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的工作室,會怎麼設計?

2020-12-23 騰訊網

正文共計:4327 字

預計閱讀時間:12 分鐘

建築大師工作室

除了自宅,建築工作室或許是對建築師而言,另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我們感嘆大師們創造的驚豔建築時,可否好奇過建築師們工作的場所,那些經典建築的誕生地。

01.安藤忠雄

工作室外觀

安藤忠雄的工作室原是是由其設計的住宅改造而成,改造將原來的住宅變成了一幢七層工作室,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工作室擁有安藤最具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牆面。

工作室最顯著的特徵是有一個高達五層的採光中庭,它將各層的開放工作區連為一體,辦公空間交通空間圍繞著中庭展開,而安藤的辦公區就位於中庭的底層。

開放辦公區成牆的書籍

弗蘭克·蓋裡的瓦楞紙邊椅靜靜佔據了樓梯的一角,

牆上掛著的建築模型也引人注目

大澱工作室禁止使用手機、郵件甚至傳真,員工和外界聯繫的唯一渠道就是五臺公用電話,而這五臺電話也都在安藤忠雄的視線範圍內,員工和誰談論什麼事,安藤都能第一時間掌握。

安藤只要爬上樓梯,就能將員工在桌前工作的身影一覽無遺。在這樣一個開放空間裡,安藤忠雄猶如一座指揮塔,掌握著工作室裡發生的一切,但這也意味著安藤的一舉一動,全都暴露在員工的眼中,時刻受到員工的監視。

02.阿爾瓦阿爾託

阿爾瓦·阿爾託在自宅

阿爾瓦·阿爾託一生為自己先後設計過兩個工作室,一個是設計於1935-1936年間的自宅,同時兼作他的工作室;另一個是設計於1955年、並於1962-1963年擴建的工作室。阿爾託本人曾說過,「建築是一種不能在辦公環境中創造出的藝術。」

工作室入口

阿爾託的工作室毫不起眼,從外面看只有一塊小牌子和混凝土牆,看上去相當低調的門,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工作室的正式入口。

創作於1950年代的阿爾託工作室是一個L型的內向型空間,工作室所在地的正中間被空了出來,形成一個半圓形的露天小劇場,因為「把最好的地盤位置空出來,上面什麼都不造」就是阿爾託的一個理念,這樣我們就能享受到大自然最美的一面,沒有被破壞和改造過。

充滿自然光的小會議室,有展示繪圖的牆面,這裡也是阿爾託生前同客戶會面的場所。

此外,在這個工作室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轉角空間,這個折角處理一來在視覺上放大了室內空間,二來從室外又圍成一個小廣場,是一個建築語言上的雙關。轉角處特意設計的挑臺,儘管按阿爾託本人的說法只是用來試驗燈具,卻是這個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它所模仿的是義大利小山城中的一處街角,白色牆面上的漫射光像極了室外的場景,這正是阿爾託在晚期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將室內空間室外化和舞臺化。

工作室辦公區

阿爾託工作室的建築主體是白色的,但建築材料是混凝土和紅磚,意在當它慢慢損壞,紅磚逐漸顯現,體現出建築的時間性。

人文主義和注重自然在空間細部的體現

阿爾託為自己設計的住宅/工作室是具有實驗性的,他的很多設計手法都是在這些房子裡面首次使用的。對於像阿爾託這樣生活化、有人情味的建築師來說,他對自己的工作空間有著像家一樣的要求。

把工作室設計得像家,家設計得像工作室,他會在櫥櫃中設計一個放圖板的格子,客廳和餐廳也向員工敞開,類似這樣對工作的考慮可謂滲透在他家的每一個角落。阿爾託每天都要在家中看書、工作、娛樂和放鬆,對於他而言,這才是生活。

