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金燦燦的麥穗隨風舞動,空氣中瀰漫著小麥的清香。位於鄭州黃河北岸的原陽縣河南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佔地約5700畝,是我國小麥育種研究最大的試驗基地,包括小麥種質資源精準鑑定圃、小麥栽培技術試驗地、釀酒小麥新品種試驗田等。河南省數十個優質小麥品種就誕生在這裡!
「你看,我左手邊是雜交育種圃,右手邊是產量試驗圃。」說起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們」,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臉上洋溢的幸福感,與金色的麥田交相輝映。「今年,優質小麥新品種的表現依然相當出色!」
雷振生在河南省農科院試驗基地
河南的小麥科研從「白手起家」到現在全國領先,雷振生時常心生感慨。20世紀80年代,他剛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科研條件非常簡陋,連基本的儀器設備也很缺乏。主要靠「一把尺子一桿秤」「牙咬眼瞪鼻子聞」表型觀察,來進行小麥科研。經過幾代小麥育種人的不懈努力,技術手段大為改進,如今已進入儀器精準鑑定和標記輔助選擇階段,正向分子育種階段邁進。他說,這就大大縮短了小麥育種年限,提高新品種選育實效。他欣喜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河南在小麥科研方面已經擁有12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分中心。
雷振生在實驗室
小麥從播種到收穫,要經過240天左右的時間,歷經風風雨雨、寒冬酷暑。而小麥育種,從開始雜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種穩定、通過品種審定,再到大面積推廣,至少需要十幾年時間,過程十分漫長。箇中辛苦,只有育種人能體會到。為了選出優良品種,雷振生常常在實驗室通宵達旦。他每年都要跑遍全省小麥主產區,為的就是給小麥生產保駕護航。
輕輕摩挲著田間的麥穗,雷振生自豪地說:「這是我們新育成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369』,是『鄭麥366』的改良後代,繼承了『鄭麥366』品質優良的特點,普遍畝產量能夠達700公斤以上,在高產地塊可以達800公斤以上,是發展前景良好的『潛力股』。」
停頓片刻,他接著說,「看到一個個小麥新品種『健康成長』,出落成『帥小夥』『俏姑娘』,經過層層『考核選拔』,最終能紮根田野、帶來豐收,我就很有成就感。」
不僅如此,雷振生說,他最大科研的動力還來自田間地頭,來自老百姓的認可。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章開玩笑說:「雷老師的名字,在我們農民中間真是振聾發聵」。他介紹,這幾年,他一直種植的是雷振生培育的優質強筋小麥,一畝地一年能增收100多元。吳章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年到頭雷老師不知道來了多少回。大夏天日頭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師在麥田裡一轉就是幾個小時!」
30多年的科研生涯裡,雷振生和他的團隊育成多個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為河南乃至黃淮麥區小麥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撐。雷振生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牽動人心,藏糧於技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河南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小麥豐產豐收,是我們育種人的職責和使命。」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