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布袋和尚的傳奇

2021-02-26 靈隱寺

千百年來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傳奇在這悠悠天地間訴說著人世的蒼茫和美麗,穿越著千年僧寺的悠悠鐘聲,一如既往地演繹著古老的傳承。

彌勒,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慈氏。據說此菩薩常懷慈悲。《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

據佛經記載,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當來下生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鬱,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能益壽延年。彌勒佛出身高貴,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

在佛教中,彌勒從印度所來,到中國後演化成了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

據說,在唐末的一天清晨,奉化長汀村前的江中水聲大作,波濤轟鳴,滾滾江水猶如張牙舞爪的巨龍,呼嘯而來,奔騰而去,大有一瀉千裡,不可阻擋之勢。

村民張重天正在田間勞作,他在江邊生活了半輩子,見慣了春汛的洪峰濁浪,然而,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顫如雷鳴的波濤聲中,好像有一縷飄飄悠悠的仙樂從高渺的宇宙深處傳來,在波浪之間迴蕩……更讓張天重驚奇的是,深濁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著一朵從未見過的蓮花!碩大無比,通體金黃,似乎放射著奇妙的光芒,散發著淡淡的馨香,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的向上遊飄來……

張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使勁閉了閉,然後再睜開,雖然金蓮花不見了,可是在金蓮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著一條赤條條的男孩!

面臨滅頂之災,小男孩卻渾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搖籃裡一樣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夢鄉,張重天沒多想,趕緊用耙地的長柄钁頭將柴捆撥拉到跟前,一把把小男孩抱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他剛剛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開沒了蹤影,而懷中的那個孩子,好像早就知道會被他從洪水中撈起來一樣,衝著他咪咪發笑。

張重天看那孩子圓頭大耳、生相端莊,不覺愛不釋手。抱回家中,與妻子竇氏商量,認為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就決定把他收養下來,後由與長汀村隔溪相對的嶽林寺的閒曠禪師取名「契此」。

小契此不但長的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更為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來未曾孕育的竇氏,又喜得一女一男。當然,這也是張竇夫婦行善積德的結果。

契此從小就常隨父母到嶽林寺拜佛,還與寺院裡的羅漢聖僧像稱兄道弟。稍長,他和村裡的小夥伴便常到寺裡嬉戲。契此似乎對嶽林寺高大的建築、輝弘的佛殿、巍峨的佛像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也受其父母禮佛的潛移默化之影響,從而使得他對佛教產生

契此在嶽林寺出家後,也許是經歷了心靈的磨難之後的大徹大悟,也許是超越了紅塵之後的大智大覺,常有些令世人感覺趣奇的舉動,最特別的就是他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一個大布袋,當有人問他的法號,他就用偈語作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從此,他便以布袋而得名,被稱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他那隻布袋的確叫人好奇,它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缽、木魚念珠,還是破衣裳、爛草鞋,統統貯於袋中,似乎應有盡有,永遠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時還撿拾人丟棄的廢物置入袋內,人或譏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時備無時,無用變有用」

布袋和尚的形貌很有特徵,「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梁,大肚子,身體矮胖。他的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氣,而且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一片不沾。

布袋和尚沒有固定的住處,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裡行乞,哪裡的生意便分外好。

布袋和尚逢人便笑,言語無常,卻多靈驗,不幾年,人們便都認識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兒逐之,同時也就把自己那個布袋裡化緣來的甜點乾果分與周圍的孩子。

契此從小就天資聰慧,出家後很接近百姓,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群眾語彙,因此也常常能夠用偈語來表達複雜的思想和深奧的哲理。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緣,有居士問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臘幾何?」師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這布袋與虛空齊年。」居上因謂師曰:「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只恁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答以偈曰: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這首詩偈表達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寬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告訴我們世事紛繁複雜,人與人之間往往會因為見解和自身修養水平的不同,對於不符合自己心願的人產生怨恨心理。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間因為名利等方面的爭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戀情失敗產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許多悲劇莫不由怨恨產生。總之,人世間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恩愛的夫妻可能轉瞬間變成陌路,患難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揚鑣。世事變幻不定。對於人世這麼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卻不去計較分別,因為他已經將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愛時不洋洋自得,恨來時亦坦然處之。時刻以平常心來對待,是非憎愛自然也無法左右自己了。

