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服是軍隊的識別標誌之一,也是國威、軍威和軍人儀表的象徵。二戰期間的蘇聯軍服自成一格,它不強調款式上的裝飾性,而以厚重和嚴肅為主要特徵,這與蘇聯地域遼闊、冬季漫長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也與其落後的輕紡工業有很大關係。蘇式軍服雖無特別之處,但自成體系,並且十分實用,穿在俄羅斯人健壯的身軀上,有一種特別的英武之氣。正是這些穿著樸素軍服的蘇聯紅軍,歷經了長達四年的艱苦戰鬥,粉碎了納粹德國的進攻,最終贏得衛國戰爭的勝利,並且出兵東北,給日本法西斯以沉重打擊,對二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同時也奠定了蘇聯戰後世界大國的地位。本文以蘇德戰爭為分水嶺,對戰爭爆發前、戰爭初期及戰爭中後期蘇聯紅軍的部分典型軍服及服飾作一介紹。
1920年代蘇聯紅軍戰士的合影。他們分別穿著去掉沙俄標記的舊式陸、海軍軍服和工人、農民、學生的服裝
蘇德戰爭前(1917~1940年)
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紅軍軍服歷經若干次變革。
直到1920年代末,落後的蘇聯工業仍迫使蘇聯紅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軍隊遺留的軍用物資來裝備部隊,不同的僅僅是取下了沙俄的軍徽和軍銜標記。這些軍服的式樣自1910年以來就沒有改變過。
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於1917年12月頒布法令,規定:「……軍銜制是剝削階級軍隊的產物,因而必須予以廢除……工農紅軍的指揮員和戰士按職務區分上下級關係……」從1918年1月起,紅軍各級軍官改稱「指揮員」,列兵則稱為「紅軍戰士」。同年7月,紅軍指戰員開始統一佩戴制式的「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這些第一代「軍人識別標誌」十分簡陋,只是按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上的小塊呢料的不同顏色來區分兵種。肩章被視為「官老爺的派頭」和帝國主義專制統治的象徵而被取消,領章也只是少量佩戴。1919年1月,紅軍開始使用「職務等級識別符號」,以佩戴於軍服左袖的紅色三角形、方形、菱形符號來表示其職務等級,同時在軍大衣上啟用菱形領章。
在反對外國武裝幹涉的鬥爭勝利後,軍服改革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這也是與新政權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同步開展的。1922 年1月,蘇聯紅軍開始發放統一的新式軍服,改用新式的職務袖章,並重新修訂了軍人等級。1925年3月,以職務等級識別領章代替了職務袖章,新領章底板和軍服鑲邊均按不同的兵種類別採用相應的顏色,領章上除職務等級外,同時綴有兵種勤務符號。這種軍服樣式一直沿用到1935年。
1935年9月22日,為進一步加強部隊建設,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蘇聯人民委員會發布命令,決定在紅軍中建立軍銜制度。同年12月,開始使用新的軍銜領章、袖章等軍銜識別標誌。軍銜領章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中級以上指揮員的領章鑲金邊,其他人員領章鑲紅邊或黑邊,同時綴有軍兵種勤務符號。指揮員在軍服、軍大衣袖口處佩戴由金紅相間、尖角向下的「V」字形角線組成的軍銜袖章,政工人員袖章則為繡有金黃色鐮刀和錘子圖案的紅底黃邊五角星組成,海軍則用數量、寬窄不同的金黃色橫條紋、角線和五角星袖章來標示軍銜。
1941年之前蘇聯的軍銜制度又經歷了若干次變化。如1940年5月,陸、海、空三軍高級指揮員實行將官軍銜,包括新式領章和袖章在內的新式將官軍銜標誌開始採用。同年11月,又在初級指揮員、戰士中實行新的軍銜等級。但直到 1941年之前,紅軍的軍服種類和樣式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已經形成常服、軍便服、野戰服和專業工作服等若干粗略分類。
不過,軍銜制度的反覆變化也在部隊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雙重領導,使得對部隊的指揮不能協調一致,加上193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規模「清洗」,使紅軍損失了大批久經考驗的老布爾什維克將領和指揮員,軍隊中人人自危,部隊的管理和士氣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在1939~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已經初露端倪,並且給蘇德戰爭初期的紅軍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1936年,蘇聯紅軍排級指揮員(左)和戰士的合影
