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年(元朝大德八年)
也裡可溫(元朝基督教)在溫州創立「掌教司的衙門」。
1858年(清朝鹹豐八年)
平陽錢倉成立了「金錢會」,後與南下的太平天國軍相呼應。
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
11月,英國內地會宣教士蔡文才(Josiah Jackson,原為木匠,為第一批來華的內地會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有稱為「曹雅真」,被溫州人稱為「跛腳番人」)與華人傳道「鮑信進」來溫宣教。
1868年
曹雅直在溫開辦第一所男子書院,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改名為「崇真小學」。
1870年
4月6日,曹雅直和英國女傳道士薛某(Grace Stott,中文名:曹明道)在寧波結婚。同年,曹雅直開始在平陽傳道。
1872年
英國宣教士衡秉忠牧師接續曹雅直在平陽傳道。
1874年
朱牧師在昆陽西門蓮池巷建成「中華基督教內地會」教堂。同年,內地會平陽分站從溫州分立而自成一站。
1876年
天主教法籍修女董若望創辦「溫州仁慈孤兒院」,上掛招牌「拯救濟世、服務貧苦大眾」。9月13日,中英籤訂《煙臺條約》,內中規定「開放……溫州為通商口岸」。
1877年(光緒三年)
2月18日溫州海關成立,8月改稱甌海關(新關),英人好博遜為首任稅務司。甌海關內設郵政處,兼辦內部郵遞業務。
4月1日,曹雅直於花園巷建立教堂,是為溫州第一所基督教教堂。同年,曹雅直夫婦在溫州開辦第一所女子書院,光緒二十八年改名為「育德女學」。
4月29日英國怡和洋行所屬康克斯特(Conguest)客貨輪自上海載棉布等洋貨抵溫。
9月英國首任駐溫領事阿爾巴斯特(Aibaster)抵溫,在江心嶼孟樓設臨時領事館。
1878年
李應克(李華慶)牧師來溫(1877年10月自寧波到達溫州)宣教成立「偕我會」。並在嘉會裡巷建造「城西教堂」,是偕我會在溫州的第一所教堂;
1898年
城西教堂重建,面積達1600餘平方米。
1911年
「偕我會」改稱「聖道公會」,1934年又改為「循道公會」。
1880年(清朝光緒六年)
基督教傳入樂清境內,首先在虹橋建立循道公會分會;
內地會傳入平陽縣,在縣城西門建立分會。
文城大嶨的林店尾建立全縣第一個基督教教堂,人稱「耶穌堂」。
12月,天主教在溫州成立本堂區;
當年,天主教意籍傳教士董增德創辦「天神會」(溫州孤兒院),設在周宅祠巷天主堂旁邊。首任院長是山連。1897年岑山寺巷新院落成,孤兒移入,並改由來溫的拯救會修女管理。
1881年
同年,內地會傳道人「鮑信進」赴永強賣書布道,成立了三甲教會;
1898年
永強滄河教會成立,1901年又分設了上洋、沙村、壙下各教會;1899年海城地方設立了教會,並相繼分設了金岙、梅頭、砂瀆、官瀆等處教會。
1881年
厲厚明在五馬街醫院戒菸,聽道後入教,請曹雅直牧師每禮拜天派人來烏牛各地講道,遂先後成立了(馬道)、爐岙、印社、馬岙等地教會。1889年厲厚明搬住樂清開設玉華銀樓,將自己店屋作聚會之所,後成立了白象教會;1904年又分設白石、黃華、岐頭、上巖、仁巖等地教會。
1882年
蘇慧廉牧師夫婦來溫州接續循道公會的福音開展。
1884年(光緒十年)
8月16日溫州發生「甲申教案」。民眾於夜間焚毀城西基督堂、周宅祠巷天主堂、花園巷耶穌堂等6所教堂。
同年,溫州輪船招商分局在朔門碼頭建成第一座浮碼頭。
1885年(光緒十一年)
法艦遊弋浙江沿海,威脅溫州安全。永嘉知縣張靜薌等在龍灣建築炮臺;樂清磐石也增築「鎮甌炮臺」。
同年,英籍新加坡甲板船特克裡號開闢溫州——香港——新加坡航線。
同年,基督教傳入永嘉縣境內,循道公會在楓林建立分會。
同年,內地會傳入蒼南、泰順兩縣。
1887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在康樂坊創設「藝文小學」;該校於1907年遷入瓦市殿巷定理醫院舊址,即現墨池小學校舍。
1889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在平陽蘆蒲街創建平陽第一座「偕我會教堂」
1890年
基督教循道公會傳入瑞安市境內,在城關塔兒頭五星殿邊設立分會;
同年循道公會傳入青田縣境內,在縣城設立分會。
1893年
天主教在平陽九凰山購置五間舊式樓房作為禮拜場所。
