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軍一場伏擊戰:跟影視劇差別大,圖8老百姓送來慰問品

2020-12-23 解讀有趣的歷史

【戰前動員】1944年春夏之際,美國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的哈裡森·福爾曼突破重重阻攔來到革命聖地延安。福爾曼在延安和華北根據地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實地調查,他將所見所感寫成《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導》(又譯為《北行漫記》)一書。福爾曼在書中如此報導了陝甘寧邊區及艱苦卓絕、英勇抗日的八路軍真實情況。

【向伏擊點行軍】這是一組反映八路軍進行伏擊戰全過程的老照,從中可以看到八路軍的真實面貌、武器裝備情況、伏擊戰戰術特點等。最重要的是,八路軍的這場伏擊戰得到了民兵、老百姓的廣泛支持,最終獲得了一場大勝。

【民兵參戰】這張老照片中,民兵們扛著的是榆木大炮。榆木大炮製作起來比較簡單,把一節榆木的中間掏空放入一根炮管,有時會用用鐵絲將榆木箍緊,然後在榆木下端鑽上安裝導火索的孔。一個榆木大炮可能威力不大,但是幾十上百在一起使用,那將產生排山倒海的汽水,令敵人聞風喪膽。

【山坡上的伏擊點】伏擊戰是抗戰期間八路軍廣泛實行的戰術,比如平型關大捷就是一場伏擊戰。兵書《孫子·勢篇》記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北宋時期的《百戰奇法》也記載:「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

【莊稼地】伏擊戰一般分為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偵察到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先設下埋伏,待機殲敵;誘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設伏,然後用少數部隊誘敵上鉤,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後給予沉重打擊。伏擊戰要求指戰員準確把握敵情,參戰軍隊嚴格保密。

【指戰員們】值得注意的是,伏擊戰的對象以敵人小股兵力、後勤輜重部隊、敗退部隊等,講究以最快速度結束戰鬥,並在敵人增援部隊來到時,打掃完戰場。如果參戰兵力充裕,可以把伏擊戰變成一場「圍點打援」的戰役,以求取得最大的戰果。

【發起最後的衝鋒】伏擊戰到最後時刻,指戰員往往會一鼓作氣拿下,他會命令司號員吹起衝鋒號,這時參戰士兵全部發起衝鋒。敵人往往會被這樣的氣勢所嚇到。同時,伏擊戰往往都是居高臨下,這對敵人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老百姓慰問八路軍】這張老照片令人感動,參加伏擊戰的戰士回到駐地後,當地老百姓排隊送慰問品,軍民魚水情展現地淋漓盡致。福爾曼對八路軍的評價非常之高,他在日記中多次描述了老百姓對八路軍的擁護,比如參加民兵支持八路軍、給八路軍站崗放哨等。

【繳獲了大量戰利品】「220萬民兵是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抗日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八路軍武裝起來的人民。在我看來,關於人民內心怎麼看待八路軍的問題,民兵作出了最概括的回答,因為武裝起來的人民不可能會長期容忍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和一支強加的軍隊。這是舉世公理。」這是福爾曼對八路軍的評價,可見八路軍確實是一支人民部隊。

【展示戰利品】前面提到,八路軍參加伏擊戰時,民兵也參與其中。除了直接參戰外,埋設自制地雷也是民兵的重要工作之一。據參與民兵的回憶,「手上緊緊拽住拉線,可千萬不敢大意,一會手心就滲出汗來。隊伍過來了,老百姓,讓他們過去,偽軍來了,還是不拉,他們雖然是幫日本人害中國人,但還是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直到最後日本鬼子的隊伍過來了,我們才拉線。」

