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0畝!走進我國小麥育種最大試驗基地

2020-12-27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金燦燦的麥穗隨風舞動,空氣中瀰漫著小麥的清香。位於鄭州黃河北岸的原陽縣河南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佔地約5700畝,是我國小麥育種研究最大的試驗基地,包括小麥種質資源精準鑑定圃、小麥栽培技術試驗地、釀酒小麥新品種試驗田等。河南省數十個優質小麥品種就誕生在這裡!

「你看,我左手邊是雜交育種圃,右手邊是產量試驗圃。」說起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們」,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臉上洋溢的幸福感,與金色的麥田交相輝映。「今年,優質小麥新品種的表現依然相當出色!」

雷振生在河南省農科院試驗基地

河南的小麥科研從「白手起家」到現在全國領先,雷振生時常心生感慨。20世紀80年代,他剛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科研條件非常簡陋,連基本的儀器設備也很缺乏。主要靠「一把尺子一桿秤」「牙咬眼瞪鼻子聞」表型觀察,來進行小麥科研。經過幾代小麥育種人的不懈努力,技術手段大為改進,如今已進入儀器精準鑑定和標記輔助選擇階段,正向分子育種階段邁進。他說,這就大大縮短了小麥育種年限,提高新品種選育實效。他欣喜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河南在小麥科研方面已經擁有12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分中心。

雷振生在實驗室

小麥從播種到收穫,要經過240天左右的時間,歷經風風雨雨、寒冬酷暑。而小麥育種,從開始雜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種穩定、通過品種審定,再到大面積推廣,至少需要十幾年時間,過程十分漫長。箇中辛苦,只有育種人能體會到。為了選出優良品種,雷振生常常在實驗室通宵達旦。他每年都要跑遍全省小麥主產區,為的就是給小麥生產保駕護航。

輕輕摩挲著田間的麥穗,雷振生自豪地說:「這是我們新育成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369』,是『鄭麥366』的改良後代,繼承了『鄭麥366』品質優良的特點,普遍畝產量能夠達700公斤以上,在高產地塊可以達800公斤以上,是發展前景良好的『潛力股』。」

停頓片刻,他接著說,「看到一個個小麥新品種『健康成長』,出落成『帥小夥』『俏姑娘』,經過層層『考核選拔』,最終能紮根田野、帶來豐收,我就很有成就感。」  

不僅如此,雷振生說,他最大科研的動力還來自田間地頭,來自老百姓的認可。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章開玩笑說:「雷老師的名字,在我們農民中間真是振聾發聵」。他介紹,這幾年,他一直種植的是雷振生培育的優質強筋小麥,一畝地一年能增收100多元。吳章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年到頭雷老師不知道來了多少回。大夏天日頭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師在麥田裡一轉就是幾個小時!」  

