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教會史

2021-12-19 約翰小戰士

304年(元朝大德八年)

也裡可溫(元朝基督教)在溫州創立「掌教司的衙門」。

1858年(清朝鹹豐八年)

平陽錢倉成立了「金錢會」,後與南下的太平天國軍相呼應。

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

11月,英國內地會宣教士蔡文才(Josiah Jackson,原為木匠,為第一批來華的內地會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有稱為「曹雅真」,被溫州人稱為「跛腳番人」)與華人傳道「鮑信進」來溫宣教。

1868年

曹雅直在溫開辦第一所男子書院,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改名為「崇真小學」。

1870年

4月6日,曹雅直和英國女傳道士薛某(Grace Stott,中文名:曹明道)在寧波結婚。同年,曹雅直開始在平陽傳道。

1872年

英國宣教士衡秉忠牧師接續曹雅直在平陽傳道。

1874年

朱牧師在昆陽西門蓮池巷建成「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教堂。同年,內地會平陽分站從溫州分立而自成一站。

1876年

天主教法籍修女董若望創辦「溫州仁慈孤兒院」,上掛招牌「拯救濟世、服務貧苦大眾」。9月13日,中英籤訂《煙臺條約》,內中規定「開放……溫州為通商口岸」。

1877年(光緒三年)

2月18日溫州海關成立,8月改稱甌海關(新關),英人好博遜為首任稅務司。甌海關內設郵政處,兼辦內部郵遞業務。

4月1日,曹雅直於花園巷建立教堂,是為溫州第一所基督教教堂。同年,曹雅直夫婦在溫州開辦第一所女子書院,光緒二十八年改名為「育德女學」。

4月29日英國怡和洋行所屬康克斯特(Conguest)客貨輪自上海載棉布等洋貨抵溫。

9月英國首任駐溫領事阿爾巴斯特(Aibaster)抵溫,在江心嶼孟樓設臨時領事館。

1878年

李應克(李華慶)牧師來溫(1877年10月自寧波到達溫州)宣教成立「偕我會」。並在嘉會裡巷建造「城西教堂」,是偕我會在溫州的第一所教堂;

1898年

城西教堂重建,面積達1600餘平方米。

1911年

「偕我會」改稱「聖道公會」,1934年又改為「循道公會」。

1880年(清朝光緒六年)

基督教傳入樂清境內,首先在虹橋建立循道公會分會;

內地會傳入平陽縣,在縣城西門建立分會。

文城大嶨的林店尾建立全縣第一個基督教教堂,人稱「耶穌堂」。

12月,天主教在溫州成立本堂區;

當年,天主教意籍傳教士董增德創辦「天神會」(溫州孤兒院),設在周宅祠巷天主堂旁邊。首任院長是山連。1897年岑山寺巷新院落成,孤兒移入,並改由來溫的拯救會修女管理。

1881年

同年,內地會傳道人「鮑信進」赴永強賣書布道,成立了三甲教會;

1898年

永強滄河教會成立,1901年又分設了上洋、沙村、壙下各教會;1899年海城地方設立了教會,並相繼分設了金岙、梅頭、砂瀆、官瀆等處教會。

1881年

厲厚明在五馬街醫院戒菸,聽道後入教,請曹雅直牧師每禮拜天派人來烏牛各地講道,遂先後成立了(馬道)、爐岙、印社、馬岙等地教會。1889年厲厚明搬住樂清開設玉華銀樓,將自己店屋作聚會之所,後成立了白象教會;1904年又分設白石、黃華、岐頭、上巖、仁巖等地教會。

1882年

蘇慧廉牧師夫婦來溫州接續循道公會的福音開展。

1884年(光緒十年)

8月16日溫州發生「甲申教案」。民眾於夜間焚毀城西基督堂、周宅祠巷天主堂、花園巷耶穌堂等6所教堂。

同年,溫州輪船招商分局在朔門碼頭建成第一座浮碼頭。

1885年(光緒十一年)