1940年初蘇芬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步兵的冬季軍服。蘇德戰爭爆發之初部分部隊中仍有這樣的軍服在使用
蘇德戰爭初期(1941~1942年)
1941年6月22日,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了。面對180餘萬洶洶而來的法西斯德國及僕從國軍隊,準備不足的蘇聯紅軍陷入了被動,不得不在一片混亂中節節後退,空軍和裝甲部隊損失尤其慘重。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正是依靠步兵和炮兵部隊不計代價的頑強阻擊,才最終將敵人的攻勢遏制在莫斯科城下。
戰爭初期,紅軍步兵主要裝備1935型軍服。士官、士兵的夏裝上衣為小翻領、束袖、套頭式短軍便服,顏色為棕綠色,有兩個胸袋,下擺無口袋(我軍在 1950年後也曾短期裝備過類似的套頭式軍服);下身著馬褲(也有稱其為燈籠褲的),膝蓋處經過特別加強,材質都是卡其布(卡其是Khaki的音譯,指黃棕色的染料,後指染成類似顏色的一種緊密的棉布料,這種布料當時被廣泛用於軍服製造),顏色從黃棕色到深棕褐色,這些成為二戰中蘇聯軍裝的主色調;腳穿黑色長筒靴,或穿低腰皮鞋同時打綁腿。冬裝為灰色粗呢大衣,但在1941年的冬天,由於後勤供應的混亂,很多紅軍戰士還穿著黃褐色卡其布大衣,這些大衣後端有開叉,以方便活動。從1939年開始,除綽號為「基洛夫」的軟質大簷帽外,蘇軍還以卡其布或呢制的船形帽作為軍便帽,士兵的船形帽為卡其色。直到1942年夏天,船形帽才基本上取代了大簷帽的地位。普通步兵腰間扎有可加掛肩帶的皮製武裝帶;腰間或腰後掛有皮製槍彈盒、帆布制的手榴彈袋,以及水壺、刺刀、工兵鍬等物;身上挎有盛裝個人物品的雜物袋、乾糧袋;背上背有皮製或帆布制的背包,內裝軍毯等物,鋼盔系在背包上,有些背包還配有摺疊起來的防水帆布,在宿營時充當帳篷或床墊,在沒有背包的情況下,一般會把毯子捲成長條狀斜背在肩上。
軍官的制服要比士兵的精細一些。和歐洲一些國家一樣,蘇聯軍官的軍服可以按統一款式自行找裁縫縫製,所以同一級別的軍官軍服可能面料和工藝並不相同。特別是戰前生產的呢料質量較好,而在戰爭期間則一直是稀缺的貨物,價格相當高。有的紅軍軍官甚至會請在後方的親屬代為製作軍服,並郵寄回前方。軍官軍服上衣採用法國式樣,故稱為「法蘭西式上衣」,特點是小翻領、單排5 枚紐扣,有4個口袋,胸袋上有翻蓋,有的左胸袋上方留有佩戴勳、獎章而預留的扣子或若干小孔(部隊發放的軍服一般沒有),右胸袋上方一般佩戴戰傷標記,袖子上有軍銜袖標,袖口和下擺有鑲邊,顏色為棕綠色;頭戴大簷帽,帽瓦前方翹起一定角度,並有鑲邊,帽簷為塑料制,有皮製飾帶;下身著深藍色馬褲,褲腿側面有鑲邊。將官則是類似哥薩克褲式的紅色飾條,腳上穿長筒皮靴或馬靴。軍官也有穿帶束袖的套頭式上衣和戴船形帽的,顏色都是棕綠色,領口和袖口有鑲邊。值得一提的是,衛國戰爭之初,著名的「布瓊尼帽」仍在紅軍官兵中使用,它因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騎兵英雄布瓊尼元帥而得名,是紅軍最有特色的軍帽之一。「布瓊尼帽」在1936年進行過改進,但主要特徵仍與以前的相同:以粗呢或棉布製成,有一個尖頂,兩側護耳可以放下禦寒,並通過兩個紐扣在下巴處固定,前額有一個呢子或布製成的較大的五角星,以其顏色來區分佩戴者的兵種,其上還有一枚帶有鐮刀和錘的金屬「紅星」小帽徽。嚴寒地區的紅軍官兵還普遍使用一種光面羊皮短大衣,機械化部隊中也有配發。這種大衣有軍需工廠生產和民間自製兩種,在領口和袖口處有翻毛,下擺設有兩個很大的口袋,後期的可以佩戴肩章。1941年的冬天,正是那些穿著羊皮大衣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蘇軍預備隊,在莫斯科戰役勝負的天平上投下了最具分量的砝碼。
1940年,將官大簷帽上開始用圓形帽徽代替「紅星」帽徽,並有金屬絲編織成的金黃色飾帶,冬季軍帽則改成了灰色羊羔皮製的哥薩克式高筒皮帽。同年,將官開始採用新式白色夏季常服,冬季新式大衣則是大翻領、雙排12枚紐扣式樣,袖子上同樣帶有由金線和紅線繡成的角線和五角星組成的軍銜袖章。一種新式的帶護耳的冬帽也同時配發部隊,樣式即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三塊瓦」,軍官帽內襯灰色帶毛羊皮,士兵帽則是兔毛或人造毛內襯。除了材料上的變化外,這種冬帽樣式一直沿用至今。
