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愛玲逝世21周年前夕,我得到了一本她親自設計裝幀的臺灣皇冠出版社版散文集《流言》。
圖1: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封面
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張愛玲為上海版中短篇小說集《傳奇》設計了三個裝幀,初版本是她獨自設計,再版本和增訂本是與好友炎櫻合作設計;也為上海版《流言》設計了封面,這早已為張愛玲研究界所共知。但她又為臺灣版《流言》設計了裝幀?至今無人提及。
張愛玲作品正式進入臺灣是1968年。根據版權頁顯示,第一批兩種,即《秧歌》和《流言》,出版時間均為1968年6月;第二批也是兩種,即《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傳奇》增訂本改名)和《怨女》,出版時間均為同年7月。這是現在所知的張愛玲作品最早的四種臺灣版,封面設計均由夏祖明擔任,四種書前勒口均印有「封面設計夏祖明」字樣。夏祖明顯然認真讀過張愛玲小說,對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意象印象深刻,所以這四種書的封面均出現了皎潔的大月亮,或在樹梢,或在田野上,而《流言》初版本封面是安謐的夜晚,天空出現了一輪明月,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圖2:1968年6月臺灣皇冠初版《流言》
那麼,既然《流言》臺灣皇冠初版封面由夏祖明設計,何時又改由張愛玲自己設計封面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張愛玲何時開始為皇冠設計自己作品的封面。上述四種作品集出版之後,臺灣皇冠1969年推出的第五種張愛玲作品是長篇《半生緣》,裝幀從封面到封底,由男女主人公半身像組成一個別致的圖案,但設計者不明。
1976年3月,張愛玲小說散文集《張看》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裝幀由張愛玲親自設計,前勒口印上了「封面設計:張愛玲」字樣。封面圖案由桔黃和粉紅兩色組成,書名豎排近書口,作者名為張愛玲籤名式,而書名和作者名右側上下貫穿一黑長條,內有一隻眼睛,正暗合作者「張看」之意。5月,經宋淇安排,《張看》馬上由皇冠推出臺灣初版,裝幀完全沿用香港初版的設計。換言之,《張看》臺版初版裝幀設計也出自張愛玲之手,時在1976年5月。
圖3:1976年3月 香港出版《張看》
一年多之後,1977年8月,張愛玲唯一的學術著作《紅樓夢魘》由臺灣皇冠推出,前勒口在「張愛玲的作品」目錄之上,還有兩行字:「封面設計張愛玲」。這就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張愛玲為臺灣皇冠設計封面的自己第二部作品是《紅樓夢魘》。該書封面在深綠底色之上,縱橫交錯排列著大大小小七個京劇臉譜。京劇是中國的國劇,《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小說,張愛玲的封面設計勾聯兩者,可謂獨出機杼。
圖4:1977年8月臺灣皇冠初版《紅樓夢魘》
或許為《紅樓夢魘》設計封面激發了張愛玲進一步的創作欲,以至1979年6月《流言》又一次由皇冠出版時,她再次親自出馬,設計了《流言》新版的裝幀。因為這一版《流言》前勒口清清楚楚地印著「封面設計 張愛玲」。這個《流言》新裝幀令人耳目一新,只有天藍和嫩綠兩種色彩,天藍為底色,嫩綠潑墨般撒在其上,巧妙地組成封面封底互為顛倒的畫面。在筆者看來,這是張愛玲設計的數個小說散文集裝幀中最為抽象,也最為別致的。至於這個裝幀後來是否重印,重印了幾次,待考。
圖5: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封面請注意勒口上的封面設計 張愛玲
圖6: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封底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除了魯迅,為自己作品設計裝幀最多的是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