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地中海資源爭奪背後的地緣博弈

2020-11-18 騰訊網

土耳其勘探船奧魯奇·雷斯號。資料圖片

東地中海資源爭奪背後的地緣博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姚錦祥

近日,土耳其再次延長其在東地中海的勘探作業時間,引發希臘等周邊國家不滿,再次將這一地區地緣博弈帶到了國際輿論前沿。今年以來,中東地區秩序深度調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耳其的積極外交及圍繞穆兄會的鬥爭,這將對後疫情時代的中東帶來重要影響。

•土耳其為何急於出擊?

土耳其與希臘的歷史宿怨,可以追溯至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的領土爭端,在東地中海油氣田發現之後又被進一步放大。但如今,包括法國、埃及、阿聯、以色列在內的諸多周邊國家都被捲入其中,形成與土耳其對峙的態勢。

土耳其在這一地區的主要地緣利益有三:第一,賽普勒斯的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如今又逐漸成為地緣經濟中心。但土耳其似乎正被逐漸排除到地區的能源開採合作及區域熱點問題解決之外,迫使其不得不採取措施維護其在東地中海的存在感。第二,這有助於確保土耳其在北非的利益和影響力。這也有助於理解土耳其為何深度捲入利比亞衝突,這的確有利於提升其影響力,並在以能源為中心的地緣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第三,土耳其所處地緣環境十分惡劣,通過展示其毫不猶豫使用軍事力量的決心,有利於增強威懾力,是它在中東確保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

土耳其積極的外交動作,及其對希臘和賽普勒斯的威脅,引發了歐美的不滿。美國正試圖加強與希臘的軍事合作,遏制土耳其的軍事能力。但它依然擔心這兩個北約國家最終會兵戎相見,這對北約的團結將會是巨大傷害,也會重挫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土耳其不再強調「歐洲化」和融入歐盟

很多西方學者都將以色列、沙特、土耳其、伊朗稱為當今中東的四大強國,其中前兩個是現狀維持國家,而後兩個則希望把地區秩序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改變。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發生後,土耳其就不希望將自己定位為亞歐的「橋梁國家」,而應是地區的中心國家。它拒絕接受由西方國家及其盟友所主導建立的地區秩序,這一點上的訴求與伊朗是類似的。

從這段時間開始,土耳其的政治精英開始不再那麼強調「歐洲化」和融入歐盟,而是展現出一種保守的民族主義色彩。有人將其稱為「新奧斯曼主義」,即強調土耳其的歷史傳統及其在區域事務中的核心地位,甚至是在全球平臺上的影響力。這也是目前土耳其諸多內外政策的心理基礎,這也的確是對歐美主導下的地區秩序進行大刀闊斧的主動出擊。

•圍繞穆兄會的地區衝突

將土耳其的問題進一步放大,實際上反映出埃及穆兄會下臺以來中東「挺穆兄會派」與「反穆兄會派」的激烈競爭。土耳其、卡達、伊朗和利比亞的民族團結政府支持穆兄會,而埃及、沙特、阿聯、巴林、敘利亞、利比亞哈夫塔爾武裝則大力反對。對伊斯蘭主義政黨興起的擔憂,對中東地區格局的重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展現出不同派別力量之間的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一段時間的阿以關係改善,似乎也蘊含著某種合作打擊穆兄會的考慮。畢竟作為以色列眼中釘的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其成立之初就是穆兄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目標就是解放以色列佔領下的巴勒斯坦。穆兄會在埃及的上臺,曾使得兩國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如今,以色列與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在共同打擊穆兄會問題上,開始有共同利益,這也加速了雙方的走近。

因此,東地中海資源爭奪背後所反映出的,是在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及今年新冠疫情發生後更大的地區秩序變動。其中既有地區主導權的爭奪、也有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有人將其稱作某種「競爭的多極化」或中東的戰國時代。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被暫時凍結的傳統安全問題將重回舞臺,各方將圍繞彼此對地區秩序的構想展開激烈博弈。

