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020-12-28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廣莫曰公眾號,作者為廣莫先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朱熹說,好,去聲。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敏,速也,謂汲汲也。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聖,每雲好學者,非惟勉人也,蓋生而可知者義理爾,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後有以驗其實也。」

這一章很有意思,很明顯宋儒們的注釋和孔子的原文是相反的。宋儒們表示孔子必然有生而知之的一面,只不過在這個基礎上又好古敏求而已。而孔子對此表示否認。

廣莫想,大概是朱熹,尹焞他們覺得自己也好古,自己也敏以求之,但是境界距離孔子還差那麼一點,這一點不知道怎麼來的,只好歸結於生而知之,並將生而知之的內涵,明確表達為氣質清明,義理昭著

其實這一章講的就是現代漢語中通常所謂的,天賦。

咱們了解,理解,知曉萬事萬物,背後一定有一套方法。那麼問題來了,人們是如何知道這一套方法的呢?背後一定還有用來知道方法的方法。那麼第二個方法又是如何知道的呢?知道第二個方法是不是也需要一套方法呢?從重玄的角度來說,是的,而且永無止境。

就重玄來說,重玄本身就是一種方法。但是雖然廣莫這麼多年已經窮盡現代漢語之能事,但是這幫徒弟還是有的懂有的不懂,一些會用大部分還不會用。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知道一個事物,除了方法,還要依靠資料,老師,經歷,或者直接歸因於六感中去。但是,在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還是會有不同,這個不同,只能用說不清道不明,內涵不確定,外延混沌中的方法兩個字來解釋了。

當方法兩個字經過幾層重玄,已經不能再進行任何描述和解構的時候,大家往往沒辦法,只好把這個東西叫做天賦了。

天賦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天賦這個東西必然存在,十個指頭還不一般齊,這就是天賦。廣莫今天提出一種理念,用可描述的文字,把這個東西講的更有可操作性一點。

這個理念就是,越級思考。

每個人都會思考,但是絕大多數人,遇到絕大多數事,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思考,遇到一個問題,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越級思考,就是遇到一個問題,直接思考如何解決這一類問題。需要尋找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直接思考如何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舉個例子,讀祖師們的文章語錄,讀不懂很正常。與其哪一句不懂就使勁多讀幾遍,多思考幾天去弄懂,倒不如去看看這篇文章其他還說了什麼,能不能從整體到細節的角度去懂。或者看看這位祖師還有什麼其他著作,這個體系還有哪些其他資料可以幫助理解。甚至,直接去思考這位祖師的人生經歷和知識背景結構,用儘量與祖師同頻的方式,去理解祖師的教誨。

但是,這種方式在修行中用最好,因為修行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階段目標。在生活和工作中卻不可偏廢對於具體問題解決方案的關注,否則將流於義理,不切實際,天馬行空,具體什麼事都辦不成,還是個廢物。

還是那句話,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越級思考是長期提升的道路,卻不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萬能靈藥。

畢竟,在生活和工作中,24小時疲於奔命的人還是少數。

回到原文,回到朱熹的注釋。在孔子的時代,大量的命題還沒有出現,有待先秦諸子發現和表達。孔子自然而然面對的主要問題就不是實際具體問題,而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長此以往,自然氣質清明,自然義理昭著。代價就是,包括孔子在內的先秦諸子,作為政治家,成就都很一般。而到了宋儒時代,面對的就已經是先賢們發現的大量具體命題,以及這些具體命題與自身,與自己生活的羈絆。天量的禮樂名物,古今事變,就足以令人疲於奔命了。

宋儒們以搞明白這些禮樂名物,古今事變為己任,為工作,為使命,這就已經先天不足,落於下乘。把一個東西弄明白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自己的一念發動,想要弄明白的執念。

如果事情不緊急,不必須,不妨退一步,放輕鬆,給自己時間和空間。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相關焦點

  • 領悟禪詩的神韻|契此和尚: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賞析: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詩人一開始就描繪了一副插秧人正在插秧的勞動場景,暗喻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勞作,無論你是誰,都會象農夫一樣在自己的領域裡埋頭苦幹。
  •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睡前翻看《菜根譚》,讀到這一句,腦海裡飄過一些字句,還有畫面。丁元英建議給出的退讓之道,看起來是不作為。有時候,不作為,恰恰是一種作為。不爭,其實也是一種爭。
  • 禪詩| 說說「退步原來是向前」是幾個密意?為什麼?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詩相傳是南北朝的契此和尚這麼說的,也有說是其他高僧說的。這個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能從中體悟到什麼智慧。詩文是借景抒情,表達心意。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 佛教:彌勒佛的一生及佛學真諦,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由釋迦牟尼佛授記,於釋迦牟尼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他將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成佛,宣說正道,為賢劫第五尊佛。據傳此菩薩欲成熟諸眾生,由初發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而名為慈氏。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每個人都應該讀的一首禪詩,退步原來是向前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忍讓,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衝突為祥和。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佔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佔有的反面--忍讓。懂得了忍讓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懂得了忍讓的真意,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境界,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 原來,這樣退步就是向前?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自然就道,即是規律!認「自性」為一,自生自滅就叫「自然」,它既包含了客觀的物質世界,也包含了主觀的內心世界。要是真正站在鏡體上行事就是真正的自然,隨緣照黑照白,照好照壞……但是不管他現種種情境、種種現相,你都不是隨眼前的種種變化上面說種種度量的。那是一個根本鏡體清明的大度,此就是「智度」——大智度論——那個是大智度量。這就是順其自然!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淨。只是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即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次領悟到佛理而成為佛。神秀的詩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過程的三個階段:戒、定、慧,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2、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布袋和尚:佛法就在生活中,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唐末五代布袋和尚《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梵網經》也講: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 「成佛」的秘訣:退步原來是向前啊!
    一味向前,只知道進,不知道退,是不行的呀……又過了很久,他開始熟能生巧,打釘子的時候掉下的頻率越來越少了,他說:原來退步真的是向前啊!很多人剛開始學佛,都想著:我要得到什麼,我要完成多少咒語、拜多少佛……但發現堅持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各種障礙,來找麻煩的人或事,導致自己難以堅持下去。
  • 李連杰片酬100萬,片方壓榨降低了25萬,李連杰竟然答應了
    與其義無反顧地向前衝,碰得頭破血流,不如理智一點,後退一步,另闢蹊徑,也許你會找到更廣闊的天空。有後退的勇氣,才有前進的希望。輸得起,才能贏得起。暫時向現實妥協,向命運低頭,並不代表你是失敗者,也不代表你是懦夫,相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才是智者的思維,才是成功者的處世之道。著名影星李連杰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也沒有電影公司請他出演角色。
  • 心中無善惡,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的心地
    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速惑圍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問:「那麼,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滄為富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裡愚痴,處處都是苦海了。
  • 彌勒菩薩的故事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我們現在雖把彌勒佛供在堂前,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所以,彌勒菩薩也有一個「波羅蜜」,即《忍辱偈》 :老拙穿衲襖  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  隨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  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  何愁道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