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突襲而至,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往來,卻沒有阻礙海內外的優秀紀錄片如約來到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歐洲國家的報名總數量位居五大洲之首
本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面向全球的紀錄片製作、播放、發行機構,獨立製作人以及社會各界共徵集到來自全球五大洲的126個國家和地區的3227部作品參評參展,囊括了歷史文化、社會人文、自然環保、科技教育、民俗風情等內容題材的紀錄長片、紀錄短片和系列影片,題材廣闊,異彩紛呈。其中,境內作品583部,境外作品2644部佔作品總數的81.90%。
在今年參評參展的126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報名數量位居前三名的國家分別是西班牙(497部)、義大利(215部)、法國(198部),歐洲國家的報名總數量位居五大洲之首。此外,俄羅斯以總報名數147部位居第八,這是近三年來俄羅斯首次躋身作品報名數量的前十名。「一帶一路」國家的參評情況較去年基本持平,在6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共有來自51個國家的961部作品報名參評。
全球頂級片單來襲,享時代影像盛宴
今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徵集到許多在國際知名節展中獲獎的作品。如由巴西導演巴拉巴拉·帕斯執導的《巴班克:當我死時告訴我》記錄了著名電影導演巴班克的人生最後旅程,該片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經典獎最佳公映紀錄片獎;
烏克蘭導演伊萊娜·希力克執導的《大地藍得像一隻橙子》展現了一家五口在戰爭的恐怖與絕望、歡樂與希望相互交織下的生活,該片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青年單元最佳影片提名;
印度導演普什潘德拉·辛格執導的《沙漠之珠》講述了印度的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突破種姓的束縛,勇敢追逐音樂夢想的故事,該片獲得了201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IDFA)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挪威導演班傑明·李執導的《畫家與小偷》講述了畫家和偷她畫作的小偷相識相知並惺惺相惜的故事,該片獲得了2020年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國際紀錄片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此外,更有曾憑藉《千錘百鍊》在2012年獲得金紅棉榮譽的加拿大籍華裔導演張僑勇時隔八年帶著他的新作《這不是一部電影》再次參評,該片講述了傳奇戰地記者羅伯特·菲斯克40多年來用鏡頭揭露戰爭罪行,書寫歷史真相的故事。
今年徵集到的國產紀錄片依舊包羅萬象、佳作迭出。如,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大型自然環境系列片《蔚藍之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英國廣播公司等機構聯合出品的講述杜甫創作經歷的歷史人文系列片《偉大詩人杜甫》;也有播出後引發網絡熱議的《人生第一次》《口罩獵人》《時代 我》等等。
更有不少知名導演和曾經獲得金紅棉榮譽的導演帶著他們的新作品參與到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來。如陳為軍導演的《城市夢》讓觀眾更全面地看到了小販抗爭背後的農民進城、創文爭衛的一系列內容;
焦波導演的《老窩》講述了雲南傈僳族老窩村在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下迎接新生活的故事;範儉導演的《被遺忘的春天》記錄了一個武漢社區因疫情從封閉到逐漸恢復的過程,讓觀眾沉浸其中體會普通武漢市民的感受;
吳琦導演的系列片新作《天時·戊戌志》,以中國不同地理坐標的六個生活現場為切口,在「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軸上記錄了一群最普通的中國人在這個時代拼搏前行的人生一年。
今年同樣有多部曾登上「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舞臺的優秀紀錄片回到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例如,獲得2018年最佳提案榮譽,由許慧晶導演的成長題材紀錄片《棒!少年》,講述了貧困與孤苦狀態下的兒童,如何通過棒球運動磨練個人品格與意志,找到自己未來的新道路。
還有2018年的入圍提案,由霍寧導演的《拉一碗麵》,從拉麵入手講述了一個新疆少年的成長經歷和拉麵致富的夢想。
珍貴影像記錄時代
疫情期間,紀錄片人不畏艱險到抗疫一線拍攝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記錄下平凡人的非凡故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同心戰「疫」》《2020春天紀事》《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由愛奇藝、樂正傳媒等機構聯合出品的《中國醫生戰疫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嗶哩嗶哩等機構聯合出品的《在武漢》;以及由優酷出品的《冬去春歸》等抗擊疫情紀錄片。他們以紀錄片之名,向一線抗疫英雄致敬,也用真實的鏡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紀錄片人也廣泛深入到扶貧前線,紮根農村,用鏡頭記錄下脫貧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承諾》;
由愛奇藝出品的《勞生不悔》等作品,藉助觀察式記錄,呈現生動故事,展現扶貧攻堅全貌,喚起觀眾對時代發展的思考,為國家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岸 通訊員:邵煦雯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