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忍耐的布袋和尚

2021-01-08 凡心禮佛

佛經中有一位阿逸多菩薩,我們可能對這位菩薩不熟悉,但對他的的應身就很熟悉了,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長汀,那裡的人,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他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穀豐收。一天,一位姓張的村民請布袋和尚去他家種地,他以為只有他請了布袋和尚來種地,另一位姓李的村民,也請了布袋和尚來他家裡種地,布袋和尚也答應了,他也以為布袋和尚只被他請來了,殊不知每一家的田地都有一個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每次插六株秧,兩腳踩下去的地方插兩株,左右兩邊各插兩株,共六株。口裡還念著:『手把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卻向前』。種過地的人知道,過去插秧是像插香一樣亂插的,插秧插六株是布袋和尚發明的。

布袋和尚的這個發明,表面看是種稻,但種稻的確是退後的——『退後原來卻向前『,是教人能學會退一步,便得逍遙自在。就像過獨步橋,總要有人讓一步,大家都不讓,那都掉河裡去了,所以讓一讓是有好處的。布袋和尚講』讓三分又何妨『,就是講忍耐、忍耐、再忍耐。阿逸多菩薩的法身,就表現為最慈悲、最忍耐。

』六根清淨方為道『,六株秧苗要插得乾淨整齊,稻穀才能長得壯實。從修行上怎麼說呢?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清淨了,真正是修道、真正是念佛、真正是與佛相應了;若有一根不清淨,佛也念不好、行也修不成。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布袋和尚的傳奇
    千百年來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傳奇在這悠悠天地間訴說著人世的蒼茫和美麗,穿越著千年僧寺的悠悠鐘聲,一如既往地演繹著古老的傳承。彌勒,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慈氏。據說此菩薩常懷慈悲。《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
  •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林秀自小寄養在尼姑庵中,卻有「府城第一美女」的封號。光輝和同窗打賭一心要娶林秀為妻。金春發在府城素有「第一衰」的稱號,對林秀一見鍾情。劉爾金等搞笑巨星實力加盟《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這些演員不容錯過!
  •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詮釋了「退後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插秧歌》相傳為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張,又稱"布袋和尚",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
  • 布袋和尚的布袋裡究竟裝了什麼?
    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一位契此和尚,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契此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因此人稱布袋和尚。現在中國漢地很多寺院的天王殿,就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非天冠彌勒。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將彌勒菩薩這個袋子稱為人種袋,那麼這個袋子究竟裝了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秘密?鳳凰網佛教特別編發此文,一起了解一下。
  •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高僧大德,其真性最本然。《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大意是身寬體胖,大腹便便,眉毛微蹙,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和尚坐中央,越拉耳越長~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後梁高僧,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終日袒胸露腹,經常用一根錫杖挑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放到布袋內,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關於布袋和尚,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 布袋和尚所作的開示偈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呈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詳,卒於916年),五代時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人,自稱為契此,又號稱長汀子。雪竇寺常常用杖擔著一個布袋,凡是隨身的用具,都貯藏在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無寺廟無住所,隨處堰臥。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 布袋和尚背的布袋,裡面裝的都是什麼?答案讓人意外!
