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
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在佛經中,彌勒佛的形象並不是我們所看的那樣,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也因此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
布袋和尚經常笑口常開,與人為善,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因為布袋和尚經常手提布袋,笑面迎人,有些和氣生財和積累財富的意味,所以民間一般視布袋和尚為財神。
我們來看看布袋和尚所作的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農民勞作插秧時的畫面,但其中卻暗藏了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可以說佛法的部分精華,就藏在這種禪詩當中。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兩句看似是在插秧,其實也是在修行。為甚說插秧也是修行呢?佛教經常提到廣種福田,這裡插秧,其實也是在提示我們,要廣種福田。
廣種福田就是教導我們要經常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幫助他人,這些行為就好像你在田地裡插秧一樣,只有先插秧,將來才能收穫福報的果實。
我們在廣種福田的時候,人在做,天在看。佛家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我們能踏踏實實種好自己的福田,到了收穫的季節,自然就能福德無量。
心底清靜方為道,什麼是道?內心清淨便是道。若能做到內心清淨,也就悟了大道。只要我們能做到心無雜念,一心廣種福田,自然六根清淨,清淨了也就是悟道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縮回來的拳頭是為了出擊更加有力,而農民在插秧時,看似是倒退著插秧,其實你越倒退種下的福田就越多,所以退步其實就是在向前。
學佛也是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學佛總是想要得到,其實得到反而是失去,若真的能理解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話,你也就理解了,心經上為什麼說無智亦無得。
學佛學到最後,是了無可得的,正因為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才什麼都不會失去,這樣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為世間之事,有得必有失,只有當你無所得的時候,才能無所失去。
你越是想要尋找世間的大道,你就越無法找到它,你越是想明心見性,就越無法明心見性。只有明白退步的道理,你才能真正進步。
地球是圓的,我們無論站在哪裡,你往前走其實就是在繞遠,你若能往後退一步,你所達到的距離就是你向前繞地球走了一圈的距離,所以退一步就是進十步百步,甚至是千步萬步。
我們一定要學會退步的智慧,因為有舍才有得,你捨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如果你能把念頭專注在插秧這件事上,什麼都不想得到,也不求什麼是道,當你心中沒有任何雜念時,當下的清淨,你就已經見了道,只是你不知道原來那個就是道而已。
這首禪詩,您是如何理解的?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