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 韓略村伏擊戰:「李雲龍」的成名之戰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抗戰影視《亮劍》一片中由李幼斌飾演的主角李雲龍

文 | 光亭

轉自觀察者網,微信ID:guanchacn

在抗戰影視第一劇《亮劍》中,李雲龍率部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還幹掉了一個日軍少將,讓楚雲飛佩服不已。這場戰鬥的原型就是韓略村伏擊戰,正是由李雲龍最主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將軍指揮,王近山也是經此一戰而聲名鵲起。不過圍繞這一戰,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和疑問。

一提起《亮劍》,人們最有興趣的就是李雲龍的原型是誰。其實在李雲龍身上融合了好幾位解放軍開國將領的故事,比如楊成武、皮定鈞、鍾偉等都有體現,當然最多的還是來源於外號「王瘋子」的王近山。王近山1915年出生於著名的將軍縣湖北紅安,1930年參加紅軍,從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一直到師長。抗戰中歷任八路軍副團長、團長、副旅長、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歷任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兼第十二軍軍長和政委、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在二野中素以勇猛著稱。在《亮劍》中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無疑是重頭戲,而歷史上這一戰的原型正是本文所要介紹的韓略村伏擊戰,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戰。

王近山(1915——1978)

此戰的參戰部隊是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16團,這支部隊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386旅769團1連、5連、10連、2營機槍連和騎兵連組成的129師東進縱隊,5月擴編為東進縱隊第1、2、3團,7月東進縱隊整編,1團和3團合編為新1團調歸386旅,這個新1團就是後來的16團。《亮劍》中,李雲龍一開始就是新1團的團長;而現實中,王近山在1942年5月任129師386旅旅長,後來又兼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是16團的頂頭上司。

1943年10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從第69、第62、第37師團中抽調了16個大隊,再加上偽軍,共計兩萬餘人,採取鐵壁合圍、鐵滾掃蕩、梳篦清掃的「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同時,國民黨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河防大軍計劃閃擊陝甘寧邊區,為此,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遵照劉伯承、鄧小平的指示,派386旅旅長兼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王近山率領16團,西渡黃河,馳援延安。

10月中旬,王近山率領16團從長子縣出發,18日跳出日軍的封鎖到達臨汾,22日來到了洪洞縣南、北卦地。這裡距離臨屯(臨汾至屯留)公路很近,日軍在公路上運輸相當頻繁,而且戒備非常鬆懈,所以王近山決定在韓略村打一次伏擊戰。韓略村是公路邊的一個大村子,北距洪洞約25公裡,西距臨汾約18公裡,地處臨屯公路進山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9年,日軍就在韓略村東側建起了炮樓,經常駐守著一個小隊的兵力,負責保護公路。王近山伏擊地點就選在距離炮樓不到500米的地方,因為在這個位置處公路正好在溝底,而且是只能通過一輛卡車的窄道,兩邊都是好幾米高的陡壁。這段窄道延伸約500米,非常適合伏擊。由於距離炮樓比較近,公路上來往的日軍自然會比較麻痺一點,但炮樓被村子的風口垣牆遮擋住,看不到伏擊地點。

韓略村戰鬥伏擊日軍處

然而,16團的幹部並不同意王近山的計劃,因為這次16團的任務是護送部分機關幹部及中央的部分幹部家屬趕赴延安,並將在16團的基礎上擴編成新的守備旅。出發前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明確指示:原則上集中行動,僅派出小部隊進行側翼掩護,沿途不求戰不戀戰,全速行軍趕路,如果遇到戰鬥,則力求速戰、速決、速離。所以,這樣主動求戰尋戰,是不符合任務精神的,打敗了那問題就嚴重了。但王近山作為最高指揮最後拍板:打!不過王近山也不敢怠慢主要任務,派16團政委常祥考率領第1營和3營2個連共5個連以及團直屬隊保護幹部隊和家屬先通過臨屯公路,代團長袁學凱帶1個排和當地民兵封鎖韓略村東側的炮樓,保障伏擊作戰的順利進行,自己則率領2營3個連和3營1個連共4個連來負責伏擊。可見王近山心中非常清楚輕重緩急。10月23日下午,參戰的團、營、連幹部,化裝到韓略村附近仔細偵察了地形,地方幹部也迅速動員群眾和民兵準備配合部隊作戰。

