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只有灰軍裝?抗戰時八路軍軍裝顏色,影視劇可拍不全

2020-12-27 熊熊評說

在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中,八路軍的形象是比較一致的,基本就是布軍帽和灰軍裝。如果有的電視劇中出現了身著黃綠色軍裝或土黃色軍裝的八路軍,那也不要奇怪,因為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當時八路軍的軍裝本就不單單限於是一種色調。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初定的編制人數為45000人。

當時國府對八路軍的供給原則是基本不發武器,彈藥少發或不發,而對於編制內的軍餉和服裝雖有拖欠,但起碼還是能發到手的(雖然服裝發不全),直到1941年後徹底停發了所有經費、被服及彈藥,反過來還對八路軍實施軍事和經濟封鎖。

以八路軍1937年度領到的被裝為例,計有:

草黃色單衣單褲6萬件、草黃軍帽4.5萬頂、草黃綁腿4.5萬雙、草黃襯衣褲4.5萬套;灰棉軍衣褲4.4萬套、灰步軍帽4.2萬頂、灰布綁腿4.2萬雙、白襯衣褲4.2萬套、棉大衣2.1萬件、棉背心1.35萬件、軍毯6.2萬床、乾糧袋3萬個、水壺3萬個,另有軍鞋等部分物資發代金9萬法幣自己採購。

從這些被服來看,在夏季佩戴草黃色軍帽和軍服,在冬季則是灰色軍帽和軍服,軍帽軍服樣式都是國軍標準服裝。也就是說八路軍從最開始抗戰時,其實軍裝就有兩種顏色的,即草黃色和灰色。

不過從發放的軍裝數量再比對八路軍編制的45000人兵力數來看,其實是缺不少物資的。如冬裝數量就不足以每人一套,乾糧袋、水壺等也不足以每人發一個。

八路軍在華北抗戰後,部隊規模逐步擴大,而從國府領到的軍裝是有限的,另外在作戰、訓練中還有大量消耗,新部隊的軍裝如何落實就得靠自己解決了。

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抗戰之初兵力為1700餘人,到1937年底,獨立團已經發展到了7000多人。為了給新戰士發齊軍裝,部隊在收復的靈丘、廣靈、渾源、淶源等縣收購棉花、布匹,由供給處組織當地裁縫,解決了新部隊的冬裝問題。

其他八路軍部隊的被裝在全面抗戰之初也大抵如此解決,如120師在1937年冬,由關向應政委親自出面,帶著供給部長、宣傳部長和軍需科長將山西臨縣商人的布匹全部買下,再動員當地裁縫縫製冬裝,解決了120師在1937年冬季的過冬問題。

這一時期處於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日軍主要控制核心城鎮和鐵路公路幹線,急於向中國內陸地區推進,其對於佔領區的控制和壓榨才剛剛開始。故而八路軍可以在城鎮買到布匹,並縫製軍裝裝備部隊,因此此時八路軍軍裝的質量還是較好的。

1938年日軍攻佔武漢後停止了向國統區的大規模進攻,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日軍除以一部主力與國軍主力對峙外,大批軍隊開入佔領區穩固其統治。日軍按照「以戰養戰」的政策,在佔領區大肆擴充偽軍、建立偽組織,極力壓榨控制區的人力、物力、財力。

同時日軍對八路軍展開大規模的「掃蕩」,以打擊八路軍的武裝力量,摧毀根據地的人力物力資源;另外日軍還對八路軍實施經濟封鎖,以斷絕八路軍生存的必要條件。

而八路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倒在華北民眾的支持下規模不斷擴大。

在1938年,八路軍的兵力擴充到了18萬人;1939年,八路軍兵力又擴充到了27萬人;1940年,八路軍兵力增加到了40萬人。

一方面八路軍的兵力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日軍對八路軍軍事和經濟攻勢日趨頻繁,八路軍的軍裝如何解決就成了大問題。