1941年衛國戰爭開始到1943年初,紅軍軍服的軍銜和軍兵種區別主要通過領章體現。如步兵兵種色為紅色,領章紅底黑邊,上面有帶琺瑯面的金屬制軍銜符號,按其形狀及數量區別佩戴者的軍銜等級,並綴有兩支步槍交叉形式的步兵兵種標識;炮兵的兵種色為黑色,領章為黑底紅邊(炮兵「布瓊尼帽」上的呢制大五角星也為黑色),兵種標識為交叉的兩門舊式大炮。由於原先的識別標誌上大量採用了醒目的紅色、金黃色,同時金屬符號容易反光,不利於隱蔽和保密,所以在1942年初,前線野戰部隊不論是何兵種,統一改用「保護色軍銜領章」,即從大將到列兵的領章都改為橄欖綠色,釘綴深綠色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同時取消了領章上的兵種符號和指揮員、政工人員的袖章。
蘇聯紅軍中有一個特殊的分支,那就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指揮的內務部隊,主要包括負責保衛邊境安全的邊防軍和警衛部隊。他們和其他部隊使用相同的武器,接受同樣的訓練,也穿著樣式相同的軍服,區別主要體現在軍帽上。邊防軍大簷帽帽瓦為代表其兵種的綠色,帽牆為藍色;警衛部隊帽瓦為淺藍色,帽牆為黑色或暗紅色。其軍銜標誌則與步兵相同。邊防軍及其餘內務部隊在戰爭初期和普通部隊一樣投入了抵抗德軍的戰鬥,後期主要從事鞏固新解放區、消滅殘餘敵人和維護交通線等工作。1943年,蘇聯成立了國防人民委員部「鋤奸反特」總局,由史達林直接領導,專門從事反特、反諜和鎮壓反革命的工作,相當一部分原內務部隊官兵都歸屬其領導,直至1945年該機構撤銷。
開戰之初,蘇聯紅軍擁有約2.8萬輛坦克和裝甲車,但到1941底,只剩下不到1/10的數量。之後新生產的坦克和新的坦克手源源不斷補充到部隊,特別是 T34/85型坦克的出現,使紅軍保持了強大的裝甲力量,並在莫斯科會戰及隨後一系列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最終打敗德軍的決定性力量。開戰之初,蘇軍坦克兵的冬服還是一戰時的老款式,皮製坦克帽是以一戰德國飛行員的飛行帽為基礎改進的,帶有可分離的風鏡,皮製上衣則是由沙俄軍隊裝備的法式皮風衣發展而來的,為翻領式、雙排紐扣,領尖處有軍大衣式的黑底紅邊領章,並有黃色坦克圖案的軍兵種標誌,扎有武裝帶,其上佩帶手槍;下身為直統褲、長筒皮靴,褲腳扎在靴內,目的是防止坦克底板上堆積的熾熱彈殼燙傷腿部。1942年前後,上衣和坦克帽逐漸改為帆布製作。坦克帽有黑色和灰色兩種顏色,冬帽內襯羊毛。坦克手的連體式工作服也是帆布制的,套在軍服的外面,有灰色和卡其色兩種,衣服上沒有任何標識。這種工作服的舒適性較差,在炎熱的夏季,坦克手們只能在工作服裡面穿一條短褲。
紅軍航空兵在開戰之初的突然襲擊中同樣損失慘重,大部分邊境機場的飛機在起飛前就被擊毀了,而倖存的老式飛機在空戰中也不是德國新式戰機的對手。但空軍的恢復和裝甲兵一樣迅速,到1942年初,德軍就發現蘇聯的天空對他們已經充滿了威脅。早期航空兵並不是紅軍中一個單獨的軍種,採用與陸軍相同的軍銜和識別標誌。1935型軍服中有專為航空兵設計的一套包括大衣、飛行服、長褲及船形帽、大簷帽和飛行帽的軍服,均為深藍色,並有天藍色鑲邊,但不久後爆發的戰爭使得這套軍服被取消了,所以空軍人員多數穿著陸軍軍服,但佩戴空軍軍兵種標誌。在衛國戰爭的第一年,航空兵仍在使用蘇芬戰爭時期的飛行服。為抵擋高空的嚴寒,皮製飛行頭盔和帆布飛行服都有帶軟毛的羊皮襯裡,在膝蓋上方設計有兩個口袋,手套和皮靴也是上等羊皮製成的,襯有羊毛,同時設計有束帶以防止脫落,腰間皮帶左側一般掛有地圖包,右側佩帶手槍。在冬季,空軍軍官還配發有翻領式皮大衣,領口帶有很大的菱形藍底黃邊領章,左袖上帶有由飛翼、螺旋槳和短劍組成的空軍軍種標記。這些服裝在1942年裝有全封閉座艙的新一代戰鬥機裝備部隊後,仍在繼續使用。
紅海軍在戰爭初期相對弱小,大部分軍艦都被封堵在港口內。但這並不意味著海軍官兵在抵抗侵略的戰鬥中沒有作為。於1920~1930年期間重新建立的海軍陸戰隊就是一支相當有戰鬥力的部隊。從1941年9月開始,黑海艦隊海軍陸戰隊就為保衛塞瓦斯託波爾而展開了為期10個月的血戰,這一戰使得蘇聯海軍陸戰隊一舉成名。同時,陸戰隊還參加了保衛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的戰鬥,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海軍的其他官兵則在將被包圍的艦艇自沉後,加入到步兵和炮兵的行列中,成為二戰中蘇聯特有的海軍步兵。他們雖然作為陸軍投入戰鬥,但仍穿著海軍軍服,典型的服裝便是無領套頭式水兵服,顏色為黑色或深藍色;下著黑色散腳褲,其特點是腰部兩邊開口、褲腳口寬大,以方便落水後脫下;腳穿長筒靴或短皮鞋、不打綁腿;頭戴無簷水兵帽,帽圈上有所屬艦隊的名稱;貼身穿著稱為「海魂衫」的藍白相間的針織水手衫,作為水手或海員的標誌,許多前海軍官兵在集團軍整編、分配到其他軍兵種後仍然穿著這種水手衫。海軍步兵的形象非常類似於他們的前輩——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水兵,裝具中最典型的就是呈十字交叉形披掛在身上的馬克沁機槍帆布槍彈帶,腰間則像步兵一樣帶著皮製槍彈盒、掛著或插著手榴彈。
