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次入口 秦偉
感謝延續建築工作室對gooood的分享
東吳大學由基督教新教監理會創辦於一九〇〇年。一九一五年,法學系創立。蘇州大學法學院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二〇〇〇年,畢業於法學院並曾任教於此的王健先生重返母校,其子王嘉廉先生捐資支持法學院建設,並為法學院項目舉辦僅邀請華人建築師的建築設計競賽。現為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的馮正功先生帶領團隊以「致意百年校園,融入千年古城」為題榮獲競賽第一。
▼蘇州大學鳥瞰 秦偉
項目選址東吳大學舊址中心區南端,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教會學校的身份決定了東吳大學舊址的建築布局與風格:開闊的中心式大草坪、明確的軸線對稱關係與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如何融入舊校址莊重、疏闊的場所環境,成為新建築介入場地時最初面對的問題。
▼項目鳥瞰,選址於校園中心區南端 秦偉
回應場地秩序的位置經營
場地為不規則的三角形,西側進深小,東側進深大。為解決場地與舊校址軸線的不平衡關係,新建築被拆解為大小不一的兩部分。較小部分位於場地西側,居舊校址軸線南端,與北端鐘樓正對。較大部分位於場地東側,遠離軸線。
▼設計草圖 中衡設計
為尋求與舊校址古典建築的協調,新建築的尺度與比例均以鐘樓的模數為參照。新建築以略低於鐘樓的姿態表達了對原有軸線秩序的尊重。
▼校園主軸線上的鐘樓 秦偉
▼新建築與鐘樓相對,且在建築高度上以示尊重秦偉
回應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場所重構
新建築主入口面向中心草坪設置。入口前原有的兩棵古樹在建築師的堅持下被原位保留。古樹的保留既是對舊校址場所原生環境的保護,同時減弱了因新建築的介入造成的異物感。古樹現今已成為新建築的身份象徵。
▼學院主入口空間 秦偉
▼入口掩映在古樹的樹蔭下 秦偉
新建築材料的選擇遵照舊校址中古典建築的紅、灰色粘土燒結磚。燒結磚因其粗糲的質感所具有表現力,卻已不常見。建築師委託蘇州相城區的一處與燒結磚淵源頗深的工廠,專為其燒制三釐米厚的粘土面磚及轉角磚。由於模具缺失,工廠的工人只能用鐵絲手工切割粘土磚胚。這種方式使得每塊磚的尺寸與色澤有所差異,為燒結磚增加許多機器生產所不能取代的手作的細膩質感。
▼學院次入口 秦偉
▼建築採用紅灰色粘土磚秦偉
▼燒結磚因其粗糲的質感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秦偉
建築東西側之間圍繞五顆百年古樹形成扇面形半開放庭院。庭院南北分別設置風雨長廊作為東西側建築的連接,也為庭院提供了柔性的邊界。長廊南側為曲線雙柱廊形式,北側則是六十六米無柱形態。長廊提供了建築內部庭院與外部環境之間空間流動的界面。自然與古典圖景在此融合。
▼建築體塊生成 中衡設計
▼南側曲線雙柱廊形式長廊 秦偉
▼北側無柱形態長廊 秦偉
▼半開放庭院 秦偉
▼庭院中的古木 秦偉
面向現代理念的空間創造
新建築採用前瞻性的「綠色與健康」的思維來設計空間。東西側建築均以共享式中庭組織空間。中庭南北兩側開敞,獲得穿堂風。頂側為玻璃幕牆,獲得自然光照。建築自設計建成至今已十六餘年,其具有的可讀性與適用性未曾因時間被削弱。
▼共享式中庭,南北兩側開敞,頂側為玻璃幕牆 秦偉
▼中庭採光 秦偉
▼場地平面 中衡設計
▼一層平面 中衡設計
項目名稱: 百年校園中的人文建築: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建築事務所: 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延續建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