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鎌倉物語》:倩女幽魂版《浮生六記》
影片氣質有隱然超脫塵世之感,儘管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夜市,人鬼偕行,市聲喧然。中國觀眾會自然而然由影片中的一色正和與亞紀子夫婦,聯想到清中葉小說《浮生六記》裡的沈復和芸娘夫婦。《鎌倉物語》對於中國觀眾乃至東亞地區觀眾,都是情感體驗的重新喚醒:東亞傳統觀念裡理想的舉案齊眉式夫婦相處模式,固然並不是沒有隱憂與弊病,然而式微已久,久到一般大眾早已淡忘到這種家庭形態對情致和雅趣的鼓勵與滋養。
-
透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英譯
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來,新編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以其獨特的藝術展現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
-
《浮生六記》:此生與你相伴,夫復何求
值得一提的是,沈復的《浮生六記》便是其中的翹楚,書中的景致和人物,讀罷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從宏觀結構上可以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佚)《養生記道》(佚)。該書雖說是「六記」,其實就四篇尚存。
-
專訪 | 崑曲《浮生六記》:等閒識得東風面
《浮生六記》這個項目「官宣」後在票友中很有人氣,原因之一是崑曲起源於江南,而《浮生六記》的背景地在蘇州,這兩種吳文化藝術結合起來聽上去是「珠聯璧合」的典範。《浮生六記》是記事小品,且涉獵領域較廣。如果在舞臺上平鋪直敘沈復和芸娘的故事就會缺乏戲劇衝突,如何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需要看編劇的功力。《浮生六記》的崑曲劇本請到了最年輕的「曹禺獎」得主、復旦大學古典文學博士羅周執筆。
-
看懂了浮生六記,聽懂了崑曲,這就是原味姑蘇!
這部戲不僅是一個演出,更是以戲劇方式,全景式地展現蘇式生活,並將著力打造「浮生六記」IP平臺,以國際化視野推出非遺創新產品。5月30日,崑曲《浮生六記》浸入式園林版在可園和滄浪亭舉行主創團隊見面會。,婚後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至芸娘積病身故,離家漫遊,遂作《浮生六記》,慰夫妻生死隔離之思。
-
浮生六記 | 事如春夢了如痕,浮生若夢萬古休
閱讀筆記 2018.03.13《浮生六記
-
【新華書店·美文樂讀】主播薦讀鄧婷:《浮生六記》
2012年,我去南京學習,在南京新街口的新華書店裡,第一次看到這本《浮生六記》,沒讀幾頁就被深深吸引住。作者沈復,生於乾隆年間,文筆如行雲流水,隨便讀幾句《浮生六記》中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瀟灑與曠達。
-
《浮生六記》:審美觀照中的江南日常生活
《浮生六記》,一本繾綣溫柔的個人回憶錄,四百年前誕生於江南文人沈復之手,記錄自己與夫人陳芸的愛情生活故事。《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且影響頗大的自傳體散文,在筆記體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在當代,它的人文美學意義進一步凸顯。沈復與妻子芸娘二人的生活地域空間,集中於當今長三角一帶。書中以優美的文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普通市民的江南生活圖卷,令人神往。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先別急著表揚讀者對傳統文學的喜愛,可有人記得,《浮生六記》是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課文,而用魯教版教材的學生,早在小學六年級就讀過這本書的節選了。
-
《浮生六記》: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三百年前就發生了
以遊幕為生,在他46歲時,寫下自傳體浮生六記,筆墨之間,纏綿哀婉,真切感人。一百四十年來,不止一位學者讚譽《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從沈復對女性的態度、地方風物的惜愛、植物山石的用心、古代典籍的取捨、寺廟僧人的禮儀等方面,無不情深而近之,只是結構不如《紅樓夢》繁複、龐大。《紅樓夢》是一種繁華過後的悽涼。《浮生六記》則是一種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與普通世人更為切心。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這樣以公道護妻子,妻子亦知書明理,不畏清貧的愛情,無非是沈復窮極一生所著書《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作的自傳體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卷,後兩卷已失傳。該書最令人難忘處非《閨房記樂》莫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與妻子芸自幼相識,兩情相悅。
