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英譯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來,新編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以其獨特的藝術展現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創作團隊聘請英國漢學家郭冉(Kim Hunter Gordon)翻譯的英文字幕,為吸引海外觀眾、幫助作品走上國際舞臺提供了較大的幫助。

原作和譯作均受海外關注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學家沈復的自傳體散文,寫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該書以作者夫婦的生活為主線,描寫了二人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他們在各地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浮生六記》是沈復在其妻子芸娘去世後,為表達生死隔離之思而寫的作品,原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流傳下來的僅有前四卷。《浮生六記》曾先後被譯成英、德、法、丹麥、瑞典、日、馬來等多國文字,其英譯本有4個,分別為中國譯者林語堂1935年譯本、英國譯者馬士李(Shirly M. Black)1960年譯本、美國譯者白倫(Leonard Pratt)和中國譯者江素惠夫婦合作的1983年譯本、加拿大譯者孫廣仁(Graham Sanders)2011年譯本。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的劇本是以沈復的原作為基礎,由周眠改編而成,在呈現形式上,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蘇州園林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崑曲「雙遺聯袂」,因其獨特的浸入式體驗方式受到多方面好評。《浮生六記》的演出地點為劇中故事發生地之一——蘇州滄浪亭,演出並不固定於園中一景,而是讓觀眾隨人物劇情移步換景,這種實景浸入式體驗和在劇場裡靜坐觀看演出完全不同,使得觀眾的代入感、參與感倍增。它不僅吸引了海內外觀眾的關注,還登上了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的舞臺。因製作初衷和演出時空的限制,作品並未納入原著所有故事情節,僅以沈復夫婦的生活為主線,抽取其中一部分,將他們志趣相投、柴米相依的深情娓娓道來,在詩文唱酬、烹茶理水、裁花取勢、揮毫品鑑等日常生活場景中,展現出充滿情趣和雅致的蘇式生活方式與文化特色。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自編創之初就特別注重多層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宣傳推廣,尤其是對外傳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演出現場多個地點都安裝了能夠顯示漢英對照字幕的裝置。負責英文字幕翻譯工作的郭冉來自英國的蘇格蘭地區,母語為英語,從小喜愛戲劇,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他不僅正在從事崑曲研究工作,還學過崑曲清唱和表演,翻譯過10多部崑曲作品。郭冉對原作的專業性審視和在譯作中的獨特表達令其字幕譯文別具風貌。我們可以從物質與器物、行為與制度這兩個角度來分析郭冉的譯文,透視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事物名稱翻譯重在便於理解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的劇本擇取了原作中的若干片段來呈現四季場景,除了序幕外,全劇分「春盞」「夏燈」「秋興」「冬雪」「春再」五部分。中國人認為飲食應該符合時令,有「不時不食」之說。劇中涉及的蘇州特色飲食數量很多,對於食物名稱的翻譯,譯者主要採取了直譯的方法,即用英語中對應或近似的食物來表達。如將「蘸玫瑰醬的白水粽」譯為「a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dipped in rose sauce」,將「桂花酒釀圓子」譯為「osmanthis-flavoured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等。這種譯法既具有直觀性,又與演出場景相吻合,符合字幕翻譯的情境性特徵。同時也說明在飲食文化方面,儘管中西方烹飪方式、花樣口味等有所差別,但英語世界的人們對中國飲食中的常見食材並不陌生,英語中有相同或相似的表達,這樣翻譯他們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清中葉的蘇杭一帶,工商業發達、經濟文化繁榮、人口流動性增強,自明代以降積澱的文化素養和市隱傳統,共同造就了一個雖對仕途懷有期待,卻又不棄山水懷抱的士人群體。