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雲遊四方時,曾寫詩度化插秧的農民,在田間悟得大道

2021-01-08 以詩為文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戰火紛紛,社會動亂。許多人為了躲避戰禍,紛紛皈依佛門,選擇清靜之地安身立命。因此當時的佛教異常繁榮,17歲的契此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家的。契此生的圓頭大耳,眉皺腹大,一臉善相,出家後,整天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於是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

一次,布袋和尚雲遊到民間,跟田農們一起待了一段時間。時值陽春,江南四月,草長鶯飛,正是插秧的好時節。布袋和尚每天看著稻農在稻田裡插秧:他們手持青秧,一步一退,將手中的秧苗細心插入水田,始終辛勤地勞作著。對此情景,他頓生惻隱之心,心有所悟,於是便寫了首詩來度化他們。其詩原文如下:

插秧詩

[五代]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富有禪理和禪趣的禪詩。可以翻譯為:插秧的人手裡拿著秧苗,一步一退,將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每一次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藍的一望無際的天空和朵朵白雲。插下去的秧苗需要根須清潔乾淨、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子。插秧人看起來一邊在插一邊在後退,但其實卻是一直向前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對農人插秧時見聞感知的描寫,但實際上蘊含了修道內在境界和奧秘。

"手把青秧插滿田"中的"田"實際上是人的內心世界, "插秧"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為。人的一切思想、行為和語言等都是從虛妄中誕生的; "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比喻息滅所有妄想和雜念。排除所有的妄想和雜念靜下心來,才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心地清淨方為道(稻)「,"心地清淨"指"六根清淨"。意為內心無妒忌、貪念、妄想等煩惱的伴隨時才更接近道,否則就會感受種種痛苦和衰敗。"退步原來是向前",人們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爭強好勝,不肯"退步",如果可以寬容和忍讓,看似退了一步,但卻是前進了一步。

這首詩告訴我們,只有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因為「忍一時風平浪靜「,只有低頭照顧腳下,懂得讓步的向前才至真至貴,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一味蠻幹,有的時候,若能虛懷若谷低下頭來,勇敢地回過頭來退一步思量,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把穩人生和事業的正確方向。

