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譚》。
該作講述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后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復。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使國王愛不忍殺,允她下一夜繼續講。
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因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故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成語來源,「夜談」為何稱「夜譚」
「夜譚」就是夜間說話、講故事的意思,其實就是「夜談」。寫成「夜譚」是由於古代的避諱。
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所以人們說話、寫文章凡是遇到兩個「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諱,用其他字代替。於是,人們在寫「夜談」時,就出現了以「譚」代「談」的怪現象,後來,人們習慣了,「談」與「譚」也就相通了。
《天方夜譚》的故事,主要描述了遠古時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島上,有一個薩桑王國,國王名叫山努亞。有一天,山努亞和他的弟弟薩曼來到一片緊鄰大海的草原,當他們正在一棵樹下休息時,突然海中間冒起一個黑色的水柱,一個女郎來到了他們身邊,並告訴他們天下所有的婦女都是不可信賴、不可信任的。
國王山努亞和弟弟薩曼回到薩桑王國後,發現王后行為不端,他們便殺死王后。從此,山努亞深深地厭惡婦女便又殺死宮女,他存心報復,又開始每天娶一個女子來過一夜,次日便殺掉再娶,完全變成了一個暴君。這樣年復一年,持續了三個年頭,殺掉了一千多個女子。
宰相的大女兒山魯佐德,對父親說她要嫁給國王,她要試圖拯救千千萬萬的女子。山魯佐德進宮後每天晚上都給國王講一個故事,但是她卻每天晚上講,而且只講開頭和中間,不講結尾。
國王為了聽故事的結尾,就把殺山魯佐德的日期延遲了一天又一天。就這樣,山魯佐德每天講一個故事,她的故事無窮無盡,一個比一個精彩,一直講到第一千零一夜,終於感動了國王。山努亞說:「憑安拉的名義起誓,我決心不殺你了,你的故事讓我感動。我將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永遠保存。」於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這本書。
《一千零一夜》的形成發展過程經歷了漫長的8個世紀。《一千零一夜》的名稱出自這部故事集開頭的第一個故事。
《一千零一夜》實際上並沒有一千零一個故事。按阿拉伯人的語言習慣,在一百或一千之後加一,旨在強調其多。據阿拉伯原文版統計,全書共有134個大故事,每個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個中故事、小故事,以山魯佐德講故事作為發端,組成一個龐大的故事群。
《一千零一夜》實際上是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區的各國人民集體創作而成。早在公元6世紀,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間故事就流傳到伊拉克、敘利亞一帶。
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是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此時,阿拉伯民族固有的文化受到了被其徵服的敘利亞、埃及、兩河流域和波斯等地文化的影響,又吸收了希臘和印度的古代文化,創造出中世紀阿拉伯燦爛的新文化。
《一千零一夜》於此間開始出現流傳的手抄本,後來經過許多增補整理,大約到16世紀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爾·艾夫薩乃》(即「一千個故事」),最初可能來源於印度,由梵文譯為古波斯文再轉譯為阿拉伯文。
第二部分,源於伊拉克,即以巴格達為中心、10-11世紀編寫的阿拔斯王朝特別是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源自埃及麥馬立克王朝時期流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