03.巴克裡希納·多西

多西在工作室

「桑珈建築師工作室」於1981年完工,是多西及其工作團隊日常辦公、交流與學習的地方。「桑珈」(Sangath)的意思是「通過參與,一起工作」。在多西看來,桑珈不僅是一個工作室,還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村落,更是走進他人生歷程的一個通道。「桑珈建築師工作室」被許多人譽為是多西最好的建築,也被評為世上最環保的建築之一,還被列入80年代百位建築師設計的百件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桑珈建築師工作室」建築群有超過60%的面積是開放的庭院,它消弭了私密空間的界限,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公共場所。建築師們在工作之餘,可以在這裡自由地停留、休憩與聊天。這種「分享」的氛圍,讓工作室成為了一個和諧的村落。在這裡,不僅人人平等,人與自然萬物也都是平等的。

「桑伽」工作室建築整體布局

入口處,編織著樹葉圖案的地面上就有一個圓形的「紀念碑」,它象徵著曾經存在於此的一顆芒果樹。多西通過這種方式,讓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這也體現了他認為建築是鮮活的,它永存逝去之物,並不斷生長蔓延。

事務所隱匿於一行高樹形成的天然圍欄之後,顯露出的圓拱形建築頂部暗示了它的存在。這裡像一個大隱於市的桃花源,與印度艾哈邁達巴德擁擠、繁鬧的街頭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建築以理性但富有變化的形體圍繞庭院中一個類似露天劇場的臺地布置。工作室部分被挖入地下半層,以取得較好的隔熱效果。

「桑伽」工作室地下半層的室內工作空間

拱頂雨水的集收和排散通過滴水和排水渠引入庭院中的水池,同時也起到了給建築降溫的作用。

「桑伽」工作室建築局部與水景的運用

04.張軻

2001年張軻創辦「標準營造」工作室,以實踐超越了傳統的設計職業劃分,涵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及產品設計等各種專業。除了這次獲獎的「微雜院」,「標準營造」工作室出品的項目還包括微雜院、西藏娘歐碼頭,以及他們位於北京北二環的工作室改建,那個 一平米2000塊的超酷辦公室。

標準營造的工作室位於北京青年湖公園附近,原老廠房空間被不同觸感的材料——威尼斯石膏壓光的漫射的表面和使用木模板澆築的粗糙的混凝土牆——營造出一個具有著微妙差異的灰色空間。

這個500平米的工作室原來是北二環的一個破舊的修車廠,有著胡同情結的張軻只花了100多萬,就讓這個破舊修車廠煥然一新。

外景

辦公室是一個長條形空間,全用混凝土構築,內部採用尋常的自流平、抹灰,所以造價非常便宜。除了衛生間和儲藏室,所有的門都給取消了,空調、燈具、暖氣全都隱藏了起來。工作時,需要找誰的時候,喊一聲就行了,大家都能聽見。

討論區

外牆用的全是灰磚,透露著胡同的情結。庭院裡的30多棵樹也是自己親手挑選種植的。靠庭院一側的牆上開了一整面的大玻璃窗,而露出半邊屋架的天窗,則是整個空間的點睛之筆。

05.何鏡堂

何鏡堂在工作室

何鏡堂院士建築工作室位於華南理工大學校內,位於一個較為完整的街區,原為1930年代老中山大學時期教授的居住區。現已被列為市級歷史保護建築。從2004年起,學校將這組歷史建築作為何鏡堂院士建築創作研究基地交由何院士團隊,團隊秉持兩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建築理念進行分階段的更新改造。

何鏡堂院士希望把嶺南園林的「通透」、「幽靜」、「隱約」的意境引入改造的工作室,並且延續歷史文化、肌理與氛圍。同時,作為建築工作室應該能滿足建築創作時所需的環境,能夠激發工作熱情。