在比較艱難的情況下,八路軍無法統一全軍的服裝,只能由各戰略區自行規定所在區域的軍裝。

晉察冀軍區成立後,部隊規模迅速擴大,但是買到的布匹在製作軍裝過程中染色卻屢屢失敗。

這時阜平縣南街的老百姓聽聞是八路軍要做軍裝,於是獻出了祖傳的染色秘方:將春天收穫的槐花碾碎後,與染料攪拌調勻,這樣染出來的布匹不僅不容易掉色(相對來說而已,掉色後會成為灰白色),而且色調還比較純正。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當時還非常高興地說:

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梁;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身著黃綠色軍裝的子弟兵,將象徵著如魚得水,在華北的群山、叢林、青紗帳展開一場執幹戈以衛社稷的殊死鬥爭。

在當時,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的黃綠色軍裝是比較適合華北地區山地、平原作戰環境的,因此當1940年聶榮臻率南下支隊與129師部隊協同作戰時,八路軍總部及129師領導就對晉察冀八路軍的軍容印象深刻。

而八路軍總部及與總部長期在一起的129師部隊則主要是著灰色軍裝。

八路軍總部有個被服廠,1939年時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可日產單衣400套、冬裝200套;織布廠每月可織布200匹;染布廠每日可染布50到100匹。

由於原料並不是很充分,而且時常面臨日軍掃蕩的問題,因此總部的被服廠主要是供給總部及129師部隊。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就短暫地當過被服廠廠長,在他到獨立團任職的時候就帶了200套新軍裝。不過這僅僅是電視劇而已,按照八路軍當時的規章制度,200套新軍裝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提走的。

在當時,有新軍裝的八路軍外在形象顯然更好,而服裝破破爛爛的則往往被稱為是「土八路」,軍裝問題關乎士氣問題。

正規八路軍對於軍裝的整齊、統一是非常重視的,如山東軍區在被服裝具規定中就說道:

被服裝具是關係軍隊整齊化主要條件之一,軍隊外表之優良,服裝是有決定意義的。服裝整齊,軍隊就嚴整,服裝不整齊,軍隊精神就差。這說明我們要重視服裝的補充,儘量求得一致。它與作戰有很大關係,是識別敵我重要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求在服裝上儘量要統一起來,做到一個戰略的統一。

1944年,山東八路軍規定,軍裝顏色要統一,要求保護色。夏季草綠色,冬季土黃色或灰色,要看平原、山地分別。

由此來看,在山東八路軍的統一規定與認識中,軍裝有三種顏色,即草綠色、土黃色和灰色三類。而不同季節的軍服顏色不一樣,同樣要解決布匹的染色問題。

由於1941年後日軍和國民黨軍的雙重封鎖,八路軍不僅難以得到充足的布料,染色製作軍裝也是個難題。

比較普遍的灰軍裝基本是用草木灰染成的,具體辦法是將白布鋪好,用老百姓家燒火後的草木灰均勻鋪在布上,然後潑上水用腳踩踏,再用碾子進行碾壓,然後再將布匹上的雜質用水衝掉,再晾乾,這樣白布基本就成灰色的了。

而土黃色軍裝如何染色呢?

山東省金鄉縣的周愛蓮老人曾回憶,當時先從距村裡七八十裡之外的羊山上挖出紅土,將紅土灑在鋪開的白布上,潑上水後用碾子反覆碾壓。紅泥水滲到布裡後,也是衝掉雜質再晾乾,基本也就染好色了。

不過這樣土法上馬,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固然可以將白布染色,但是質量卻不能說很好,不僅染色不均勻,而且也容易褪色。

所以很多軍裝時間長了就斑斕不堪,色調不一,有的洗得多了就會偏白。

這一點電視劇《亮劍》中其實就體現出來了,片中八路軍戰士的軍裝色調不一,而李雲龍的軍裝更是有些「與眾不同」。

在不少抗戰劇中,八路軍都是衣甲鮮明,軍裝一塵不染,色調純正,這顯然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從這點上來說,電視劇《亮劍》連獨立團團長和政委的服裝都是兩個色調,倒是比較符合史實。因為在當時的八路軍軍中,因為褪色、縫補和各區域八路軍軍軍裝染色的程度不同,軍裝色調可謂是五花八門。

如上文中山東八路軍為什麼要強調服裝要儘量統一呢?恰恰就是因為不統一才會這麼強調,如果本來就是清一色的作戰服裝,也就沒有必要專門規定了。

1944年,山東東平的日偽軍100餘人化裝成八路軍偷襲我軍,這些日偽軍所穿的軍服都是清一色純正的灰布軍裝。當地的地方武裝哪裡見過這樣的八路軍,於是鬼子的馬腳很快就露了出來,等八路軍正規部隊趕到,這股日偽軍迅即被全殲,嶄新的灰布軍裝反倒被八路軍給繳獲了。

而八路軍在對日偽軍的作戰中,打了勝仗後也要收集其軍裝、大衣。

為什麼說敵後抗戰艱難呢?連敵人屍體上的衣服都要收集起來自己用,這仗能不艱難嗎?