相關焦點

  • 從《亮劍3》的被下架,再看真實的八路軍老照片
    ,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這一年他三十六歲,在他的領導下,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有力保障了邊區的供應。8、1944年的延安,八路軍戰士們席地而坐,背後的牆上標語為:擁護四國宣言,加強民主國家的團結。
  • 鏡頭下真實的八路軍:全身掛滿手榴彈的戰士,圖9女八路英姿颯爽!
    照片中可以看出八路軍戰士所使用的手榴彈造型很經典,這也是八路軍最常使用的規格,且多為自身工廠所造,具有手感好,方便攜帶,威力大的特點,是抗戰殺敵,保家衛國的利器。 圖為蹲在地方正準備吃飯的八路軍戰士。八路軍戰士簡樸隨和,艱苦耐勞,在最簡陋的條件下也能堅定決心,抗爭殺敵。
  • 尚武 韓略村伏擊戰:「李雲龍」的成名之戰
    王近山1915年出生於著名的將軍縣湖北紅安,1930年參加紅軍,從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一直到師長。抗戰中歷任八路軍副團長、團長、副旅長、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歷任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兼第十二軍軍長和政委、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在二野中素以勇猛著稱。
  • 八路軍伏擊戰的典範,黃新廷設伏滑石片,殲滅日軍一個大隊
    1938年9月,日軍大本營為了消滅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發動了對晉察冀根據地的侵略。為了粉碎日軍的侵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立刻做出了部署。因為這次日軍的侵略重點在五臺地區,而它又恰好位於晉綏抗日根據地和晉察冀根據地之間,所以聶榮臻司令員決定聯合一二零師一起殲來犯之敵。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是1970年譯製的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我們先瀏覽一下當時報紙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解放日報》1970年12月3日刊發評論:「弱國打敗強國的頌歌——贊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敢於鬥爭,敢於勝利——阿爾巴尼亞故事片《伏擊戰》觀後」。
  • 歷史上八路軍竟這麼對待日軍俘虜,太震撼了!
    作者小林清,1939年作為日本侵華派遣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的一名士兵來到中國,1940年在膠東文登縣和八路軍作戰時負傷被俘。後來,他逐漸認清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1941年秋天,小林清主動申請加入了八路軍,成為一名「日本八路」。
  • 抗戰時八路軍軍裝顏色,影視劇可拍不全
    在1938年,八路軍的兵力擴充到了18萬人;1939年,八路軍兵力又擴充到了27萬人;1940年,八路軍兵力增加到了40萬人。一方面八路軍的兵力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日軍對八路軍軍事和經濟攻勢日趨頻繁,八路軍的軍裝如何解決就成了大問題。
  • 新河縣愛心門店新傑建材、新中源陶瓷等為一線執勤民警送來慰問品
    愛心 播 報2月9日10時愛心門店新傑建材.新中源陶瓷向疫情一線公安交警愛心捐助,送來方便麵20箱、麵包20箱、八寶粥11箱,經理武立寬說感謝一線交警,2月9日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為荊家莊執勤點送來八寶粥、奶茶等慰問品2月8日愛心企業速派租車公司,每天半夜11點前為執勤點送熱雞蛋和紅糖水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
    此戰「斃日軍150餘人,俘日軍1人,繳獲長短槍20餘支、輕重機槍2挺,擊毀汽車5輛、火車1列,破壞車站1個;我方傷亡100餘人」(見《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八路軍·表冊2》)。日軍後來寫下記錄此戰經過的《榆林站悲慘事件》一文(載於滿鐵社員會1941年4月出版《中國事變大陸建設手記》一書),這篇文章較好地還原了當年八路軍的精氣神: 「事件發生在昭和13年8月4日凌晨2時50分。
  • ...真實的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圖6正在編織草鞋的八路軍戰士!