法艦遊弋浙江沿海,威脅溫州安全。永嘉知縣張靜薌等在龍灣建築炮臺;樂清磐石也增築「鎮甌炮臺」。

同年,英籍新加坡甲板船特克裡號開闢溫州——香港——新加坡航線。

同年,基督教傳入永嘉縣境內,循道公會在楓林建立分會。

同年,內地會傳入蒼南、泰順兩縣。

1887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在康樂坊創設「藝文小學」;該校於1907年遷入瓦市殿巷定理醫院舊址,即現墨池小學校舍。

1889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在平陽蘆蒲街創建平陽第一座「偕我會教堂」

1890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傳入瑞安市境內,在城關塔兒頭五星殿邊設立分會;

同年循道公會傳入青田縣境內,在縣城設立分會。

1893年

天主教在平陽九凰山購置五間舊式樓房作為禮拜場所。

蘇慧廉翻譯並出版了溫州話(用拉丁文拼音)的《四福音與使徒行傳》。

1894年

基督教內地會傳入甌海境內,並設立內地會分會。

1895年

瑞安衙后街建造該市首座教堂。

1896年

循道公會創辦「定理醫院」,院址即為現「墨池小學」;1906年在大簡巷擴建院舍,在大簡巷建起三層大樓的新醫院,並以捐款千磅的英籍教徒享利·白累德取名,改名為「白累德醫院」,即為現「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為我市第一座西醫醫院。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2月16日項苕甫、項中甫兄弟在瑞安項氏宗祠創辦方言館,教授外語。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同年,全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庚子之亂)

同年,平陽金宗財在蔡郎橋建立神拳會號召「除滅洋教」,從者蜂起,先後拆毀平陽西門、鰲江、蕭家渡、北港等地教堂。後遭清軍及地主團練合擊,金宗財於7月15日被殺害。6月16日,瑞安許阿擂在馬嶼率神拳會眾開展反「洋教」,戴阿碎被殺死。

同年,基督教傳入玉環(含現洞頭)境內。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9月1日,循道公會在海壇山麓(現溫州二中校址)建成「藝文學堂」(中學)新校舍。10月20日舉行開學典禮,由英籍蔡博敏任校長。(該校於1896年開始,當時學生僅20人,至此已為一所正規的教會中學)。

同年,溫州民族資本家吳百享(十歲)成為基督徒。

同年,蘇慧廉完成《新約聖書》(《Sang Ia Sing Shi》)的溫州方言拉丁文譯本,並由中國內地會E牧師和亨特夫人(Mrs Hunt)作註解,不列顛和外國聖經會出資在溫州出版。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洞頭列島上第一間教堂得以建造,即為「元角的活水潭教堂」。

由英國宣教士蘇慧廉翻譯的「溫州話(用拉丁文拼音)新約聖經」《新約聖書》(sangya sing shi)出版。

1905年

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在「百年傳教大會」前的報告:傳教牧師3人,教育傳教師1人,醫務傳教師1人,華傳道20人,地方上傳道人131人,女傳道5人,領袖124人;受餐者2,144名,慕道友成人5,711人,兒童估計1,500人;教會150所;醫院1間;高級學校1所;教員12人;日校25所,教員43人;捐款2,133.22元。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5月孫詒讓病逝於瑞安。

同年,溫州天主教會在岑山寺巷購地15畝,興建醫院。民國二年9月11日落成開診,定名「沒病院」;民國三年改名「董若望醫院」。

1910年(宣統二月)

