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6日電題: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
新華社記者陳晨
梁增基,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地處渭北旱塬的小城,一紮根就是58年。半個世紀來,他培育的小麥良種累計推廣超過億畝。
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公布,梁增基位列其中。
(小標題)紮根旱塬的異鄉人
如今已85歲高齡的梁增基,仍耳聰目明,像年輕時一樣,在試驗田裡一站就是一天。見到記者時,梁增基和助手正忙著給小麥稱重,「它品質優良、抗病性好。我做了一輩子育種,這可能是最好的一個。」這是培育的一個新的小麥品種,已歷時7年,雖還只是半成品,但被梁增基寄予厚望。
梁增基是生長在嶺南的廣東人。1961年,從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到長武縣農技站工作。彼時,同事們都不相信,他能在這裡長久地待下去。
質疑源自當時長武艱苦的條件,幾間土坯房就是農技站的全部家當。地貧人窮、十年九旱,即便年成好,糧食畝產也不過百餘斤。
「1962年,凍害,全縣小麥減產48%;1964年,條銹病來襲;1965年,豐收,最高畝產78公斤……」
連作了數年記錄,梁增基被深深震撼,開始嘗試從外地引進良種。可甭管再優質的種子,到了這裡一概水土不服。梁增基下定決心,要培育出適合渭北旱塬的小麥良種來。
偏僻落後的小地方,沒有人做過育種,一切要從零開始。
高產、抗病、抗凍,這些性狀分布在不同材料中,選配好親本,把它們聚合在一起就很困難。而從親本產生的第一代「雜種」到基因純化獲得穩定性狀,最少需要七八代,每代都是一年,再經過審定,動輒就要十幾年。
可梁增基耐得住性子。一件白襯衣、一頂草帽成了他的「標配」:白天到地頭觀察長勢,晚上回到家整理資料,披星戴月、風雨無阻。
(小標題)情定育種半世紀
當年和梁增基「前後腳」分配到長武農業系統的20多名大學生,後來陸續調離。1977年,陝西省農科院的領導看中梁增基,拿著公函來要人,可他婉言謝絕。
「大單位裡搞育種的人很多,不缺我一個。但在這裡,群眾對好種子真是太渴望了!」如今憶起當年,梁增基的語氣中已是雲淡風輕。
但只有一起走過的人才知道堅守的可貴。老同事段長林回憶說,冬天,實驗室像個冰窖,梁增基邊哆嗦邊寫材料。夏天,烈日曬得皮膚發燙,他在田裡一幹就是一天。
執著終有收穫。上世紀70年代末,梁增基陸續培育出「長武702」「秦麥4號」等小麥良種,一舉把畝產提高到200公斤。此後,他再接再厲,「長武134」「長旱58」等良種相繼問世,旱作小麥「凍、鏽、旱、倒、黃矮病」五大難題被一一攻克。
多年來,梁增基培育的小麥良種在部分旱區推廣累計超過億畝,增產25億公斤。如今,渭北「旱腰帶」地區的糧食畝產,已經提高到500多公斤。
梁增基直到72歲才退休。但縣領導一句「老梁,帶帶新人吧。」他二話不說就回到了試驗田,選材、雜交、播種,依然是「必修課」。
80歲那年,梁增基又培育出抗旱豐產、適應性更強的「長航一號」,目前已推廣60多萬畝。在他手把手指導下,農技站的幾位年輕人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幹。
(小標題)最後一個心願
梁增基的學生兼同事慕芳說,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梁老師幾乎每天都到試驗田來,選種、雜交、管理,凡事親力親為。
「每當我累得不行,抬頭一看梁老師還在那裡,就會感到榜樣的力量。」慕芳說,曾疑惑為何梁老師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後來明白了,「奮鬥者永遠年輕」。
試驗基地裡,有一輛鏽跡斑斑的自行車。直到幾年前膝蓋生病,梁增基才告別這輛騎了20多年的「老爺車」。他和老伴一生輾轉搬家多次,直到2013年才住進縣裡提供的廉租房。50餘平方米的家中,家具還是30年前做的。
其實,梁增基不是沒有錢。作為享有「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的專家,各級組織對梁增基的獎勵不少,但他卻把15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和改善農技站的條件。
有人說梁增基傻,但他說:「我是黨員,幹出點成績是分內的事,獎金該給更需要的人!」
梁增基的辦公室裡有一面「標本牆」,那是他50多年來育出的7個小麥良種。他有一個心願:幾年之後,把自己正在培育、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新品種掛上去。
「到那時,我的使命結束了,就可以休息休息了。」梁增基語氣堅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