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鄧婷薦讀:《浮生六記》
推薦語:薄薄一冊,傾盡一生。體味過百味的人生,才會活得更有滋味。
嗨朋友們,晚上好,歡迎收聽由慶雲縣新華書店冠名播出的《美文樂讀》欄目,我是主播鄧婷,今晚讓我用聲音打開一本好書。
提起古典小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是《紅樓夢》,充當主角的都是錦衣玉食人家的小兒女,好像和咱們的生活有點隔膜。其實在清朝還有一本講述普通人家的生活的書,書中也有兒女情長和世路艱辛,這本書同樣流傳不衰,深入人心。
它的名字叫做《浮生六記》。
2012年,我去南京學習,在南京新街口的新華書店裡,第一次看到這本《浮生六記》,沒讀幾頁就被深深吸引住。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對古人寫作方式的偏見,原來文言文也能寫的這樣生動!作者沈復,生於乾隆年間,文筆如行雲流水,隨便讀幾句《浮生六記》中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瀟灑與曠達。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俞平伯先生對此頗有心得,一九二三年他在《重刊浮生六記序》中寫道:
這書,說它是信筆寫出的,固然不像;說它是精心結撰的,又何以見得?這總是一半兒做著,一半兒寫著的;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然仿佛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令人稱讚的不僅僅是作者沈復的文筆,「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的童趣令人會心,滄浪觀月、太湖聽濤、水仙廟賞 花的情景令人神往,所謂「詩意的棲居」,大概就是像沈復這樣,把日子過成詩,讓詩意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其實沈復一生都在為柴米油鹽而奔波,但即便如此,眼中看得見的依然是風景,試問當下的我們,是不是腦海已經被事業、功名、責任佔滿,早已疏離了幽閒之趣呢?如果真是這樣,不妨翻開這本《浮生六記》,也許它會讓你神清氣爽,身心放鬆。
再此讀這本《浮生六記》,是我們美文樂讀在新華書店做活動那天,我在書店一樓樓梯拐角處,忽然看到了沈復的名字,仔細一看,正是這本《浮生六記》。這也算是舊友重逢吧。抽出這本書,依然是薄薄一冊,再次讀來,更加愛不釋手。距離第一次讀這本書已經過去6年,早已不是學生時代的我,現在更能讀懂作者沈復的追憶與遙想。沈復與愛妻陳芸的感情,不就是我們一直追尋的伉儷情深嗎?那個「一身素淡」,何其閒雅的陳芸,那個「口授成誦」,何其聰慧的陳芸,那個「暗牽餘袖」,何其體貼的陳芸,那個女扮男裝,何其豪邁的陳芸,皆是沈復筆下最值得追憶的妻子。原來再多的封建禮教約束也抵不過至純至愛的真情。如果你也好奇這真性情的女子,請你打開這本《浮生六記》,一定會被陳芸這美麗、樂觀又不乏智慧的女性形象深深打動。
聽到這兒,肯定有朋友可能想了,你推薦的這本《浮生六記》到底講了什麼事兒呢?是小說,還是散文呢?其實作者沈復在開篇就做了說明:
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由此可知作者是懷著深情的筆調,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以這本《浮生六記》算是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和情感一份交代吧,記錄的也都是小市民的一些生活瑣事,成書之後,沈復也沒有過多關注,後來這本書就失蹤了。直到沈復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這本書才被人發現並刊發。但其實被發現的只有「四記」,即前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那您肯定要問,不是《浮生六記》嗎?另外兩記呢?自然有人操心 ,據說在蘇州的書攤上,又有人發現了後兩記:「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就像《紅樓夢》後40回難以辨別真偽,《浮生六記》的後兩記,究竟是不是沈復所寫,可能需要你親自閱讀來驗證了。
不管生活如何,有情懷就會精彩,可能這就是我喜歡《浮生六記》的原因吧。不過我必須誠實的說,我讀的是殘本,而非全本。如果你讀完了後兩記,也請你告訴我,這本《浮生六記》究竟是哪一記打動了你?
好的,感謝您關注由慶雲縣新華書店冠名播出的《美文樂讀》,我是主播鄧婷,我們下期再回!
總監製:王洪亮
監製:高紅星
中心主任:劉志遠
中心編輯:張國風
責任編輯:張紅鳴
線索提供熱線:0534-6101933
投稿郵箱:zhihuiqingyun@126.com
1、《「吉祥慶雲•詩意田園」詩歌朗誦大賽圓滿落幕!慶雲一中徐明 、黃玫 、馮愛琴 、張宗慶和尚堂中學馬丹丹獲得一等獎!》
2、《慶雲好支書王希昌:務實奮進揚正氣,敢於擔當的好幹部!》
3、《【慶雲農村故事】經濟開發區窪於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