10月24日凌晨,王近山帶著4個連悄悄進入伏擊陣地。8時許,臨屯公路上塵土飛揚,顯然有日軍車隊出現了。8時20分,日軍3輛小汽車在前,10輛卡車在後,一輛接一輛進入了伏擊圈。王近山隨即發出攻擊信號,負責斷頭的3營9連集中火力猛烈射擊3輛小汽車,日軍司機被擊斃,小汽車翻倒在路邊,車上的軍官從翻倒的小車裡爬出來慌忙組織力量企圖突圍。同時,負責截尾的2營6連也已經用手榴彈和擲彈筒炸毀了最後兩輛卡車,堵住了日軍車隊的退路。這時兩側伏擊部隊一起開火,先是猛投手榴彈,然後又是步機槍火力齊射,但日軍在這樣的突然襲擊下仍然抵抗,甚至還有十幾人組織起來向八路軍的機槍陣地實施反擊。王近山意識到如果不能迅速解決戰鬥,一旦拖延時間附近日軍來援,戰鬥情況就會相當不利,因此立即下達死命令,要求部隊狠打猛衝,不惜一切代價迅速殲滅敵人。他自己也是老習慣,脫掉上衣,親自到一線指揮。在王近山身先士卒的帶領下,部隊向日軍發起了衝鋒,以白刃戰迅速結束戰鬥,並立即分成幾路往蘇堡方向轉移。韓略村東面炮樓的日軍小隊兵力單薄,在整個戰鬥中始終未敢出戰。

韓略村伏擊戰地圖(圖中所用日軍人數暫無定論,僅供參考)

此戰日軍車隊180餘人(一說120人)除了極少數人逃脫外,其餘全部被殲,13輛汽車全部被燒毀,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擲彈筒2具,步槍50餘支。而16團傷亡50餘人。

韓略村戰鬥雖然結束了,但是有關這場戰鬥的爭議和疑問卻一直不斷。不少資料中提到,被消滅的這批日軍戰地觀摩團,180人中大部分是軍官。那麼,第一個疑問就是王近山事先有沒有得到相關情報?

過去很多資料都稱,這一戰是王近山看到臨屯公路上日軍來往頻繁戒備鬆懈,臨時起意抓一把再走,純粹是順手牽羊的行為,只不過運氣實在太好,居然這麼隨手一網下去就撈到條大魚。

敵後戰場局部反攻指揮系統表(局部截圖),圖片來源:武月星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1931-1945)》,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頁。

但是現在又有新的資料認為王近山事先得到了情報,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16團到達洪洞縣後,洪洞縣武裝委員會主任孫名烈帶地方同志慰問部隊,提到韓略村村長王明秀前一天曾經報告,韓略村日軍炮樓的鬼子透露,他們的大太君後天要坐汽車經過這裡。這個情報引起了王近山的重視,於是決定在韓略村設伏消滅日軍大太君。但是疑點在於,如果是高級軍官的行動一般都是屬於機密情報,韓略村據點小隊級別的日軍怎麼可能知道?而且在伏擊打響後,明知道是高級軍官遭到伏擊,怎麼又未出來接應?

第二種說法是太嶽軍區司令部情報科長劉桂衡從臨汾城內獲得的情報,日軍軍官戰地參觀團將經臨屯公路進入太嶽地區進行戰地觀摩。而當時離臨屯公路最近的部隊就是正在趕往延安的16團了,於是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通過電臺命令王近山務必全殲這個日軍戰地觀摩團。這個說法的疑點是當時八路軍團級部隊一般是不配電臺的,而且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麼王近山的伏擊戰就不是自己臨機決斷,而是根據陳賡司令員的命令決定的。這樣一來16團幹部又怎麼會有所反對?另外,王近山率16團到達延安後受到毛主席接見,毛主席就表揚他:「早就聽說四方面軍有個王瘋子,敢打沒有命令的仗。」要是有陳賡命令的話,這個敢打沒有命令的仗又從何說起呢?