屋頂的綠化使用了一種叫「針葉佛甲草」的植物,不需澆水也能四季常青,具有良好的屋頂隔熱效果。

在院落的中庭保留了原有的大喬木,中庭的玻璃會議室能將整個庭院景觀一覽無餘,而豐富的植被也保持裡玻璃會議室一定的隱私空間。

從整體來看,借鑑傳統嶺南庭園的做法,在庭院的駐足處布置了三個大小不一的錦鯉魚池,將門廳、會議室、接待室等空間緊密結合,使室內外空間共融。

工作室的運作是以項目為中心,項目的運作過程是在發散和集中兩種工作方式的交替中不斷推進,一方面要激發創作個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強化創作群體的協同有效性。

因此,將功能組成分為3種功能模塊,分別是以辦公功能空間為主的基本模塊、以交流討論、資源共享功能為主的共享模塊、以輔助服務功能為主的輔助模塊,通過功能模塊的組合來組織使用空間,為滿足討論室和會議室對大空間的需求,在建築的內部改造中打掉局部承重磚牆、增加框架柱和梁、合併空間的方式來實現,而更大的會議空間則通過在庭園端部加建的方式實現。

同時,有效利用各種屋頂平臺、連廊、庭園空間,形成一些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場所,促發隨機的、非正式的交流、交往。

在何鏡堂先生看來,工作室就像一個家。

06.隈研吾

日本著名建築師,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建築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築獎,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於1986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隈研吾被選中設計東京奧運會體育館,會議室裡展示了兩個大模型。

東京奧運會體育館模型

臺灣新道寺模型

隈研吾的工作室,沒有一個特點的一以貫之,而是根據不同的空間功能,設有不同的空間風格和布置。

工作室一角

接待區工作

07.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對於賴特,可能大家都知道他的流水別墅和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很少有人知道他位於橡樹園的住宅和工作室。住宅於1889年建成,工作室於1898年建成。

工作室外觀:低平的外觀及間接性入口是萊特成熟型的草原式住宅的特點。

入口處石膏簷壁牆靈感來自古希臘的神廟

入口走廊:這是與施工方一起商討建築設計的地方。賴特設計的木椅與室內相呼應,顯示出了賴不僅是在建築上,在家具設計上也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

製圖室:這是工作室的主體,賴特在芝加哥所做的一些著名建築都在這裡誕生,比如Larkin Building、Bobie House等。八角形的房屋,鏈條懸空支撐使得空間非常有立體感。工作室最多的時候有六名設計人員同時工作,他們互相交流啟發,並在此探討與建築和政治相關的話題。

辦公室

圖書館:這是賴特與客戶商談設計的地方。高窗設計讓室內充滿光線。

08.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的工作室設立在東京澀谷

伊東豐雄的工作室,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的設計教室,而伊東就像老師,在教室裡隨意走動。

實際上,伊東確實是一位良師。從他這裡走出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大西麻貴等都從他這裡受益匪淺,而且這些人獨立之後還收到了伊東的很多幫助。

資料櫃

紀念品

會議室

建築模型

09.藤本壯介

據說,藤本自己沒有固定的辦公桌,時常在辦公室裡走動,隨處都可以開始工作。

很是隨性的工作環境(畫圖板圍出的隔間)

10.史蒂芬·霍爾

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建築工作室位於紐約市中心的一座獨立的Loft內,團隊由33人組成,成為工作室創作力量的主力軍。(位於北京的中國分部由11人小組構成,負責位於中國的相關工程)

