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致敬!永恆的大師

2021-02-08 Arch設計聯


人們對於貝聿銘——這位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且幾乎件件都舉世聞名的偉大建築師——的尊敬與喜愛,總是溢於言表。


很多人的建築啟蒙始於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很多人千裡迢迢去往蘇州,就為走一遍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還有多人從香港寄回明信片,選擇的就是以中銀大廈為中心的沿海風景照;也有很多人將漢考克大廈或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寫進旅行清單,作為下一站的前往。讓我們回顧貝聿銘留下的經典作品,分享「貝式建築」,緬懷「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法國·巴黎


▲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發生在貝聿銘與巴黎之間的故事,叫做「羅浮宮金字塔」。1982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找到貝聿銘,希望他能夠負責主持羅浮宮的翻修工程。貝聿銘曾說過,「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那就是羅浮宮新館的創作。」


▲貝聿銘在羅浮宮金字塔前


若把羅浮宮前的這座玻璃金字塔稱作是貝聿銘最為著名的作品也不足為過。金字塔進程期間,也就是1984年,貝聿銘成為法蘭西藝術學院外籍院士;之前的1983年,他剛剛拿下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在羅浮宮金字塔各個版本的故事裡,1984年1月23日舉行的歷史古蹟最高委員會會議,永遠是故事的最高潮。整個會議十分吵鬧,氛圍充滿了敵意。


而在1989年3月29日剪彩的時候,人們為貝聿銘鼓掌,全世界的媒體都為他的作品叫好。第二天,公眾蜂擁而至,以前的爭議和羞辱被人遺忘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不可能沒有爭議,而之所以偉大,是在爭議之後,仍舊令人念念不忘。



羅浮宮改造項目的整個過程中,貝聿銘做了很多建築設計以外的事情。面對法國的悠久文化傳統、行政體系和社會輿論,他始終知道自己應該站在歷史與現代、藝術與政治的平衡點。


美國·華盛頓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廣場上的小金字塔據說是羅浮宮金字塔的靈感原型。


曾有建築圈內的人士調侃:在貝聿銘的建築版圖中,若沒有華盛頓恐怕就沒有巴黎。1978年,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完成了其設計生涯中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板,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不僅展品如此,對普通觀眾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地感受藝術,不會為藝術所「累」。


▲貝聿銘在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開幕式上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美國·波士頓


▲甘迺迪圖書館


華盛頓之外,在美國貝聿銘作品足跡所到的另一處經典,就是波士頓。那兒的甘迺迪圖書館漢考克大廈,是貝聿銘帶給這座城市的禮物。


▲貝聿銘與傑奎琳夫人


得到要建設圖書館的計劃時,貝聿銘非常渴望得到這次設計的機會。他細心研究了傑奎琳的喜好,重新布置了自己的事務所,從桌椅擺放到物品陳設到鮮花安排,都按照傑奎琳的喜好重新設計、布置,還精心打扮了一番,顯得紳士範兒十足。


貝聿銘:比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


▲甘迺迪圖書館,遠方高聳的就是漢考克大廈。


圖書館的項目在甘迺迪遇刺之後為了紀念這位總統而啟動。在貝聿銘及其團隊的努力下,不到三年就順利竣工。


▲60層高的漢考克大廈


由貝聿銘及其合伙人亨利·N.柯布共同合作設計的漢考克大廈,共63層,高241米,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築。它的外牆全部用淺藍色的鏡面玻璃,大廈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鏡。如果慢慢地沿著大廈外牆漫步,會發現大廈的外牆會將三一教堂等廣場上的建築逐一映射到「鏡子」中,時移景異,變幻無窮,真是奇妙的景觀。一座現代的摩天大廈不僅沒有破壞廣場的古典,反而使這種古典加倍並有變化。


▲漢考克大廈


美國·紐約


▲艾佛森美術館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紐約,貝聿銘的紐約,叫做艾佛森美術館Everson Museum of Art。設計於1968年的艾佛森美術館,通過其創造性的造型形式和自身作為當代藝術承載體的存在,挑戰了傳統的博物館類型。貝聿銘賦予其開放的設計,使得人們可以通過各個方向進入美術館


▲艾佛森美術館擁有多通道入口


▲艾佛森美術館外觀


1969年,他因得梅因藝術中心和艾佛森美術館項目,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的國家榮譽獎。這是協會第一次同時頒獎給同一個建築師的兩個博物館作品。艾佛森美術館建成之後,貝聿銘邀約不斷。


德國·柏林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擴建大樓2003年5月底落成開放。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一個巨大的玻璃櫃,建築學的展品,那是由玻璃、鋼筋與砂石組成的吸引觀眾的磁鐵--這就是德國第一個貝聿銘作品。


日本·滋賀縣


▲藏於茂密山林中的美秀美術館


1997年竣工的日本美秀美術館,正是貝聿銘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博物館入口。進入美術館的入口只有一條路,必須乘坐電瓶車或是步行穿過山中隧道,隧道另一頭連接著一條橫跨深谷的吊橋。進入隧道,就能遠遠地看到美術館,似乎走進了武陵漁人無意發現的那個入口