如果說沒有情報,完全是誤打誤撞地伏擊了日軍軍官觀摩團,那王近山的運氣也實在是太好了。

敵後戰場局部反攻示意圖(局部截圖),圖片來源:武月星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1931-1945)》,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頁。

爭議和疑問最大之處就在於韓略村伏擊的到底是怎樣一支日軍?

通常認為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組織觀摩「鐵滾掃蕩新戰法」的軍官團,但人數上有180人和120人兩種說法,從日軍3輛汽車和10輛卡車的規模上來看,180人的說法應該更合理些。

至於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軍官,那說法就更多了。最離譜的居然是有少將級軍官9人,大中少佐級軍官99人,甚至其中還有皇族成員。一次戰鬥擊斃9名少將,在抗戰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所以這種說法顯然不正確。

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擊斃服部直臣少將、6名聯隊長、10名少佐,其他則是「支那派遣步兵學校」兩個中隊的成員,全是中隊長以上軍官。不過這一說法也有很多疑問,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將,日軍中倒是有這樣一號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獨立步兵第2旅團旅團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在石家莊率部繳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韓略村伏擊中被擊斃,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還有資料稱他是21旅團旅團長,這也明顯不對,因為在日軍華北方面軍的序列裡根本沒有21旅團。21旅團屬於第5師團建制,1939年11月參加桂南作戰,在12月的崑崙關之戰中遭到重創;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調到南方軍參加了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莫爾茲比港的作戰,1943年時根本沒在中國戰場。6名聯隊長也有疑點,在日軍編制中,聯隊長一般都是大佐軍銜;如果大佐陣亡,通常都會追晉為少將,而日軍從未有過在一次戰鬥中追晉6名少將的記錄。

至於「支那派遣軍步兵學校」的說法也值得商榷,抗戰期間日本陸軍在中國大陸有過四所軍校,但都是在東北的關東軍所開辦的學校,屬於中國派遣軍的只有支那派遣軍步兵教育隊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後補者隊,都只是「教育隊」的編制而不是學校,相比之下,還是支那派遣軍步兵教育隊的可能性比較大。這個步兵教育隊主要是對基層軍官進行短期培訓,如果全是中隊長以上軍官的話,那麼恐怕至少要六七個師團的全部中隊長才能達到這個數量,因此可能性並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軍官,沒有護衛部隊,就更不可能了。從繳獲的武器來看,基本就是一個步兵小隊的編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個小隊的護衛隊,加上十幾輛車的司機,真正軍官也就在100人左右。

儘管對於這次戰鬥還存在很多疑問,但是擊斃大批日軍軍官卻還是個不爭的事實,確實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一戰後,惱羞成怒的岡村寧次聲稱就是犧牲掉兩個聯隊也要把這支八路軍消滅,於是從掃蕩部隊中抽調兵力前來圍剿,使其對太嶽根據地苦心策劃的大掃蕩因此流產。而16團則迅速離開洪洞,毫髮無損地按原定計劃趕往了陝甘寧邊區。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文創商店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