工作室內部空間開敞而自由,許多的建築圖紙與工作模型被釘到牆上,空間布局適合團隊進行方案論證與局部的討論。

一排低矮的書架將不同空間隔開,上面同時作為模型展示區

隔層隔出的上層空間作為儲藏與展示區

天津生態城市規劃博物館的模型

模型製作區

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個人辦公區

其他大師

弗蘭克·蓋裡

荷蘭 MVRDV

阿爾瓦羅·西扎

瑞士 Christian Kerez

讓·努維爾

石上純也

東京 SANAA

相關焦點

  • 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眼中的設計生活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肯恩大學理事長林衛平(左)為格雷夫斯介紹校園大衛.莫尼參加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環球網綜合報導】80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從美國遠道而來,專程指導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組建,並帶來他親自手繪的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的圖紙。
  • 建築大師為肯恩大學設計教學樓 與其他高校大不同
    他就是美國建築設計大師麥可·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他將為這所大學設計一座色彩斑斕的教學樓,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目前,概念設計圖已出爐。據了解,這也是格雷夫斯首次以自己的名字作為建築物的名稱。  需要格雷夫斯親自操刀的是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位於溫州肯恩大學校園內的湖邊。
  • 夢幻建築工作室在山坡上設計「香港芝加哥大學中心」
    夢幻建築工作室(Revery Architecture)設計的「香港芝加哥大學中心」(University of Chicago
  • 新作|一座拔地而起的懸空「竹椅」 -懸竹,上海/來建築設計工作室
    此時此地 ▼視頻 來建築-設計工作室 ▼懸岸飛橋 唐徐國 ▼畫意 來建築-設計工作室
  • 方案揭曉丨八位建築大師集群設計重塑嶺南傳統古村
    評審會現場 恆廣投資&CBC集群設計方案展示集群設計邀請了國內外共8家建築大師團隊參與,包括履露齋建築師事務所創始人、首席建築師承孝相團隊,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築師
  • WA 劉晨 七日談: 大師和工作室的故事 建築師工作室
    而職業建築師工作室的出現,卻是18世紀中葉之後的事情。直到19世紀,建築才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幾千年中,「建築師」「大師」一再被重新定義。在現代建築教育出現之前,建築師都是從其他行業「跨界」從事建築,其工作室大都為一件具體的作品而存在。本文以「七日談」的形式,試舉現代建築師工作室之先例7種。從古埃及大祭司印何闐到文藝復興繪畫巨匠拉斐爾,7位大師的故事或可引發當今建築師對自身實踐的思考。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延續建築工作室
    學院次入口 秦偉 感謝延續建築工作室對gooood的分享 東吳大學由基督教新教監理會創辦於一九二〇〇〇年,畢業於法學院並曾任教於此的王健先生重返母校,其子王嘉廉先生捐資支持法學院建設,並為法學院項目舉辦僅邀請華人建築師的建築設計競賽。現為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的馮正功先生帶領團隊以「致意百年校園,融入千年古城」為題榮獲競賽第一。 ▼蘇州大學鳥瞰 秦偉
  • 演唱會舞臺怎麼設計?不妨看看這位建築大師怎麼玩
    確實,很少有一個樂隊像平克·弗洛伊德那樣,除了音樂本身,在演唱會的舞臺設計上也留下如此豐富的遺產。首先,我們來看看馬克·費舍爾為平克·弗洛伊德享譽世界的其中兩場演唱會操刀的舞臺設計。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The Wall (1980)
  • 講個笑話,知名演員「江一燕」是建築設計大師
    美國建築大師,聽起來好牛逼啊。那大家是不是趕緊祝賀她?建築專業的同學都紛紛站出來要求江一燕拿出設計圖紙,並回答「專業問題」。江一燕沒在怕的,立刻出來回復爭議。但是她作為房子的甲方,她拿著乙方熬夜加班設計出來的房子,去參加比賽獲獎了。——也就是說,甲方在建房子的時候指點幾句,給個裝修意見,就列入了設計團隊中,得到了這個房子的建築大獎。
  • 20餘位國際建築設計大咖齊聚北京
    雖受到全球疫情的一定影響,但是BCC2020仍不負重託,邀請到二十餘位來自全球各國建築事務所的在華主理人及建築大師和專家學者。 圍繞城市發展之近期項目分享、城市發展 之 TOD、韌性建築、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數位化設計與人工智慧在建築中的應用五個議題展開為期三天的主旨演講和精彩討論。
  • 建築大師貝聿銘,他的設計思想竟和佛教建築理念一脈同源
    近半年來,陸續有諸多名人志士離開我們:金庸老先生走了,卸下一身凡塵,回到他的武俠世界;著名主持人李詠,用一隻話筒造就了精彩的一生,年僅50隨就因病離世;美國漫畫之父斯坦李,因病離世時享年95歲,是他創造了包括蜘蛛俠、綠巨人、X戰警、鋼鐵俠、雷神等超級英雄的「漫威宇宙」……就在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 北京設計之都大廈建築設計國際創新中心暨1212設計聯盟5周年慶典
