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

2021-01-08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9月6日電題: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

新華社記者陳晨

梁增基,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地處渭北旱塬的小城,一紮根就是58年。半個世紀來,他培育的小麥良種累計推廣超過億畝。

9月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公布,梁增基位列其中。

(小標題)紮根旱塬的異鄉人

如今已85歲高齡的梁增基,仍耳聰目明,像年輕時一樣,在試驗田裡一站就是一天。見到記者時,梁增基和助手正忙著給小麥稱重,「它品質優良、抗病性好。我做了一輩子育種,這可能是最好的一個。」這是培育的一個新的小麥品種,已歷時7年,雖還只是半成品,但被梁增基寄予厚望。

梁增基是生長在嶺南的廣東人。1961年,從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到長武縣農技站工作。彼時,同事們都不相信,他能在這裡長久地待下去。

質疑源自當時長武艱苦的條件,幾間土坯房就是農技站的全部家當。地貧人窮、十年九旱,即便年成好,糧食畝產也不過百餘斤。

「1962年,凍害,全縣小麥減產48%;1964年,條銹病來襲;1965年,豐收,最高畝產78公斤……」

連作了數年記錄,梁增基被深深震撼,開始嘗試從外地引進良種。可甭管再優質的種子,到了這裡一概水土不服。梁增基下定決心,要培育出適合渭北旱塬的小麥良種來。

偏僻落後的小地方,沒有人做過育種,一切要從零開始。

高產、抗病、抗凍,這些性狀分布在不同材料中,選配好親本,把它們聚合在一起就很困難。而從親本產生的第一代「雜種」到基因純化獲得穩定性狀,最少需要七八代,每代都是一年,再經過審定,動輒就要十幾年。

可梁增基耐得住性子。一件白襯衣、一頂草帽成了他的「標配」:白天到地頭觀察長勢,晚上回到家整理資料,披星戴月、風雨無阻。

(小標題)情定育種半世紀

當年和梁增基「前後腳」分配到長武農業系統的20多名大學生,後來陸續調離。1977年,陝西省農科院的領導看中梁增基,拿著公函來要人,可他婉言謝絕。

「大單位裡搞育種的人很多,不缺我一個。但在這裡,群眾對好種子真是太渴望了!」如今憶起當年,梁增基的語氣中已是雲淡風輕。

但只有一起走過的人才知道堅守的可貴。老同事段長林回憶說,冬天,實驗室像個冰窖,梁增基邊哆嗦邊寫材料。夏天,烈日曬得皮膚發燙,他在田裡一幹就是一天。

執著終有收穫。上世紀70年代末,梁增基陸續培育出「長武702」「秦麥4號」等小麥良種,一舉把畝產提高到200公斤。此後,他再接再厲,「長武134」「長旱58」等良種相繼問世,旱作小麥「凍、鏽、旱、倒、黃矮病」五大難題被一一攻克。

多年來,梁增基培育的小麥良種在部分旱區推廣累計超過億畝,增產25億公斤。如今,渭北「旱腰帶」地區的糧食畝產,已經提高到500多公斤。

梁增基直到72歲才退休。但縣領導一句「老梁,帶帶新人吧。」他二話不說就回到了試驗田,選材、雜交、播種,依然是「必修課」。

80歲那年,梁增基又培育出抗旱豐產、適應性更強的「長航一號」,目前已推廣60多萬畝。在他手把手指導下,農技站的幾位年輕人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幹。

(小標題)最後一個心願

梁增基的學生兼同事慕芳說,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梁老師幾乎每天都到試驗田來,選種、雜交、管理,凡事親力親為。

「每當我累得不行,抬頭一看梁老師還在那裡,就會感到榜樣的力量。」慕芳說,曾疑惑為何梁老師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後來明白了,「奮鬥者永遠年輕」。

試驗基地裡,有一輛鏽跡斑斑的自行車。直到幾年前膝蓋生病,梁增基才告別這輛騎了20多年的「老爺車」。他和老伴一生輾轉搬家多次,直到2013年才住進縣裡提供的廉租房。50餘平方米的家中,家具還是30年前做的。

其實,梁增基不是沒有錢。作為享有「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的專家,各級組織對梁增基的獎勵不少,但他卻把15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和改善農技站的條件。

有人說梁增基傻,但他說:「我是黨員,幹出點成績是分內的事,獎金該給更需要的人!」

梁增基的辦公室裡有一面「標本牆」,那是他50多年來育出的7個小麥良種。他有一個心願:幾年之後,把自己正在培育、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新品種掛上去。

「到那時,我的使命結束了,就可以休息休息了。」梁增基語氣堅定。(完)