蘇州風景優美,當地士人的娛樂方式之一就是尋友結伴出遊。《浮生六記》劇中描寫到,某日沈復欲邀三五友人一同遊湖賞花,卻又擔憂在外「未免要吃些冷酒冷飯」,芸娘便僱了一個「駱駝擔子」以化解難題。駱駝擔子是兩頭高聳、形似駱駝峰的小吃擔,蘇州人還管它叫「兩間半」。駱駝擔子的一頭有灶,灶上有鍋,備有柴火,隨時隨地可以生火做飯;另一頭是裝滿吃食、碗筷和各種佐料的小抽屜。這種具有江南特色的小吃擔在當時的長三角地區很流行。但許多外國人甚至部分中國人並未見過駱駝擔子,更不清楚它的功能,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為「camel stand」,人們將難以理解。郭冉將其譯作「camel stand and portable stove」(駱駝擔子和可攜式爐灶),這裡添加的「portable stove」(可攜式爐灶)是關鍵信息,因為有了它才能給飲食加熱,也才能體現芸娘的聰慧之處。這種譯法展現了譯者對蘇州歷史和當時蘇州人日常生活的了解,及其對劇本要點的把握。

筆者認為,在翻譯這種某一地域所特有的生活物品時,直譯並添加和突出關鍵信息的方法是可取的,有助於觀眾理解劇情,但有個小問題值得商榷:「portable stove」(可攜式爐灶)本就是「camel stand」(駱駝擔子)的一部分,在兩者間用「and」連接卻讓人覺得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物品,譯作「camel stand with portable stove」(帶可攜式爐灶的駱駝擔子)或許更準確些。

借用代表性詞語介紹禮儀習俗

沈復夫婦經常攜手同遊,蘇州的滄浪亭、虎丘、醋庫巷、倉米巷、萬年橋等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這在女性受到嚴格約束的封建社會並不容易,劇中的相關描寫卻在細微處閃現出了現代性的光芒。如有一次沈復鼓勵妻子陪他一起出門觀燈,這顯然有違封建社會的禮儀要求和行為規範,芸娘需要女扮男裝方可出行。這裡有一段唱詞:唱喏個男兒禮遍,誰去也靜女其孌,誰來也花家木蘭,安辨這小足兒焉。郭冉將其譯作「Practicing the bows between men. She, who comes as a handsome lady. Leaves as a living Mulan. How will they ever notice my little bound feet?」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男性和女性行禮的方式是不同的,為了在外出時不被人發現自己的女性身份,芸娘在外要行「男兒禮」。郭冉在此處將「男兒禮」譯作了「bow」(鞠躬)。雖然封建社會有著複雜的禮儀規範,「男兒禮」不只鞠躬一種,古代人鞠躬的姿勢也與現代不同,但是英語世界的觀眾往往並不了解這些,翻譯得過於複雜可能反而會引起誤解,所以譯者在此選擇以一種常見行禮方式代替其他所有。「纏足」是古代的一種陋習,令許多婦女深受其害。譯者並未將戲文中的「小足兒」照直譯作「little feet」(小腳),而是添加了關鍵信息,譯作「little bound feet」(纏小腳),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背後的含義。

此外,在翻譯「誰來也花家木蘭」時,譯者選擇了直接使用「a living Mulan」的譯法。這或許是因為,近年來在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下,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已經廣為英語世界的人們所了解,所以這樣翻譯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芸娘女扮男裝和丈夫一起外出的故事情節。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現代大眾傳媒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不容小覷。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所著力描繪的沈復與芸娘的生活,正是那個時代江南特別是蘇州普通人生活的縮影,其中所體現的精神世界、生活趣味及人物性格,均帶有鮮明的文化印記。它的英文字幕不僅可以幫助外國觀眾理解劇情,而且因其所展示的文化特色吸引了更多注意。同時,字幕的譯文也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對照從漢語原作到英語譯作的變化,探知部分英語國家民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程度。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下的崑曲翻譯研究」(16YSC004)、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史(江蘇卷)」(19ZD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看懂了浮生六記,聽懂了崑曲,這就是原味姑蘇!