【專家簡介】

姚錦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大眾日報《環球論壇》專欄簡介】

相關焦點

  • 中東劇變以來環地中海國際關係的變化及影響
    【摘要】自中東劇變以來,環地中海地區的國際關係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原本扁平化的地中海似乎正「由窄變寬」,日益碎片化、動蕩化,多場衝突與危機集中爆發,地區安全面臨多樣化挑戰,圍繞能源資源和地區主導權的爭奪導致東地中海局勢異常緊張,環地中海大國競爭呈現新特點,西方對環地中海掌控能力下降。
  • 希土爭端掀起「地中海風雲」
    如果加上以色列黎凡特海盆內約3.45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以及埃及的祖爾超級油氣田,整個東地中海地區的天然氣儲量至少為5.9萬億立方米。這使該地區有望成為繼波斯灣和墨西哥灣之後,全球又一個重要能源產區。東地中海地區逐漸發現的巨量油氣資源將帶來巨大經濟利益。
  • 歐盟峰會「軟硬兼施」,東地中海爭端仍待化解;白宮醫生稱川普...
    04熱點播報HOTPOTS歐盟峰會「軟硬兼施」東地中海爭端仍待化解這是10月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拍攝的歐盟特別峰會會場地緣競爭新熱點土耳其與賽普勒斯和希臘積怨頗深,近期關係持續緊張的導火索是東地中海天然氣資源之爭升級。去年11月,土耳其與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籤署地中海「海事管轄權」諒解備忘錄,尋求在地中海東部獲得更大面積專屬經濟區,但遭到希臘、賽普勒斯和埃及強烈反對。今年初,希臘、賽普勒斯和以色列籤署在東地中海鋪設天然氣管道協議。
  • 土耳其背後使壞呢?正面與希臘為敵,背後與以色列和解謀爭奪資源
    也許在許多人眼中,土耳其在對外政策上只是一味強硬,實則土耳其也是講究謀略,在東地中海問題上別看與希臘爭端不下,也不是一味的蠻幹,現在正面與希臘為敵,背後與以色列和解,雙方實際已經開始秘密接觸了,打算經過背後交易的方式,謀爭奪資源。這算不算土耳其在背後使壞呢?
  • 爭奪控制權 北極「寒地」成美俄博弈「熱土」
    近年來,美俄爭相進軍北極圈,曾經無人問津的極地正成為美俄博弈的熱土。為了爭奪極地資源,俄美近年來在北極地區持續「過招」。今年5月初,美俄在位於北冰洋的巴倫支海,幾乎同時舉行軍演。 據俄軍5月7日發布的公告,北方艦隊調派3艘小型反潛艦,前往巴倫支海追蹤假想敵潛艇。而就在此期間,美國與英國軍艦正在巴倫支海演習。巴倫支海南部海域是北冰洋唯一終年不凍的海域,全年均可通航。
  • 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
    風暴眼中的敘利亞敘利亞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地中海東岸,是處於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的「核心」國家之一。敘利亞雖為小國,但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博弈、逐鹿中東的重要目標。長期以來,敘利亞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之間關係莫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
  • 南海危機背後的激烈博弈(深度好文)
    ,分析這背後的金融博弈的邏輯,遠比吵吵鬧鬧有意義!一切爭端最初的起源與最終的解在整個21世紀裡,全球爭奪的是什麼?表面上看是資源的爭奪,能源的爭奪,地緣的爭奪,但是實際上最重要只有一個東西:對全球資本的爭奪。誰能吸引全球最大量的資本,誰就能獲得發展的機遇。
  • 中東面面觀丨納卡衝突背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
    雖然戰事告一段落,但納卡衝突背後的地區大國博弈卻從未停止,而博弈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高加索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地區大國背後的政治考量自納卡衝突以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紛紛進行表態,但這些國家介入紛爭的深淺各不相同。
  • 地中海宿敵再度劍拔弩張:希臘土耳其為油氣資源擦槍走火
    而希臘人認定的「軍事打擊」所指的,便是土耳其海軍與希臘海軍近日以來在東地中海上不斷升級的區域衝突。這一衝突的最高潮發生在8月14日。當日,土耳其勘探船「奧魯奇雷斯號」在5艘土耳其護衛艦的簇擁下,駛入希臘羅德島以南的爭議海域,以尋找位於東地中海黎凡特海盆之下可能蘊藏的天然氣資源。