▲櫻花時節,前往美術館的通道風景別致。


這是一個人類永恆的夢境,西方人叫:伊甸園,東方人稱:桃花源,哲學家說是烏託邦,這,便是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理想景觀——日本美秀美術館。」


▲夜色下的美秀美術館。


卡達·多哈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的建築之旅,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化之旅。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建立博物館不止是為了收藏和展示,並且要重塑人們對於穆斯林世界曾經作為全球開放寬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回憶。所以設計師貝聿銘力圖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採用伊斯蘭傳統樣式的博物館


▲中庭玻璃幕牆


在博物館內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夜幕下,燈光裝扮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璀璨奪目,猶如海中的一顆夜明珠珠。


香港


▲關於香港的經典印象


「我從海的這頭望過去,看到了中銀大廈。」這可能是隔海相望時,上個世紀的香港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之一。新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與滙豐銀行毗鄰,而隨著1997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這座新大廈所擔負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須使作為殖民統治標誌的滙豐銀行相形見絀。曾一度是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其外型為稜柱狀,就像一節套一節竹筍,寓意「節節高升」。玻璃外牆與表面的幾何線形切割,簡約而現代的設計,直到現在看來依然前衛。


▲至今依然前衛現代的中銀大廈


臺灣


▲呈三角造型的路思義教堂


位於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始建於1962年,並於1963年落成,是貝聿銘與臺灣著名建築師陳其寬之間的一次經典合作。


▲路思義教堂


教堂造型被簡化為三角形,在體現西方信仰的同時也融合了東方精神的沉靜之美。建築屋脊分開、安有天窗,從裡往外、從下往上看,具有「一線天」的含義;而由頂部灑落的天光,更是給教堂添增了一份神秘感。教堂的外牆覆蓋材料是釉面菱形磚,反射了天空和大學的草地綠色背景。


▲路思義教堂內部一線天


北京


▲香山飯店,北京


貝聿銘參與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比起在北京落地一座建築,其背後更大的意義,是一次對故土的致敬——用藝術的方式。在勘察位置時,在貝聿銘眼中,這個皇家園林遺址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儼然一副古代畫卷。他不再猶豫:「我們就在這兒建吧。」項目執行期間,貝聿銘不辭辛勞走訪了北京、南京、蘇州、承德等地,考察各地的建築和園林,為的就是從中國古典的建築形態出發、讓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融為一體。


▲香山飯店,北京


而關於香山飯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貝聿銘與好友、藝術大師趙無極的「跨界」合作。作為建築師,貝聿銘始終堅信建築需要藝術。


▲藏於滿山紅葉中的香山飯店


貝聿銘當時已經功成名就,大部分項目都是出個想法,讓助手們去執行,但香山飯店卻不同。他驚訝地看到,貝聿銘常常手握鉛筆在設計桌上冥思苦想。「在兩三年的實踐中,這是他自己的項目。」


蘇州


▲蘇州博物館


兜兜轉轉一圈,讓我們回到蘇州,故事開始的地方。普利茲克獎得主、以美籍華人身份蜚聲海內外的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祖籍蘇州。多年遊走四海的他,心裡一直藏著一份故土情,而這份情誼自上世紀70年代的香山飯店之後,終於回到貝聿銘的祖籍——蘇州,他為我們帶來世紀初最好的經典之一: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黑白幾何的運用是其標誌。


最初成立於1960年的蘇州博物館,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館址分兩部分,東部舊館是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西部新館正是來自貝聿銘,於2006年建成開放。


▲將江南水鄉的古典造型,藏於蘇州博物館。


▲水墨山水畫的意境


蘇州博物館作為貝老先生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裡,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


微笑大師的一生



小時候 貝聿銘在獅子林


1985年5月2日,貝聿銘站在羅浮宮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旁邊


1989年,攝於蓬皮杜博物館外


2006年,貝聿銘慶祝蘇州博物館開館。(by Ariana Lindquist via 紐約時報)


2006年6月22日,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被攝於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的拿破崙庭院。



巨星隕落

懷念永恆

向貝老致敬

祝一路走好!