    《浮生六記》園林版主創團隊通過浸入式崑曲的表現形式,結合作者沈復的原居住地滄浪亭的市井風情,將崑曲與蘇州園林兩個歷史文化遺產的古老神韻交相輝映。浸入式是源自英國,是目前國際當代戲劇舞臺上十分流行的一種交互式戲劇玩法。
  • 專訪 | 崑曲《浮生六記》:等閒識得東風面
    《浮生六記》這個項目「官宣」後在票友中很有人氣,原因之一是崑曲起源於江南,而《浮生六記》的背景地在蘇州,這兩種吳文化藝術結合起來聽上去是「珠聯璧合」的典範。《浮生六記》是記事小品,且涉獵領域較廣。如果在舞臺上平鋪直敘沈復和芸娘的故事就會缺乏戲劇衝突,如何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需要看編劇的功力。《浮生六記》的崑曲劇本請到了最年輕的「曹禺獎」得主、復旦大學古典文學博士羅周執筆。
  • 當崑曲遇見蘇州園林, 藝術照進現實——佳能PRO系列印表機使用體驗
    隨著發布會的臨近尾聲,佳能又帶領我們體驗了一場沉浸式崑曲表演。那麼藉由今天也與大家分享一些我拍攝此次浸入式崑曲表演——《浮生六記》的創作體會。在接受到拍攝邀請後,《浮生六記》總製作人蕭雁老師向我大致介紹了一下這部新編崑曲的由來和改編思路。
  • 不止於夫妻情趣,上海大劇院這部《浮生六記》裡還藏著這些「玄機」
    圖說:《浮生六記》海報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一出新編戲,將傳統崑曲的古典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浮生六記》做到了。這部由上海大劇院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演出的2.0版崑曲之作,時隔一年半再度在滬上演,不負觀眾期待——無論是戲劇節奏、舞美服裝還是人物內心的刻畫,《浮生六記》都進行了深度打磨,帶給滬上觀眾一次至真至純至美的戲劇享受。六人撐起一臺戲《浮生六記》得益於原著作者沈復的文學底蘊,天然具備了賣座的號召力。因而,改編的版本眾多,就連崑曲圈裡都已經有了不少花樣。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而在這一長串由大冰、劉同、蔣勳著作組成的書單裡,張佳瑋翻譯的《浮生六記》也赫然在列。據出版方介紹,張佳瑋譯述文白對照版《浮生六記》的銷量早已突破了100萬冊,是所有版本中銷量最高的一版。先別急著表揚讀者對傳統文學的喜愛,可有人記得,《浮生六記》是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課文,而用魯教版教材的學生,早在小學六年級就讀過這本書的節選了。
  • 浮生六記 | 事如春夢了如痕,浮生若夢萬古休
    》、《美食家》《隨園食單》……其中有一本,便是《浮生六記》。《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工詩畫、善散文,卻未參加科舉,終身以幕僚、經商、作畫為業,浪跡天下,書中多有記載清時蘇州及周邊的人文風光、風土人情,是故成為窺見蘇州歷史的推薦書目。
  • 《浮生六記》:審美觀照中的江南日常生活
    《浮生六記》,一本繾綣溫柔的個人回憶錄,四百年前誕生於江南文人沈復之手,記錄自己與夫人陳芸的愛情生活故事。《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且影響頗大的自傳體散文,在筆記體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在當代,它的人文美學意義進一步凸顯。沈復與妻子芸娘二人的生活地域空間,集中於當今長三角一帶。書中以優美的文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普通市民的江南生活圖卷,令人神往。
  • 苗懷明教授另類解讀「小紅樓」《浮生六記》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沈復大概也沒想到,《浮生六記》會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受到眾多「浮迷」的追捧,還讓芸娘成為林語堂口中「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10月16日,「當平凡成為奇蹟——《浮生六記》漫談」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開講,主講人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苗懷明。
  • 《鎌倉物語》:倩女幽魂版《浮生六記》
