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貝聿銘,他的設計思想竟和佛教建築理念一脈同源

2021-01-11 百家名寺錄

近半年來,陸續有諸多名人志士離開我們:金庸老先生走了,卸下一身凡塵,回到他的武俠世界;著名主持人李詠,用一隻話筒造就了精彩的一生,年僅50隨就因病離世;美國漫畫之父斯坦李,因病離世時享年95歲,是他創造了包括蜘蛛俠、綠巨人、X戰警、鋼鐵俠、雷神等超級英雄的「漫威宇宙」……就在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逝世。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享年102歲。

貝聿銘老先生是蘇州望族之後,卻為建築設計奉獻終生。他的作品遍布世界,有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有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在中國,他留下了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建築,還自發設計了汶川地震玻璃紀念碑。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老先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建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老先生出生於中國,並在中國度過了童年與青少年時代,從小居住在蘇州博物館附近的獅子林中,因此貝聿銘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貝聿銘先生兼收並蓄了中國儒家特有的莊重老成與美國所賦予的擺脫歷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創新意識,他的建築作品因此顯得端莊、謙和、精美而且耐人尋味。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從我國古代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尤以皇家建築和寺院建築最為典型。你知道嗎?這種端莊、謙和的建築設計理念具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與功用。

山門

一入寺院,便是三門殿,也稱「山門」。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並立,一大二小,分別象徵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抬頭便見,裡面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但要等釋迦牟尼寂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降臨人間,正式升為彌勒佛。

彌勒菩薩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象,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

與彌勒菩薩背靠背的是韋馱菩薩。他是佛寺的守護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一般身披鎧甲,手持降魔杵。若雙手合十則代表歡迎遊方和尚投宿掛單,而單手拄杵則表示不歡迎投宿掛單。

天王殿

· 東方持國天王

尊身為白色,穿甲冑,尊手持寶慧琵琶,東尊王攬勝東勝神洲。

· 南方增長天王

身像為青色,穿甲冑,手握慧劍,以保護正法不受侵犯,此尊王護持南瞻部洲。

· 西方廣目天王

天身紅色,一面二臂,目圓而外凸,頭戴龍盔,身穿鎧甲,右手捉龍或蛇,左手託塔,此尊王護持西牛賀洲。

· 北方多聞天王

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左手臥神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眾生資糧。此尊王守護北俱瀘州。

伽藍殿

伽藍殿,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祖師殿

祖師殿,在大殿西側,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供奉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師,或歷代於本宗有發揚之功的先德。

此外,有的寺廟還有圖碑,一些千年古剎還把歷代石碑包括已廢毀的寺廟內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也是非常有參觀價值的地方。佛像、廟宇、銅鈴、木魚和誦經聲,唯有這裡最能將萬千雜念放下,也唯有這裡最能讓人明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抓取恆常不變的心境,也不要去逃避不想要的境界,這樣才能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才能夠與大自然的法流同步脈動。