後面的幾句詩偈告訴人們,為人心量要大,對他人過分的言行要學會寬容對待。即使對那些曾與你結怨的冤家,你也應當以寬容之心宋對待,天長日久,那些冤家會從你的寬容中幡然省悟,對自己錯誤行為感到羞愧,他們會對你倍加尊敬。作為修行之人應當具備忍辱寬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這也是一種必備的基本修養。如《菜根譚》中說: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這兩句話是對忍辱寬容思想的甚佳註解。

其實,我們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夠不計個人恩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你最終就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寬容。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訴人們為人處世應當具備的態度:對待知己之人,也應當講究分寸,若過分親密,時間一長也會由親變疏;對於冤家對頭,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齒,適當學會以和善的態度來與他們相處,你會發現,他們對你的態度會明顯改善。久而久之,就會與你和睦相處了。人只有放下世間的是非愛憎,才能不受這些問題的困擾,從而能夠在與人和平共處中悟道成佛了。

布袋和尚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隨遇而安、席地而臥。能不氣不惱地笑對一切欺辱羞罵,從來不計較,而且還能示人吉兇,無不靈驗。所以人們也都非常喜歡他,便稱他為「歡喜佛」。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嶽林寺的一塊盤石上,口中念了一個偈子: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

說完微微一笑,泊然而逝。契此圓寂後轟動了佛教界,人們才忽然明白他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化身,不過是「世人不識」罷了。於是,許多寺院在塑彌勒菩薩時便按他的形象塑造彌勒菩薩。


佛闡發無邊 看我呢

袒腹露胸 終歸一笑

  

峰飛來何處 願人們

下心低首 普度眾生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內的這幅楹聯是布袋和尚示笑的真實寫照和慈悲情懷。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閒閒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白幹了,

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們紛繁複雜的塵世上,總有一些人整天無事生非,今天道東家的長,明天說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間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些人不只是評論別人的不是,有時還會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使本來關係融洽的人,因挑撥而心存隔閡。不僅如此,他們有時還會無中生有地捏造事實,以誹謗他們看不慣的人,使人每天處於他們的造謠中傷之中而不能自拔。

對於這些是是非非,大多數人通常會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報復對方。這樣一來,你可能因發洩了心中的不滿,得到一時之快。但同時也增加了對方的憎恨之心。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也有的可能會因雙方互不相讓,致使本來很小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造成人們都不願看到的悲劇。

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時之辱,往往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既傷害了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這種以怨報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會使積怨越來越深,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與其兩敗俱傷,倒不如採取忍辱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無中生有,誹謗別人的人。

布袋和尚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得六度。

後人以契此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菩薩的形象;也有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人們的大肚彌勒菩薩像。

人們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大肚彌勒菩薩像令人一見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院天王殿的定製,民間也越來越崇拜、信仰大肚彌勒。

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記:

悲哉六識,沉淪八苦,

不有大聖,誰拯慧橋。

面對人生種種苦,只有運用佛法的大智慧,勇敢面對,實地修行才能得以解脫。

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彌勒菩薩在笑什麼?為什麼笑?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菩薩肚大過人、笑容滿面這兩個特點寫下了不少語言詼諧、飽含哲理的楹聯,點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相關焦點