6月,「中國耶穌教自立會」在平陽縣七鄉正式成立分會,並於1912年冬在溫州市區施水寮創辦耶穌教自立會分會;1915年7月乘涼自立會總會建成,平陽總堂在鰲江。

1911年

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

1911年

循道公會溫州市教會於1911年在瑞安城內衙后街創辦了第一所神學院,時稱「偕我道學院」。一度停辦,1930年恢復招生,並將學院遷至溫州市內楊柳巷藝文小學內,名稱改為「聖道學院」。1937年,該學院與寧波教區神學院合併,定名為「浙東神學院」,遷址於藝文學校舊址(海坦山麓)。 並於1938年春季開始招生。

1913年

天主教在市區開設「董若望濟病院」。後改稱為「董若望醫院」 ,即為現在的「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1914年

天主教傳入文城黃坦,1920年加拿大籍神父在刑宅建成全縣首座天主教堂。

1918年

王良牧師在溫召開五縣內地會代表大會,宣布內地會實行自治,易名為「中華自治內地會」。

當年秋,溫州道尹黃慶瀾經與育嬰堂董事商議,有意將之交託天主教仁愛會修女管理。並於次年八月,雙方正式籤約,將育嬰堂交天主教修會管理。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

1月,「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浙南區會成立,(早在1916年滬人曾路得開始來溫銷售書報,開始聚會活動)至此正式建立教堂。

1924年(民國十三年)

12月,安息日會美籍宣教士在蒲鞋市北首(現溫州市委黨校校址)正式開辦「浙南三育初級中學」,校長由美國宣教士耿光廉兼任;1930年更名「浙南三育訓練社」,1933年改為「三育研究社」。1951年,該校由人民政府接辦。

安息日會建成朔門「頭梳腦總堂」。

1925年(民國十四年)

春季,溫州天主教在竇婦橋創辦增爵學校(中學),只辦一學期停辦;1934年在原址辦增爵小學。

5月30日,上海爆發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溫州也開始響應;6月8日,藝文學校的師生脫離學校,藝文學校停辦。

9月,藝文學校離校師生以蛟翔巷平水王殿為校舍,創辦甌海公學(現「溫州四中」),公舉谷寅侯為校長。

9月,尤樹勳牧師等創立「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

1926年

7月28日,溫州教育界發起組織「溫州收回教育權大同盟」。

當年,白累德醫院創辦「高級護士、助產護士學校」。二十餘年共培養畢業生150餘名,形成溫州第一支護理隊伍。

1928年

平陽鰲江的幾位弟兄參加了上海聚會處的聚會回來後,一連禱告七日,成立了聚會處。

溫州平陽縣橋墩門的王雨亭等人響應,脫離原來宗派,建立聚會處(地方教會)。溫屬眾教會後來包括約二百處地方教會(聚會處),平陽縣約一百處,其它分布在泰順、溫州、瑞安和福建福鼎。

1929年

藝文學校恢復招生,由楊聯芳任校長。因各方的反對,於次年再度停辦。

1930年

當年,原藝文中學校舍歸白累德醫院使用,創辦了一所護士產科學校由陳舜華為校長。

1931年

聚會處開始在市區信河街珠冠巷建點聚會點,並於1943年在溫州西城下建造第一個教堂。

1933年

12月,在南塘建造飛機場,佔地1500畝。1938年2月為日機炸毀。

1935年

據統計,至本年天主教全教區教會學校67所(含經言學習所),教師72名,學生3,188人。

1937年

8月25日,宋尚節博士來溫布道;當天下午開始聚會,地點在城西教堂,人數達二千人;聚會前後共為1583人禱告,大多數病得痊癒。

同年,基督教在平陽方巖下(即今蒼南縣龍港)創立「培靈小學」。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耶穌教自立會溫屬總會「永光堂」始建,1940年落成。

1939年

12月,基督徒企業家吳百亨在溫州西山創辦西山瓷器廠,佔地50畝。

1941年4月19日至5月1日

溫州城區第一次淪陷(淪陷於日本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循道公會、內地會、耶穌教自立會、基督教自立會聯合組成「溫州市基督教聯合會」。解放初期,安息日會、聚會處亦參加這個組織。

