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有一位阿逸多菩薩,我們可能對這位菩薩不熟悉,但對他的的應身就很熟悉了,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長汀,那裡的人,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他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穀豐收。一天,一位姓張的村民請布袋和尚去他家種地,他以為只有他請了布袋和尚來種地,另一位姓李的村民,也請了布袋和尚來他家裡種地,布袋和尚也答應了,他也以為布袋和尚只被他請來了,殊不知每一家的田地都有一個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每次插六株秧,兩腳踩下去的地方插兩株,左右兩邊各插兩株,共六株。口裡還念著:『手把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卻向前』。種過地的人知道,過去插秧是像插香一樣亂插的,插秧插六株是布袋和尚發明的。
布袋和尚的這個發明,表面看是種稻,但種稻的確是退後的——『退後原來卻向前『,是教人能學會退一步,便得逍遙自在。就像過獨步橋,總要有人讓一步,大家都不讓,那都掉河裡去了,所以讓一讓是有好處的。布袋和尚講』讓三分又何妨『,就是講忍耐、忍耐、再忍耐。阿逸多菩薩的法身,就表現為最慈悲、最忍耐。
』六根清淨方為道『,六株秧苗要插得乾淨整齊,稻穀才能長得壯實。從修行上怎麼說呢?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清淨了,真正是修道、真正是念佛、真正是與佛相應了;若有一根不清淨,佛也念不好、行也修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