蘇慧廉翻譯並出版了溫州話(用拉丁文拼音)的《四福音與使徒行傳》。
1894年
基督教內地會傳入甌海境內,並設立內地會分會。
1895年
瑞安衙后街建造該市首座教堂。
1896年
循道公會創辦「定理醫院」,院址即為現「墨池小學」;1906年在大簡巷擴建院舍,在大簡巷建起三層大樓的新醫院,並以捐款千磅的英籍教徒享利·白累德取名,改名為「白累德醫院」,即為現「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為我市第一座西醫醫院。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2月16日項苕甫、項中甫兄弟在瑞安項氏宗祠創辦方言館,教授外語。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同年,全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庚子之亂)
同年,平陽金宗財在蔡郎橋建立神拳會號召「除滅洋教」,從者蜂起,先後拆毀平陽西門、鰲江、蕭家渡、北港等地教堂。後遭清軍及地主團練合擊,金宗財於7月15日被殺害。6月16日,瑞安許阿擂在馬嶼率神拳會眾開展反「洋教」,戴阿碎被殺死。
同年,基督教傳入玉環(含現洞頭)境內。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9月1日,循道公會在海壇山麓(現溫州二中校址)建成「藝文學堂」(中學)新校舍。10月20日舉行開學典禮,由英籍蔡博敏任校長。(該校於1896年開始,當時學生僅20人,至此已為一所正規的教會中學)。
同年,溫州民族資本家吳百享(十歲)成為基督徒。
同年,蘇慧廉完成《新約聖書》(《Sang Ia Sing Shi》)的溫州方言拉丁文譯本,並由中國內地會E牧師和亨特夫人(Mrs Hunt)作註解,不列顛和外國聖經會出資在溫州出版。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洞頭列島上第一間教堂得以建造,即為「元角的活水潭教堂」。
由英國宣教士蘇慧廉翻譯的「溫州話(用拉丁文拼音)新約聖經」《新約聖書》(sangya sing shi)出版。
1905年
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在「百年傳教大會」前的報告:傳教牧師3人,教育傳教師1人,醫務傳教師1人,華傳道20人,地方上傳道人131人,女傳道5人,領袖124人;受餐者2,144名,慕道友成人5,711人,兒童估計1,500人;教會150所;醫院1間;高級學校1所;教員12人;日校25所,教員43人;捐款2,133.22元。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5月孫詒讓病逝於瑞安。
同年,溫州天主教會在岑山寺巷購地15畝,興建醫院。民國二年9月11日落成開診,定名「沒病院」;民國三年改名「董若望醫院」。
1910年(宣統二月)
6月,「中國耶穌教自立會」在平陽縣七鄉正式成立分會,並於1912年冬在溫州市區施水寮創辦耶穌教自立會分會;1915年7月乘涼自立會總會建成,平陽總堂在鰲江。
1911年
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
1911年
循道公會溫州市教會於1911年在瑞安城內衙后街創辦了第一所神學院,時稱「偕我道學院」。一度停辦,1930年恢復招生,並將學院遷至溫州市內楊柳巷藝文小學內,名稱改為「聖道學院」。1937年,該學院與寧波教區神學院合併,定名為「浙東神學院」,遷址於藝文學校舊址(海坦山麓)。 並於1938年春季開始招生。
1913年
天主教在市區開設「董若望濟病院」。後改稱為「董若望醫院」 ,即為現在的「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1914年
天主教傳入文城黃坦,1920年加拿大籍神父在刑宅建成全縣首座天主教堂。
1918年
王良牧師在溫召開五縣內地會代表大會,宣布內地會實行自治,易名為「中華自治內地會」。
當年秋,溫州道尹黃慶瀾經與育嬰堂董事商議,有意將之交託天主教仁愛會修女管理。並於次年八月,雙方正式籤約,將育嬰堂交天主教修會管理。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