相關焦點

  • 李雲龍的原型不是王近山?「獨立團」原型是哪支部隊?現在哪裡?
    電視劇《亮劍》播出已經15年,網調表明,大多數觀眾認為「李雲龍」的原型是開國少將、有「王瘋子」之稱的戰將王近山。女星韓雪也蹭上「李雲龍」的熱度,默認是王近山的後人。八路軍總部命令李雲龍回撤,擔任護衛八路軍總部的任務。李雲龍私自帶領一營埋伏在白村附近,與日軍華北「戰地參觀團」遭遇,一番白刃戰後被李雲龍全殲。
  • 殲滅日軍視察團,繳獲天皇御賜山炮,《亮劍》原型之白莊伏擊戰!
    《亮劍》中李雲龍殲滅日軍戰場觀察團一戰,可以說是整部電視劇中最為經典,也最為大快人心的一戰。而此戰的原型之一就是開國中將王近山將軍殲滅日軍觀察團的韓略村伏擊戰,此戰中王近山殲滅日軍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一名聯隊長在內的120餘名軍官和60多名士兵,戰果極為輝煌。
  • 原版李雲龍——開國中將王近山的傳奇人生
    投身革命一年左右時,王近山因黃安之戰而享譽軍中,大家也開始叫他王瘋子。可以說,《亮劍》李雲龍的脾性,和王近山的如出一轍,兩人都是天生的打仗小能手,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在去的路上,王近山發現了韓略村附近有日軍卡車的活動蹤跡。經過一番勘探,他認為村子邊上的公路兩側很適合打伏擊,剛好可以掌握天時地利,打一場勝仗。
  • 《亮劍》遭遇戰實為陳賡一手導演
    火爆螢屏的電視劇《亮劍》展現了一次神奇的戰鬥:386旅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偶然發現日軍車隊,果斷決定打擊,當即殲滅日軍多名高級軍官。在386旅的戰史中,可以找到這段故事的真實背景——韓略村戰鬥。這場戰鬥的背後,還有一個謎團——這是偶然發生的「遭遇戰」嗎?其實,這是一場伏擊戰,八路軍386旅陳賡旅長巧妙運用情報一手導演的伏擊戰。
  • 比韓略村戰鬥更輝煌的白莊戰鬥,劉昌毅將軍把小鬼子羞辱透了
    1943年10月23日,著名戰將王近山率十六團在韓略村伏擊日軍觀戰團,擊斃少將旅團長服部直臣,隨著電視劇《亮劍》的播出,這場戰鬥已經家喻戶曉。
  •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是誰?
    相對於各種各樣的抗日神劇,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亮劍》、等一系列抗日好作品,慢慢回歸到了觀眾視野中,尤其《亮劍》被翻盤了n遍後,大眾更是認可了李幼斌版的《亮劍》,劇中李雲龍的形象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獨立團內賞罰分明,在戰場上一往無前的氣魄,令人折服,但是這個李雲龍在歷史中,真正的原形是誰?又有哪些驚天動地的故事?李雲龍原形名叫王近山。
  • 《亮劍》李雲龍遇到《雪豹》周衛國誰更勝一籌?
    李雲龍和周衛國分別是兩大抗日劇的經典角色,兩人都是一團之長,我們今天來對比一下兩位團長誰更勝一籌:1.學歷對比8個營之多,還不含縣大隊區小隊等民兵,而周衛國所在的虎頭山獨立團只有1000人多一點,所以這一點李雲龍勝;3.友軍協同作戰
  • 李雲龍天王老子都不怕,為何見到旅長如同綿羊一般溫順?不簡單
    在《亮劍》這部電視劇中曾有這麼一個橋段,李雲龍因為戰場抗命被貶為被服廠廠長後不久,獨立團因日軍特種兵的襲擊而遭到重創,於是八路軍副總指揮命令李雲龍前去接手獨立團。李雲龍聽到命令後滿腹牢騷,在那吹鬍子瞪眼一通抱怨,可當旅長出現的時候,立刻氣勢全無,變得如同綿羊一般溫順,乖乖接受了命令。李雲龍為何天王老子都不怕,卻唯獨怕旅長?
  • 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將軍的戎馬一生!為何被人稱為王瘋子?
    ,接受採訪的王女士說,在電視劇《亮劍》中,主角李雲龍指揮的蒼雲嶺之戰,一炮擊斃了坂田聯隊長,就是取材於1939年11月7號,八路軍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黃土嶺之戰。在淮海戰役的戰場上,王近山指揮中野六縱,他就愛打大仗、打硬仗,1946年九月的定陶戰役,大楊湖之戰,是劉鄧大軍出兵太行山後第一場惡仗。