當然了繳獲日軍軍裝後也不能隨便穿,全面抗戰初期115師師長林彪就是身著一件日式軍大衣被晉綏軍誤擊的。因此八路軍各部除了留一部分日偽軍軍裝以備化裝襲擊外,其餘的都要染色後自己用。至於軍大衣等往往還要上繳,以備統一支配。

因為八路軍在日佔區作戰,條件極為艱難,即便是軍服的開支都是很大的負擔,如山東八路軍在1943年的軍服被裝開支一度佔到了經費總開支的74%,因此八路軍極其強調節約服裝和以舊換新。

當時規定原則上發一件新的,就要回收一件舊的,收回的舊物要充分利用,如做鞋裡鞋底等。為了嚴格經費落實,被服預決算分每冬夏兩季,服裝統計表每年進行兩次,並建立臨時性點驗機制,以加強部隊對服裝愛護保管。

而具體到發放軍服時,也嚴格限制了數量,山東八路軍在抗戰後期每名戰士在被服裝具的標準是:

夏季每人軍衣2套、軍帽1頂、冬季每人棉軍裝1套、棉帽1頂、棉被1床、戰鬥部隊每10人1件大衣。襪子每人每年2雙、毛巾2條、布鞋6雙(山地7雙)、裹腿1付、米袋1條。

請注意,這時已經是抗戰形勢好轉,根據地渡過最艱難階段之後的情況,而在之前幾年則遠達不到這個標準。

1940年,晉察冀八路軍專門發文要求保存冬衣,以求將棉衣多穿一年。文章中提到:

在現階段的敵後抗戰,為了戰勝敵人,必須想盡各種辦法去克服已有的或可能到來的一切困難,特別是財政經濟上的困難。要想克服這些困難,主要就依靠於自力更生。在這個原則下,節約運動和生產運動,就跟拿槍桿去打敵人有著同樣重大的意義!

1943年初,八路軍的艱難狀況依舊沒能得到改觀。

晉察冀八路軍則規定:今年老戰士與幹部只發一套夏衣,新戰士發兩套。各部隊首長和供給機關幹部要檢查幹部戰士現有的軍裝情況,如有2到3套單衣者,即不領或只領一件上衣或一條褲補助。

也就是說在軍裝的供應上,此時已經到了極端困難的時期,幹部戰士們能有完好的軍裝穿就不錯了。

為了減輕對根據地的負擔,八路軍一方面節約布匹,另一方面也好找縫補舊軍裝。

註:此圖拍攝於解放戰爭後期,從左至右依次為趙壽山、張宗遜、彭德懷、甘泗淇,四位首長軍裝顏色仍各不相同

當時八路軍總部的彭總都是身著縫補衣服,而各級幹部帶頭節約,首長們穿掉色、縫補衣服者為普遍現象,有限的新軍裝儘可能優先供給新戰士。

就是在這種艱難情況下,八路軍堅持到了抗戰的勝利,期間種種艱辛,實在難以為今天的人們所想像。甚至在抗戰勝利後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軍裝都是不統一的,各種顏色的都有。