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中仍有10多個騎兵師。雖然二戰中機械化部隊成為主流,但騎兵在蘇聯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騎兵1935型軍服與其他部隊大體相同,上身穿卡其色套頭服,下身穿藍色馬褲和長筒靴,大簷帽帽牆為黑色,領章為藍底黑邊,綴有馬蹄鐵和交叉短劍組成的兵種符號。從 1936年起,紅軍中重新恢復了哥薩克騎兵的編制,並成為騎兵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哥薩克騎兵軍服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傳統的哥薩克皮帽和黑色大鬥篷。哥薩克帽由黑色羊毛制筒形帽牆和絨制圓帽頂構成,前面綴有帽徽。從帽頂和十字線的顏色及線條樣式,可以區分出帽子下面是來自哪個地區的哥薩克。同樣是軍官帽,來自塔拉克的帽頂為藍色、雙股十字白線;來自庫班的帽頂為紅色、雙股十字白線;而頓河地區的哥薩克騎兵軍服帽頂雖然同樣是紅色,但十字線卻是單股白線。騎兵鬥篷為黑色呢料製成,禦寒十分有效,肩後有支撐,前襟處一般有黃色或紅色鎖邊。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戰爭前、中期,鬥篷在步兵軍官中也有配發。哥薩克騎兵軍服的另一個標誌與將軍服的褲子相類似,就是在馬褲中線處綴有紅條。騎兵一般使用步騎槍和衝鋒鎗,並有相應的彈藥攜行具,至於騎兵的重要裝備——馬刀,一般懸掛在身體左側。(待續)
1940年步兵上校冬季軍服,戴著灰色呢制「布瓊尼」帽
1940~1942年間的紅軍步兵上校軍服,左袖靠袖口處是黃紅相間的指揮員軍銜袖章
1941~1943年間的紅軍步兵上校軍服,外穿羊皮大衣,腳上是保暖性很好的氈靴
1942年以後野戰部隊軍官開始使用橄欖綠色軍銜領章,帽牆和帽徽也改為保護色,帽簷包有同樣顏色的布料,同時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袖章也被取消
1940~1943年間將官的冬季軍服。圖中這套軍服沒有明顯的軍銜標誌,但由皮革和毛氈製成的高級皮靴和羊羔皮高筒軍帽表明穿著者是將級以上的高級軍官
莫斯科戰役中,從遠東地區調來的炮兵部隊。他們穿著光面翻毛羊皮大衣,這在西伯利亞地區部隊中是標準裝備
棕綠色呢制「布瓊尼」帽上紅色(步兵的兵種色)的布制大五角星和金屬制「紅星」小帽徽
1941年莫斯科戰役中的紅軍機槍手,穿著卡其布棉大衣,戴著1940 型冬季軍帽,這種軍帽的護耳可以放下,防止耳部凍傷
衛國戰爭初期的邊防軍戰士
坦克兵的皮製上衣和皮褲,這種上衣從1936年起一直裝備到戰爭初期
1941年機械化部隊軍服,外衣由卡其布或細帆布製成
▲戰爭期間少見的原色照片之一——T34坦克組乘員爬出陷入泥沼中的坦克
裝甲部隊的炮手同樣穿著機械化部隊的軍服及佩戴帆布制坦克帽
1941年的空軍中尉軍服,外罩帆布工作服
1941年空軍飛行員的翻毛帆布飛行服
1941年空軍轟炸機飛行員穿著的各種飛行服
▲衛國戰爭後期戰鬥機飛行員飛行服,這種飛行服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1940~1943年間的海軍步兵軍服。水兵套頭服領口中露出的「海魂衫」、帶飄帶的水兵帽和海軍皮帶扣是他們最明顯的標誌
1941年的哥薩克騎兵,戴著哥薩克帽,身披黑色鬥篷,手握長矛,這種冷兵器在二戰初期的各國騎兵中還有使用
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
1943年,海軍陸戰隊員和步兵並肩戰鬥。戰爭期間,大批紅海軍官兵被補充到其他軍兵種當中去
蘇德戰爭中後期(1943~1945年)
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為了提高部隊的榮譽感和士氣,最高統帥部作出了一系列加強部隊榮譽感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1943年1月15日,蘇軍重新恢復了傳統俄羅斯軍隊式樣的肩章,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部隊官兵和全體蘇聯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這次軍銜制度改革以及對徽章佩戴的相關規定,奠定了此後40多年蘇聯軍服識別體系的基礎。
與此相配套的1943型軍服取代了早期的1935型軍服,其形式借鑑了沙俄軍服的傳統式樣,在面料和軍銜、軍兵種標記等方面有較大改進,其中最明顯的是以軍銜肩章代替了軍銜領章。第一批下發的肩章是用戰前的布料製作的,質地精良;後期的則是卡其布製作的。肩章底板、鑲邊的顏色和寬窄,以及肩章上縱橫紋槓的條數、寬窄和顏色都根據軍兵種不同和軍銜高低而互有區別,軍法、軍醫等少數勤務兵種採用只有普通肩章2/3寬的窄肩章。普通肩章一頭為尖頭,而將官肩章一頭為等腰梯形。在尖頭或梯形一端一般綴有軍兵種標記,但在前線,因為保密或其他原因,軍官們往往會將肩章上的軍兵種標記取下。
