都想著做導演了」。他還談到了對周星馳的看法,認為他並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為香港人拍電影」,只是「為錢而已」,不過,他也對周星馳的成績持肯定態度,「我們這一輩香港最強的導演,每一個都能在內地重生。」
  • 黃百鳴:我的電影不只拍給700萬香港人看
    黃百鳴:我說所有的電影都是為票房去拍的,沒有一部電影不為票房去拍的,除非有一些人說我要拍,為了拿獎去拍,不是為觀眾去拍,但是也有,但是對我來說,我拍所有的電影都是為觀眾而拍的。 黃百鳴:你說落差,其實覺得地區而已,因為199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合拍片也從2004年1月1號出現了,那現在我們作為一個電影人,拍一部電影,你拍所有中國人看,或者你單是拍給香港人看,你所花的時間都是一樣,這樣的話,為什麼不拍給所有中國人看,所以對我來說,這幾年的電影,我覺得是進步。
  • 從香港電影看上世紀的香港電影人有多麼敬業
    因為《黃飛鴻》的故事拍得好,李連杰的功夫打得更好。至少《黃飛鴻》的故事沒有《戰狼2》那麼低幼。電影裡面的動作設計,諸如水底格鬥、坦克漂移、飛機大炮槍火,樣樣不含糊。像電影開始的海底格鬥,是三分鐘的一鏡到底,而且真的是在海底,不是在遊泳池,海底是有水壓,有洋流的。片中的坦克除了不能打出炮彈之外,其它的和真的坦克一樣,這些都不是綠幕摳圖能做出來的。
  • 香港電影人能頂半邊天
    即便近些年來,關於「香港電影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命題成立與否有待商榷),香港電影本土市場萎縮是不爭的事實,但香港電影人們的存在感卻絲毫沒有減弱。 在當下這些不能去電影院的日子裡,無聊的拍sir只能翻出一些老電影來解解饞過過癮,當然也沒有忘了老本行,藉此機會,陸陸續續整理了電影幕後系列。
  • 別以為只有國外才有喪屍片,香港電影二十年前就玩過了
    喪屍片起源於歐美電影,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外影視行業的鐘愛,近幾年更是在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發揚光大,比如前幾年韓國的電影《釜山行》和劇集《李屍朝鮮》等。日本拍過的喪屍電影則更是多不勝數,因為本人對日本電影的表達形式有些抗拒,故而並不看他們的喪屍片。
  • 也只有溫子仁能把這種電影拍的嚇死人吧
    今天說一部老電影,但因為導演太牛B了,電影拍出了不一樣的感覺。所以碟叔現在想起來第一次看的時候的感覺,還是簌簌發抖。
  • 5位大名如雷灌耳的導演,姜文只拍了6部電影,有一位只有3部作品
    5位大名如雷灌耳的導演,姜文只拍了6部電影,有一位只有3部作品大家經常聽到的導演有不少,如陳凱歌張藝謀一類,大多是導演編劇科班出身,他們的電影在前些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畢竟名頭在那裡擺著,而且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 值得二刷的電影,主角只有5分鐘記憶,這部懸疑電影只有諾蘭能拍
    《記憶碎片》的男主角蓋皮爾斯在當時並不算出名,不過在片中,將重要信息用紋身紀錄在自己身上的做法,還是十分酷的,與經典美劇《越獄》中的麥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女主角凱莉安妮莫斯,在接拍《記憶碎片》時,剛剛憑藉1999年的《黑客帝國》嶄露頭角,人氣飆升。
  • 《謎城》有種香港電影不合時宜的老態
    >轉發朋友圈不需要聯繫撰文:楊瀟香港導演林嶺東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他早期拍攝的製片廠體系的娛樂片;第二類則是寫實暴力的「風雲系列」,包括《龍虎風雲》、《監獄風雲1、2》、《學校風雲》和不太被人提起的《聖戰風雲》,這個系列在香港影壇的影響力,恐怕僅遜於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
  • 沒了周星馳,李力持就拍不出好電影?這部電影打了所有人的臉!
    相信熟悉周星馳電影的人,都聽說過李力持,當年兩人可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搭檔,合作了無數的經典電影!像《唐伯虎點秋香》、《國產零零漆》、《喜劇之王》、《少林足球》等全是他執導的作品,沒有他,觀眾也不可能看得到那麼多經典喜劇,周星馳也不可能成為喜劇之王。
  • 《天水圍》編劇張經緯:在香港拍不工業的電影
    但《天水圍》本來只有一部,之所以會拆分成兩部,是因為「那個時候香港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合拍」,而《天水圍》的主人公來到香港後全家都死了,被認為意識形態不好,很多內地投資人覺得沒得改,許鞍華沒得拍,那時候有個老闆給了她100萬,許鞍華先拍了部《天水圍的日與夜》,取得不俗的口碑之後,她才有機會拍了《天水圍的夜與霧》。
  • 香港電影最困難的幾年,王晶拍了很多爛片,為何那麼多人感謝他?
    不得不承認,王晶是一位天才,他是一位好編劇,是一位好導演,更是很多部電影的幕後功臣和老闆。並且在年輕的時候,王晶也是一位好演員,他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客串一些小角色,而且他的表演方式往往也讓人捧腹大笑。那麼,香港電影最困難的幾年應該是哪個時期呢,一般認為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那幾年。
  • 香港電影最困難的幾年,王晶拍了很多爛片,為何那麼多人感謝他?
    王晶曾表示,自己拍了四百多部影片,但有一百多部都被人認為是爛片。但是他覺得無所謂,只要過得一個肥年就好,意思就是說只要以商業為目的,最終賺到錢就是好事,他們罵歸罵,但還是有人願意捧王晶的場,也有粉絲就是願意走進影院看他電影裡那些無釐頭或者覺得很搞笑的片段。
  • 2003年劉德華的電影《大隻佬》就是香港人的強心劑
    而杜琪峯選擇這時拍了這部電影!真可謂是大才!曾經這部電影也讓我一度陷入深思!究竟應不應該去做好事!應不應該去種善因!因為種善因得善果,但不一定會報在自己身上!做壞事結惡果,卻也不一定報在自己身上!那我是否存在僥倖心理!後來我發現自己的狹隘!人一定要有大愛!一定要有大的格局!
  • 另一種傳奇:當代香港電影女星張曼玉的影視人生
    她憶述,「拍完《黃色故事》(1988)後,才開始有點轉變,之後就談《旺角卡門》」,並提到「沒有女演員希望自己做花瓶,她都希望獲獎,能拍認真的電影,希望別人以真正演員看待她。」《黃色故事》是三位導演聯手執導的三段式電影,由王小棣、金國釗、張艾嘉分別負責〈青春〉、〈成長〉及〈掙扎〉。張曼玉演繹臺灣女生小敏的三個人生階段,由情竇初開到初為人妻,再到離婚後面對新感情。
  • 《緊急救援》這種電影,只有林超賢能拍,也只有彭于晏能演!
    有的時候,觀眾或許難以分辨哪些是特效合成哪些是真實拍攝,只要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夠燃夠炸就行了,但拍電影的人自己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畢竟,如果全都靠特效堆起來,那能叫「拍電影」嗎?  我覺得真正的演員,如果有機會,都一定要參與一部這樣的作品,哪怕只有一部,體驗一下真正用心拍電影是什麼樣的感受,也體驗一下和真正用心拍電影的「魔鬼導演」合作是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