1942年7月11日至8月15日

溫州城區第二次淪陷(淪陷於日本人)。

1943年

由溫州內地會、循道公會、中華基督教自立會、中國耶穌教自立會等四個總會聯合組成「基督教溫屬聯合會」。後來,因有安息日會、基督徒聚會處的加入,改名「溫州基督教聯合會」。

1944年9月9日至1945年6月17日

溫州城區第三次淪陷 (淪陷於日本人)。

1945年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籤字宣布無條件投降。

同年,基督徒內地會將原來的「崇真小學」與「育德女學」合併為一所小學,取名「崇德小學」 ,即現在的「溫州油車巷小學」。

1946年

最後一批天主教波蘭籍宣教士從溫州撤退,溫州天主教於1949年6月成立「獨立教區」,稱「永嘉教區」。

1947年

基督教在溫州城區松臺山麓創立「永光小學」。

1949年

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8月,原甌海醫院附設醫事職業學校、白累德護士職業學校、白累德助產士職業學校、董若望醫院護士訓練班合併為溫州市私立高級醫事職業學校。

1950年

年初,任白累德醫院院長達30年之久的英國宣教士施德福(D.K.T.A.Stedeford)離溫回國。

9月6日,時任白累德醫院護士長的美國宣教士狄蘭仙被遣送離溫回國。

9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基督教三自宣言」,溫州循道公會謝聖弢牧師率先籤名擁護。

11月,溫州市基督教「自養推進委員會」,宣告成立。決定拒絕接受西方教會的任何資助,各教派經費完全自養。

11月,溫州市委成立了「溫州市宗教工作委員會」,並派幹部鬱宗鑑進駐基督教,領導「三自會」工作。

1951年

1月11-13日,在滄河巷中華基督教自立會總會堂召開首屆溫州基督教代表會議,成立「溫州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員會」,宣布實行「自治、自養、自傳」方針。

6月1日市人民政府接管董若望醫院,並改其名為溫州市工人保健院。(即為現在的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1952年

3月12日溫州市天主教革新委員會成立。

5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處成立,由陳子藕受命接任原駐堂代表鬱宗鑑主持工作。

9月6日,法籍天主教宣教士司儀方被驅逐出境(於當年一月被捕),是最後一個離開溫州的宣教士。

1953年

1月10日,溫州市人民政府接辦白累德醫院,次年10月改其名為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1953年

7月1日零時,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標準時間,查明溫州地區人口為2,966,185人,其中溫州市區為181,596人。

1956年

溫州永嘉縣委副書記李雲河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村的「包產到戶」,但很快被歷史所扼殺。

5月27日至28日,溫州市基督教第二屆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循道公會城西總堂召開。正式成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1957年

5月,溫州市基督教召開了二屆二次代表(擴大)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興起發光,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主做美好的見證。」

1958年

10月25日溫州地區各人民公社開始大辦食堂,至11月,全區共辦食堂13,018個。

當年,溫州教會進行大聯合,先行將六個教派集中在總堂活動,繼將六個總堂合併,集中在城西堂活動 。並於7月第一周開始聯合禮拜,即信徒不分宗派,就近到教堂參加禮拜。

同年,全國「消滅宗教——基督教」在溫州及下屬的縣試點。

同年,溫州市唯一尚開著門的「城西教堂」出租給甌江電影院。

1959年

4月14日,林乃娒悔改重生。

5月,溫州被稱為「無基督教城市」;

1960年

溫州基督徒紛紛自發組成小型聚會,各地出現家庭教會的「傳道人」。市區五馬街開始建立市區第一個有完整結構的家庭教會。

1963年

10月,溫州舉行第二次教牧人員學習,強令教牧人員籤署《十八條禁令》。

1964年

7月1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溫州地區人口為3,788,632人;其中溫州市區為674,669人。

1965年

3月8-10日,在城西教堂召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系統)第三屆代表會議;

