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挖來的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 不能種菜

2020-12-28 驕陽網

今天凌晨,嫦娥五號順利返回地球,最大的成果就是從月球上挖了2公斤土壤,這是國內首次、也是人類44年來再一次從月球採樣帶回珍貴的土壤。...

今天凌晨,嫦娥五號順利返回地球,最大的成果就是從月球上挖了2公斤土壤,這是國內首次、也是人類44年來再一次從月球採樣帶回珍貴的土壤。

說到土地這事,不少網友就關心起另外一個重大問題了——月球土壤能不能種菜?這個問題不僅是網友所說的中國人民的種族天賦,實際上也很有科研價值,未來人類一旦在月球上生活,種菜這個就是大事了。

在央視的新聞中,也有專家解釋了這個問題,稱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這個回答不意外,畢竟月球上要是有了有機成分,那就不是能不能種菜的問題,而是月球是否有生命的重大研究了。

從營養的角度來說,月球土壤不能種菜,[email protected],如果把土壤作為植物生長基質,那麼並不需要它自己的有機養分。

換句話說,如果執著於種菜,那月球土壤顯然也是可以的,沒有養分可以靠化肥等其他添加物,月球土壤只是提供了基質的作用。

不過科學家們顯然不會捨得用2公斤的土壤種菜,對國內來說其研究價值極高,這次開採的是月球最近10億年來的土壤,很年輕,而之前美國採集的土壤是30-40億年前的,相對古老一些,研究意義不同。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帶來土特產,有何特別的?
    #科學了不起#「嫦娥五號」帶來的土特產,有何特別的?最近嫦娥五號帶著希望與祝福,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終於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土特產月壤回來了。北京時間12月17號的01:59,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九天攬月,這一刻,中國航天實現了,相信有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要去月球上挖土?挖土該怎麼選址呢,今天琦君就來滿足你所有的好奇心。月球上挖土是如何選址的?嫦娥五號帶回來的珍貴月球土特產。
  • 得知「月壤不能種菜」,中國網友心態崩了嗎?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土壤回家後,「月壤不能種菜」,短短6個字讓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技能無計可施。網友「恨鐵不成鋼」地調侃:這麼大個球連菜都種不了,千年的奔月執念,終究是錯付了。因此月球的土壤能種點啥,自然也成了網友們關心的頭等大事。在@微博科普 17日發布的,一則關於「月球上的圖有啥用」的小調查中,比起其他科研類選項,想「種土豆」的網友人數最多,5萬人中有1.5萬人支持,佔比近30%。網友:無心科研,只想種菜。
  • 嫦娥五號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
    嫦娥五號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 央視新聞12月18日消息,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真的不能種菜!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特產」催熱概念股
    除在航空史上實現裡程碑式的進步外,帶回月球「土特產」的嫦娥五號也將進一步揭開太空奧秘。12月17日凌晨,出徵三周有餘的嫦娥五號「胖五」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採樣之旅。在最後一棒,嫦娥五號返回器通過「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兩次進入大氣層,成功穿越了大氣層,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 【胡律師說法】嫦娥五號從月球上挖回來的「土」歸誰?
    【胡律師說法】嫦娥五號從月球上挖回來的「土」歸誰?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完成月面自動採樣封裝,成功將月壤樣本「打包」。浩渺星空給予人類探索宇宙的無儘可能,「嫦娥」奔月,「天問」飛天,我們前進的腳本從未停止。
  • 月球土壤不能種菜?我們早就在月球上種過菜了
    202年11月24日,嫦娥家族的小五——嫦娥五號探測器帶著家人們的期盼,坐著火箭一飛沖天,到達月球後,有吭哧吭哧忙乎了好幾天,直到12月17日才回了家。這次小五表現還不錯,沒空手回來,還帶了4斤土特產。
  • 嫦娥五號回來了!不僅去月球挖了「土」,還帶回了「玉兔」
    嫦娥五號的月球之旅結束,還帶回了傳說中的「玉兔」!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時,卻被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搶了鏡」。不過也有說法說是只狐狸,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一隻見證歷史性時刻的小動物。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背面土壤,美國科學家急了:讓我看看