1月,「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浙南區會成立,(早在1916年滬人曾路得開始來溫銷售書報,開始聚會活動)至此正式建立教堂。
1924年(民國十三年)
12月,安息日會美籍宣教士在蒲鞋市北首(現溫州市委黨校校址)正式開辦「浙南三育初級中學」,校長由美國宣教士耿光廉兼任;1930年更名「浙南三育訓練社」,1933年改為「三育研究社」。1951年,該校由人民政府接辦。
安息日會建成朔門「頭梳腦總堂」。
1925年(民國十四年)
春季,溫州天主教在竇婦橋創辦增爵學校(中學),只辦一學期停辦;1934年在原址辦增爵小學。
5月30日,上海爆發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溫州也開始響應;6月8日,藝文學校的師生脫離學校,藝文學校停辦。
9月,藝文學校離校師生以蛟翔巷平水王殿為校舍,創辦甌海公學(現「溫州四中」),公舉谷寅侯為校長。
9月,尤樹勳牧師等創立「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
1926年
7月28日,溫州教育界發起組織「溫州收回教育權大同盟」。
當年,白累德醫院創辦「高級護士、助產護士學校」。二十餘年共培養畢業生150餘名,形成溫州第一支護理隊伍。
1928年
平陽鰲江的幾位弟兄參加了上海聚會處的聚會回來後,一連禱告七日,成立了聚會處。
溫州平陽縣橋墩門的王雨亭等人響應,脫離原來宗派,建立聚會處(地方教會)。溫屬眾教會後來包括約二百處地方教會(聚會處),平陽縣約一百處,其它分布在泰順、溫州、瑞安和福建福鼎。
1929年
藝文學校恢復招生,由楊聯芳任校長。因各方的反對,於次年再度停辦。
1930年
當年,原藝文中學校舍歸白累德醫院使用,創辦了一所護士產科學校由陳舜華為校長。
1931年
聚會處開始在市區信河街珠冠巷建點聚會點,並於1943年在溫州西城下建造第一個教堂。
1933年
12月,在南塘建造飛機場,佔地1500畝。1938年2月為日機炸毀。
1935年
據統計,至本年天主教全教區教會學校67所(含經言學習所),教師72名,學生3,188人。
1937年
8月25日,宋尚節博士來溫布道;當天下午開始聚會,地點在城西教堂,人數達二千人;聚會前後共為1583人禱告,大多數病得痊癒。
同年,基督教在平陽方巖下(即今蒼南縣龍港)創立「培靈小學」。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耶穌教自立會溫屬總會「永光堂」始建,1940年落成。
1939年
12月,基督徒企業家吳百亨在溫州西山創辦西山瓷器廠,佔地50畝。
1941年4月19日至5月1日
溫州城區第一次淪陷(淪陷於日本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循道公會、內地會、耶穌教自立會、基督教自立會聯合組成「溫州市基督教聯合會」。解放初期,安息日會、聚會處亦參加這個組織。
1942年7月11日至8月15日
溫州城區第二次淪陷(淪陷於日本人)。
1943年
由溫州內地會、循道公會、中華基督教自立會、中國耶穌教自立會等四個總會聯合組成「基督教溫屬聯合會」。後來,因有安息日會、基督徒聚會處的加入,改名「溫州基督教聯合會」。
1944年9月9日至1945年6月17日
溫州城區第三次淪陷 (淪陷於日本人)。
1945年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籤字宣布無條件投降。
同年,基督徒內地會將原來的「崇真小學」與「育德女學」合併為一所小學,取名「崇德小學」 ,即現在的「溫州油車巷小學」。
1946年
最後一批天主教波蘭籍宣教士從溫州撤退,溫州天主教於1949年6月成立「獨立教區」,稱「永嘉教區」。
1947年
基督教在溫州城區松臺山麓創立「永光小學」。
1949年
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8月,原甌海醫院附設醫事職業學校、白累德護士職業學校、白累德助產士職業學校、董若望醫院護士訓練班合併為溫州市私立高級醫事職業學校。
1950年
年初,任白累德醫院院長達30年之久的英國宣教士施德福(D.K.T.A.Stedeford)離溫回國。
9月6日,時任白累德醫院護士長的美國宣教士狄蘭仙被遣送離溫回國。
9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基督教三自宣言」,溫州循道公會謝聖弢牧師率先籤名擁護。