因為取消了領章,1943型軍常服和套頭式軍便服都改為立領式,在領口處設置了兩枚紐扣,原先與立領式軍服配套下發的受到廣泛批評的賽璐珞制襯領也被取消了。套頭服的顏色是橄欖綠色或棕褐色,前側開口處仍然是3枚紐扣。軍常服為單排5枚紐扣,胸袋為外露式、帶有翻蓋,其上有豎直的裝飾條,袖口處有鑲邊。軍官大簷帽也更加精緻,如空軍軍官帽上除了帽徽外,在帽瓦前方正中還繡有帶飛翼的五星圖案。即使是在軍棉衣上也可以佩戴肩章,這種棉衣是 1941年開始下發給紅軍官兵的,但到1943年以後才普遍穿著。這種棉衣分為棉上衣和棉褲兩部分,有些部隊還有棉背心。這種棉衣的最大特點就是表面被數十道加強縫線分成很多豎條,其作用是避免棉衣的局部破損繼續擴大(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也使用過類似的棉衣)。棉上衣為無領式,按領口式樣可分為多個品種,但沒有胸袋,只在下擺有兩個口袋。為避免棉褲過早損壞,外面一般穿有罩褲。隨著戰爭形勢的逐步好轉,特別是根據援助法案,美、英和加拿大等盟國向蘇聯提供了從飛機、汽車到罐頭和方糖等大量軍用物資,有相當一部分蘇聯軍服特別是專業服裝是在後兩個國家生產的。這一期間,紅軍還為軍官配發了呢質的大衣式風衣;飛行員的飛行服逐漸改為羊皮質地的;機械化部隊和海軍艦艇部隊也裝備了防雨風衣,防雨風衣是帆布材質,表面覆有一層防水橡膠;步兵則配發了保護色的套頭式防雨鬥篷,這種鬥篷兩側有開口,以便雙手伸出操縱武器,但數量不多,很多人還得依靠雨衣甚至是帆布在雨中行軍或睡覺。
1943年以後的空軍軍官帽,在帽瓦前方正中繡有帶飛翼的五星圖案
戰鬥間隙中的蘇軍官兵。軍官(左一)佩戴的是硬質肩章,士官和士兵佩戴的是軟質肩章。無論官兵,一般都有平常佩戴勳、獎章的習慣
1943年初,蘇軍開始採用肩章。圖為1943~1945年期間野戰軍列兵所用的肩章
1943年的步兵中士冬季軍服,包括冬季軍帽、棉上衣、棉褲和氈靴
1943~1945年期間高級軍官使用的1940式軍大衣,圖中的肩章表明其軍銜是少將
1943~1945年海軍魚雷艇部隊使用的防雨風衣
蘇聯紅軍中有大量女性,特別是1943年以後,由於成年男子的缺乏,大批婦女加入軍隊或準軍事組織,主要從事衛生、交通、後勤和一些技術工作。女式軍服主要為裙式,即便在冬季也是如此。長裙為連衣式,短裙則配套頭式短上衣穿著,材質為呢子和卡其布,顏色有棕褐色、卡其色和深藍色;女式軍帽為貝雷帽式的呢質無簷軟帽,比較寬大,前端有「紅星」帽徽;短上衣和軍帽 的式樣從戰前開始起就基本沒有改變過,只是戰前上衣為小翻領,1943年以後改為立領;腳上一般穿短筒或高筒的軟皮靴。女式軍服中也有呢大衣,式樣與男服相仿,但衣襟的開口方向相反。在戰爭條件下,很多時候女軍人也會穿著行動更加方便的男式軍裝。
戰爭期間的空軍女飛行員們,軍服基本上是套頭式短上衣、短裙和皮靴的統一模式
正在指揮交通的女交通稽查員,其軍服左臂上綴有黑底紅色鑲邊、帶有黃色字母「P」符號的軍事交通稽查臂章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女衛生員在救護傷員
1941~1943年女式邊防軍大尉軍服
在戰線兩側以及後方大城市中還活躍著大量遊擊隊和工人糾察隊等非正規武裝。由於戰爭初期蘇軍迅速後退,在敵人後方留下了大量的失散人員,他們往往撤往森林和山區,和當地群眾一起,就地開展遊擊戰,襲擾敵人的交通線和後方機關,有效地牽制了德軍的兵力。遊擊隊員往往穿著普通百姓的衣服或繳獲的染成其他顏色的德國軍服,使用能得到的一切武器,很多人都戴著標識身份的紅軍軍帽。工人糾察隊則是在城市工人中組織起來的準軍事組織,有「工人營」、 「布爾什維克師」等諸多名稱,一般承擔維持治安、反空襲及構築工事等任務,並作為正規軍的後備隊。1941年10月,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全市在3天之內就組織起25個工人營和12萬人的民兵師。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也曾在當地工人中組成了若干支這樣的部隊,並在危急關頭髮揮了關鍵性作用。工人糾察隊員一般戴著工人常戴的鴨舌帽,穿著自己的便服,但有制式的裝具和武器,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很多人都穿著軍用皮靴,並以紅色袖章來標明身份。
德國在1930年代初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軍用迷彩和迷彩服,並在1937年將其投入實戰使用。美、英、義大利等國也先後開發出了自己的偽裝服。蘇聯自然也不甘落後,在戰爭期間先後研製和裝備了數種偽裝服,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早也是最常見的,就是白色的雪地偽裝服。這種服裝在蘇芬戰爭中就已經裝備蘇聯紅軍,並根據戰爭的經驗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在蘇德戰場上使用的雪地偽裝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長大衣式的,帶有風帽,為方便戴手套時穿脫,用系帶代替了紐扣;另一種是兩截式的,上衣帶有寬大的風帽,可以在戴鋼盔時使用,褲子和上衣一樣肥大,領口、袖口和褲腳都有系帶,以防止匍匐時雪灌進衣服內。為了加強偽裝效果,還配發有白色手套,所配用的鋼盔也漆成白色。穿著雪地偽裝服的衝鋒鎗槍手和搭載他們的T-34 坦克一起衝鋒,這在蘇聯的冬季戰場上是最常見的景象。
