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日本人拍了抗疫紀錄片,日本電臺紛紛轉播,甚至火到海外

2020-12-23 毒舌電影

一部中國紀錄片最近在海外火了。

對我們或許平平無奇。

但對於疫情正在爬升的地區,它正好緩解了燃眉之急——

這部讓海外網友表示「有學到」「拍得很好,導演能不能提供德語版、韓語版……」的紀錄片。

《南京抗疫現場》

截止今天(3月17日),南京的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已經持續28天為零。

這座城市是如何挺過至暗時刻的?

可以這樣說。

在清零的28天裡,他們仍然沒有一絲掉以輕心。

許多做法在國外網友看來,既新奇又巧妙。

不論是去超市,還是坐公交一律都要量體溫。

保不齊,從小區的保安手裡,公交車的司機身上,超市賣菜的大媽兜裡,都能掏出一把體溫槍。

一天要測n次體溫才能通行。

在電梯裡,還準備了專門用來摁電梯的抽紙。

用完之後,直接扔下面的垃圾桶裡就可以。

手機上還有專門的疫情地圖,顯示疫情發生過的地方。

能避開的,都繞著走。

吃飯。

進店掃碼登記,只能允許無接觸的行動支付。買完之後,店員每1小時測量一次體溫,穿著防護服工作。

衣食住行都恢復秩序的同時,也做了細心的防護。

即使已經清零,但隔離措施沒有完全撤除。

比如導演給一個隔離在酒店的同事送物資,走到門口,就被保安和防疫人員攔下。

接過了手裡的東西之後。

保安把物資放在了空電梯裡,讓隔離人員去電梯口拿。

客梯變貨梯,讓人既感動又好笑。

在車上,攝影師拍到一個被層層密封起來的小區。

車開了很久。

才看到開了一扇小門。

一問,才知道這裡曾經發現過一例確診病例。

這些看著都是小事。

但都很麻煩,非常的麻煩。

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每個普通老百姓的犧牲,犧牲了日常習慣,犧牲了生活便利,犧牲了個人的自由和愛好……

付出的這一切,都值得被記住。

這一切,不僅發生在南京。

也是兩個月來,中國人共同經歷的事。

那紀錄片為什麼選在了南京呢?

這就要從導演說起。

竹內亮

一個常年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

畢業於南京大學,工作在南京,一口普通話說得賊地道。

就是他,把我們的「小秘密」給捅了出去。

大家或許對亮桑已經不陌生。

Sir也曾經推薦過的紀錄片——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與中日混血的男演員阿部力合拍。