的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於宇宙之間,那麼只有低下頭來!」所以,在功名利祿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我是人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願大家能夠向布袋和尚一樣,都能成為彌勒佛的化身: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相關焦點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詮釋了「退後原來是向前」
    高峰禪師《插秧偈》                                     ——唐.布袋和尚      《插秧歌》相傳為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張,又稱"布袋和尚",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
  • 布袋和尚:佛法就在生活中,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末五代布袋和尚《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梵網經》也講: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文首所引《插秧歌》,即是活動於唐末五代年間的布袋和尚,觀察世間農夫插秧這一小事,而悟出的佛法大道。布袋和尚生來頭大腰圓,時常背著布袋行走四方到處化緣行慈濟世,故稱布袋和尚,他圓寂時念一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世人以其為彌勒佛化身,現今我們在天王殿中所見彌勒佛像,即是以布袋和尚為藍本。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因經常背著條布袋得名,此高僧身體肥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被百姓認為是大肚彌勒佛的化身。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
  • 和尚幫農民種地,悟出一首禪詩,短短4句卻是至理名言
    古代有一和尚人稱「布袋和尚」契此,說到契此,有一則關於他的布袋和尚這個名號由來的趣事。相傳他經常遊歷四方的時候,背著一個布袋。為人和藹可親,性格樂觀,詼諧幽默,寬容大度,並且身材頗具富態,被世人稱為彌勒佛的化身。故稱布袋和尚。
  • 慈悲、忍耐的布袋和尚
    佛經中有一位阿逸多菩薩,我們可能對這位菩薩不熟悉,但對他的的應身就很熟悉了,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長汀,那裡的人,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他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穀豐收。
  • 插秧時農民朋友最怕什麼?除了螞蟥,這3樣後果也很嚴重
    一般插秧都是特指水稻秧苗定植,南方很多地方都叫「蒔田」。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種植面積是特別廣的,並且多為一年兩季種植。現在已經過了插秧的季節,但是也有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只種一季水稻,就基本正處於插秧的階段,當然這跟地區條件有比較大的差異有關。農民插秧的時候最怕什麼呢?可以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來理解,就能理解農民的辛苦了。一、插秧的時候最怕持續乾旱。
  • 布袋和尚的布袋裡究竟裝了什麼?
    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一位契此和尚,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契此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因此人稱布袋和尚。現在中國漢地很多寺院的天王殿,就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非天冠彌勒。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將彌勒菩薩這個袋子稱為人種袋,那麼這個袋子究竟裝了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秘密?鳳凰網佛教特別編發此文,一起了解一下。
  • 布袋和尚的布袋,就是這顆心!
    他名叫契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他有一句口頭禪,為明心見性者所認同,所嘆詠:「迷了,真迷了,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這是一個很美的象徵故事。布袋和尚是每一個人,布袋是指我們這顆心。人人皆有心,故人人皆是布袋和尚,皆如布袋和尚一樣天天帶著個布袋,到這裡又到那裡,做這又做那。
  • 人人皆有一「布袋」,怎奈世人不自知
    出家後,他「形裁腲腿,蹙額皤腹,寢臥無恆,常以杖荷一布袋,人稱『布袋和尚』。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奇怪的是,凡是他乞過食的鋪店,往往生意興隆,獲利倍增。所以,只要他出現在哪裡,哪裡就熱鬧非凡。他常把人隨時丟棄的廢物,拾起來放進袋裡,同時又對人說:「有時備無時,無用比有用。」有人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卻又笑又比的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 布袋和尚所作的開示偈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呈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詳,卒於916年),五代時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人,自稱為契此,又號稱長汀子。雪竇寺常常用杖擔著一個布袋,凡是隨身的用具,都貯藏在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無寺廟無住所,隨處堰臥。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枯木《佛偈》【五代】契此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四明(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五代時後梁高僧,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常在雪竇寺弘法,據傳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臨終述謝世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從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
  • 雲集堂 放下布袋的「布袋和尚」~臺灣工筆大師陳士侯先生現場揮毫!
    前十位猜出陳老師《布袋和尚》作品左側書法全文的朋友可獲贈龍壇書院禮品。
  • 佛教故事|布袋和尚的傳奇
    從此,他便以布袋而得名,被稱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那隻布袋的確叫人好奇,它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缽、木魚念珠,還是破衣裳、爛草鞋,統統貯於袋中,似乎應有盡有,永遠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時還撿拾人丟棄的廢物置入袋內,人或譏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時備無時,無用變有用」。
  •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林秀自小寄養在尼姑庵中,卻有「府城第一美女」的封號。光輝和同窗打賭一心要娶林秀為妻。金春發在府城素有「第一衰」的稱號,對林秀一見鍾情。劉爾金等搞笑巨星實力加盟《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這些演員不容錯過!
  • 99年《布袋和尚》看到結局才知道,主角們全是被老布袋拆散的
    林家棟、陳妙瑛、劉玉翠等主演,99年播出的tvb古裝劇《布袋和尚》大家看過嗎?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富家大少許德為了幫助心愛的女子還陽而接受了老布袋的衣缽,成為了新一任布袋和尚併到處行善積德的故事。得知江小鳳是冤死的之後,許德一心想要救她還陽,於是聽了老布袋的話,剃光了頭成了和尚,並帶著附身在油紙傘中的江小鳳一起出去行善積德完成七項功德,功德圓滿後江小鳳就能還陽了。許德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破解了一樁樁奇案,並為很多無辜的人洗刷了冤屈,這與江小鳳生前認識的許德完全不一樣,漸漸地江小鳳愛上了許德。
  • 布袋和尚背的布袋,裡面裝的都是什麼?答案讓人意外!
    我們外出旅行,如果去一些寺院,常常會看到一尊身材矮胖,大肚便便、開口大笑,布袋在身旁的和尚,大家都知道這是布袋和尚,也被稱為彌勒佛。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佛是一位候補佛位的菩薩,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遊走人間,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彌勒佛行走江湖,常常布袋相隨。
  • 寧德首部手機紀錄片《在田間》
    》 華為p40 pro 攝 屏南縣南灣村 距縣城15公裡左右 |海拔1000米 因為植被茂密 |土地肥沃 曾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豬屎坑" 屏南縣南灣村芒種時節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晚間黃檔播出同時段排名第二,平均份額高達10.845%。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全劇分為蓮花開、無為詭案、迷心劫、仙侶緣、舍利劫、白狐劫、布袋當官、生死怨八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布袋和尚前世彌勒佛不喜天庭的陳腐教條,他因衝撞玉帝被佛祖派到凡間修行。
  • 和尚坐中央,越拉耳越長~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後梁高僧,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終日袒胸露腹,經常用一根錫杖挑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放到布袋內,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關於布袋和尚,有一個有趣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