  • 布袋和尚的布袋裡究竟裝了什麼?
    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一位契此和尚,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契此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因此人稱布袋和尚。現在中國漢地很多寺院的天王殿,就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非天冠彌勒。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將彌勒菩薩這個袋子稱為人種袋,那麼這個袋子究竟裝了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秘密?鳳凰網佛教特別編發此文,一起了解一下。
  •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
    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故事林秀自小寄養在尼姑庵中,卻有「府城第一美女」的封號。光輝和同窗打賭一心要娶林秀為妻。金春發在府城素有「第一衰」的稱號,對林秀一見鍾情。劉爾金等搞笑巨星實力加盟《戲說臺灣之布袋和尚》,這些演員不容錯過!
  •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高僧大德,其真性最本然。《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大意是身寬體胖,大腹便便,眉毛微蹙,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 布袋和尚所作的開示偈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呈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詳,卒於916年),五代時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人,自稱為契此,又號稱長汀子。雪竇寺常常用杖擔著一個布袋,凡是隨身的用具,都貯藏在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無寺廟無住所,隨處堰臥。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 布袋和尚:佛法就在生活中,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末五代布袋和尚《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梵網經》也講: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往大了說,這是佛教文化的世界觀,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往小處講,也可以理解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小到一花一葉,都有其運行的客觀規律,從一花一葉中可以參悟出「世界」運行的道理和如來所講的佛法,這和儒家文化所講「格物致知」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文首所引《插秧歌》,即是活動於唐末五代年間的布袋和尚,觀察世間農夫插秧這一小事,而悟出的佛法大道。
  • 布袋和尚背的布袋,裡面裝的都是什麼?答案讓人意外!
    我們外出旅行,如果去一些寺院,常常會看到一尊身材矮胖,大肚便便、開口大笑,布袋在身旁的和尚,大家都知道這是布袋和尚,也被稱為彌勒佛。按照佛家的說法,彌勒佛是一位候補佛位的菩薩,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遊走人間,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彌勒佛行走江湖,常常布袋相隨。
  •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據傳說五代時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奉化)有一個和尚,法號契此。據說他非常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乳背著一口布袋行走在集市間,因此被稱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口常開,幽默風趣,與人為善,深受當地人的尊敬和愛戴。關於他,還有很多神異的傳說故事。據說布袋和尚總是將別人布施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不倒出來,但那布袋又總是空的,就像哆啦A夢的次元袋一樣。
  • 布袋和尚的布袋,就是這顆心!
    他端著布袋,任人們往裡施捨東西,所有的東西都進入布袋裡,布袋卻也不滿,總是空空如也。他名叫契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他有一句口頭禪,為明心見性者所認同,所嘆詠:「迷了,真迷了,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這是一個很美的象徵故事。布袋和尚是每一個人,布袋是指我們這顆心。
  • 慈悲、忍耐的布袋和尚
