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正在吃飯,朋友突然發給我一段《蝸居》觀後感,等我回到家已經是半夜10點多,我還是沒忍住,繼續和朋友聊著這段沒結束的話題,心裡像長滿了雜草,有了很多斷斷續續的思考,我想思考,也想說話。
躺在床上,思緒一下被拉回到幾年前看《蝸居》,第一次見到宋思明這個男人的時候。
宋的形象是深深紮根在我腦海裡的,在當時,宋的形象承載了我對於男人的所有定義,這部電視劇裡的每一幕情節,都是我對於未來生活的全部想像。
我在思考,人生活游離的這個世界,情緒總是千變萬化的,宋在這種框架下嫻熟地按著社會潛規則辦事,那內心的填補來源於哪裡?宋思明和海藻所謂的感情,從一開始,是不是就不對等?宋思明到底有什麼魅力?如果現實裡有宋思明,那還是有人明知道是火坑,還是會跳吧。
宋有什麼魅力呢?首先,他是出身貧寒但通過個人奮鬥走上高位的,其次,他沉穩、睿智、幽默、深謀遠慮,洞察世事,運籌帷幄,他身上流露出的氣度和自信是擋不出的,他設下了一個迷局,讓海藻掉進了陷阱裡,引別人跳陷阱看似是沒什麼,因為壞人都是站在高處看熱鬧,但宋思明,是自己也跳下去了,這才是他吸引人的地方。我覺得,那些遵守社會規則的人,算是一個有著優點的壞人,這種人往往比高大完美的人更有誘惑力,宋思明就是這樣。
他的那個萬裡挑一併不好當。
生活總是給我們一些不容易選擇的選擇題,老是在前邊的假設上,做一些補充,比如他有老婆,不能給予海藻名份;比如對於他這個良心未泯的老男人來說,拋棄糟糠他也做不出來,他們的選擇很艱難,所以他們的感情從一開始就不是對等的。
說白了,宋思明只是在向海藻展示自己的無所不能,以此來獲得依賴和成就,即使他「位高權重」,但心裡住的那匹狼,多多少少還是想放縱,而海藻,向宋思明展示自己年輕的身體和矯情,獲得錢和地位,各取所需罷了。以前覺得,小三算什麼,他們才是愛情啊!現在我自己走到這個圍城裡,有些東西才能看通透。宋太真可憐,都一地雞毛了,還要去收拾殘局,走到這一步,對於宋太來說也真的很殘忍。
有時候,人確實是需要一點強大的外力,在強大的外力面前,即使這種外力不是自己喜歡的,但那種壓倒式的包裹,讓人在心生防備的同時,產生一種不可名狀的安全感,隨之而來的就是接納和順從了。可見人性深處,對於強有力的支配,是有天然崇拜感的。回頭來說,宋在雲巔,內心是孤獨的,他內心的填補恰恰就是海藻,他願意脫離正常軌道去守護,對於海藻,這個人一點點滲入她的內心,以徵服感將她佔為己有,直到完全喪失理智。
這個故事固然是個悲劇,但這一切,其實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
海藻不是一個複雜的人,她只是一個可憐又貪心的小女人而已,她胸無大志,那些生活裡的小煩惱、小樂趣才是她的快樂源泉,她所有的困難都被宋思明輕易解決,有了宋這個人以後,她想要的東西也都唾手可得,海藻既然沒有追求,那得到之後必然也沒有太多的喜悅和貪念,她只想嫁給宋思明,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矛盾的地方。
朋友說,現實裡被宋思明吸引太正常,但真心實意愛上就很危險,宋那種檔次的男人,勾搭小姑娘實在是太容易了,海藻可能只是這個年齡段,貌美小姑娘中的一個,和我們身邊這種同齡人被性格和內涵吸引,有著本質區別,她寧願生活裡沒有宋思明。
我也希望生活裡沒有宋思明,但出發點不同的是,宋的磁場太強大,如果一個人能把小三的定位拎得清,那只能是鄧文迪了。
作者六六旗幟鮮明,從開始她就喜歡宋太,因為她是原配夫人,她即使最後,還是願意在丈夫危難時刻傾囊相助,哪怕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是身敗名裂。
我覺得宋太對婚姻是有信仰的,即使他與宋的婚姻,也是一場交易,高官之女嫁給鳳凰男的結局,也沒有好到哪去,現實裡有誰又能真正做到呢。
之前網上流傳一段很火的三觀:婚姻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發展提供穩定的勞動力以及穩定的社會結構,並不是因為愛情,婚姻法從未要求人們一定要有愛情才能結婚,只是大家習慣性地以為婚姻是愛情的必然結果,婚姻本身的價值是為了資源整合,婚姻的本質是經濟。
矛盾的是,海藻一邊不贊同婚姻給予宋思明和宋太的束縛,一邊又渴望自己和宋思明有婚姻,所以祈求愛情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對於海藻來說才是信仰,她做不出把感情放在秤上掂量著賣。
在我還在碼字準備侃侃而談的時候,朋友發給我:其實生活裡小貝才是隨處可見的我們,既不吸引人,好像也對各種陰暗面嗤之以鼻,沒有機會也沒有魄力,甚至連參與這種遊戲的機會都沒有。
是,我們之所以同情小貝,可能是因為有共鳴吧。
我們總是在感慨小貝的命運,但小貝最後的放手,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只有立地成佛,才是極樂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