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夏日很炎熱,勞累了一天,讀一讀禪詩,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清涼下來。
有一首說插秧的禪詩流傳很廣。這首詩究竟是幾個意思?為什麼?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相傳是南北朝的契此和尚這麼說的,也有說是其他高僧說的。這個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能從中體悟到什麼智慧。
詩文是借景抒情,表達心意。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插秧的時候,秧苗分成一把一把,把秧苗插下去,人要倒退著,不然就把水下的泥踩的高低不平了。低頭插秧這時候,契此和尚就突然看到了清澈的水中藍天白雲的倒影。
契此和尚必然是親眼看見了插秧的場景,否則他不會亂說這件事。不見而說那叫打妄想,不叫開悟。南方人種植水稻,對這個比較清楚;北方的孩子沒見過水稻插秧,是不明白其中過程的,也很難理解詩句表達的含義。
契此和尚這時候一下子觸發了靈感:哦!人低頭可以看見頭頂的藍天啊!常人習慣地認為只有抬頭才能看見藍天嘛。不知低頭——這就是一個執著。他發現了!
下兩句是表達感悟的心意。他又發現:「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低頭之所以也能看見藍天,是因為水清如鏡。那麼,我們的心清淨了,也就能如大圓鏡一般如實照見萬事萬物之真相!可是,怎麼樣才能清淨自心呢?退步!
02
第一個意思,我們的意識每日生起來很多妄念、煩惱,是由於意識不停地去攀緣外境,而面對境界之時,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那裡不斷地分辨、識別、猜測、分析、判斷,然後隨著貪瞋煩惱採取反應,與人糾紛衝突。如果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這幾種器官,面對形色、聲音、味道、氣味、物體、概念理論之時,能夠分隔開,有能力不再粘連,煩惱就不會生起了,心就清淨了嘛!這就是心要退回來!你不是追求快樂嗎?心要退回來,反而就得到內心的安樂了。放得下五欲六塵,心裡就能悟道,就能解脫了。所以,退步原來是向前!《金剛經》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對於修行人來說的境界。
03
第二個意思,修行過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退步現象?應該知道,修行中,進進退退是正常過程。人的大腦心念,佛法認為都是妄念,意思是說念頭本身的特點就是短暫、無常、不穩定的。善念也不會一直保留,惡念也會剎那過去,都不過是心的波動而已。所以,善的境界、坐禪初初入靜的境界,也都是容易退失的。不必為之而煩惱、洩氣。應該理解、接受這種退步。之後,會看到,只要堅持努力,「退步」過後其實又進步了!而且會升級。這一層意思是世俗和修行過程中共同的現象。
04
第三個意思,人生境遇,會遇到不少衝突、阻礙,應該懂得低頭,懂得退步,懂得忍讓。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步能得安樂,就對了。唐代白居易說: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
不開口笑是痴人。」
他說啊,我們的這一期生命,寄存在這個世間,就像石頭撞出的那一點火星,如此無常短暫;人與人之間常常競爭那點事兒,就像在蝸牛角裡邊爭房子一樣,有啥好爭呢?何不貧富隨緣、隨遇而安呢?如此,貧也樂,富也樂,知足常樂才是人生智慧啊!不明白的人,爭到了名利權力,卻失去了歡樂,豈不可笑?
05
第四個意思,眾人激烈紛爭之處,自己應知退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越是競爭激烈的地方,危險越大。都知道,鳥為食死,人為財亡。可是,為何不知進退?
宋代蘇軾說: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年輕之時,何嘗不是讀書求做官呢?可是顛沛流離了一生,他算是明白了,自己花費聰明才智為了那些東西,耽誤一生,原來不值得!平安是福!
06
人的一生,知進退很重要!
很多時候,人還是不知進退的真正好處。再看看這首禪詩。
宋代慈受懷深禪師說:
「萬事無如退步人,
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裡時來往,
笑揖峰頭月一輪。」
士人農商,王侯權貴,都不如「退步人」——自由自在!自由才是貴啊!求得名利,不得不向人屈膝伸手,不為貴!欠情欠債,總是要還的。
唐代棲蟾說:
「牛得自由騎,
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裡,
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
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
無是亦無非。」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吹笛歌唱,無是無非。心裡多清淨多自在啊!
#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