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2021-01-08 國學講壇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在佛經中,彌勒佛的形象並不是我們所看的那樣,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也因此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

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

我們來看看布袋和尚所作的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農民勞作插秧時的畫面,但其中卻暗藏了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可以說佛法的部分精華,就藏在這種禪詩當中。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兩句看似是在插秧,其實也是在修行。為甚說插秧也是修行呢?佛教經常提到廣種福田,這裡插秧,其實也是在提示我們,要廣種福田。

廣種福田就是教導我們要經常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幫助他人,這些行為就好像你在田地裡插秧一樣,只有先插秧,將來才能收穫福報的果實。

我們在廣種福田的時候,人在做,天在看。佛家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我們能踏踏實實種好自己的福田,到了收穫的季節,自然就能福德無量。

心底清靜方為道,什麼是道?內心清淨便是道。若能做到內心清淨,也就悟了大道。只要我們能做到心無雜念,一心廣種福田,自然六根清淨,清淨了也就是悟道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縮回來的拳頭是為了出擊更加有力,而農民在插秧時,看似是倒退著插秧,其實你越倒退種下的福田就越多,所以退步其實就是在向前。

學佛也是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學佛總是想要得到,其實得到反而是失去,若真的能理解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話,你也就理解了,心經上為什麼說無智亦無得。

學佛學到最後,是了無可得的,正因為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才什麼都不會失去,這樣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為世間之事,有得必有失,只有當你無所得的時候,才能無所失去。

你越是想要尋找世間的大道,你就越無法找到它,你越是想明心見性,就越無法明心見性。只有明白退步的道理,你才能真正進步。

地球是圓的,我們無論站在哪裡,你往前走其實就是在繞遠,你若能往後退一步,你所達到的距離就是你向前繞地球走了一圈的距離,所以退一步就是進十步百步,甚至是千步萬步。

我們一定要學會退步的智慧,因為有舍才有得,你捨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如果你能把念頭專注在插秧這件事上,什麼都不想得到,也不求什麼是道,當你心中沒有任何雜念時,當下的清淨,你就已經見了道,只是你不知道原來那個就是道而已。