相關焦點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102歲的設計人生,建築遍布世界各地(作品全記錄)
    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庸置疑,貝聿銘是中國設計界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低調謙虛他投身建築事業70年,美國成為他的事業起點,項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曾在《築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
  • 建築大師貝聿銘,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他的老婆
    人們對於建築大師的了解,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之外,了解的便很少了吧,然而我國還有這樣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所設計的作品遍布於世界各地,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等都是他的作品,這位傑出的建築大師就是貝聿銘。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貝聿銘的建築路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一個殷實的大戶人家——一個富了15代的中國家族,在金融、醫藥、銀行多個領域均有地位,他卻為了建築設計奉獻終生。
  • 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擁有怎樣的人生?
    他還和中國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築設計師貢獻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推進中國建築現代化進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建築作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等成為了世界建築史的經典傑作,他所設計的大型建築項目眾多。
  •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表示: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自己的妻子
    作為一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在這一行無疑是很輝煌的,1945年留任為哈佛設計研究院助理教授。一年後哈佛碩士學位的畢業作品是設計上海博物館,1948年從麻省理工畢業後成了哈佛建築系的助理教授。一年不到,從純學術象牙塔出來的他,被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商廉柴根道夫看中。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現代建築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作品,善於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這個他最愛的作品,驚豔了整個江南!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為一個個大師的離去感到惆悵的古典君而貝聿銘,就是那個例外。他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在四大洲、十個國家都留下了代表作,以一個個經典之作,在世界建築之林書寫下華人的名字。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致敬!永恆的大師
    很多人的建築啟蒙始於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很多人千裡迢迢去往蘇州,就為走一遍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還有多人從香港寄回明信片,選擇的就是以中銀大廈為中心的沿海風景照;也有很多人將漢考克大廈或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寫進旅行清單,作為下一站的前往。
  • 「中國味」建築大師——貝聿銘(周思涵/朱亞芳)
    他是在獅子林中度過童年的「富15代」。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更是中西文化縫隙中優雅的擺渡者。被他笑稱為「小女兒」的蘇州新博物館是一部「貝氏語言」的「中國自傳」。其建築過程更是這位老人的一條虔誠歸鄉路。貝聿銘以「宋四家」之一的一幅山水作品為藍本。藉以粉牆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巖石劈切成片,通過燃燒製造出陰影,做出立體的效果,進而調整每一塊石頭的位置。
  • 貝聿銘:傳奇百年精英人生 締造現代建築經典(上)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的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2歲。如果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猶如一顆顆鑲嵌在地球表面的鑽石,熠熠生輝。而他長達一個世紀的精英人生,源於中國。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學美國,並成長為當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 我眼中的貝聿銘:一道華人之光,兩座經典殿堂,一代建築宗師
    世界建築大師們,無不擁有深厚的行業背景與專業造詣。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純粹的專業大師們多一些不同。他不僅擅長建築設計,技術過硬,作品享譽世界,而且攜「華人之光」美譽,風靡歐美各國,結識總統、權貴等上層人士,卻又對政治保持天然免疫,項目竣工總能功成身退。
  • 神秘的東方貴族——貝聿銘和他的家族
    身為世界級的建築師,貝聿銘總是願意讓人們通過他的作品了解自己,《貝聿銘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收錄的多是他各個時期的設計作品,主要介紹了他的52件代表作,英文版出版於2008年11月,中文版在2012年1月面世。總體上說,貝聿銘闡釋自己設計理論的著述甚少,他也不能歸入建築學理論家一類。
  • 建築大師貝津銘作品:北京香山飯店
    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
  • 他101歲了,是融貫中西的東方貴族,用盡一生,只為設計最頂級的建築
    文化的隔膜越發刺激他,想要飛出去一探究竟。街角的另一邊是在建的帝國飯店,聽說要建26層,這怎麼可能啊。於是,每周他都會特意去看看,到底高樓是怎麼一層層往上冒的。誰成想,後來少年設計了一百多座建築,最初的啟蒙卻來自這個簡單的念頭。而今少年已是位百歲老人,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叫貝聿銘。
  • 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眼中的設計生活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肯恩大學理事長林衛平(左)為格雷夫斯介紹校園大衛.莫尼參加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環球網綜合報導】80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從美國遠道而來,專程指導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組建,並帶來他親自手繪的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的圖紙。
  • 這些日本建築大師,原來都是他的學生?
    建築大師的傳承像一條河流,穿越時間和空間,歷久彌新。在數不勝數的大師中,日本建築界的師生關係最為清晰。在東京,今天最為新穎和解構的建築設計,通過一代一代的師承,竟可以上溯到百年前的巴黎。這個影響了無數日本建築師的名字,就是勒-柯布西耶。
  • 建築大師的工作室,會怎麼設計?
    正文共計:4327 字預計閱讀時間:12 分鐘建築大師工作室除了自宅,建築工作室或許是對建築師而言,另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我們感嘆大師們創造的驚豔建築時,可否好奇過建築師們工作的場所,那些經典建築的誕生地。
  • 這6個世界級大師為何也熱衷設計「失敗」作品?
    果戈裡說過這麼一句話:「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還在訴說。」 截至今天,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多建築設計界的大師,比如扎哈·哈迪德、貝聿銘、勒·柯布西耶、阿爾瓦·阿爾託、馬巖松等等。
  •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度百歲生日 成就最美建築
    4月26日 今天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的百歲生日,他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他17歲高中畢業後,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是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從哈佛畢業後,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職業生涯。
  • 三角形-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的幾何圖形!
    看似簡單卻富含美感和很強的張力,三角形的穩定性使其不像四邊形那樣易於變形,有著穩定、堅固、耐壓等特點,給人以均衡並穩定的整體印象,並被應用到建築、室內、平面等諸多設計領域中。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在他近 70 餘年的建築生涯當中,為這個世界創造了非常多偉大的建築。他也是百年以來最會使用輔助線和幾何形狀的華裔建築師。三角形符號頻繁地出現在貝老的作品當中,體現出貝聿銘對於建築精神層面的探索,和把中華文化融入西方現代建築體系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