直到1948年12月,才對全軍的軍服式樣、顏色、尺寸做出了統一規定,並在隨後的1949年逐步換裝,至此人民軍隊在軍服顏色、樣式上才歸於統一。

相關焦點

  • 抗戰時,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有的中國軍隊穿著黃色的軍裝,有的穿著藍色的軍裝,還有的穿著灰色的軍裝,讓人們傻傻分不清。那麼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首先,我們來說說黃軍裝。黃軍裝分為好幾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綠色,這種顏色一般代表中央軍。中央軍軍服起源於黃埔軍校,當時是以蘇俄「弗倫奇式」軍服為藍本設計的中山裝式軍服,早期有灰黃兩種顏色。
  • 抗戰年代,八路軍人手一套軍服可太難了
    原創 番茄汁 國家人文歷史本 文 約 6130 字閱 讀 需 要 16 min近日,一部抗戰新劇,因過分的「偶像劇套路」遭遇廣泛批評,如今已經下架。當年的八路軍,可沒有劇中那樣筆挺帥氣的軍裝。
  • 「八路」軍服都是灰藍色?錯!老八路通過顏色就能辨別部隊!
    在真實的歷史中,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土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並以土黃、黃綠色居多。「土八路」的叫法,從顏色來說也是「名副其實」。 二、八路軍服顏色的變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 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兩個口袋。
  • 不全是合領軍裝!再論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服
    那麼是否意味著全部都是合領軍裝呢?從另外一些照片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從很多照片中可以看出,抗戰勝利之後的國民黨軍隊,首先是把德式軍裝的軟帽換成了美式大簷帽,軍裝仍維持原有樣式。婚禮合影照片上本身的注釋說得已經很清楚,時間為1947年9月4日,地點是長春,而並非敗退到臺灣後,1957年換裝新軍裝之後的照片。
  • 這款讓每個人都能穿上軍裝的軟體火了,你不試一試?
    到了抗戰時期,紅軍主力部隊和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按理說,應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給國民革命軍制式服裝。不過,當時除中央軍外,國民黨雜牌部隊的被服補給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了。
  • 這是我的軍裝照」,你拍了嗎?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小編的朋友圈被一大波軍裝照刷屏了。
  • 紅軍軍服為何是灰藍色?陳毅「詩意」概括
    後來的諸多影視作品及歷史資料中,軍服的顏色也一變再變。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在抗日戰爭時期身上穿的衣服總是黑黢黢、油得發亮,可實際上沿用的還是深灰色調。  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這批軍裝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以表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毛澤東曾指出:「紅軍軍裝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對軍裝的顏色作了很藝術化的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還有遼闊的大地。」  在工人不分晝夜的努力下,幾天後,4000套嶄新的軍裝發到了全軍。
  • 兩男子在南京抗戰遺址穿日本軍裝拍照被拘
    春節長假剛過,有網友便在新浪微博上曝光,有兩名男子穿著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日碉堡前擺造型拍照。
  • 軍裝胸前那塊「花花綠綠」的板子到底是啥?中美差別原來這麼大
    一些軍人屢屢創下戰功,所以得到了很多次的獎賞,很快,那些勳章就掛不下了,英軍就只保留勳帶,然後把勳帶疊成小小的正方形,放在軍服上面,你可以認真研究一下英國軍官的軍服,一部分人軍服上有部分東西密密麻麻的,還什麼顏色都有,那些就是被做出小方塊的勳帶。
  • 不愛紅妝愛武裝 各國女兵軍裝性感指數大比拼!
    廢話不多說,易叔這就為您呈上一場精彩的多國美女秀,啊,不對,是女兵軍裝秀……她們英姿颯爽、她們是冷麵嬌娃、鏗鏘玫瑰,在軍裝和武器的襯託下,軍裝女神們更有一番別樣的美!那麼問題來了...▼各國女兵,你最喜歡誰的軍裝呢?