相關焦點

  • 紮根旱塬育新種——記我國著名旱區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
    跟往常一樣,已經退休的梁增基一大早迎著曙光,走進自己終生熱愛的試驗田裡,查看小麥的長勢和籽粒飽滿情況。「梁增基同志是鹹陽市長武縣農牧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退休幹部,我國著名旱區小麥育種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
  • 陝西:崇尚勞動 見賢思齊 把「C位」留給奮鬥者
    央廣網西安12月15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薛生貴)陝西省三秦工匠、五一勞動獎表彰大會14日在西安舉行。當天8時30分許,在陝西大會堂北大廳合影區,陝西省委書記劉國中,省長趙一德同大家依次握手後,緩緩攙扶86歲的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就坐合影,溫馨的舉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 《陝西日報》「一根筋」·一輩子·一粒種——記陝西省小麥產業...
    《陝西日報》 2015年10月23日 第1版  有一種信念叫「一根筋」,有一份堅守是一輩子。2012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獎者、陝西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的一生,就深刻體現了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奮鬥不止的堅守。
  • 記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上)(2)
    為了當年一句「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的誓言,王輝教授堅守自己的信念,始終紮根在廣袤的大地,執著守望著自己痴迷的麥田,不離不棄。正是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奮鬥不止的堅守,使其成功育出了一個又一個小麥良種,給大地帶來了豐收,給農民帶來歡笑。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伴隨著秋播夏收的歲月輪迴,王輝的努力看似默默無聞,卻與民生息息相關。風雨滄桑,歲月如梭。
  • 走進我國小麥育種最大試驗基地
    位於鄭州黃河北岸的原陽縣河南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佔地約5700畝,是我國小麥育種研究最大的試驗基地,包括小麥種質資源精準鑑定圃、小麥栽培技術試驗地、釀酒小麥新品種試驗田等。河南省數十個優質小麥品種就誕生在這裡!「你看,我左手邊是雜交育種圃,右手邊是產量試驗圃。」
  • 志壯牡丹,榮耀大地——記臨洮縣農民牡丹育種專家孫生順
    他們為臨洮花卉事業的發展傾心盡力,為推動花卉產業建設上規模上水平付出了汗水和智慧,這其中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農民,他通過近四十年的奮鬥,在自家庭院裡、承包地裡揮灑汗水,將唐菖蒲,鬱金香種成了全國一流商品。1988年,農業部在他家地頭召開了現場會,推廣了他的經驗。轉而進軍紫斑牡丹產業,幹起了大學、研究院專家教授的工作——遠緣雜交育種,他成功了。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他後來赴美進修,並苦心收集了3000多份麥種資源,於1946年全部帶回國,成為新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基礎,其本人被譽為新中國小麥育種奠基人之一。蔡旭長期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並培育了系列小麥新品種,1980年,入選中科院院士。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本報記者 馬愛平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陝西省生豬產業新體系組建暨2020年工作部署會召開
    為落實陝西省委省政府、省農業農村廳對陝西省現代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的任務,6月12日下午,陝西省生豬產業新體系組建暨2020年工作部署會在西安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了6月4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座談會會議精神,學習了《陝西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陝西省現代農業科技實驗站(基地)實施意見》等文件,討論並部署「陝西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建設2020年度工作計劃」。Δ會議現場,生豬產業升級科技特派員、陝西省科技特派員生豬產業服務團團長專家孫世鐸出席並主持會議。
  • 領物預告|2020 長武縣「義烏杯」奔跑迎新年馬拉松賽
    「我要上全運」百場馬拉松2020 長武縣「義烏杯」奔跑迎新年馬拉松賽2020 年 12 月 27 日將在長武縣城2020年12月25將開啟領物以下領物詳情一定要仔細看哦領物信息信息領物時間2020年12月25日 09:00--18:00
  • 「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及事跡簡介(17)
    我國傑出的實驗核物理專家,在核爆近區測量某高難度技術方案的審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共組織6次核試驗,全部親臨現場參與組織指揮,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歷史性成就。他提出應發揮綜合技術優勢,深化戰略武器研製、高技術跟蹤、常規兵器研究、民品開發生產四項任務,進一步明確實施軍民融合的具體途徑和發展方向。
  • 《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為了推動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的研究與應用,有效控制小麥赤黴病對小麥產業的危害,2017年5月農業部成立了以程順和院士為理事長的「國家小麥赤黴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作為聯盟的重要任務之一,程順和院士及康振生院士提議編撰《小麥赤黴病》專著,並組織聯盟各相關領域的主要領軍人物參與本書編撰,最終形成了這部學術專著和實踐應用方案。
  • ...奮鬥新時代】從農民自家留種到1500萬轉讓專利,看山東小麥70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小麥育種基本都是靠農民自家留種子,產量也極低。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退休研究員、泰山1號育成人殷毓芬說:「50年代的時候,小麥產量只有六七十斤,就過年他們能吃一頓麵條,包一頓餃子。」1964年,殷毓芬大學畢業後來到山東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剛參加工作的前三年,吃、住、工作都在泰安農村。
  • 弘揚宋慶齡精神 讓戲劇漫步雲端——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向基層學校...
    12月10日,由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主辦,西安演藝集團兒童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長武縣教育局協辦的「弘揚宋慶齡精神 讓戲劇漫步雲端」——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向基層學校開展送兒童劇演出公益活動在恆大小學舉行。
  • 麥田守望者沈天民的夢想:建黨100周年小麥畝產突破1000公斤
    1949年,沈天民出生在蘭考縣谷營鎮樊寨村一個中醫世家。少年時代度過忍飢挨餓的日子讓他終身難忘,為了不讓鄉親們繼續挨餓,他放棄了能令他衣食無憂的中醫事業,轉而走上了小麥育種的道路,這條路他一走就是52年。 那時的蘭考,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低,沈天民跟著縣、鄉的農業技術員,一頭栽進小麥育種的事業裡,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開始自學高中大學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