    佛經中有一位阿逸多菩薩,我們可能對這位菩薩不熟悉,但對他的的應身就很熟悉了,就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手拿布袋,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布袋和尚出生在奉化長汀,那裡的人,春天都喜歡請布袋和尚幫忙種地。他種過的地雜草不生、水流不斷、稻穀豐收。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因經常背著條布袋得名,此高僧身體肥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被百姓認為是大肚彌勒佛的化身。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
  • 《倚天屠龍記》中布袋和尚歷史上確有此人,還是彌勒佛的化身
    其中,有一個胖乎乎的背著一個布袋的和尚,人稱布袋和尚說不得大師就是五散人之一。也許,你覺得是金庸編的一個人物,但布袋和尚歷史的確有此人,而且佛法高深,是彌勒佛的化身。歷史上的布袋和尚生活在唐末五代時期,並不是《倚天屠龍記》中的元末時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不知道他何時何地出家的,世人就看到他隨身攜帶一布袋,所以世人都叫他「布袋和尚」。
  • 和尚坐中央,越拉耳越長~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後梁高僧,號長汀子,浙江奉化人。他終日袒胸露腹,經常用一根錫杖挑著布袋,右手提著羅漢珠,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放到布袋內,所以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關於布袋和尚,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 看布袋和尚怎麼說?
    今天講一個布袋和尚的故事。布袋和尚真的是我們漢地出生的,他出生在奉化,生的很醜陋,很胖,胖的不得了,很臃腫。到處乞討東西來吃,別人給他東西吃,他就吃,凡是吃,都會剩下一點點,放在那個布袋裡面。布袋裡面裝滿了他所有的東西,吃的東西也放在布袋。
  • 《布袋和尚新傳》首播 歐陽震華領銜爆笑來襲
    歐陽震華飾布袋和尚  搜狐娛樂訊 由長城影視出品的《布袋和尚新傳》11月28日在四川公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名列三甲成績斐然,晚間黃檔播出同時段排名第二,平均份額高達10.845%。該劇由李翰韜、曹榮共同執導,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的故事為主線,通過新穎獨立的八個章節,講述彌勒佛轉世,在人間修行的故事。  詼諧搞笑 最走心的減壓神劇  布袋和尚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人物。這部圍繞他在民間修行展開的八個單元故事也是「地氣」十足。
  • 布袋和尚(TVB經典劇集回憶)
    德智能過人,長大後的德某日遇見布袋僧(秦煌),說德十天內會經歷三死。德去唱山歌巧遇青梅竹馬的名醫孫女鳳(陳妙瑛),德不巧墮入水中,後無事上岸。鳳叫德上京說服太宗(張兆輝)放掉賣梨種梨的人,德因無法解釋清楚推背圖中的含義而被判處決。在將要行刑時,德悟出圖中含義,免一死。德與布袋僧進行比試,德被吸進布袋中,跌落懸崖將死。
  • 窒息博物僧布袋
    這個大胖和尚老是髒髒的,也不正經,可整天樂呵樂呵的,也招人喜歡。關鍵是,凡誰讓他留言題字過的,不出三月定生意興隆,學習進步,心想事成。他慢慢出了名,人稱布袋和尚。長長的唐代是中國的佛教大年,許多漢傳佛教的老佛祖都在這會兒產生。天頂打下一道光,看著布袋和尚緩緩升上天空,人們才驚覺這笑呵呵的胖和尚真的是彌勒菩薩。有的人說,那年我見他大雪天的,不穿衣服躺在地裡,以為他凍死了,湊近一看,他呼呼地睡,身上竟然一點雪沒有,我就覺得這和尚不一般。
  • 《布袋和尚新傳》開拍 王瑞子痴戀歐陽震華
    網易娛樂11月15日報導 古裝神話喜劇《布袋和尚新傳》石家莊開機,劇中不僅有歐陽震華、徐錦江、羅家英等香港知名演員加盟,還有一些頗具潛質的新晉演員參演,內地新晉小花旦王瑞子戰勝眾多競爭對手,出演本劇的單元女一號月娥與歐陽震華飾演的布袋和尚有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並在過程中愛上了和尚,撲入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並在最後為他削髮為尼
  • 臨濟寺的山門殿中有個布袋和尚像,您知道嗎
    據納新《河朔訪古記》記載:「其三門下唐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1990年初,縣投資13萬元對山門殿進行了重修,殿面闊明五暗七,出廊三間,進深二間,建築面積235平方米。山門殿大門及次間、稍間均作圓拱形,券臉磚雕雲龍紋、藩草紋,窗作三交六椀式。其稍間置有一碼三箭窗。窗下砌磚牆高1.05米,餘皆紅灰抹飾。
  • 99年《布袋和尚》看到結局才知道,主角們全是被老布袋拆散的
    林家棟、陳妙瑛、劉玉翠等主演,99年播出的tvb古裝劇《布袋和尚》大家看過嗎?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富家大少許德為了幫助心愛的女子還陽而接受了老布袋的衣缽,成為了新一任布袋和尚併到處行善積德的故事。得知江小鳳是冤死的之後,許德一心想要救她還陽,於是聽了老布袋的話,剃光了頭成了和尚,並帶著附身在油紙傘中的江小鳳一起出去行善積德完成七項功德,功德圓滿後江小鳳就能還陽了。許德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破解了一樁樁奇案,並為很多無辜的人洗刷了冤屈,這與江小鳳生前認識的許德完全不一樣,漸漸地江小鳳愛上了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