  • 《雷霆戰將》有多雷:八路軍住別墅
    憤怒殺氣、堅定不移,全靠瞪眼,毫無氣場,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八路軍的一團之長。對此引發的各種爭議,《雷霆戰將》劇方在接受北京青年報的採訪時也作出過回應。對於「偶像劇演員演抗戰劇」的爭議,劇方稱,該劇創作緊緊圍繞抗戰史料和歷史照片,有資料為證,當年參加抗戰,保家衛國的戰士也就20多歲,很多軍事指揮員也很年輕,「先入為主地認為年輕演員演不好,這是對年輕演員的偏見,也是對真實歷史的選擇性漠視。」
  • 「八路軍」住別墅抹髮膠 電視劇《雷霆戰將》遭批
    此外,劇中八路軍女護士穿著裁剪合身的裙子、踩著粗跟的皮鞋也讓部分觀眾無法接受。至於劇中軍裝嶄新整潔,被吐槽不符合戰爭環境,該劇主創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此類題材並非要全程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才是戰爭既視感。「戰爭劇裡也不是時時刻刻在打仗,打仗時軍服烏黑凌亂,休戰時乾淨整潔,有何不可?《雷霆戰將》正是呈現了戰時軍人的這兩種狀態,同樣也展現中國軍人生活化、軍容齊整的精神面貌。」
  • 侵華日軍的軍裝是什麼樣的?軍服、軍帽,別再混淆分不清了
    抗戰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歷經14年,在此期間日本一共經歷過兩次軍裝迭代,也就是說抗戰中的日本陸軍換過三套軍裝,分別是是昭五式軍裝、九八式軍裝、三式軍裝。
  • 惡魔的優雅:二戰德國軍裝是史上最帥的軍裝
    眾所周知阿希在成為地球惡魔前,門門成績紅燈掛科,只有繪畫為優,雖落選維也納藝術學院,但這並不影響他堅信自己是有朝一日影響世界的人物的信念。是的,他影響了,以他獨特瘋狂的方式。有人踐之仇之,有人崇之服之,而拋開所有偏見和灼知,讓我們用理性和客觀來看看這位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希特勒,給世界留下的除戰爭與痛苦以外的產物——點讚至今的德國軍服如是之一。
  • 我國各種軍裝你知道多少種?
    軍裝指軍隊的制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軍裝發生過多次變換,今天就來說說我國各種軍裝,看看你知道多種?第一代軍裝:中山裝八角帽,我軍建軍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當時這支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只是加系紅領巾予以區別;湘贛邊區的秋收起義部隊多著工農服裝,佩戴紅布袖章。
  • 八佰中的服化道:國軍道具符合歷史,日軍的軍裝錯了,飛機是敗筆
    可噴火君畢竟不是專業影評人,寫不出那不多深刻的內涵,所以先不討論劇情和內核了,只能從老本行道具考據上來說道說道。影片裡面中國軍隊方面道具錯誤的方面應該就只有那挺民24重機槍上的金屬彈鏈了,歷史上抗戰中中國軍隊一直使用的是廉價耐用的帆布彈鏈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是幹啥的?老兵告訴你答案
    對戰場上遺漏的武器進行清理,足以看出我國取得戰爭勝利是多麼不容易。 在抗戰期間,有多支部隊一起與日軍對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八路軍,八路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抗戰的勝利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 《新亮劍》軍服那些事:日軍軍裝穿越,女兵們護士裝緊身時髦
    劇中的女護士們穿著緊身的護士裙裝,穿上尼龍絲襪,眨眼一眼還以為是80年代,這種裝扮是在戰場上穿梭的護士應該穿的嗎,絲襪雖然好看,但行動起來卻一場麻煩,在戰場救護上護士需要奔跑,給傷員包紮傷口,穿這樣一件平日裡走路都不方便的裙裝,還指望著在戰場上飛奔?這樣的著裝對於行軍而言簡直是災難,都以為我軍是美軍呢,行軍靠吉普車?而且這種長裙收腰式的大衣在抗戰中我軍女兵就沒有裝備。
  • 裙子毀了《亮劍3》,但抗戰時確有女兵穿裙子!一代代裙裝美翻了
    可算徹底涼了!難道八路軍打鬼子,女戰士們就穿成這樣?看真實的八路軍女護士們!1942年7月,在蘇聯遠東軍的支持下,撤至蘇聯境內的東北抗聯餘部整編為一個教導旅,並納入蘇軍編制,全旅官兵按照規定穿上了蘇軍配發的蘇式軍服,其中女軍人戴無沿帽,穿筒裙,配長統靴。
  • 抗戰中的日本陸軍軍服到底什麼樣子?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閒來無事看了幾部關於抗戰的老電影,發現老電影中日軍軍裝的考究竟然比現今絕大多數的抗戰題材影視劇裡都要好的多,有感而發寫一篇關於抗戰中日軍軍裝的文章,給票友做一個簡單的小教程,以後就知道哪些是神劇,哪些是花了心思的好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