  • 趙家峪之戰,山本一木到底哪裡沒做好,竟然讓李雲龍成功突圍?
    趙家峪之戰,算是《亮劍》的重頭戲,其乃是平安格勒戰役的導火索。山本的特種作戰部隊,趁著李雲龍新婚之夜,在叛徒朱子明的帶領下,摸進了趙家峪,並展開了偷襲。一戰下來獨立團警衛排戰士包括團部其他直屬部門人員共犧牲了八十餘人,政委趙剛負傷昏迷,趙家峪百姓被殺三百餘人,新婚妻子被日軍抓走,可謂李雲龍敗得最慘的一仗。但這事兒沒完,咱老李啥都吃,就是不吃虧。
  • 亮劍:李雲龍全殲山本特工隊,楚雲飛功不可沒,他幫了李雲龍三次
    李雲龍在楚雲飛第一次到八路軍參觀的時候,就給楚雲飛露了一手,為了讓楚雲飛見識到遊擊戰的威力和作用,他本來是想要率領獨立團打一次伏擊戰,打掉西關據點裡的三百日軍,結果沒想到來了個日軍華北戰地觀摩團。而戰地觀摩團之所以會出現在這樣靠前的位置,就是因為他們想要觀察山本特工隊的戰鬥動向,結果被李雲龍半路截胡,讓山本特工隊沒有了觀眾,悻悻然的山本決定策劃一次更成功的行動來彌補這次的過失,於是李雲龍就成了他的新目標。
  • 李家坡之戰難打:李雲龍的手榴彈不行,王雲山的榴彈炮能打贏嗎?
    李雲龍一生最值得回憶的兩次大戰,除了被戲稱為「平安格勒戰役」的殲滅山本一木特工隊之戰,那就是圍殲山崎大隊的李家坡之戰了——殲滅常乃超的暫七師是摟草打兔子,奇襲楚雲飛師部,結果是兩敗俱傷,至於在突圍戰中一炮幹掉坂田聯隊長,那是一種冒險,如果柱子第二炮打不中,李雲龍也就沒咒兒念了。
  • 尚武精神敢打敢拼~
    2017年「諸國之戰」(全甲界的奧運會)的賽場上首次出現了中國隊伍,身穿明代布面鐵甲,持中國特色武器關刀,虎賁騎士團受到了世界最強隊的俄羅斯隊和烏克蘭隊夾道歡迎。《亮劍》中李雲龍曾說:論兵器,中國人是他niang的XXX的祖宗。虎賁騎士團大貓引用了這句話,中國的冷兵器文化和武術兵法在世界上毫不誇張地說,是首屈一指的。
  • 1944年八路軍一場伏擊戰:跟影視劇差別大,圖8老百姓送來慰問品
    【向伏擊點行軍】這是一組反映八路軍進行伏擊戰全過程的老照,從中可以看到八路軍的真實面貌、武器裝備情況、伏擊戰戰術特點等。最重要的是,八路軍的這場伏擊戰得到了民兵、老百姓的廣泛支持,最終獲得了一場大勝。【民兵參戰】這張老照片中,民兵們扛著的是榆木大炮。
  • 李雲龍的團隊為什麼那麼牛?重溫《亮劍》終於找到了答案
    領導有能力帶好頭,才有更多人跟隨在抗戰的路上,李雲龍打了無數勝仗,別的將領打仗失敗後,換上李雲龍一定行,這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李家坡之戰。山崎大隊被八路軍團團包圍,佔領了李家坡,不僅地形上極為有利,武器彈藥特別充足,且部隊戰術素養較高,所以八路軍久攻不下。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我們先瀏覽一下當時報紙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解放日報》1970年12月3日刊發評論:「弱國打敗強國的頌歌——贊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 同時,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為了顯示不是佔領者而是解放者,也對當地人較為客氣,這也是我們在《戰鬥的早晨》裡看到阿爾巴尼亞的孩子,可以在德軍巡邏隊的眼皮底下,嬉戲玩耍,毫無恐懼之心。
  • 毫無獸性的家畜:中國的「尚武之風」怎麼失去的?
    對內,秦軍大破六國之兵;對外,蒙恬擊破匈奴數十萬。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銷天下之兵作十二銅人」,因為他深知時人的尚武之風。這算是統治者禁民間兵器的先河。然並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