11月,溫州市基督教「自養推進委員會」,宣告成立。決定拒絕接受西方教會的任何資助,各教派經費完全自養。
11月,溫州市委成立了「溫州市宗教工作委員會」,並派幹部鬱宗鑑進駐基督教,領導「三自會」工作。
1951年
1月11-13日,在滄河巷中華基督教自立會總會堂召開首屆溫州基督教代表會議,成立「溫州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員會」,宣布實行「自治、自養、自傳」方針。
6月1日市人民政府接管董若望醫院,並改其名為溫州市工人保健院。(即為現在的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1952年
3月12日溫州市天主教革新委員會成立。
5月,溫州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處成立,由陳子藕受命接任原駐堂代表鬱宗鑑主持工作。
9月6日,法籍天主教宣教士司儀方被驅逐出境(於當年一月被捕),是最後一個離開溫州的宣教士。
1953年
1月10日,溫州市人民政府接辦白累德醫院,次年10月改其名為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1953年
7月1日零時,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標準時間,查明溫州地區人口為2,966,185人,其中溫州市區為181,596人。
1956年
溫州永嘉縣委副書記李雲河在全國率先提出農村的「包產到戶」,但很快被歷史所扼殺。
5月27日至28日,溫州市基督教第二屆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循道公會城西總堂召開。正式成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1957年
5月,溫州市基督教召開了二屆二次代表(擴大)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興起發光,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主做美好的見證。」
1958年
10月25日溫州地區各人民公社開始大辦食堂,至11月,全區共辦食堂13,018個。
當年,溫州教會進行大聯合,先行將六個教派集中在總堂活動,繼將六個總堂合併,集中在城西堂活動 。並於7月第一周開始聯合禮拜,即信徒不分宗派,就近到教堂參加禮拜。
同年,全國「消滅宗教——基督教」在溫州及下屬的縣試點。
同年,溫州市唯一尚開著門的「城西教堂」出租給甌江電影院。
1959年
4月14日,林乃娒悔改重生。
5月,溫州被稱為「無基督教城市」;
1960年
溫州基督徒紛紛自發組成小型聚會,各地出現家庭教會的「傳道人」。市區五馬街開始建立市區第一個有完整結構的家庭教會。
1963年
10月,溫州舉行第二次教牧人員學習,強令教牧人員籤署《十八條禁令》。
1964年
7月1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溫州地區人口為3,788,632人;其中溫州市區為674,669人。
1965年
3月8-10日,在城西教堂召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系統)第三屆代表會議;
12月3-20日,市政府有關部門在溫師院召開宗教界(天主教、基督教)人士會議,批判天主教的聖母軍和基督教的恩典院。
1967年
8月14日,周景堯牧師探望信徒的途中(南蟬橋邊)被武鬥之人的槍擊中,不幸離世。享年74歲。
9月,溫州市區家庭教會舉行自教堂關門以來的首次受洗工作,地點在甌海區的沙灘頭,人數約有三百人 。
1969年
1月,溫州市西門打索巷教會正在聚會,當時由林乃娒講道《應當放下一切重擔》,正講道之時,被文攻武鬥衝擊。當時46位信徒被捕,關在「溫州酒家」,其中葉宗武同工被關在樓梯下,其餘的關在樓上。因此事影響甚大,反而激動一些軟弱的弟兄姊妹得力,並知道西門有聚會,經過逼迫教會反而更加復興。
5月,溫州青年一代被神興起。第一批青年受洗18人,地點在下岙。
同年,南門青年開始在荷花查經,內容為《約翰福音》,並追求聖靈充滿。10月份,聖靈大充滿,成為日後溫州教會復興的起頭。
