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
溫州肯恩大學理事長林衛平(左)為格雷夫斯介紹校園
大衛.莫尼參加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
【環球網綜合報導】80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從美國遠道而來,專程指導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組建,並帶來他親自手繪的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的圖紙。期間,格雷夫斯接受了環球網的專訪,與記者分享了他「無處不發現、無處不設計」的態度,表達了對建築界未來的期待。
設計源於生活細節它無處不在
記者:什麼原因促成您這次參與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設計?
格雷夫斯:最早我很榮幸地接受美國肯恩大學校長的邀請,組建智囊團對建築學及設計學科的教材做全新設計。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挑戰。當然,我在感到榮幸的同時,也意識到責任和眾人的期待。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建築單體的設計,而且是創造建築整體環境。可持續性發展對我來說,是要基於回歸以人為本的教學和設計的理念,對環境的守護和珍愛。
格雷夫斯介紹設計理念
記者:此次設計,您的靈感來自於哪裡?
格雷夫斯:我的靈感來源於工作本身,源於對建築使用者需求的充分考慮。設計這幢大樓時,我像是回到了學生時代,因此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建築設計師的學習與工作需求。我的目標,就是設計一幢我自己願意且樂於置身其中的設計專業教學大樓。
格雷夫斯為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設計的原稿
記者:您在全設計領域均有涉足而且頗有建樹,怎麼會有這麼廣泛的興趣?
格雷夫斯:我的興趣起源於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設計對我來講是無處不在的。對我來說,充分利用時間是做很多事情的關鍵。我很多時候都待在工作室裡,一般晚上和周末用來繪畫。每周一般兩天用於產品設計,三天需要做什麼。
多出去走走完成從心到手的連接
記者:羅馬對您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您能描述一下您在美國羅馬學院的經歷嗎?
格雷夫斯:我在1960年就獲得了羅馬建築獎項。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羅馬美國藝術學院的經歷。那裡有非常古老的建築,西方有很多建築都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我在那裡身臨其境地描繪這些建築,從而對巴洛克建築、羅馬式建築有了更好的理解,這對我之後的創作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我建議學建築的學生能去羅馬看看。
記者:您認為世界遊學對培養建築師重要嗎?
格雷夫斯:當然!在我看來,旅行改變一個人。無論東西方,建築專業學生都應多出去走走,比如羅馬,比如中國的一些寺廟花園。現代城市對於教育來說非常重要。在美國,紐約離美國肯恩大學非常近,我們就建議學生應該多去紐約看看,也建議來溫州,浙江,以及整個中國很多建築值得學生們學習。現在在全球教學領域,電腦的作用被過度強調了。因為如果去很多學校,你會發現建築學的學生都過於依賴電腦,卻忽略了從心到手的連接。我在設計建築教材時非常強調心手合一。
傳承本土文化助推優秀設計師養成
記者:如何培養優秀的設計師?
格雷夫斯:在我看來,中國學生若青睞東方建築風格,應多在亞洲旅行,吸收和積累自身對東方文化的認識。此外,感受都市生活對建築師也至關重要。只有深入社群,才能了解住戶的需求。
溫州肯恩大學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
記者:您認為溫州肯恩大學能培養出一位與您鏡像對應的東方建築大師嗎?
格雷夫斯:我認為不僅能夠培養,更應該培養,這是職責所在。學生們不止是模仿現代建築,而是學習。在理論基礎之上,在現代建築基礎之上,設計出將中國東方文化與現代建築相融合的效果。在中國的上海、北京以及溫州有很多古老的房子,可惜現在大部分都拆掉了,用來蓋現代化的摩天大樓,歷史文化消失了,我感到非常惋惜。羅馬對古老建築就非常用心,基本上你在周圍看不到特別高的現代建築。兩天前,我在上海一座舊樓房中吃飯,裡面的建築空間很怡人。一座老房子,經過翻修後用作現代功能,但保留了原始的面貌,這樣就非常好。我們的城市規劃者應該用盡全力保留那些古老的建築,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孩子,讓兒孫後代看到。
相關閱讀:
格雷夫斯先生是美國著名建築師、建築教育家。
1934年7月生於美國印地安那波利斯市。
1959年獲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
1960至1962年就讀於羅馬美國學院。
1962年返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1964年開始設立建築事務所。
設計作品包括美國波特蘭市政廳、佛羅裡達天鵝酒店,丹佛市立圖書館,和中國上海外灘三號內飾等。他獲得了難以細數的嘉獎和榮譽,先後獲得美國國家藝術獎、美國建築師學院金獎等。
溫州肯恩大學於今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學校今年面向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安徽6省招收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視覺傳達設計6個專業共500名,正在籌建設計與建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