手持PPSh41式衝鋒鎗的工人糾察隊員
老遊擊隊員穿的是農民的便衣,戴的卻是德國一戰時期帶有保護色罩布的頭盔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由工人組成的「工人營」的戰士們在廢墟中搜索前進
1941年的莫斯科外圍,穿著雪地偽裝服的摩託化步兵
蘇聯還研製了一些其他品種的偽裝服,以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並主要裝備偵察兵和狙擊手。戰爭期間蘇軍使用最為廣泛的是一種稱為「圓鋸」的迷彩服:橄欖綠色的底色上帶有很大的不規則形狀的褐色斑塊。該迷彩服的風帽比一般的要寬大得多,從頭部一直延伸到胸部,用紐扣固定,戴鋼盔時也可以穿著。風帽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有效改變人體的外形輪廓,增強偽裝效果。戰爭爆發後,部隊還裝備了另一種特殊的偽裝服,其外形與「圓鋸」相似,但只有棕綠色一種顏色,衣服表面加工了許多小布環,可以根據隱蔽地點的實際環境,在布環中插上偽裝用的植物。1943年以後,紅軍又配發了一種新式林地迷彩服,在深綠的底色上點綴有邊緣呈鋸齒狀的黃色小塊,改進型上還有大面積的棕色斑塊,以模擬秋季林地環境,這是蘇軍在二戰中裝備的最後一種偽裝服。此外,蘇軍還少量採用過一種根據德軍迷彩服仿製的冬季偽裝風衣,該風衣的棕綠色底色上帶有白色斑點,而且正反兩面均可以穿著。
1943~1945年的這段時間是紅軍軍服最為混雜的時期。這裡因為戰爭造成了巨大破壞,物資相當匱乏,許多舊式的軍服在回收縫補後又重新下發給部隊,有些則作為個人的衣物繼續使用,所以在1943年恢復肩章以後,在蘇聯紅軍的各兵種中都普遍存在著新式肩章和舊式軍服、甚至於兩種不同型號的軍服混合穿著的現象;另一個原因就是部隊的頻繁調動和後勤供應的不及時,使得軍服不能按時發放到部隊,官兵們不得不在相應的條令頒布很長一段時間後,仍穿著舊式軍服,這種情況在戰爭初期相當常見。最典型的就是留用1935型的上衣,只是按新條令的要求,將原先的軍銜領章去掉,並綴上新式肩章;老式的藍色馬褲也是被保留下來的服裝之一。兵種色的混淆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嚴酷的戰爭環境和自然條件常常使得戰士們被迫穿上能找到的一切衣物,包括其他兵種的衣物。在前線,有時雙方的陣地犬牙交錯,為避免暴露目標,到前沿視察的高級軍官們有時會穿著普通士兵或低級軍官的外衣,並且取下肩章;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犯有過錯而必須在懲戒營中戴罪立功的官兵,往往被暫時取消了軍銜或降低了物資供應標準,只能不戴肩章或將肩章戴在舊軍服上。(待續)
身穿「圓鋸」迷彩服的女狙擊手
1943~1945年期間蘇軍使用的「圓鋸」迷彩服,迷彩服外面是防彈鋼板馬甲
1944~1945年紅軍偵察兵的林地迷彩服
部隊首長歡迎押著俘虜返回的偵察兵小分隊。偵察兵偽裝服上的布環中插有偽裝用的植物枝條
二戰期間蘇軍的其他裝具鋼盔 二戰前,紅軍裝備的是法國1916式亞德裡安型頭盔,這是一戰期間法軍使用的一種著名頭盔,特點是頂部有一道明顯的突起,下邊緣較平。這種頭盔一直到1941年戰爭爆發後,莫斯科被圍期間在紅場舉行的那場著名的閱兵式中仍有它的身影。二戰初期使用的主要頭盔是1936式鋼盔,它是在戰前設計定型的,該型鋼盔是1916式和一戰瑞士頭盔的結合體,特點是頂部仍有突起,但下邊緣向外突起較大,有明顯的護耳。1916式亞德裡安型頭盔和戰前生產的1936式鋼盔均為鋼灰色,前面都漆有很大的紅色空心五角星,有的中間綴有金屬帽徽。戰爭爆發後生產的1936式鋼盔統統漆成橄欖綠色,紅五角星標記也被取消。蘇軍的1940式鋼盔是和德軍M35、美軍M1齊名的著名二戰頭盔,該盔頂部為光滑的圓形,護耳部分不如1936式明顯,但防彈性能有所提高,是戰爭中後期使用的主要鋼盔。 1940式鋼盔外塗橄欖綠色,其中一部分漆有紅星標記。戰後,該型頭盔為社會主義陣營所廣泛採用,如今這種鋼盔在朝鮮、蒙古以及從蘇聯分離出的部分前加盟共和國還有使用。此外,英國M1915頭盔在蘇德戰爭期間也有使用,它們都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剩餘物資,主要用來裝備民防部隊和用於軍事訓練。
▲法國1916式亞德裡安型頭盔
▲蘇聯紅軍的1936式鋼盔
閱兵式上的蘇聯紅軍,頭戴1936式鋼盔,背著1938型背包
戴著亞德裡安型頭盔的紅軍狙擊手