12月3-20日,市政府有關部門在溫師院召開宗教界(天主教、基督教)人士會議,批判天主教的聖母軍和基督教的恩典院。

1967年

8月14日,周景堯牧師探望信徒的途中(南蟬橋邊)被武鬥之人的槍擊中,不幸離世。享年74歲。

9月,溫州市區家庭教會舉行自教堂關門以來的首次受洗工作,地點在甌海區的沙灘頭,人數約有三百人 。

1969年

1月,溫州市西門打索巷教會正在聚會,當時由林乃娒講道《應當放下一切重擔》,正講道之時,被文攻武鬥衝擊。當時46位信徒被捕,關在「溫州酒家」,其中葉宗武同工被關在樓梯下,其餘的關在樓上。因此事影響甚大,反而激動一些軟弱的弟兄姊妹得力,並知道西門有聚會,經過逼迫教會反而更加復興。

5月,溫州青年一代被神興起。第一批青年受洗18人,地點在下岙。

同年,南門青年開始在荷花查經,內容為《約翰福音》,並追求聖靈充滿。10月份,聖靈大充滿,成為日後溫州教會復興的起頭。

同年,溫州市各教會同工經交通決定成立「溫州市基督教會總會」,並且逐步成立六個大片,分別是南門片、東門片(1969年)、西門片、市中片(1971年)、朔門片(1972年)、八字片(1973年)。並設立總會的議會,來推動總會的發展。

1970年

溫州市及五縣各教會同工經交通決定組建「溫州地區教會」,開始市區和五縣教會定期會議,各縣推選中、青年代表參加會議,並擔任教會建造重要工作。

1974年

6-7月間,溫州教會討論姐妹蒙頭問題,並下定論:「不戴帽不得救」者是異端教訓。

1979年

9月7日,下午一點五十分,溫州電化廠發生「氯爆」(液氯鋼瓶爆炸)事故,直接死亡18人,間接死亡41人。

12月10-14日,市委統戰部宣布開放文革期間關閉的教堂,恢復公開活動。

1980年

為了應對「三自會」復出,溫州市教會召開「沙灘頭」會議,決定不走「三自」道路。

12月,三自會召開「恢復傳達會議」,一些老教牧人員重出並擔任三自會要職,原來溫州教會同工「林乃娒、鄭大同」等人被列入委員,加入三自會。

1981年

9月,溫州市區和溫州地區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2年

7月1日零時,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記標準時間,溫州市人口總數為5,928,328人,其中市區989,891人。

7月,「平陽縣基督教首屆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

同年,溫州教會舉行按立聖禮,由溫州教會的老牧師董鶴麟與梧田教會劉品珍長老主持按手禮,使溫州教會得到進一步的健全。

1983年

7月29日,文城縣成立「打擊、取締呼喊派領導小組」,並在全縣開展打擊「呼喊派」工作。

12月6-10日,溫州市三自愛國會召開基督教第四屆代表會議,並建立「溫州市基督教協會」。

隨著城市行政規劃調整,經市教會交通決定,將原隸屬於市區六個大片的、位於城郊結合部的各教會合併成一個大片,並命名為「溫州市教會城郊片」。

1984年

12月,「平陽基督教協會」成立。

1985年

7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榕樹為溫州市市樹,茶花為溫州市市花。

8月5日,城西基督教堂被列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溫州市龍灣區狀元教堂引入「香港播道會主日學課程」,率先建立主日學。

1988年

1月19-22日,城西堂召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會第五屆代表會議,會上決定工作重心轉到「治好、養好、傳好」建設階段。

1989年

6月5日,溫州市朔門教會正式將「東風山」定為本教會的「禱告山」,並開始第一次聚會,至今仍在繼續。當天聚會人數達二百人。第二年開始在山上舉行施洗。

同年,溫州市區教會第一次(集體)聯合差派,共十人前往東北佳木斯召開培靈奮興會。會後,多人被抓,其中數位同工在審訊過程中被打。

1990年

7月1日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溫州市總人口為6,330,912人,其中市區1,110,642人。