    創造歷史,嫦娥五號帶回月球背面土壤。中國登月艙於周四返回地球,帶走了40多年來第一批來自月球的巖石和碎片。嫦娥五號的四個模塊中的兩個模塊於12月1日降落在月球上,通過從地表上挖出樣品並在月球地殼中鑽入2米,收集了大約2千克的樣品。樣品被放置在一個密封的容器中,該容器由上升車運回返回模塊。此次成功的飛行任務是中國太空計劃的最新突破,其中包括對火星的機器人飛行以及永久軌道空間站的計劃。
  • 月球上的土壤有什麼魅力?值得「嫦娥五號」往返近80萬公裡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最近,「嫦娥五號」成為了熱門話題,除了它是我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之外,還有「嫦娥五號」的重要任務——去月球上挖土,要知道,雖然月球距離地球很近因為和前蘇聯的「機器挖土」不同,美國採取的是「人工挖土」,1969年-1972年,美國先後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其中成功了6次,一共帶回了超過700斤的月球土壤。這些珍貴的月球土壤,為人類了解月球,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數據支持。比方說通過研究美國和前蘇聯的月球土壤樣本,研究者們陸續發現月球土壤中的各類元素和礦物質含量,同時,也在月球的土壤中發現了氦-3。
  • 【熱點+真題】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球土特產
    月壤與地球土壤所含的微生物以及養分不同,月壤不含任何有機物養分,而且非常乾燥,無論是種菜還是種土豆都不行。但是,科學家發現,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氦-3,這是一種未來有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 3.2020年12月15日,珠海洪鶴大橋正式通車。
  • 嫦娥五號順利歸來,有何意義,你還記得中國一共探月幾次嗎?
    12月17日,嫦娥五號順利返回,還帶回了用探測器取的月球土壤。研究表明,月球土壤不含任何有機的養分,還很乾燥,所以是不能種菜的。不能種菜,那我們以後移民月球還有希望嗎? 人類為了尋求未來外太空發展,必須先得探測研究月球,因為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
  • 漲知識|嫦娥五號從月球挖回的「土」如何存儲、分配與研究?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2公斤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探測器「怎樣返回」比「怎麼挖」更有難度
    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後,科學家通過分析,可以對月球起源的多種假說進行更好的論證。」「怎樣回來」比「怎麼挖」更難「怎麼挖」也是讀者們重點關心的內容之一。經過十三天的飛行,嫦娥五號會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著陸,此後進行鑽月取樣本大約2公斤左右。
  • 剛剛,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讓探測器在月球上軟著陸,並挖一捧土其實並不算難,嫦娥系列也早已能夠做到。真正難的是完好地封裝月球土壤。當嫦娥五號探測器通過打鑽和機械臂採集月壤樣本之後,將送入上升器中,需要進行第一次封裝,防止樣本在離開月球的過程中出現損耗和遭到汙染。
  • 嫦娥五號取回月亮土壤,美國為何那麼緊張?是否擔心謊言被拆穿?
    中國採集月球土壤,美國自然感到緊張,因為我們這次採到的土壤跟美國之前所採取的土壤是不一樣的。嫦娥五號拍回的照片跟阿波羅六號拍攝的片也不一樣。美國到底在害怕什麼呢?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成功從月球採集過土壤返回,至今已經有45年沒有國家再涉足月球進行探索。那麼這次中國將採集什麼樣的月球土壤返回呢?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新樣本能告訴我們什麼?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海南省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發射升空,去月球「挖土」!(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返回地球。這將是44年之後,人類再一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
  • 1731克月球「土特產」使用指南來了丨思客問答
    有的網友不解,嫦娥五號去一趟月球不容易,為什麼一次不多取一點呢?其實,這已經不少了!嫦娥五號月球車主要通過機器臂來收集表層月壤,進行無人採樣時,所有操作都需要地面人員的遠程參與,因此過程相當複雜。另外,由於嫦娥5號的任務並不只有「挖土」,它還攜帶了大量儀器設備對月表環境和地質進行了勘查和數據分析。所以,能攜帶回近2公斤的月壤實屬不易。
  • 嫦娥五號:您的「快遞」到了,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二是中國此次帶回的土壤有利於分析月球可利用資源的儲量,尤其對探明氦-3確切總儲量有重要意義,為未來月球的開發進度有很大幫助。也有一種說法表明,阿波羅計劃將月壤帶回地球的時候封裝技術還有欠缺,讓月壤受到了地球大氣的影響,因此這些月球巖石樣本中幾乎不含任何水礦物質,無法明確證實月球上是否存在水。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據新華社報導,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