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故事環環相扣,非常有趣,下面我簡單地做了一下梳理。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
1.魔術師的禮帽
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裡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隻白兔的體積及其龐大,因此這場戲法需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當他們年紀愈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並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2. 神話
人們在科學還沒有產生之前只能編造出神話來解釋大自然的變遷。
3. 自然派哲學家
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主要介紹以下幾個: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萬物中皆有神在。
安納克西曼德:形成萬物的物質不一定不是這些已經被創造出來的事物,這種基本物質不可能是像水一樣簡單的東西,而是某種無以名之的物質。
安那西梅尼斯: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
(以上三個來自米雷特斯的哲學家都認為世界是由一種基本物質組成的)
帕梅尼德斯:沒有任何事物會改變,因此我們的感官認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裡特斯:萬物都會改變(「一切事物都會流動」),我們的感官認知是可靠的。
恩培竇可裡斯:大自然由四個「根」組成:土、氣、火與水。自然界的兩種力量——愛和恨——愛使得事物聚合,恨使得事物分散。
安娜薩哥拉斯: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種事物的成分存在。
德謨克利特斯:大自然是由可以一再聚散的無限小單位組成,沒有任何事物會改變,沒有任何事物來自虛無,沒有任何事物會消失。
5. 蘇格拉底
借著假裝無知的方式,蘇格拉底強迫他所遇見的人們運用本身的常識,使得他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正的知識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得到別人的傳授。
6. 柏拉圖
柏拉圖的理型論: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即理型的世界)存在,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
7. 亞裡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他認為我們的理性在感官經驗到各種事物之前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沒有天生的「觀念」。自然界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物質從「潛能」轉變為「實現」的結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說明了這件事物的潛能,也說明了它的極限。
8. 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時期形成的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經常教導人應該如何獲得救贖,免於一死。
希臘哲學致力於解決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致這種幸福——四個學派:
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伊比鳩魯學派、新柏拉圖派哲學。
9. 中世紀(四-十四世紀)
中世紀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黑暗時期。同時出現了兩大中世紀哲學家,聖奧古斯丁和聖多瑪斯。
10. 文藝復興(十四-十六世紀)
文藝復興是指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在中世紀,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以人為出發點。當時人們的觀點是:我們不僅是人,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目標即要打破所有的藩籬和禁忌,這與古代人文主義強調的寧靜、中庸與節制不同。
11. 巴洛克時期(十七世紀)
巴洛克時期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種相互矛盾的對比中呈現的張力。
12. 笛卡爾(1596-1650,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靈是所有知識的基礎。
他主張唯有理性才能使我們得到確實的知識,而感官則並非如此確實可靠。,對於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件很顯然的事實,就像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必定存在一樣。同時,他還創立了二元論,一種實體稱為思想或「靈魂」,另一種稱為「擴延」或物質。
13. 史賓諾莎(1632-1677,理性主義)
他主要的哲學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恆的觀點來看待事情。他也創立了一元論,將大自然與萬物的情況簡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
14. 洛克(1632-1704,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者就是那些從感官的經驗中獲取一切關於世界的知識的人。
15. 休姆(1711-1776,經驗主義)
他斷定人有兩種知覺:印象和觀念。
16. 柏克萊(1685-1753,經驗主義)
他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但這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
17. 啟蒙(十八世紀)
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是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此時,新興的自然科學已經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於是哲學家們認為他們也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和倫理奠定基礎。啟蒙運動因此而產生。
18. 康德(1724-1804)
康德將「時間」與「空間」稱為我們的兩種「直觀形式」。
19. 浪漫主義(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中)
浪漫主義者把大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也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其內在潛能的一個整體。大自然就像一株不斷伸展枝葉與花瓣的花,也像一個不斷吟詠出詩歌的詩人。
20. 黑格爾(1770-1831,浪漫主義的傳人)
黑格爾所指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類理念的總和,這裡他說的世界精神是指人類的生命、思想和文化。
21. 祁克果(1813-1855)
他認為世間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個人「自己的存在」,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屬於個人的。
22. 馬克思(1818-1883)
馬克思將物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稱為社會的基礎,並將社會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規章、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等稱為社會的上層構造。他認為促成改變並因此把歷史向前推進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力量。
23. 達爾文(1809-1882)
地球生物進化的「原料」就是同一種生物之間不斷出現的個體差異,再加上子孫的數量龐大,以致只有一小部分能夠存活。而進化的實際「機轉」(或驅動力)則是生存競爭中的自然淘汰的作用。這種淘汰過程可以確保最強者或最適者能夠生存下來。
24. 弗洛伊德(1856-1939)
他認為人的意識只是自身的一小部分,在人的意識之外,還有潛意識存在。我們做的夢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的潛意識試圖透過夢和我們的意識溝通。
這是娛樂至上的時代。藉助手機,電腦,人們津津有味的關注著微博上的熱搜榜,關注著娛樂圈最新動向,注意力全在這些可以給自己帶來暫時的滿足感的事物上。不得不說,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讓人們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靜不下心來,也越來越容易被人操縱。而對於這個世界,人應該有更深的思考和看法。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可能一直到死都不清楚一些最簡單的命題: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的意義在哪裡?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
哲學就給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平臺和方向,哲學給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蘇菲的世界》裡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裡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個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不可思議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他們年紀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裡覺得非常安逸,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和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並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好奇心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孩子生來都是最具好奇心的,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看到那麼多眼花繚亂的事物會手舞足蹈。五彩繽紛的世界讓他們應不暇接,也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這種可貴的品質正在一點一點的流失,從前那個喜歡不斷問「為什麼」的孩子被喜歡說「它們本就如此」的大人所替代。而哲學就是讓你重新啟動你的好奇心,重新去發現這個世界上與眾不同的東西,重新思考那些「本就如此」的事物之後的本質。
哲學史的進程就是人類整體自身認知的不斷成長。最初古典時期的哲學家們思考這個世界的本質,那時候的人類就像一個嬰兒,對這個眼花繚亂的世界充滿好奇心。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先輩的思考都是人類歷史上哲學的開端。隨著人類總體知識的積累和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加上科學的發展,人類這個群體的智慧已經越來越深刻。這也是哲學的發展,是這個星球上的人類取得的最高的榮耀之一。
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深切的感受到了我的無知和知識的匱乏,認識到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哲學是一片瑰麗而又深不可測的森林,這片森林裡靜謐的隱藏著真實的自我和世界的真相。這裡面每一棵樹都是數千年前的哲人種下的,有歷史的年輪和他們當年探索的足跡。現在我要遁著這群擁有最高智慧的先人的足跡,從這片哲學的森林探尋永恆的真相。
「真正的知識來自於內心」。探索的過程是枯燥而無聊的,但是我相信哲學比森林外的種種現代化的娛樂工具更加有趣,也更能讓人得到心靈上長久的成長和滿足。
最後,用《蘇菲的世界》裡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作為結尾:我們是寄存在兔子細毛中的蟲子,我們在這裡生存繁衍。有的人向著細毛深處溫暖的地方爬去,並終身在其中居住,這是我們,我們大多數,在這廣袤的蟲子群體之中,有一類叫哲學家的蟲子,他們並不滿足於長駐於細毛深處,他們沿著細毛努力地向上爬,他們希望有一天爬到細毛的頂端,看一看提出兔子的魔術師的模樣。你太習慣這個世界了,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奇。那就努力做一隻驚奇的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