同年,溫州市各教會同工經交通決定成立「溫州市基督教會總會」,並且逐步成立六個大片,分別是南門片、東門片(1969年)、西門片、市中片(1971年)、朔門片(1972年)、八字片(1973年)。並設立總會的議會,來推動總會的發展。
1970年
溫州市及五縣各教會同工經交通決定組建「溫州地區教會」,開始市區和五縣教會定期會議,各縣推選中、青年代表參加會議,並擔任教會建造重要工作。
1974年
6-7月間,溫州教會討論姐妹蒙頭問題,並下定論:「不戴帽不得救」者是異端教訓。
1979年
9月7日,下午一點五十分,溫州電化廠發生「氯爆」(液氯鋼瓶爆炸)事故,直接死亡18人,間接死亡41人。
12月10-14日,市委統戰部宣布開放文革期間關閉的教堂,恢復公開活動。
1980年
為了應對「三自會」復出,溫州市教會召開「沙灘頭」會議,決定不走「三自」道路。
12月,三自會召開「恢復傳達會議」,一些老教牧人員重出並擔任三自會要職,原來溫州教會同工「林乃娒、鄭大同」等人被列入委員,加入三自會。
1981年
9月,溫州市區和溫州地區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2年
7月1日零時,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記標準時間,溫州市人口總數為5,928,328人,其中市區989,891人。
7月,「平陽縣基督教首屆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
同年,溫州教會舉行按立聖禮,由溫州教會的老牧師董鶴麟與梧田教會劉品珍長老主持按手禮,使溫州教會得到進一步的健全。
1983年
7月29日,文城縣成立「打擊、取締呼喊派領導小組」,並在全縣開展打擊「呼喊派」工作。
12月6-10日,溫州市三自愛國會召開基督教第四屆代表會議,並建立「溫州市基督教協會」。
隨著城市行政規劃調整,經市教會交通決定,將原隸屬於市區六個大片的、位於城郊結合部的各教會合併成一個大片,並命名為「溫州市教會城郊片」。
1984年
12月,「平陽基督教協會」成立。
1985年
7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榕樹為溫州市市樹,茶花為溫州市市花。
8月5日,城西基督教堂被列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溫州市龍灣區狀元教堂引入「香港播道會主日學課程」,率先建立主日學。
1988年
1月19-22日,城西堂召開溫州市基督教三自會第五屆代表會議,會上決定工作重心轉到「治好、養好、傳好」建設階段。
1989年
6月5日,溫州市朔門教會正式將「東風山」定為本教會的「禱告山」,並開始第一次聚會,至今仍在繼續。當天聚會人數達二百人。第二年開始在山上舉行施洗。
同年,溫州市區教會第一次(集體)聯合差派,共十人前往東北佳木斯召開培靈奮興會。會後,多人被抓,其中數位同工在審訊過程中被打。
1990年
7月1日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溫州市總人口為6,330,912人,其中市區1,110,642人。
7月4日溫州(永強)機場建成,舉行首航儀式。
12月4-11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主教抵溫考察基督教(三自)情況。
1993年
7月,溫州市永嘉縣橋頭教會在全市範圍內率先開辦全脫產培訓班,後稱為「學道班」。
12月30日,溫州市基督教兩會在城西總堂隆重舉行按立聖職典禮,按立了11位牧師,14位教師(副牧師)。
1995年
爆發了有關「得救」問題的爭論;一方是以樂清某片等為代表,倡導「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另一方是以瑞安某片等為代表,倡導「信到底,救到底」,爭論影響到全國各地教會。
1996年
6月,溫州多位主日學老師被捕並判多年勞改。
1997年
溫州多處教堂被拆,其中永嘉縣、洞頭縣被拆甚多;市區被拆的有「上陡門教堂」。
1998年
4月,溫州有一教會領袖因「在外地從事宗教活動」被抄家並扣留審問。後罰款二萬元釋放。
2000年
溫州市教堂被拆的有:劃龍橋教堂、東風山上歸屬南門、西山、水心、朔門的等處房產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