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黃色」的「土八路」
電視劇裡的八路軍軍服都是一水的灰藍色,整齊劃一,相當醒目,可是……這只是「藝術」效果。
在真實的歷史中,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土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並以土黃、黃綠色居多。「土八路」的叫法,從顏色來說也是「名副其實」。
這幅創作於1943年的八路軍宣傳畫中,八路軍穿著的軍裝就是黃綠色的。
在美軍為在華作戰的飛行員提供的識別圖片,八路軍軍服的顏色就是黃綠色。
在《中國百年軍服》裡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就是黃綠色的。左邊是夏常服,右邊是冬棉服。
二、八路軍服顏色的變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
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兩個口袋。
抗戰初期,剛改編時的八路軍軍服顏色跟中央紅軍時期的草木灰色差不多。而國民黨提供給八路軍的多是德國灰色的軍服。
後來國民黨封鎖根據地,停止軍需補給,解放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軍服的染色都是土法生產,有的從草木灰、橡殼、菸灰中提取灰色染劑,有的從黃柏根、黃芹、槐子中提取黃色染料,有的從楊樹皮提煉青綠色染料。
用草木灰來煮出青灰色,沒有草木灰就用槐花和青草來煮出黃綠色。八路軍紀念館展出的軍裝就應該是用槐花煮出來的。
而新四軍活動地點多為南方,經濟和物產條件較好,所以軍服多是藍灰色;
因此,八路軍抗戰前期灰色居多,後期多改為土黃色。如八路軍第一二○師抗戰前期的軍服為灰色,1940年後,由於在敵佔區買不到硫化青染料,但能從槐樹籽等植物中提取出黃色染料,從那時起軍服改為黃色。
1941年夏天,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還專門以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的名義向所屬部隊下達了收集槐子的命令。
1938年,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劉伯承師長(右)和鄧小平政委合影。兩個首長的軍服顏色就有明顯的差異。
三、哪個地區的八路,一眼就認出來
各個解放區的八路軍軍裝顏色不盡相同,色差明顯:一般來說,
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
陝甘寧邊區部隊分灰、藍兩種;
晉察冀軍區部隊為土黃色;
山東軍區夏服為草綠色和土黃色。
有經驗的老八路,光從衣著顏色上,能分辨出八路軍是哪個根據地所屬的部隊。
在影視作品中,八路的軍服剪裁得體,英姿颯爽,甚是養眼,可是歷史中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軍裝多是夏裝寬鬆肥大、冬裝厚重臃腫,因為軍服都是均碼 — 「二尺五」
軍上衣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
經常看到一些照片上八路軍小戰士、女戰士穿著又長又大的軍裝,像短大衣似的,就是這種原因。當然,條件好時,也專為小戰士、女戰士作了短小的軍裝。
八路軍小戰士穿著肥大的「二尺五」。
四、八路人窮志不窮
之所以八路軍的軍服色彩多種多樣,一言以蔽之,窮!
當年有個比方,說「中央軍是正室夫人養的,東北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當時,我黨的縣、區的地方武裝標準的幹部形象,就只是戴上個八路軍帽,服裝隨意。而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的獎勵也只是2頂軍帽。
因為一線的作戰部隊,也很窮。很多連隊只有一兩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崗才能穿,有些部隊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崗位,潛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裡取暖。
我黨將領覺得,與其讓部隊凍得都擠在炕上發抖,不如開展大練兵,這樣既禦寒又提高了戰鬥素質。軍服寄養可以從鬼子和偽軍身上搶。
在八路的抗日戰鬥中,鬼子、偽軍、漢奸統統扒光,冬天時,毛衣最喜歡,有時候連個褲頭也不剩。
1944年時,山東東平的日軍偷襲八路,日偽軍清一色的八路灰軍裝,裝具齊全。這種富得流油的裝扮一下子都露出了馬腳,讓我八路軍好好教訓了一把。
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及其艱苦的環境下,深入敵後,堅持抗日,在敵後開闢處廣闊的根據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成功牽制日本兵力,將敵人壓縮在的交通運輸線附近,確保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
1945年,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向前來採訪的新聞記者公布了八路軍戰果:作戰次數99847次,斃傷日軍401648人、偽軍312282人,合計713930人。俘虜日軍5096人、偽軍402112人,合計407208人。八路軍犧牲40萬人,
我們永世不忘,八路軍、新四軍的勇士們!他們是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