    2020年12月12日由北京設計之都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設計之都大廈建築設計國際創新中心主辦,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技金融領域中心、智慧設計中心;北京之都設計服務有限公司、海太歐林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上海典躍集團獨家冠名贊助的「1212設計聯盟5周年慶典」活動在北京設計之都大廈三層全球創新發布大廳隆重開幕
  • 沒文化的野生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中間省略千字的勵志故事,比如他是怎麼開設事務所沒生意找上門的,比如他是怎麼「折磨」自己的工作室員工,在設計上嚴格要求的。總之,最後我們的主人公成功了,28歲那年,他便設計了讓他聲名鵲起的「住吉的長屋」。
  • 北京設計之都大廈建築設計國際創新中心暨1212設計聯盟5周年慶典活動
    本次會議主題是在2012年北京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成為設計之都,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西城區人民政府全面推進「設計之都核心區」建設的大背景下舉行的專業分享會議,匯集國內著名設計大師、專家、企業家共聚一堂,探討建築設計行業及相關產業鏈發展的新趨勢、新思路、聚焦後疫情時代設計界的新玩法:土地流轉;5G;科技;數字經濟,資源整合產生源動力等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解讀,本次活動流程因疫情採取了線上報名及場地限流的方式
  • 評委聲音 | 走近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專業評審
    ,通過設計介入生活的意願和主動思考的動機在加強,會有一批比較接地氣、有想法的小型設計呈現出來。今年大部分作品緊扣兩個主題,一個是健康,特別是在疫情下怎麼讓人更加健康地生活;第二個是創意。我感覺大賽將來會是江蘇走向全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意大省的很好的載體,在全國和全球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 能和建築大師做校友,AA建築聯盟學院你真的不考慮嗎?
    說到兩位獲得普裡茨克建築獎的建築設計大師的共同點,那可能就是... 他們都畢業於同一所「激進」的英國老牌建築名校,同樣也是培養出眾多頂尖建築設計師的搖籃——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今天,和創藝術留學就帶大家走進英國的這所頂尖建築設計名校,喜愛建築設計的同學們,繼續往下看吧!
  • 演員江一燕獲建築大師獎,然後……
    網友提出質疑,建築行業人士也議論頗多。這幾天,一則關於中國女演員江一燕獲得美國建築大師獎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爭議。10月21日,微博上有消息稱,江一燕獲得「美國建築大師獎」,獲獎作品是她參與設計的「夢想家園」。微博截圖江一燕獲建築大師獎引爭議江一燕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出演《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南京!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102歲的設計人生,建築遍布世界各地(作品全記錄)
    然而,不幸的是,5月17日早間央視新聞援引外媒的報導,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庸置疑,貝聿銘是中國設計界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低調謙虛他投身建築事業70年,美國成為他的事業起點,項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曾在《築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 認識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一)
    藝廊在巴黎展廳的面積為300平方米,由2008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大師Jean Nouvel(讓·努維爾)設計,裡面布滿了眾多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的藝術品,其中包括:Jean Prouvé(讓·普魯維)、Pierre Jeanneret(皮埃爾·讓納雷)、Jean Royère(讓·羅耶爾)、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貝裡安)、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
  • 建築檔案對話孟建民丨建築設計是一個圓
    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建築設計大師  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孟建民  這是建築師孟建民的自我期許與行動,也是中國建築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建築創作就像一個圓   在建築設計中,很多建築師和建築系的學生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是先從功能入手還是先從形式入手?從功能關係開始做設計,還是先想個形式,再往裡面裝功能?其實這是建築師面臨的一個最原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