30多年的科研生涯裡,雷振生和他的團隊育成多個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為河南乃至黃淮麥區小麥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撐。雷振生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牽動人心,藏糧於技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河南是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小麥豐產豐收,是我們育種人的職責和使命。」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紮根旱塬育新種——記我國著名旱區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
    跟往常一樣,已經退休的梁增基一大早迎著曙光,走進自己終生熱愛的試驗田裡,查看小麥的長勢和籽粒飽滿情況。「梁增基同志是鹹陽市長武縣農牧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退休幹部,我國著名旱區小麥育種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
  • 山東: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發展,每年建設500萬畝生產基地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從山東省政府網站獲悉,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山東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000萬畝,其中強筋小麥120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專用小麥優勢產區
  • 「資訊」山東:每年建設50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
    一、發展方向和目標把優質專用新品種培育、技術創新與推廣、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產品開發與特色品牌打造等作為小麥產業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推動小麥由「高產為主」向「量質並重、提質增效」轉變。到2025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000萬畝,其中強筋小麥120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專用小麥優勢產區。
  • 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
    新華社西安9月6日電題: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新華社記者陳晨梁增基,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地處渭北旱塬的小城,一紮根就是58年。半個世紀來,他培育的小麥良種累計推廣超過億畝。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公布,梁增基位列其中。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金善寶也成了我國現代小麥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小麥育種的一代宗師,並開枝散葉,薪火相傳。1955年,金善寶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後稱院士)。選育「中大2419」的團隊裡,還有位幹將叫蔡旭。2013年,山東農科院的趙振東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該院走出的第一位院士,在麵包、麵條專用的中強筋小麥育種方面貢獻突出。正是有了「小麥院士」們一茬接著一茬的辛勤付出,我國的小麥產量從建國初的畝產不足百斤,提升到現在的730多斤。
  • 與野草遠緣雜交的彩色功能性小麥,在「小麥之鄉」溫縣開種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通訊員 高昕 許曉雨將數十種野草資源與普通小麥遠緣雜交,培育而成的功能性非轉基因小麥品種,你見過嗎?11月6日,在「小麥之鄉」溫縣番田鎮舉行的河南大學特色小麥溫縣試驗基地揭牌暨開播儀式上,這種與眾不同的特殊小麥開始播種,有望在不久之後登上大家的餐桌。
  • 種業深度報告:生物育種十年磨一劍,喜迎政策春風
    其中,黑龍江省是玉米第一生產基地,擁有約 8794 萬畝的 種植面積,吉林省和遼寧省分別擁有 6246 和 4038 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內蒙古自治區為 5575 萬畝、中原地區約 17314 萬畝玉米種植地。我國玉米進口依賴度低。2019 年,我國的玉米進 口量為 510 萬噸,較 2018 年增加 62 萬噸,同比增幅為 13.76%,僅佔消費量的 1.73%。
  • 臺山有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了!
    昨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廣東菰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臺山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在北陡鎮掛牌成立。目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已承擔國家級耐鹽鹼水稻育種研究課題,該基地也將成為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點。
  • 我市著力打造 全省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上接1版)提升優質專用小麥區域化分布、規模化種植水平。選育符合末端食品需求並適合我市種植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對育種企業選育的新品種通過國家級、省級品種審定的,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去年以來,新通過國家、省級審定小麥新品種3個。
  • 發現新「齊」跡|4000餘畝綠色田野的金色夢想 禾豐種業打造國內首...
    淄博禾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集農作物科研育種、試驗示範、生產加工、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科技創新型的現代化種業企業。一早,在禾豐種業4000多畝小麥原種田裡漫步,遍地都是冬日萌發的綠色生命,這是來年的新希望。淄博禾豐種業以山東農業大學為技術依託,與山東農業大學多名教授、育種專家進行科研合作,並接收大學生在公司進行畢業實習和教學實踐,承擔學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試驗、示範任務,科研成果通過公司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造福農民。公司以先進的銷售理念,拓展多樣化銷售渠道,年銷售小麥種3000萬斤以上,玉米種500萬斤左右,年營業額達一億元,是淄博市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種子企業。
  • 《陝西日報》「一根筋」·一輩子·一粒種——記陝西省小麥產業...
    1973年回校,幸運地被分配在我國一代小麥育種大師趙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趙洪璋先生的指導下,王輝像一顆倔強堅韌的麥種,生根發芽、分櫱吐穗,很快成長起來。  那時,王輝一邊跟隨趙洪璋先生做小麥區域試驗項目,一邊還承擔著教學工作。按照常規,教學中在學生試驗田上的小麥育種僅僅是做給學生看的,過後就不再保留。但不忘初心的王輝卻把一年一年的數據全部留存下來,並作為他起步獨立育種的珍貴參數。
  • 突破種源「卡脖子」技術,我國水稻育種晶片實現自主可控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中種集團是我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國家隊」。9年前,該集團國內最大水稻研發基地——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入駐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走進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這段話就躍然眼前。
  • 《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近年來,氣候變暖和耕作制度的變化導致小麥赤黴病在我國的發生範圍不斷擴大,特別在我國最大的主產區黃淮麥區,小麥赤黴病已經呈常發態勢,危害日趨嚴重,部分地區小麥赤黴毒素含量甚至超過國家限量標準。 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麥赤黴病》一書,著重介紹了21世紀以來小麥赤黴病及其綜合防控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最新成果。
  • ...看點:世界糧食日前夕記者探訪城陽海水稻試驗田和島城最大糧倉
    10月15日下午,在海水稻試驗田內,工作人員正在採集水稻種,而這些採集到的品種,經過反覆實驗種植,才能成為更加優質品種。「我們會進行篩選、雜交,取到高產、耐鹽性、耐鹼性、抗倒伏性好的材料培育。」據介紹,在青島基地的水稻畝,水稻最高產量能達到600公斤,一般海水稻產量也在400公斤左右。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米脂縣:航天育種的 「米脂小米」地面選育長勢喜人
    9月17日,陝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郭銳一行4人,到米脂縣印鬥鎮常坪村「米脂小米」航天育種實驗田檢查指導工作。米脂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雷琦,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宏彥陪同,米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任樹崗詳細介紹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種地面選育工作進程情況。
  • ...奮鬥新時代】從農民自家留種到1500萬轉讓專利,看山東小麥70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堅持培育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確保百姓吃飽吃好的基礎上,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眼下,臨邑縣的種糧大戶魏德東迎來了今年的第二個豐收季,玉米花生間作讓他每畝地增收了400多塊錢。加上上一季種植小麥新品種濟麥44號的增收,今年他3000畝地,比去年整整多收穫了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