    中國觀眾會自然而然由影片中的一色正和與亞紀子夫婦,聯想到清中葉小說《浮生六記》裡的沈復和芸娘夫婦。《鎌倉物語》對於中國觀眾乃至東亞地區觀眾,都是情感體驗的重新喚醒:東亞傳統觀念裡理想的舉案齊眉式夫婦相處模式,固然並不是沒有隱憂與弊病,然而式微已久,久到一般大眾早已淡忘到這種家庭形態對情致和雅趣的鼓勵與滋養。《鎌倉物語》是一次懷舊的愛的教育。
  • 子馨——感《浮生六記》
    子馨——感《浮生六記》 「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性闌一臥, 清明謄羅。
  • 《浮生六記》: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三百年前就發生了
    以遊幕為生,在他46歲時,寫下自傳體浮生六記,筆墨之間,纏綿哀婉,真切感人。一百四十年來,不止一位學者讚譽《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從沈復對女性的態度、地方風物的惜愛、植物山石的用心、古代典籍的取捨、寺廟僧人的禮儀等方面,無不情深而近之,只是結構不如《紅樓夢》繁複、龐大。《紅樓夢》是一種繁華過後的悽涼。《浮生六記》則是一種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與普通世人更為切心。
  • 《浮生六記》:此生與你相伴,夫復何求
    值得一提的是,沈復的《浮生六記》便是其中的翹楚,書中的景致和人物,讀罷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從宏觀結構上可以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佚)《養生記道》(佚)。該書雖說是「六記」,其實就四篇尚存。
  • 崑劇《浮生日記》觀後記
    很久沒看崑劇了,2021年1月15-16日上海大劇院由江蘇崑劇院演出《浮生六記》。我去大劇場買票,竟然售罄,轉手買了黃牛票。16日,我去劇場觀劇,竟然門口有等退票的。等退票看崑劇,我可是第一次遇見。可見上海人的欣賞習慣還是比較高雅的。當時吳中地區以崑曲為陽春白雪,評彈為下裡巴人。竟然視評彈為下裡巴人,蘇州人的文化水準可謂高矣!
  • 【精彩預告】《崑曲音樂欣賞講座》
    主要崑曲作品有文化部17位大師級崑劇演員聯合演出「大師版」《牡丹亭》、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精華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梁山伯與祝英臺》、《我的浣紗記》、《南柯夢》、《西樓記》、《紅樓夢》、《綠牡丹》、《看錢奴》、《曲聖魏良輔》;上海崑劇團《椅子》、《人面桃花》、《水流雲在》、《非遺雙絕》;蘇州崑劇院《西廂記》、《長生殿》、《琵琶記》;上海大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聯合製作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再讀《浮生六記》|悟出那些除愛情外的道理
    —李白昨晚聚會時,大學室友們突然言辭激烈地討論了沈復的《浮生六記》。總體分為兩派:一派稱讚沈陳夫婦二人琴瑟合鳴,婚姻美滿;一派稱二人只顧自己享樂,從沒為父母后代考慮。兩派言之鑿鑿,吵的不可開交。恰好,幾年前我也看過此書,為了此次爭論,再看了一遍。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這樣以公道護妻子,妻子亦知書明理,不畏清貧的愛情,無非是沈復窮極一生所著書《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作的自傳體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卷,後兩卷已失傳。該書最令人難忘處非《閨房記樂》莫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與妻子芸自幼相識,兩情相悅。
  • 《浮生六記》:用一花一葉的詩意,寫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
    《浮生六記》之所以值得稱道,在於沈復夫婦真正做到了「詩意地棲居」。
  • 【新華書店·美文樂讀】主播薦讀鄧婷:《浮生六記》
    2012年,我去南京學習,在南京新街口的新華書店裡,第一次看到這本《浮生六記》,沒讀幾頁就被深深吸引住。作者沈復,生於乾隆年間,文筆如行雲流水,隨便讀幾句《浮生六記》中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瀟灑與曠達。
  • 花菖蒲之浮生三記——漸相識
    花菖蒲之浮生三記——漸相識 2020-06-07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