7月4日溫州(永強)機場建成,舉行首航儀式。

12月4-11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主教抵溫考察基督教(三自)情況。

1993年

7月,溫州市永嘉縣橋頭教會在全市範圍內率先開辦全脫產培訓班,後稱為「學道班」。

12月30日,溫州市基督教兩會在城西總堂隆重舉行按立聖職典禮,按立了11位牧師,14位教師(副牧師)。

1995年

爆發了有關「得救」問題的爭論;一方是以樂清某片等為代表,倡導「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另一方是以瑞安某片等為代表,倡導「信到底,救到底」,爭論影響到全國各地教會。

1996年

6月,溫州多位主日學老師被捕並判多年勞改。

1997年

溫州多處教堂被拆,其中永嘉縣、洞頭縣被拆甚多;市區被拆的有「上陡門教堂」。

1998年

4月,溫州有一教會領袖因「在外地從事宗教活動」被抄家並扣留審問。後罰款二萬元釋放。

2000年

溫州市教堂被拆的有:劃龍橋教堂、東風山上歸屬南門、西山、水心、朔門的等處房產被拆……

相關焦點

  • 溫州教會史上首場基督教婚禮
    在史料中首次記載溫州基督徒婚禮的,是曹明道所著的《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回憶錄》。婚禮發生在1890年,為曹明道在曹雅直去世之後回到溫州不久。整個過程由當時初到溫州的內地會女傳教士鮑金花記錄了下來。從婚禮記錄中,可以看到該場婚禮正是中西結合的基督徒婚禮。 首先,這是一場真正為愛情舉行的婚禮。
  • 青海西寧市溫州小商品教會主日證道:全然獻上
    6月12日,在青海西寧市溫州小商品教會主日禮拜上,李鵬飛弟兄以「全然的獻上」為題分享了創世記4章1-7節的經文。據西寧溫州小商品教會微信介紹,李弟兄從以下四個要點展開分享:獻給天地的主、因要回報主恩、心中尊主為大、獻上蒙神悅納。
  • 偕我會初傳溫州的本色化實踐(一) ——溫州方言聖經
    關於日和月,書面可稱為「zaih」(日)和「nyüeh」(月),但在土語裡則稱日為「nyieh-diu vaih」(熱頭[陀]佛)和「t』a-yie vaih」(太陽佛,即「太陽」);月則轉變為「nyüeh-koa vaih」(月光佛)或「t』a iang」(太陰)。
  • 溫州40位年輕幹部集體學「三史」受教育 向歷史汲取力量
    續寫新時代溫州創新史、打造「重要窗口」的溫州風景,年輕幹部作為先鋒隊和主力軍,該有什麼樣的政治素養?什麼樣的格局視野?什麼樣的能力作為?  8月31日,在市委組織部組織下,溫州40位年輕幹部集體走進「省一大」舊址、龍港規劃展示館、溫州國家大學科技園、國科大溫州研究院和中國眼谷,追尋「浙南紅都」的革命足跡,觸摸「改革之城」的時代脈搏,思索創新發展的作為空間。  這是溫州首次以「學『三史』、擔使命、作表率」為主題開展年輕幹部現場教育。
  • 推動溫州人經濟與溫州經濟融合發展!粵港澳溫州人大會召開
    據了解,目前在粵港澳地區創業生活的溫州人約有30多萬人,粵港澳溫商企業年產值達數千億元。此次粵港澳溫州人大會以「共富共贏共發展」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深化粵港澳與溫州兩地關係,找準共贏發展結合點,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的好做法好經驗,在「十四五」開啟新發展徵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時代的溫商作為。
  • 再述溫州故事,《溫州三家人》開機