  • 東地中海地區天然氣開發爭議持續,土耳其:準備好與希臘對話
    東地中海地區天然氣開發爭議持續,土耳其:準備好與希臘對話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08-26 14:42 來源
  • 地緣政治:為什麼韓國人都是自大狂?
    而說到地緣格局,韓國更是糟糕至極:不僅北方有個視若仇敵的同種兄弟朝鮮,周圍更是被中美日俄這全球頂尖的四大勢力包圍——最倒黴的是,朝鮮半島還是這四大勢力地緣博弈的中心!力不如人,又被四周虎狼覬覦,這種國家的國民別說沒有自大的本錢,連想保證自身安全,都得要看列強臉色。可現實中的韓國人,卻不但不捧著卵子過河,還表現出與自身實力完全不符的驕狂,甚至引得全世界反感也毫不在乎。
  • 米迦勒與惡龍——美國地緣戰略視角下的終末之戰
    歐亞大陸上人口最集中、資源最豐富、社會組織化程度最高、海陸交流最為便利的「邊緣地帶」,無不處於美國海空軍一體化打擊威懾之下。清理其脈絡,具體又分為三條明線和一條暗線。    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沿路輻射的主要地緣政治力量為俄羅斯、伊朗、土耳其、歐盟。  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沿路輻射的主要地緣政治力量為東協各國、印度。
  • 在地緣政治三大理論中它有什麼優勢?
    地緣政治理論中,最著名的是陸權論、海權論和邊緣地帶論,後者基本上是對陸權論的回應和對海權論的修正,因其獨特的戰略思想而名揚天下,且幫助西方贏得冷戰。三個地區的重要性大約自西向東依次降低,如果亞太不受美國掌握,那麼美國的地位將遭到動搖。如果中東被放棄,則其霸權將會終結。而如果西歐也被放棄了,那麼任何一個強國都有可能直接打擊其大洋沿岸,美國能否繼續存在都是個問題。
  • 1571爭奪地中海的殊死一搏——勒班陀大海戰
    歐洲人很明白,雖然1565年奧斯曼帝國為掌控整個地中海而攻打馬爾他失敗,奧斯曼土耳其卻依然對這片大海有著強烈的徵服心。從1566到1570年這段時間,雖然地中海東西方的生意照做,船照開,卻到處都流傳著奧斯曼在集結建造新艦隊的傳言,可謂風聲鶴泣。西方世界處於一種極度戒備的狀態。16-17世紀奧斯曼帝國版圖
  • 地緣詳解「燕山防線」的戰略通道作用
    秦嶺——大巴山與江、淮所組成的東西向『山水防線』,往往才是雙方博弈的焦點。而日本一方面由於在東北地區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卻沒有如願控制蒙古高原。加上強大的海洋實力,使得中國這一次所承受的壓力來自於東面。而當時的中國在第三級地形中,基本沒有優勢可言(特別是在東北、華北兩大平原之上)。山西高原——雲貴高原一線,所形成的南北縱軸,則成為中國抵抗外敵入侵的新軸心。
  • 大航海時代 | 中途島及阿留申群島的地緣價值
    如果說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海上力量在東太平洋的一次成功展示,那麼次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則讓日本的觸角重新收縮回了西太平洋。至於為什麼逆轉的關鍵是中途島,看看它的位置就明白了。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洋島嶼大都呈線狀排列。這是因為這些島嶼的底座很多都為接近海面的海嶺。在線性排列的群島中,較大的島嶼,都是海底火山爆發而形成的;較小的島嶼,往往為珊瑚礁。
  • 希臘與土耳其劍拔弩張,美軍在東地中海搞聯合軍演,公然選邊站隊
    目前在北約與土耳其關係緊張的背景之下,美軍在歐洲展開了不少的演習活動,其中在2020年11月的時候,東地中海地區組織了一次地中演習活動,11月19日至23日在希臘克裡特島的北約飛彈發射裝置(NAMFI)進行了戰術實彈射擊演習,由德國,希臘,荷蘭和美國愛國者部隊參加。
  • 地緣解析三國時期的鮮卑,及諸葛亮的合縱之策
    所謂「遠交近攻」,東吳與蜀漢畢竟山水相連,從地緣政治角度上的確不是最合適的盟友,能結成「背靠背」的夥伴關係,不互相拆臺已是最佳狀態。對於蜀漢來說,最好是在曹魏背後找一個,與自己無地緣衝突的盟友。即便這個盟友不靠譜,亦不至於因為這份信任而反受其害,只是現在天下三分已定,又上哪去找這個合縱對象呢?  人選還是有的。曹魏雖在三國中被定位為北方政權,但它佔的只是中原。
  • 「退片」傳言背後是一場力量博弈:得《贏天下》者得天下?
    今年10月13日起,湖南衛視相繼在廣州、上海、長沙三地舉辦2018年新品發布會暨廣告資源分享會,《贏天下》始終是金鷹獨播劇場的「王牌」。然而,江蘇衛視今年卻搶先「官宣」《贏天下》。東方衛視招商宣傳手冊上的《贏天下》播出信息與四大衛視爭奪《贏天下》不同,視頻網站早已定下優酷全網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