記錄那些為了生活,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

這些中國人的職業有,機場的清潔員,酒吧的陪酒小姐,或是兼職體力活的大學生。

別看評價很高。

但是風格不怎么正經。

是沒臺本、沒套路、沒資金支持的「三無紀錄片」。

怎麼拍,拍什麼,全都隨緣。

拍攝期間,主人公打完招呼,可能會毫無徵兆,轉身走掉。

主持人冬冬會被路人的機車吸引走。

晾導演在風中凌亂。

偶遇一些不小心入鏡的路人。

被拍的以為——

我現在雖然被拍到了,估計後期會被剪掉

但其實。

原封不動的傻樣,被導演留下來,還播出了。

在《我住》中,沒有套路,只有真實而閃光的普通人。

比如,來自瀋陽的大姐郭春豔,在日本羽田機場做了22年的保潔工作。

別小看這份工,郭春豔可是做到了「匠人級環保師」,被稱作「世界第一的保潔員」。

羽田機場連續三年獲得「世界最潔淨機場」的榮譽,全靠她當家。

她是羽田機場最有名的人——

郭春豔的畫報在機場隨處可見,還出版了五本關於保潔的專業書。

旅客認出她,專門回過頭打招呼。

景觀樹上黃了一片葉子,秒摘。牆上有水漬的痕跡,不能忍。走過的地方,鋥光瓦亮。

針對黏在地上的垃圾,還專門發明清潔工具。

商店賣的普通竹片,買回家自己削的。

她最終贏得尊重,靠的就是這份細緻和兢兢業業。

又比如,另一個本東北大學的碩士生繆晨希。

對著鏡頭總是笑得很張揚,不諳世事如一個普通留學生。

他的真實業務就是……開著小代步,幫人搬家。

每單生意只賺150元人民幣,做完還滿頭大汗。

把東西全部放進去關上門的瞬間我和一起搬家的哥們歡呼雀躍起來

雖然在日本的生活一點也不輕鬆,但繆晨希很慶幸,沒有順著家人的意思,留在老家當公務員。

因為他來到日本,留在日本,想法很明確——

我覺得在這樣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環境下,我沒有理由離開這邊。

我世界的一扇窗戶已經打開,沒有理由再關上。

向世界介紹中國。

向中國介紹日本(的中國人)。

竹內亮的紀錄片沒有特殊立場,沒有先入為主的判斷。

在最容易引起民族情緒的話題上。

他選擇的態度始終是理解。

理解他人的生活。

理解他人的堅持。

學會尊重。

雖然竹內亮承認,自己拍片一直很懶。

導演:好久沒拍《我住》了

主持人:三個月吧

但疫情發生以來,他更新的頻率特別快,除了《南京抗疫現場》外,因先後攝製了七部相關的短視頻。

雖然有的只有幾分鐘,不算一部完整的紀錄片。

有的由於封城,只能在室內連線採訪。

但導演都在積極關注和反映現實。

讓我們看到那些形形色色的——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有封城期間,滯留在武漢的日本人。

許多已經長久在這裡工作生活。

《我住》76、77集採訪過的「島爺爺」島田孝治,現居武漢的咖喱店經營者。

剛接通視頻的時候,他把鏡頭拿倒了,就和我們不熟悉電子產品的爺爺奶奶一模一樣。

隨後他解釋自己不回日本的原因:

我現在還能在武漢過正常生活還有我覺得自己是武漢人 沒有回日本的必要不論是困難的時候還是開心的時候 都想和武漢人民一起度過

有留在日本,關注著家鄉的中國人。

日本湖北總商會為武漢抗疫募集物資的集體奮鬥。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就是一位日本湖北總商會的湖北籍大叔親手貼上捐贈物資的。

聽到在日本長大的女兒對自己的評價,他的臉上也忍不住浮現出笑容。

- 現在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樣子

- 謝謝 她很少誇我的

銀行職員孟志,在日本生活了18年。

他的一位湖北的同學去世了,因為患有腎病,疫情期間得不到治療。雖然不是新冠病例,但也是疫情中的次生悲劇。

當有的人逃離武漢,有的人無奈滯留武漢時。

他卻說,無比羨慕那些能回到武漢的人——

但當到了辦公室,連線湖北的醫院負責人,接洽捐贈物資的事。

他的聲音瞬間明亮起來。

得知自己能幫上忙,他終於感到了一絲寬慰。

不論生活在中國,在日本。

不論你是哪裡人。

都會為這每一個平凡而努力生活著的人而感動。

竹內亮和他的頻道和之夢,的確做到了頻道簡介裡的那句:

用鏡頭拉近世界與你的距離~

竹內亮在2月初的時候,已經從中國回到日本的老家休假。

可很快,日本成為中國外病例最多的國家(當時)。

更可怕的是,在路上的行人戴口罩的還是很少。

《我們住在這裡的理由》在肺炎疫情嚴重的時候,還採訪了不少在街頭的日本年輕人。

從第一位開始。

日本人對這場肺炎的意識,就走向了誤區。

首先是對口罩的作用——

有的人,覺得戴不戴口罩都無所謂。

討厭戴口罩,也就不戴了。

甚至有人覺得,反正戴不戴口罩都沒有用,會感染的人就是會感染,不會感染的人,就是不會。

有些人,也是大實話。

口罩被賣光了。

有人覺得,戴口罩就一切ok。

但,對這個病毒的感染機率,卻格外大輕率——

只要不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就不會變成重症。

只有2%的死亡率,也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樣一個個的盲區之下,在這條人頭攢動的街頭之間。

疫情,就這樣,在「不知情」「不確切」的人群中散播開。

竹內亮對此格外擔心。

他的微博裡,不止一次提到日本的防疫漏洞。

如何去提高日本人民的防疫警惕性,竹內亮只好選擇自己最擅長的事——

拍這一部紀錄片。

雖然只有12分鐘,策劃也只花了兩天。

但出來的效果驚人。

不單單是日本的雅虎首頁上,視頻點擊率排首位。

日本各大電視,如TBS,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都紛紛轉播這部只有10多分鐘的視頻。

這部短短的紀錄片中,讓Sir感觸頗深的是竹內亮的一段話:

所以歐洲的朋友們 不要歧視亞洲人這個肯定有用的雖然不可能可以阻擋所有的細菌但是肯定有用的只是不要歧視 排斥戴口罩的人至少戴口罩的話 不會給別人添麻煩

這顯然是一段用心良苦的直接喊話。

預設的觀眾,是和中國疫情現狀、防疫方式都很不同的歐洲。

這段喊話也回答了我們一個問題——

竹內亮的紀錄片成功在哪裡?