    我們外出旅行,如果去一些寺院,常常會看到一尊身材矮胖,大肚便便、開口大笑,布袋在身旁的和尚,大家都知道這是布袋和尚,也被稱為彌勒佛。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佛是一位候補佛位的菩薩,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遊走人間,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彌勒佛行走江湖,常常布袋相隨。
  • 布袋和尚的布袋,就是這顆心!
    他端著布袋,任人們往裡施捨東西,所有的東西都進入布袋裡,布袋卻也不滿,總是空空如也。他名叫契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他有一句口頭禪,為明心見性者所認同,所嘆詠:「迷了,真迷了,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這是一個很美的象徵故事。布袋和尚是每一個人,布袋是指我們這顆心。
  • 布袋和尚(TVB經典劇集回憶)
    德智能過人,長大後的德某日遇見布袋僧(秦煌),說德十天內會經歷三死。德去唱山歌巧遇青梅竹馬的名醫孫女鳳(陳妙瑛),德不巧墮入水中,後無事上岸。鳳叫德上京說服太宗(張兆輝)放掉賣梨種梨的人,德因無法解釋清楚推背圖中的含義而被判處決。在將要行刑時,德悟出圖中含義,免一死。德與布袋僧進行比試,德被吸進布袋中,跌落懸崖將死。
  • 布袋和尚雲遊四方時,曾寫詩度化插秧的農民,在田間悟得大道
    契此生的圓頭大耳,眉皺腹大,一臉善相,出家後,整天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於是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一次,布袋和尚雲遊到民間,跟田農們一起待了一段時間。時值陽春,江南四月,草長鶯飛,正是插秧的好時節。布袋和尚每天看著稻農在稻田裡插秧:他們手持青秧,一步一退,將手中的秧苗細心插入水田,始終辛勤地勞作著。對此情景,他頓生惻隱之心,心有所悟,於是便寫了首詩來度化他們。
  • 看布袋和尚怎麼說?
    今天講一個布袋和尚的故事。布袋和尚真的是我們漢地出生的,他出生在奉化,生的很醜陋,很胖,胖的不得了,很臃腫。到處乞討東西來吃,別人給他東西吃,他就吃,凡是吃,都會剩下一點點,放在那個布袋裡面。布袋裡面裝滿了他所有的東西,吃的東西也放在布袋。
  • 布袋和尚:佛法就在生活中,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末五代布袋和尚《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梵網經》也講: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文首所引《插秧歌》,即是活動於唐末五代年間的布袋和尚,觀察世間農夫插秧這一小事,而悟出的佛法大道。布袋和尚生來頭大腰圓,時常背著布袋行走四方到處化緣行慈濟世,故稱布袋和尚,他圓寂時念一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世人以其為彌勒佛化身,現今我們在天王殿中所見彌勒佛像,即是以布袋和尚為藍本。
  • 儀徵藏石名家周國斌:雨中結緣布袋和尚
    得此失彼吧,也就釋懷了,天不薄我,正所謂:袋中袋漏得布袋,緣來緣去皆隨緣。此石幹拍圖片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99年《布袋和尚》看到結局才知道,主角們全是被老布袋拆散的
    林家棟、陳妙瑛、劉玉翠等主演,99年播出的tvb古裝劇《布袋和尚》大家看過嗎?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富家大少許德為了幫助心愛的女子還陽而接受了老布袋的衣缽,成為了新一任布袋和尚併到處行善積德的故事。得知江小鳳是冤死的之後,許德一心想要救她還陽,於是聽了老布袋的話,剃光了頭成了和尚,並帶著附身在油紙傘中的江小鳳一起出去行善積德完成七項功德,功德圓滿後江小鳳就能還陽了。許德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破解了一樁樁奇案,並為很多無辜的人洗刷了冤屈,這與江小鳳生前認識的許德完全不一樣,漸漸地江小鳳愛上了許德。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晚間黃檔播出同時段排名第二,平均份額高達10.845%。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全劇分為蓮花開、無為詭案、迷心劫、仙侶緣、舍利劫、白狐劫、布袋當官、生死怨八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布袋和尚前世彌勒佛不喜天庭的陳腐教條,他因衝撞玉帝被佛祖派到凡間修行。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布袋和尚新傳》開拍 王瑞子痴戀歐陽震華
    網易娛樂11月15日報導 古裝神話喜劇《布袋和尚新傳》石家莊開機,劇中不僅有歐陽震華、徐錦江、羅家英等香港知名演員加盟,還有一些頗具潛質的新晉演員參演,內地新晉小花旦王瑞子戰勝眾多競爭對手,出演本劇的單元女一號月娥與歐陽震華飾演的布袋和尚有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並在過程中愛上了和尚,撲入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並在最後為他削髮為尼
  • 西園、瘋僧、布袋和尚
    瘋僧羅漢堂內瘋僧是一位很有傳奇性的高僧,人稱「十不全和尚」,因為他有癩痢頭、歪嘴、翹腳、駝背等十樣毛病。民間傳有「瘋僧掃秦」的故事。說在南宋年間,賣國賊秦檜用「莫須有」罪名害死嶽飛後,內心很害怕。有一年大年初一到廟裡燒香,見到廟門有首詩,無情揭露了秦氏害死嶽飛的罪行,有「東窗密計勝連環,痛煞老僧心膽寒」等句。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因經常背著條布袋得名,此高僧身體肥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被百姓認為是大肚彌勒佛的化身。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