    《溫州三家人》目前正在溫州當地火熱拍攝中。今天(10月19日),該劇在拍攝地溫州舉行開機儀式。開機儀式上,導演蘇舟、編劇程蔚東連同主演杜雨露、呂中、劉佩琦、巫剛、陶慧敏、常戎、張陸、毛毅、顧璇、王文娜、王純等共同亮相,與媒體一道共同分享劇中的拍攝點滴,暢談創作感悟。創新創業當代傳奇《溫州三家人》是溫州繼《溫州一家人》《溫州兩家人》之後,第三部以地名構成劇名的電視連續劇。
  • 杭州思澄堂敬拜讚美團赴溫州舉行「愛我的天父」主題音樂布道會
    圖:喜樂泉微信 7月16日,杭州思澄堂敬拜讚美團赴溫州諸浦教會舉行「愛我的天父」主題音樂布道會,陳偉牧師帶領思澄堂敬拜讚美團的13位弟兄姐妹參加此行。據悉,思澄堂讚美團此次前往溫州是受到林惠慈弟兄及溫州諸浦教會的邀請,林慧慈弟兄是原讚美團成員。據思澄堂網站資料,杭州思澄堂敬拜讚美團成立於2006年1月20日,最初因思澄堂青年聚會詩歌敬拜帶領的需要,從年輕信徒中招募團員,負責青年聚會敬拜讚美的帶領和相關服事。目前已發展成為由樂手、歌手、後勤服侍團隊等組成的服侍團契,活躍團員約30名。
  • 《天主教會史》異端對教會的衝擊
    亞略派公元第四世紀教會在信德方面和教義神學方面所面臨的危機,也就是相反教會所宣布的信德的道理,我們稱它為「異端」。最初三世紀的教難時期內,不可能集合整個天主教世界的主教開會,教會只能經常召開地方性的教務會議,而現在教難已經平息,教會若能召開一次大公會議的確是必要的,出席會議的主教多達318位,伴隨主教出席的司鐸、六品副祭人數更多,出席會議的都是教會最傑出的人物,他們中有些在教難中為信仰而受過酷刑,像包大蒙、巴弗諾斯,他們倆人在馬西明教難時,一個被判瞎了眼睛,一個雙手曾被烙鐵灼傷,疤痕累累。
  • 【學四史】以經濟體制看發展足跡,這場報告會教會他們「以史為鏡」
    【學四史】以經濟體制看發展足跡,這場報告會教會他們「以史為鏡」 2020-10-27 1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州書遊記:溫州人的生意頭腦,在開書店上也如此靈光
    桃源書院古舊書店門口方韶毅已經早早地在桃源書院開始淘書了,他多年來從事溫州文史研究,創辦有溫州史地雜誌《甌風》,研究和撰寫了很多對溫州文化有貢獻的文人故事,結集出版了《民國文化隱者錄》。溫州年輕一輩學人裡,他算是溫州文史百事通了。桃源書院有一個房間專門售賣溫州文獻書籍,他在這裡買到過很多溫州文獻方面的書。
  • 溫州一家人,兩家人,三家人.....說不盡的溫州故事!
    總理表示曾聽說過《溫州一家人》,也希望有機會拿《溫州兩家人》來看一看。2015年11月26日,電視劇《溫州兩家人》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一開場就是侯三壽的製衣企業想聘請美國前總統擔任代言人,這讓觀眾馬上想到了法派想請「柯林頓」一事……這部「真實度」極高的電視劇「如有雷同,純屬事實」!有忍不住欲知詳情的觀眾,可以看下來自編劇李濤的前幾集劇透。
  • 《溫州三家人》獲廣電總局「重點扶持」
    晚報訊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公布2019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劇本扶持項目評審結果,溫州市申報的電視劇《溫州三家人》同時入圍「重點扶持項目」和「『深扎』傾斜項目」,獲廣電總局共計494萬元專項資金扶持。
  • 溫州這個中韓班有個好玩的韓國歐巴 上課居然用溫州方言
    雖然走過那麼多地方,但是他說,溫州才是他的第二故鄉。趙教授與他的溫州學生上了韓國KBS黃金檔新聞先來看一看趙敏教授的經歷。2003年,他到復旦大學韓國文化比較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到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韓語系任教。四五年前,他受韓國朝鮮大學派遣來溫州,到溫州市越秀學校中韓班教韓語。