在1942年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大部分部隊已經普遍裝備1940式鋼盔。圖為戴著該型鋼盔的兩名蘇軍狙擊手
1942年列寧格勒外圍防禦部隊所戴的1936式鋼盔
皮靴和皮鞋 蘇軍採用的靴、鞋有很多種類,既有軍需工廠成批生產的統一制式產品,也有個人採購的手工製品。一般情況下保暖和防水性能更好的皮靴更受歡迎,而低幫皮鞋則較少使用。皮靴大多數為黑色和褐色,但也有其他顏色。按靴筒長度不同分為12英寸(30.5cm)以下的短筒靴和長達17英寸(43.2cm)的長筒靴,材質大多以鉻鞣的牛皮為主,但軍官皮靴則採用牛犢皮與羊皮。軍官皮靴
一般都是全皮的,軍士與士兵的多是半皮,即下半部為皮製,上半部為漆布或人造革,戰爭後期還出現了全漆布的靴子。皮靴的款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馬靴、高加索皮靴等式樣。鞋底主要有橡膠底與皮底兩種,實踐中還有人將下發的皮靴換上德國軍靴的鞋底或者是用輪胎自製的鞋底。冬季一般採用內襯羊毛的翻毛長筒靴或氈靴,並且有外形與大號套鞋一樣的用厚氈做成的靴套,保護腳部在-30℃的嚴寒中不至於被凍壞。低幫皮鞋分為光面和翻毛兩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美國援助的。戰爭初期,美、英等盟國曾根據協議向蘇聯運送了150萬雙皮靴和10 500噸制靴用皮革,後期又陸續送去700萬雙各式軍靴。
綁腿和裹腳布 綁腿是二戰期間大部分國家軍隊仍在普遍使用的裝具,當時機械化程度並不算高的蘇聯也不例外。綁腿不僅可以減少褲腳被灌木等羈絆或扯破的可能性,還可以減輕徒步行軍時小腿部的腫脹,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當繃帶或繩索使用。蘇聯紅軍所使用的綁腿比其他國家的要寬一些,材質有呢子和布料,多數都是利用裁剪軍服的邊角料加工而成的。
使用裹腳布也是蘇聯人所獨有的習慣。它實際上就是一塊略呈方形的棉布或絨布,按照一定的方法裹在腳上,再套上皮靴,據說比襪子更保暖,並且長途行軍不會磨腳。值得說明的是,裹腳布在當時是作為一種軍需品憑被服證發放的,並有夏季和冬季用之分,可見蘇聯人對它的重視程度。當然,紅軍的後勤工廠中也提供各種各樣的羊毛襪和線襪,官兵們依個人喜好而自行選擇使用。
▲1945年,在攻克柏林的巷戰中,機槍手的背上背著背囊
▲1944年在解放羅馬尼亞戰鬥中的兩名紅軍戰士。兩人身上斜背著的是捲起的毯子,反坦克槍手還背著背囊
其他 在1930型和1938型背包被淘汰後,除了雜物袋之外,紅軍官兵們用來攜帶零碎物品的一般都是一種叫做背囊的攜行具。它實際上是個式樣簡單的卡其布或細帆布口袋,袋口穿有細繩,以便裝滿東西後可以把袋口紮起來,袋身有環扣以連接背帶,行進時用手拎著繩頭或將背囊背在背上。袋內放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和私人物品,有時還存放備用乾糧和罐頭,需要時鋼盔也可以放進袋中攜行。中下級軍官一般使用帶有斜挎帶的皮製武裝帶,金屬皮帶頭有五角星的標記;士官和士兵的武裝帶要窄小和簡陋一些,而且大部分由帆布和合成材料製作,皮帶頭有些是經過改造的繳獲德軍的戰利品。此外,與前期相比,步兵常用裝具中還增加了掛在腰間的裝彈鼓的帆布包。水壺和飯盒也是必不可少的裝備,裝在背囊內或者拴在腰帶上;冬季,水壺外面還有保溫套。戰爭期間物資短缺,手提箱和背包、文件包的襯板都改成由膠合板製造。為節約資金,從1942年起,包括武裝帶和手槍套在內的大部分裝具也改用廉價的帆布和人造革來製作,由於單純的人造革製品在嚴寒氣候中容易損壞,所以人造革總是和皮革、帆布等材料搭配使用。
「勝利禮服」
蘇聯和其他盟國同心協力,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爭之後,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最終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1945年6月24日,根據史達林的指示,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以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當時參閱的官兵們身穿的就是著名的「勝利禮服」。這套禮服本是1943年定型的,是 1943型軍服中的一部分,也是紅軍第一種正式禮服,但當時正處於戰爭最艱難的階段,後勤工廠沒有足夠的力量和物資儲備來生產這種服裝,所以沒有正式裝備全軍,已製成下發的服裝大部分也在戰爭中損失了,以至在籌備勝利閱兵式時,蘇聯總參謀部不得不緊急組織趕製了一萬餘套軍服,供參閱的將領和官兵們穿著。除軍需工廠外,還動員了當時莫斯科最好的一些服裝店來加工。