這首禪詩,您是如何理解的?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小和尚無法開悟,師父念首洞房詩,他大悟寫下一首言情詩廣為流傳
    就是一首能讓人降低欲望的言情詩,禪心就像柳絮粘上了泥巴,不在飛舞,比喻他的心不會隨著外物而起波瀾,更不會為誘惑所謎。其實能擁有一顆淡定平靜的禪心是不容易的,只有那些開悟的僧人才可以做到。開悟就是指開智悟理,就是忽然明白了大道理,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了。很多人開悟的過程是受到了一些現象或者言語的啟發,忽然醍醐灌頂,就「頓悟」了。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因經常背著條布袋得名,此高僧身體肥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被百姓認為是大肚彌勒佛的化身。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
  • 布袋和尚雲遊四方時,曾寫詩度化插秧的農民,在田間悟得大道
    許多人為了躲避戰禍,紛紛皈依佛門,選擇清靜之地安身立命。因此當時的佛教異常繁榮,17歲的契此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家的。契此生的圓頭大耳,眉皺腹大,一臉善相,出家後,整天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於是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一次,布袋和尚雲遊到民間,跟田農們一起待了一段時間。時值陽春,江南四月,草長鶯飛,正是插秧的好時節。
  •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四明(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五代時後梁高僧,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常在雪竇寺弘法,據傳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臨終述謝世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從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布袋和尚背的布袋,裡面裝的都是什麼?答案讓人意外!
    我們外出旅行,如果去一些寺院,常常會看到一尊身材矮胖,大肚便便、開口大笑,布袋在身旁的和尚,大家都知道這是布袋和尚,也被稱為彌勒佛。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佛是一位候補佛位的菩薩,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遊走人間,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彌勒佛行走江湖,常常布袋相隨。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得此失彼吧,也就釋懷了,天不薄我,正所謂:袋中袋漏得布袋,緣來緣去皆隨緣。此石幹拍圖片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老和尚一段話讓無數人開悟
    迷茫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經階段。從本質上來講,迷茫就是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就如同一個人在大馬路上開車,不知道自己去往何方,在哪裡停留。當你此刻正處於迷茫時,我要恭喜你。你所掌握的快人一步的信息,你所處的朋友交際圈給你帶來的便捷,能夠帶你快速入行的人脈,能夠廢物利用轉換的渠道,等等……(所謂資源,一定是你具備別人一般人具備不了的)為什麼我們會迷茫?因為人生下來註定都會走向死亡,這是每個人都一樣的結局。
  •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林秀自小寄養在尼姑庵中,卻有「府城第一美女」的封號。光輝和同窗打賭一心要娶林秀為妻。金春發在府城素有「第一衰」的稱號,對林秀一見鍾情。劉爾金等搞笑巨星實力加盟《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這些演員不容錯過!
  • 慈悲、忍耐的布袋和尚
    佛經中有一位阿逸多菩薩,我們可能對這位菩薩不熟悉,但對他的的應身就很熟悉了,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長汀,那裡的人,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他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穀豐收。
  • 佛教故事|布袋和尚的傳奇
    千百年來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傳奇在這悠悠天地間訴說著人世的蒼茫和美麗,穿越著千年僧寺的悠悠鐘聲,一如既往地演繹著古老的傳承。彌勒,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慈氏。據說此菩薩常懷慈悲。《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晚間黃檔播出同時段排名第二,平均份額高達10.845%。該劇由李翰韜、曹榮共同執導,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的故事為主線,通過新穎獨立的八個章節,講述彌勒佛轉世,在人間修行的故事。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
  • 布袋和尚的布袋裡究竟裝了什麼?
    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一位契此和尚,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契此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因此人稱布袋和尚。現在中國漢地很多寺院的天王殿,就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非天冠彌勒。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將彌勒菩薩這個袋子稱為人種袋,那麼這個袋子究竟裝了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秘密?鳳凰網佛教特別編發此文,一起了解一下。
  • 布袋和尚的布袋,就是這顆心!
    他名叫契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他有一句口頭禪,為明心見性者所認同,所嘆詠:「迷了,真迷了,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這是一個很美的象徵故事。布袋和尚是每一個人,布袋是指我們這顆心。人人皆有心,故人人皆是布袋和尚,皆如布袋和尚一樣天天帶著個布袋,到這裡又到那裡,做這又做那。
  • 《布袋和尚新傳》開拍 王瑞子痴戀歐陽震華
    網易娛樂11月15日報導 古裝神話喜劇《布袋和尚新傳》石家莊開機,劇中不僅有歐陽震華、徐錦江、羅家英等香港知名演員加盟,還有一些頗具潛質的新晉演員參演,內地新晉小花旦王瑞子戰勝眾多競爭對手,出演本劇的單元女一號月娥與歐陽震華飾演的布袋和尚有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並在過程中愛上了和尚,撲入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並在最後為他削髮為尼
  • 和尚坐中央,越拉耳越長~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後梁高僧,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終日袒胸露腹,經常用一根錫杖挑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放到布袋內,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關於布袋和尚,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 《倚天屠龍記》中布袋和尚歷史上確有此人,還是彌勒佛的化身
    其中,有一個胖乎乎的背著一個布袋的和尚,人稱布袋和尚說不得大師就是五散人之一。也許,你覺得是金庸編的一個人物,但布袋和尚歷史的確有此人,而且佛法高深,是彌勒佛的化身。歷史上的布袋和尚生活在唐末五代時期,並不是《倚天屠龍記》中的元末時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不知道他何時何地出家的,世人就看到他隨身攜帶一布袋,所以世人都叫他「布袋和尚」。
  • 陶洋《布袋和尚新傳》戲份殺青 劇中出演驅魔師
    陶洋《布袋和尚新傳》享受打戲陶洋新戲搭檔歐陽震華  搜狐娛樂訊 青春古裝神話喜劇《布袋和尚新傳》匯集了歐陽震華、徐錦江、羅家英等香港知名演員,更啟用新人,有陶洋、姜潮等眾多青春偶像加盟。  《布袋和尚新傳》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的故事為主線,全劇分為蓮花開、迷心劫、仙侶緣、舍利劫等多個單元,講述彌勒佛轉世在人間修行的故事。該劇由李翰韜、曹榮共同執導,陶洋搭檔歐陽震華、羅家英等實力前輩,她扮演的白飛飛是個熱心善良而又直率愛打抱不平行俠仗義的驅魔師,更是個對愛情執著對心愛的人有強烈保護欲的「女漢子」。
  • 布袋和尚所作的開示偈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呈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詳,卒於916年),五代時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人,自稱為契此,又號稱長汀子。雪竇寺常常用杖擔著一個布袋,凡是隨身的用具,都貯藏在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無寺廟無住所,隨處堰臥。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詮釋了「退後原來是向前」
    原妙禪師 :高峰是法號,其名原妙,生於南宋佳熙二年(1238),蘇州吳江人,                                     ——唐.布袋和尚      《插秧歌》相傳為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張,又稱"布袋和尚",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