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的閃電戰攻勢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迅速打敗了強敵法國。不過很快,當面對海峽對岸的英國時,沒有海軍優勢的納粹軍隊吃到了苦頭。不列顛空戰的失敗,讓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把目標轉向了東歐。
法國維希政府宣傳地圖,邱吉爾成了斷腿章魚
1941年6月,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越過蘇德邊境,展開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蘇聯軍隊毫無準備,損失慘重,無數平民為躲避戰火,被迫逃離家園。
在戰爭爆發後,美國國內希望參戰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面對軸心國集團的步步緊逼,不管是作為總統的羅斯福,還是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都在四處呼籲美國人民改變孤立政策,準備戰爭。為了向置身事外的美國人,宣傳歐戰成敗會對美國帶來多麼巨大的影響,一些宣傳機構可是費盡了腦筋。
此時,能夠直觀呈現各國情況的地圖,就成了重要的宣傳形式,經常出現在各種戰時宣傳資料中。
1941年9月12日,在紐約成立的「幫助戰爭中的俄羅斯委員會」(Russian War Relief)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目標是幫助在俄羅斯境內流離失所的數百萬難民。在戰爭形勢已經逆轉的1943年,該機構出版了一張地圖,向美國民眾展示,如果希特勒突襲美國會怎麼樣,並將地圖直截了當地命名為《3800萬人逃離,1000萬人死亡》。
在這張地圖中,紅色的戰雲籠罩在地球上方,蘇聯西部的地圖反過來放置在美國東部,表示美國將被戰爭波及的巨大區域。美國的領土面積遠不及蘇聯,看起來約三分之一的領土將被佔領,而在淪陷區域內,還被標上了「烏克蘭(Ukraine)」,許多士兵正在戰線附近嚴陣以待,他們手持步槍,隨時準備保衛自己的國家。
被德國佔領後,納粹的旗幟飄揚在帝國大廈頂端。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這棟標誌性建築在1931建成後到1972年期間,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是美國強大國力的象徵。地圖作者顯然希望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激發民眾對納粹的仇恨。
就在帝國大廈的旁邊,位於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此時正被戰火焚毀,它是美國政府的象徵。不知道策划過柏林國會大廈縱火案的希特勒,看到這裡會做何感想?
淪陷的紐約和華盛頓
和國會大廈一樣,美國東部的大量工廠和農莊也冒起了烈焰和濃煙,無數十字墓碑被豎立在各處,一個穿著裙子的婦女正拿著獵槍半跪著射擊。這似乎是說明美國民兵反抗侵略者的傳統,又似乎向民眾暗示,如果領土喪失,會有無數無辜的人死於戰火,如果女人想不被蹂躪,也必須拿上武器拼死抵抗。
正在反抗侵略的女性
圖中每個美國城市的下方,都寫著一個對應的蘇聯城市名稱。比如聖路易斯(St.Louis)的下方,就寫著「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期間,史達林格勒曾經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巷戰,無數蘇德士兵在這座城市的街巷展開逐屋爭奪。雙方不計損失,寸土必爭,共造成上百萬軍人死傷,整個城市淪為廢墟,沒有一寸完好之地。史達林格勒戰役也由此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希特勒妄圖打敗蘇聯的計劃徹底破產了,重蹈一戰兩線作戰的覆轍已無可避免。
而在俄克拉何馬城(Oklahoma City)的下方,則寫著「格羅尼茲(Grozny)」。歷史軍事愛好者們一般都知道,在1994到1996年期間,蘇聯解體後爆發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中,格羅尼茲曾發生過二戰後最慘烈的巷戰,俄軍士兵掉進了車臣武裝精心布置的陷阱中,如同置身煉獄。
作為美國重要的石油產地,俄克拉何馬城右邊被畫上了幾處油井和儲油罐,旁邊寫著「高加索(Caucasus)」。車臣首府格羅尼茲是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而高加索地區正是蘇聯的重要石油產地。這些石油曾讓希特勒垂涎不已,派出了精銳的A集團軍群妄圖奪取,不過最終卻一無所獲。
俄克拉何馬城附近的石油工業
奧馬哈(Omaha)的最下方寫著「臨時首都(Temporary Capital)」,表示在華盛頓淪陷後美國遷都到了這裡。星條旗正飄揚在城市上方,在黃色背景的襯託下顯得格外醒目。在奧馬哈的背後,一條公路上有幾輛救護車、工程車和卡車正在向西部疾馳。這似乎預示著靠近前線的奧馬哈也即將不保,美國人民正在向西部轉移。
臨時首都奧馬哈
在美國西部地區,Rockymts(落基山脈)非常醒目的跨越整個美國南北,它是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旁邊則寫著「Urals(烏拉爾山脈)」。在這周圍,丹佛、博伊西、鹽湖城和鳳凰城所在區域附近用顏色圈了出來,一個男人正在搬磚修築房屋;許多工廠正在全力生產;農民正在用機械勞作;工人正在切割木材。這預示著,如果本土爆發戰爭,美國不得不像蘇聯一樣,將東部的工業搬遷到中西部地區。
搬遷到西部的工業
地圖下方的文字描述到:在1941年,有3800萬蘇聯人為了躲避納粹的侵略逃離家園,並在逃亡路上遭受戰機的無情掃射。如果3800萬美國人步行或者騎馬穿越半個美國逃到西部,他們將失去土地、衣物、礦場、醫院、學校和託兒所,當到了新的地方後將一無所有。現在,這些難民正在建造自己新的家園,哪怕饑寒交迫,精疲力盡。還有很多人來不及逃離,他們不得不看著納粹焚燒自己的家園,搶走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他們都需要幫助。更有1000萬人死於戰亂,再也無法回家,無數孩子成為了孤兒。
「幫助戰爭中的俄羅斯委員會」向美國民眾呼籲,希望他們明白這些悲劇正發生在盟友蘇聯那裡,請求人們能夠給予幫助。作為二戰期間美國最大的民間對外援助募集組織,他們共募集了5000多萬美元的捐助,這佔到美國民間援蘇總量的80%。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普通民眾年均收入不足5000美元這一現實,該機構的募集活動是卓越的。二戰結束後,蘇聯政府向其領導人頒發了紅星勞動勳章以示感謝。
地圖下方的文字說明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地圖上幻想的場景並未出現過。美國參戰後,無比穩固的本土發動起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爭機器。美軍上千萬部隊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兩線作戰,無數資源通過太平洋和大西洋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盟友,最終毫無懸念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從此奠定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
We Fight a global war,我們在打一場全球戰爭
在二戰中,除了蘇聯外,另一個付出慘重損失,最終取得勝利的國家就是中國。在地圖上方的加拿大和下方的墨西哥,兩列寫著援助物資的火車正隆隆駛來,這和我國在戰爭時通過北方的蘇聯,以及南方緬甸、越南兩國的通道獲取救命物資何其相似。
日本宣傳地圖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淞滬會戰中同樣發生了無比慘烈的巷戰。我國首都南京隨後淪陷,被迫遷都到中部的武漢。在武漢會戰失敗後,又遷到西南地區的重慶。跟著一起搬遷的,是整個民族僅存的工業和教育,以及無數為了躲避戰火,不得不背井離鄉、一無所有的平民百姓。而東部沿海地區盡皆丟失,億萬人在淪陷區苦苦求存。圖中美國東部沿海被佔領的第一大城市紐約和首都華盛頓,簡直就是中國上海和南京的翻版。
從此以後,中國人民在血的教訓中明白了,只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才能在陰雲密布、險象環生的國際局勢下,保護他們的人民免遭野心家的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