1943型禮服繼承了傳統沙俄禮服的優點,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陸、空軍元帥、將軍禮服上衣為立領式樣、雙排12枚紐扣,除軍需勤務外,其他勤務將軍則為單排5枚紐扣,顏色都是「波浪藍」,肩章底板顏色、圖案、軍兵種符號和軍銜標記依兵種和級別各異;頭戴有金、銀線編織成飾帶的大簷帽,帽牆和上衣的領口、袖口等處按等級用金、銀線繡有不同的花紋;下穿馬褲和長筒皮靴;腰間佩戴有金、銀線繡飾的編織腰帶。軍帽、軍服的鑲邊也依兵種不同而各異。對於雙排12 枚紐扣的禮服,勳、獎章戴在兩排紐扣的正中和上衣右側,元帥禮服還在領口處佩戴由貴重金屬和鑽石製成的特殊裝飾品。其他樣式的禮服,勳、獎章則按規定佩戴在左、右胸前。陸軍官兵禮服上衣為立領式、單排5枚紐扣,顏色為棕綠色,下穿藍色馬褲,頭戴有皮製飾帶的大簷帽,腰扎褐色皮製武裝帶。空軍禮服式樣與陸軍基本相同,但帽徽、長筒馬靴有所不同。海軍元帥、將軍和軍官禮服均為黑色,立領式,雙排12枚紐扣,下穿散腳褲、皮鞋,戴白手套,大簷帽帽牆為黑色,帽瓦為白色,採用帶有金屬帶扣的腰帶,並掛有海軍佩劍。海軍士官、士兵禮服為傳統的套頭式水兵服、散腳褲式樣,水兵服肩部標有其所屬艦隊的縮寫字母,士官戴大簷帽,士兵戴水兵帽,佩用黑色皮革腰帶、皮鞋和白手套。邊防軍除海巡部隊外,官兵禮服上衣均為立領式、雙排12枚紐扣;大簷帽帽瓦為綠色,帽牆為黑色; 下穿馬褲和長筒馬靴。與其他部隊不同的是,邊防軍校官、尉官禮服領章的圖案為歐洲傳統的節杖圖案,校官的為兩道節杖,看起來與德國國防軍軍官領章圖案有些相似。邊防軍海巡部隊禮服與海軍禮服款式相同,不同之處是領章、袖口處的鑲邊顏色改成了邊防軍的綠色。
1945年6月24日上午10時許,當數萬人的檢閱部隊身著嶄新的1943型禮服、胸前佩戴著閃閃發光的勳、獎章,以堅定的步伐冒雨通過紅場時,雷鳴般的「烏拉」 聲從會場響起,傳向整個莫斯科,再通過電波傳向蘇聯全境和全世界,蘇聯的驕傲和強大讓整個世界感到震驚。1943型禮服也隨之產生了極大影響,從此被冠以「勝利禮服」的美稱。不過在勝利閱兵式之前,這套禮服已有一次公開亮相,那是在1945年6月20日迎接首先將紅旗插上納粹國會大廈樓頂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某部戰旗的儀式上,由莫斯科衛戍部隊穿著。
當時受閱的部隊並非全部都是穿著1943型禮服,如受閱的裝甲兵方隊的官兵穿著坦克兵工作服,騎兵方隊則是戴著高筒帽、穿著哥薩克式騎兵大衣走過紅場的。同時,參加檢閱的步兵和炮兵方隊大部分官兵都戴著1940式鋼盔,而沒有戴禮服軍帽。但一般所稱的「勝利禮服」也同樣包括這些穿著。
▲身著元帥禮服的蘇聯最高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他的軍服都是特別製作的,根據其個人習慣進行了一些改進,如軍服立領改為軟領
▲勝利閱兵式上的混成方隊,身穿步兵士官禮服,手持繳獲的德軍旗幟
▲勝利閱兵式上出現的1943式上將禮服 ▲勝利閱兵式上坦克手的裝束,是「勝利禮服」的一種
結束語戰爭結束後,蘇聯開始重建滿目瘡痍的國家,從戰火中倖存下來的軍人們帶著作為戰爭紀念品的軍服陸續復員回到了家鄉。這些軍服在重建工作中大多數作為工作服來使用,質料較好的則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經過重新染色和裁剪,改制成其他衣物,只有一小部分被它們的主人妥善收藏起來。而在倉庫中保存的軍服,除集中回收處理外,剩下的一部分則在戰後拍攝的眾多反映二戰的影視作品中充當道具,並隨著時間的消逝也逐漸損耗殆盡。時至今日,這些軍服和二戰期間蘇聯紅軍使用過的其他裝具已成為歐洲收藏愛好者的新寵,其價格自 1980年代以來已經翻了若干倍,這大概是它們當年在冰天雪地中奮戰的主人們始料未及的。
但是在二戰中建立並完善的蘇式軍服體系並未完全消失,戰後蘇聯軍隊仍繼承了這一服裝體系並加以發展。在1990年蘇聯解體之前,軍服的種類及軍銜符號、徽章的樣式基本上都和二戰時期一脈相承。這種相似性在現在的俄羅斯軍服上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蘇聯軍服的影響不僅局限在本國,二戰後建立的華約及大多數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武裝力量,在軍服、軍銜的設計上都受到蘇式軍服的很大影響。我國建國初期所採用的55式軍服及相應的軍銜,在種類、式樣上基本都採取了與蘇聯相同的模式。即使是到了今天,在朝鮮和越南這兩個昔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小兄弟」的軍服上,仍能看出蘇式軍服的痕跡。(完)
▲建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和軍銜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二戰期間的蘇式軍服
▲1980年代末,駐紮在東柏林的蘇聯軍隊,其軍服、軍銜和徽章的式樣與二戰期間的蘇聯軍服一脈相承
作者:曾振宇 來源: 輕兵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