圖文資料來自網絡

由Arch設計聯重新編輯


—— 歡迎轉發支持 ——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的微博:@Arch設計聯


相關焦點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102歲的設計人生,建築遍布世界各地(作品全記錄)
    然而,不幸的是,5月17日早間央視新聞援引外媒的報導,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庸置疑,貝聿銘是中國設計界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低調謙虛他投身建築事業70年,美國成為他的事業起點,項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曾在《築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
  • 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擁有怎樣的人生?
    >1961年榮獲美國文藝學院院士建築紀念獎;1968年臺灣省建築學會臺北市建築師公會、臺灣省建築師公會、臺北市建築藝術學會共同在國賓飯店為歡迎貝聿銘抵臺舉辦茶會;1974年在美國建築師學會一行人的陪同下訪問中國;1978年中國邀請貝聿銘為開發暨都市計劃顧問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這個他最愛的作品,驚豔了整個江南!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為一個個大師的離去感到惆悵的古典君而貝聿銘,就是那個例外。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在四大洲、十個國家都留下了代表作,以一個個經典之作,在世界建築之林書寫下華人的名字。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貝聿銘的建築路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一個殷實的大戶人家——一個富了15代的中國家族,在金融、醫藥、銀行多個領域均有地位,他卻為了建築設計奉獻終生。
  • 建築大師貝聿銘,他的設計思想竟和佛教建築理念一脈同源
    近半年來,陸續有諸多名人志士離開我們:金庸老先生走了,卸下一身凡塵,回到他的武俠世界;著名主持人李詠,用一隻話筒造就了精彩的一生,年僅50隨就因病離世;美國漫畫之父斯坦李,因病離世時享年95歲,是他創造了包括蜘蛛俠、綠巨人、X戰警、鋼鐵俠、雷神等超級英雄的「漫威宇宙」……就在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建築大師貝聿銘,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他的老婆
    人們對於建築大師的了解,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之外,了解的便很少了吧,然而我國還有這樣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所設計的作品遍布於世界各地,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等都是他的作品,這位傑出的建築大師就是貝聿銘。
  • 「中國味」建築大師——貝聿銘(周思涵/朱亞芳)
    祖籍蘇州的貝聿銘或許此生的那一刻起,命運就縈繞著一縷名為「中國味」的情愫。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更是中西文化縫隙中優雅的擺渡者。被他笑稱為「小女兒」的蘇州新博物館是一部「貝氏語言」的「中國自傳」。其建築過程更是這位老人的一條虔誠歸鄉路。貝聿銘以「宋四家」之一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藉以粉牆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巖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製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
  • 致敬貝聿銘 | 貝氏家族為什麼能打破歷史的魔咒傳承500年?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是蘇州望族,之後,成年前在蘇州度過了三個夏天。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學習建築學、建築工程,後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讀研究生,未畢業就被聘為講師。1948年,貝聿銘離開校園,在紐約一家房地產開發商擔任建築研究部主任,這是他人生軌跡的重要節點。此後70多年來,這位建築奇才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2019年5月16日, 貝聿銘辭世,享年102歲。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表示: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自己的妻子
    作為一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在這一行無疑是很輝煌的,1945年留任為哈佛設計研究院助理教授。一年後哈佛碩士學位的畢業作品是設計上海博物館,1948年從麻省理工畢業後成了哈佛建築系的助理教授。一年不到,從純學術象牙塔出來的他,被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商廉柴根道夫看中。
  • 貝聿銘走了,但他營造的酒店值得我們回味永恆
    2019年5月16日,建築大師貝聿銘仙逝,享年102歲。
  • 著名的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了,他的身後是家族世紀的「富過15代」
    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在世界建築領域,貝聿銘無疑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仿佛他是東西方文化之間優雅的渡船。他不參加任何形式的學校,不強調任何建築,只是沉默地,絕對堅持自己。即使這個死了的人仍然站在這個建築上。就像羅浮宮前面的人來人往一樣,似乎每個人都在他的大樓前為他哀悼。事實上貝聿銘是貝聿銘的原因是幸福和幸運。回顧貝氏家族,我們可以看到貝聿銘已經實現了絕非偶然。明朝中葉,浙江的貝蘭堂決定在蘇州定居,開始賣藥。此人成為貝氏的祖先。
  •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度百歲生日 成就最美建築
    4月26日 今天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百歲生日,他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
  • 貝聿銘:傳奇百年精英人生 締造現代建築經典(上)
    鮮為人知的是,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竣工於1986年的賈維茨中心,是庫莫州長的父親、紐約第52任州長馬裡奧·科莫在任時建成,它的建築設計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事務所承擔。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的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2歲。如果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猶如一顆顆鑲嵌在地球表面的鑽石,熠熠生輝。而他長達一個世紀的精英人生,源於中國。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學美國,並成長為當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 我眼中的貝聿銘:一道華人之光,兩座經典殿堂,一代建築宗師
    世界建築大師們,無不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與專業造詣。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純粹的專業大師們多一些不同。他不僅擅長建築設計,技術過硬,作品享譽世界,而且攜「華人之光」美譽,風靡歐美各國,結識總統、權貴等上層人士,卻又對政治保持天然免疫,項目竣工總能功成身退。
  • 泰國古曼童大師龍普炎去世,終年102歲
    8月27日06:40分,泰國一代「古曼童大師」龍普炎(หลวงปู่แย้ม),在曼谷某醫院去世,終年102歲零7個月。8月28日10:29分左右,在佛統府的叄庵寺(วัดสามง่าม),1500多名百姓和官員在迎接龍普炎大師的遺體「回家」。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現代建築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作品,善於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