成功就成功在,它用一個第三方的人性視角,架起了一道溝通理解、消除偏見的橋梁。

在偏激比理性叫得更響、民族情緒比事實全貌傳播得更快的網絡環境中。

這一點點建築溝通、展現多元的嘗試,已經彌足珍貴。

正如《我住》,超越了國界,成為了廣受中日觀眾喜愛的作品一樣。

《南京抗疫現場》,也絕不僅僅是一部拍給「外賓」看的紀錄片。

溝通永遠是雙向的。

並不只有德國人、西班牙人、韓國人、日本人,是這部紀錄片的觀眾。

中國人,也是。

在《南京抗疫現場》的結尾,竹內亮有另一段表達,尤其應當引發如今我們的反思。

我能感受到 南京市寧願犧牲經濟 也要戰勝疫情的決心當然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政策我們做這個視頻 不是想呼籲大家模仿南京的措施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視頻能給大家一點啟發從而制定出適合地區情況的更好的措施

在疫情爆發以來。

我們經歷了太多爭吵——

病毒從哪來?叫「武漢肺炎」「中國病毒」算不算歧視?人工合成是不是陰謀論?要不要道歉?是不是應該「抄作業」?

……

爭論,正常。

相反的聲音,也正常。

但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是——

某些應該被討論的話題,正在變成「送命題」。

一旦與被允許的聲音不同,就可能遭到群起而攻之,乃至被「消聲」……

(抱歉Sir在此無法舉例。)

但沒有聲音,分歧就不存在了嗎?

越是在危急時刻,越是需要充分聽取,溝通。

才有進一步的理解。

不是炫耀,不是攀比,不是鄙視,不是相互攻擊。

此時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是重新思考一下「尊重」的定義。

這並不是一個多麼崇高的概念。

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意識:

生在同一片天空下,大家都有同一個夢想——

好好活下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希望日本也採取有力的措施。」……一個月前的3月2日。一部由常駐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短片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被多家電視臺報導。引發網友熱評不斷。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也終於上線了。《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紀錄片第二部短片依然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竹內亮「的名字,也因這部短片在昨天登上日本推特熱搜第九位。
  • 日本導演記錄南京抗疫生活:願世界看到中國的抗疫努力
    新華社東京4月10日電(記者郭丹 郭威)近日,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疫情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頭條區。這是繼一個月前播發的《南京抗疫現場》第一部後該系列紀錄片再次登上雅虎頭條版塊,日本NHK電視臺、朝日電視臺等媒體再次紛紛轉播。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從「被拒絕採訪」到「接採訪無數」「日本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了,但是日本人卻沒什麼危機感。我非常著急,特別著急。」竹內亮說起拍記錄短片的初衷,語氣中仍帶著急切。竹內亮是日本千葉縣人,妻子趙萍是南京人,兩人相識於日本,2013年在南京定居。
  • 這個日本人在南京7年,他的抗疫生活走紅海外,原來誤解這麼大
    被全日本人學習3月上旬,一部叫作《南京抗疫現場》的短片在海外受到廣泛關注。而海外網友們也通過視頻借鑑起了中國的防疫經驗。拍攝此片的導演,是一位定居在南京的日本人:竹內亮。01在南京拍抗疫短片的日本人2月上旬,導演竹內亮來到東京澀谷的街頭,拍攝短片——《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戴口罩?》。
  • 這個日本人,用紀錄片為南京抗疫點讚
    最近一條名為「南京抗疫日記」的視頻 出現在了日本雅虎首頁上 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 視頻的製作者是現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 ——一名想讓日本人了解中國的
  • 日本導演再推南京抗疫紀錄片 下一站去武漢拍
    竹內亮在片中講述曾拍攝了南京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更新」啦。近日,竹內亮在網上推出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再次引發了中日兩國網友的關注。4月6日,竹內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他們還將繼續拍攝抗疫紀錄片,下一站準備去武漢拍。現代快報此前報導,3月2日,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沒有新感染者的城市》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的首頁。片中,竹內亮以自己的視野向世界展現了南京在抗疫時期實施的「小區管控」「不接觸餐廳」等措施。這部紀錄片一經發布就引發關注,引來中日兩國網民的熱烈討論。
  • 一個日本導演,拍火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
    一條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中國南京城市生活中的抗疫場景。拍攝短紀錄片的人,是一位定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3月2日,這條短片在日本雅虎網站首頁推送,視頻內容對於大多數還沒有危機意識的日本人來說,像是一個「重磅炸彈」。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日本網友:應該讓安倍首相看看...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416 部 每 日 一 片一部由常駐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短片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下南京街頭防疫日常 呼籲日本向中國學「抗疫」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日本雅虎首頁上播出了『南京抗疫現場』的短紀錄片……這是為了讓日本人了解中國人的抗疫對策而製作的,因為好多日本人到現在還沒有危機感。」對日本防疫感到「揪心」 他決定拍下中國抗疫日常2020年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席捲了中國,現在更是呈全球之勢蔓延。當下的日本、韓國,也深受其苦。
  • 「中國女婿」拍南京抗疫日常 這部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近日,一部名為《南京抗疫現場》的紀錄短片登上日本雅虎首頁,這部10分鐘的短片講述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項防控措施下,中國民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製作特別節目,邀請該片導演竹內亮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此片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抗疫」,日本導演在南京拍了部紀錄片
    最近有位生活在咱們江蘇南京的日本導演,就用攝像機記錄下了自己感受到的南京「抗疫戰」,這部短紀錄片還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日本導演名叫竹內亮。片子很短,不過十來分鐘,其中的內容,對於咱們國人來說,似乎也是「平平無奇」,比如外來人員進小區要先登記。再比如街邊的「抗疫」廣告和標語、封閉到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小區,以及只能隔窗取餐的麥當勞。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抗疫紀錄片海外火了:想把這裡的故事告訴更多人
    竹內亮和妻子趙萍已經在南京居住了快8年了。2004年末,竹內亮認識了在日本留學的南京姑娘趙萍,從此開始學習中國文化。2013年,竹內亮和趙萍回到中國,此後創立了和之夢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竹內亮都在堅持拍攝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目前已經更新到200集。「20多年了,我一直從事紀錄片攝製工作,萬萬沒想到『南京抗疫』卻是最火的一部。」竹內亮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南京抗疫鏡像」被日本電視臺紛紛轉載的這個視頻火了起來!
    一位日本導演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視頻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甚至日本的各大電視臺紛紛轉載。這個視頻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它給日本帶來了怎樣的啟示?一個外國人眼中的疫情防疫「中國對策」究竟好在哪裡?貌似竹內亮在南京住了有些年頭了吧?
  • 日本導演紀錄片獲南京檔案館永久保存
    《南京抗疫現場》,是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作品,這部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南京的社區、公司、快餐店、地鐵站等各種場景的防疫措施,展現了國際友人視角中的南京。4月3日下午,南京市檔案館舉行日籍導演竹內亮的《南京抗疫現場》相關影像資料捐贈儀式。
  • 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
    (雙擊畫面看全圖)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政委燦榮來源:九龍軍事ID:jiuloog3月2日,一條名為《南京抗疫現場》的紀錄短片登上日本雅虎首頁,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製作特輯,邀請導演介紹中國的抗疫故事。
  • 「讓更多人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讓更多人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人民日報  作者:劉軍國  2020-04-24 「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夠更加重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次來「報恩」了
    這部在中日兩國以及海外引發巨大話題的紀錄片,沒有多餘的修飾,也沒有煽情的解說,像講述日常一樣客觀記錄了南京這座城市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下人們的真實生活。拍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民眾看到中國的防疫措施,了解中國能夠有效控制疫情的原因,為日本應對疫情提供些許參考。而現在竹內亮又發起了「熊貓的報恩」活動,向日本捐贈口罩物資,用實際行動來支援日本抗疫。南京市政府無償捐贈的5萬隻口罩。
  • 打破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
  • 瘋傳日本雅虎的「南京抗疫真實紀錄片」...大讚!_手機網易網
    大家都知道  從上個星期開始  日本的新冠型肺炎就開始了肆意蔓延
  • 「南京抗疫」霸屏日本背後,這個「假日本人」導演窩在中國7年了
    ……這些日本網友的留言隨著視頻的火爆又被反饋回中國。竹內亮,這位在南京生活了7年的日本人,發現自己突然火了:共青團中央官微轉發了《南京抗疫現場》;十多家日本電視臺相繼播放該視頻,觀看過的日本人達到幾千萬;很多日本朋友給他發來信息:「我在電視上看到你了,(看了視頻)我要加強防護意識。」3月7日,竹內亮在微信朋友圈裡寫了一句話:「媽媽,我上了央視新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