-
《浮生六記》:一對「吃貨夫妻」的藝術人生
被譽為「晚晴小紅樓」的《浮生六記》中,沈復記錄下的夫婦二人愜意舒適、平淡又充滿閒情雅致的居家生活,令無數讀者心嚮往之。這是沈復與陳芸在貧困的生活中,為柴米油鹽奔波的飲食瑣事間,構建起平凡生活的經營之道,亦是在坎坷人生之創造的雅致生活的方式。
-
不止於夫妻情趣,上海大劇院這部《浮生六記》裡還藏著這些「玄機」
圖說:《浮生六記》海報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一出新編戲,將傳統崑曲的古典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浮生六記》做到了。大劇院版的《浮生六記》,就是規規矩矩崑曲的模樣,偌大的舞臺,僅憑六個角色圈粉,沒有硬本事,搞不定。雖然是一部大戲,《浮生六記》並沒有採用人海戰術,而是走少而精、小而美路線,六名演員裡有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有中生代名家,也有青年一輩中的佼佼者。在這個故事裡,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而分明的。作曲、編曲與文本的高度融合,也讓念白、唱腔、吟誦聽起來格外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
《浮生六記》⑨ | 相遇是幸運,離開是命運
文 | 《浮生六記》 · 主播 | 阿成
-
苗懷明教授另類解讀「小紅樓」《浮生六記》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沈復大概也沒想到,《浮生六記》會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受到眾多「浮迷」的追捧,還讓芸娘成為林語堂口中「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10月16日,「當平凡成為奇蹟——《浮生六記》漫談」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開講,主講人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苗懷明。
-
沈復《浮生六記》貼切真實,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值得細細品味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六年級語文課本裡,也是我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轉承啟合,朗朗上口,使我在古文中初見真章,一下去被吸引住。轉眼八九年過了,重拾起原書沈三白的《浮生六記》。
-
《浮生六記》:用一花一葉的詩意,寫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
《浮生六記》之所以值得稱道,在於沈復夫婦真正做到了「詩意地棲居」。
-
再讀《浮生六記》|悟出那些除愛情外的道理
—李白昨晚聚會時,大學室友們突然言辭激烈地討論了沈復的《浮生六記》。總體分為兩派:一派稱讚沈陳夫婦二人琴瑟合鳴,婚姻美滿;一派稱二人只顧自己享樂,從沒為父母后代考慮。兩派言之鑿鑿,吵的不可開交。恰好,幾年前我也看過此書,為了此次爭論,再看了一遍。
-
【磨鐵#磨音#】線上名家講堂——「詩心才女」吳婷解讀至美經典《浮生六記》
#磨音#第21期嘉賓是詩人、作家、被讀者譽為「詩心才女」的《浮生六記》譯者吳婷老師。《浮生六記》作為文化經典,展現了古代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吳婷老師的新譯文字雅麗優美,與原作相映生輝。本期她將為我們帶來主題為「詩心才女吳婷解讀《浮生六記》——好的愛情,能把凡常日子過成詩」的主題講座,讓我們相約7月17日晚19:30,一起感受優秀古典文化的美好!
-
《浮生六記》裡的陳芸像大觀園裡的誰?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的美妻,又稱芸娘。林語堂贊她:「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人說《浮生六記》是小《紅樓夢》,陳芸有如大觀園中的人物。不錯,陳芸是有點像,那麼,陳芸像誰?《紅樓夢》和《浮生六記》都誕生於封建「末世」,這一時期的中國,特別是富庶的江南一帶,是新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帶來新思想,鼓勵青年追求個性自由,尋求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她們也成為守舊的封建道統斥責的對象而備受壓制和戕害。陳芸集中了大觀園眾多女兒的個性,本真、慧心、叛逆,而她們的命運無不是悲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