    由於日偽軍隊對八路軍活動區域的嚴格封鎖,對抗日寇的物資往往無法及時送達,並且八路軍本身的物資就極度匱乏,這種情況下,八路軍戰士們只能靠自己,用土方法研製手榴彈和各種地雷,這種手榴彈在當時被稱為「邊區造」。 圖2:
  • 從一張泛黃老照片中,深入分析八路軍三三制戰術的巔峰之作!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八路軍的「三三制」戰術。然而,你見過在實戰中運用的三三制戰術嗎?恰巧,筆者從一位隨軍記者相冊中就發現這樣一張照片,完整記錄下了3個八路軍運用三三制戰術,將4個日軍打下山崖的全過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我軍戰將戰術高超,運動戰加伏擊戰打殘敵人
    1939 年9 月上旬,八路軍第358 旅旅長張宗遜,率部活動在冀中北嶽區一帶。一天,上級給張宗遜提供了一條重要情報,說日軍已經集結重兵,準備對以陳莊為中心的北嶽區進行大掃蕩。
  • 如何看待八路軍和國軍的抗戰?為什麼老百姓更願意和八路軍親近?
    在國共兩黨一同抗戰時期,有很多後人認為國民黨作出的犧牲和貢獻遠遠超過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關於這一問題,其實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在開戰前,國民黨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比從農村走出來的八路軍要強。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確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但是這不代表八路軍就毫無作為。八路軍在抗戰初期作戰條件非常艱苦,一直被拿來和國民黨比較誰的軍隊在戰場上的殺敵數量和犧牲數量,這對八路軍來說是不公平的,畢竟戰場環境是不一樣的。
  • 《雷霆戰將》因為和歷史相差太大而停播,那些火爆劇就好了嗎
    李雲龍當上獨立團團長後的第一仗,李家坡圍殲日軍山崎大隊,這一戰的原型是1940年10月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關家堖之戰,真實的關家堖之戰,八路軍投入了7個主力團,還有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炮火掩護(山炮就打了三百發),圍攻日軍岡崎謙受中佐指揮的岡謙支隊五百人,激戰兩晝夜,日軍援軍趕來,關家堖上岡謙支隊還有一百餘人的殘部,彭德懷只好飲恨下令撤退——這一戰被認為是彭德懷一生四大敗仗之一,而在《亮劍
  • 全面抗戰8年,八路軍繳獲機槍7499挺,這有多麼不容易?
    1937年9月的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作戰,共計繳獲了輕重機槍21挺,這是八路軍首次繳獲日式的機槍。 1937年10月12日,120師715團在十里舖戰鬥中繳獲輕重機槍8挺;1937年10月底,129師772團在七亙村戰鬥中繳獲輕機槍4挺;由此各師部隊中都開始列裝有日式的輕重機槍。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日軍後來寫下記錄此戰經過的《榆林站悲慘事件》一文(載於滿鐵社員會1941年4月出版《中國事變大陸建設手記》一書),這篇文章較好地還原了當年八路軍的精氣神:「事件發生在昭和13年8月4日凌晨2時50分。同蒲路榆林車站突然遭到八路軍正規軍約1000人的包圍。哨兵三部上等兵及野口一等兵發現敵情時,敵已聚集在車站房舍四周約50米處悄悄逼近。
  • 老照片:拿糖哄孩子「笑」的日軍,圖9被德軍俘虜的女紅軍
    鬼子收到八路軍送來的慰問品,裡面全是勸鬼子投降的宣傳單,把鬼子軍官氣壞了。日本鬼子畫的漫畫,內容真是想不到,原來他們眼中的八路軍是這樣。【拿糖哄孩子「笑」的日軍】這是一張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照片上寫道:「在歸化城,喜歡小孩的我軍士兵把牛奶糖分給她們。」然而,仔細看後,似有貓膩。照片中那位拿牛奶糖的日本兵,大嘴張張著,大牙呲呲著,鬍子炸炸著,眼睛眯眯著,一臉的淫笑。
  • 殲滅日軍視察團,繳獲天皇御賜山炮,《亮劍》原型之白莊伏擊戰!
    這就是劉昌毅將軍指揮的白莊伏擊戰!1942年開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都進入了巔峰時期,日本幾乎控制了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地區,全部在日軍控制之下。
  • 三十一、八路軍戰士們靠著老百姓的掩護,最終躲過了敵人的追擊
    而正是靠著老百姓的這一次次捨生忘死的掩護,我軍才能在殘酷的大掃蕩的環境下,堅持生存下來,並且發展壯大。必須要指出的是,當時掩護我軍的,除了貧僱農老百姓以外,也有相當部分思想先進的富農,甚至是地主、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