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戰火紛紛,社會動亂。許多人為了躲避戰禍,紛紛皈依佛門,選擇清靜之地安身立命。因此當時的佛教異常繁榮,17歲的契此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家的。契此生的圓頭大耳,眉皺腹大,一臉善相,出家後,整天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於是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
一次,布袋和尚雲遊到民間,跟田農們一起待了一段時間。時值陽春,江南四月,草長鶯飛,正是插秧的好時節。布袋和尚每天看著稻農在稻田裡插秧:他們手持青秧,一步一退,將手中的秧苗細心插入水田,始終辛勤地勞作著。對此情景,他頓生惻隱之心,心有所悟,於是便寫了首詩來度化他們。其詩原文如下:
插秧詩
[五代]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富有禪理和禪趣的禪詩。可以翻譯為:插秧的人手裡拿著秧苗,一步一退,將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每一次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藍的一望無際的天空和朵朵白雲。插下去的秧苗需要根須清潔乾淨、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子。插秧人看起來一邊在插一邊在後退,但其實卻是一直向前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對農人插秧時見聞感知的描寫,但實際上蘊含了修道內在境界和奧秘。
"手把青秧插滿田"中的"田"實際上是人的內心世界, "插秧"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為。人的一切思想、行為和語言等都是從虛妄中誕生的; "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比喻息滅所有妄想和雜念。排除所有的妄想和雜念靜下心來,才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心地清淨方為道(稻)「,"心地清淨"指"六根清淨"。意為內心無妒忌、貪念、妄想等煩惱的伴隨時才更接近道,否則就會感受種種痛苦和衰敗。"退步原來是向前",人們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爭強好勝,不肯"退步",如果可以寬容和忍讓,看似退了一步,但卻是前進了一步。
這首詩告訴我們,只有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因為「忍一時風平浪靜「,只有低頭照顧腳下,懂得讓步的向前才至真至貴,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一味蠻幹,有的時候,若能虛懷若谷低下頭來,勇敢地回過頭來退一步思量,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把穩人生和事業的正確方向。
的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那麼只有低下頭來!」所以,在功名利祿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我是人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願大家能夠向布袋和尚一樣,都能成為彌勒佛的化身: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