  • 溫州蒼南主的工人 : 黃履銓弟兄的腳蹤(上)
    也不知道整理資料的是溫州哪位肢體……今日在此分享,願忠心的前輩不至於被遺忘,讓更多的肢體知曉效法。黃履銓弟兄出生蒼南錢庫鎮路邊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幼讀過幾年私塾。青少年時染上賭博惡習,信主後痛改前非,努力學習,練就一手工整的毛筆字,並取筆名黃君衡勉勵自己。
  • 【觀點】一基督徒律師評溫州拆教堂與十字架系列事件:法律去哪兒了?
    編者按:最近數月來,最牽動中國教會信徒的一件事情就是溫州三江教堂被強拆、以及上百家教會遭遇十字架被強拆的風波。——就拆教堂、拆十字架系列事件致溫州弟兄的一封信》,在同情教會損失、愛護教會信徒的同時,亦從法治與社會的角度談到了教會該如何看待並該如何處理時下的風波,值得廣大基督徒閱讀與思考。基督時報蒙允轉載,與讀者共享。
  • 溫州市第一學府,溫州醫科大學,誰與爭鋒!
    溫州醫科大學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區,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溫州市,人口930萬,GDP6600億,無論是浙江省內,還是全國範圍內來講,都屬於比較大的城市。全市共有11所高校,其中6所本科院校,5所專科學校。
  • 邊雲波:艱難時期的家庭教會
    艱難時期的家庭教會 ◆ 聖經中的家庭教會 教會建立初期,耶路撒冷聖城的教會曾經在多人的家裡面聚會。當時的教會就在馬利亞的家裡面聚會,也就是說,馬利亞的家裡有家庭聚會,有教會的會眾聚會。  在歌羅西書4:15中可以看到,老底嘉教會曾經在寧法的家裡面聚會。在腓利門書2節中可以看到,保羅問在腓利門家裡面的教會安,可見歌羅西的教會也是在腓利門家中聚會的。
  • 正月初一,溫州破了歷史紀錄
    過年期間的溫州影院,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和75%上座率限制情況下,依舊人潮洶湧。記者從貓眼專業版上了解到,截至13日下午五點,溫州已貢獻超3000萬元電影票房,超55萬人觀影。其中僅大年初一溫州人就貢獻了1871.2萬元,全市觀影人次超過33萬。
  • 《溫州三家人》開機:「溫州人三部曲」反映改革開放歷程
    央廣網 圖電視連續劇《溫州三家人》10月19日在溫州開機,將與《溫州一家人》、《溫州兩家人》組成反映溫州改革開放40年完整發展歷程的電視劇三部曲。 《溫州三家人》講述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溫州人續寫創新史、勇當探路者、再創新輝煌的故事,圍繞著三戶溫州「創二代」展開。 溫州是改革開放前沿。
  • 推薦電視劇-溫州一家人
    、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中央電視臺聯手打造。描寫了溫州農 民周老順、老婆趙銀花、兒子麥狗和女兒阿雨,借錢闖蕩,女兒被送往義大利,周老順和老婆從撿破爛、做銷售員,兒子麥狗賣眼鏡開始,一步一步走到挖油井,做紐扣,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各種坎坷,最終轉型成為現代企業的過程。女兒阿雨,也從一個13歲的小姑娘讀書和打工開始,最終成為跨國企業老闆,成為在義大利的中國海外商人的代表,這是一代中國商人的奮鬥史,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成果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