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什麼是好的科幻電影?什麼是電影的工業化?什麼是世界最先進的特效技術?
今年春節以來,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國內關於科幻電影、電影工業的討論沒有停止過。最近,又恰逢詹姆斯·卡梅隆編劇、製片的科幻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上映,這個問題似乎又可以被推進了。
在這期雜誌封面故事《詹姆斯·卡梅隆:什麼是好的科幻電影》裡,我們以詹姆斯·卡梅隆、《阿麗塔》和因《流浪地球》而起的相關討論為起點,嘗試深入探討擺在眼前的這些議題。
《阿麗塔:戰鬥天使》劇照
女主角阿麗塔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用CG技術完成的人類角色。
回看卡梅隆過去二十幾年的節目和訪談是一件有趣的事,他是個堅定的實踐派,很少發表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很多當時的判斷與規劃都在後期得到實踐。
1999年,他接受Academy of Achievement的採訪時,曾提到過,「視覺特效正在發展,它已經不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而是融入電影工業,正在成為電影人最基本的工作手段。電腦繪圖和動畫製作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相信,由電腦製作的角色很快就會被創造出來。我們有理由去創造一個CG角色,傳統的在人臉上塗橡膠,製作橡膠木偶,用液壓裝置操縱等技術都將被淘汰。演員依然在這些角色的創造中發揮作用,因為這些角色的實現依然是基於演員的表演,只是他們不再需要在臉上化幾磅重的妝。」
而在2003年,他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就曾提到過最近上映的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這個項目。「那是一部我們已經開始籌備的電影,我會親自導演。一部漫畫改編的電影,很酷,是我非常期待去做的事。而且我們極有可能用3D拍攝它,我現在打算用3D拍一切東西,甚至是我女兒的生日派對。」
與以往作品相比,阿麗塔在CG和「表演捕捉」技術上做了升級,比如,阿麗塔的眼虹膜是用830萬個多邊形組成的。
六年之後,《阿凡達》上映,這部3D攝影機拍攝,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的電影實現了過去十年卡梅隆在電影技術上最重要的兩個構想。又等了十年,《阿麗塔:戰鬥天使》上映,電影創造了第一個由CG完成的人類角色。儘管這時詹姆斯·卡梅隆被「阿凡達」系列拖住,已經將導演椅交接給了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但這部電影背後所有的世界觀構思和技術支持都是由他主導的。
好萊塢電影的技術推動和科幻電影大爆發絕不是由某一個人獨立完成的。上世紀70年代起,喬治·盧卡斯、雷德利·斯科特、斯蒂文·史匹柏等人用一批高質量的科幻電影開啟了新好萊塢的「技術革命」。
就像駁靜在文章《拯救好萊塢的「電影小子」們》裡總結的,「回顧1970年代的好萊塢,會產生油然的神往,這種神往與感到不可思議的心情,跟我們回顧1920年代巴黎時的感慨是一樣的:怎麼會有這麼多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偏偏出現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
《星球大戰》工作照。費雪扮演的萊婭公主無疑成為一代人的夢中情人。
《侏羅紀公園》工作照
採訪中,詹姆斯·卡梅隆提到,他看重技術,但技術永遠為更好的電影表達服務。回溯從《終結者》到《阿麗塔》的履歷,他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在故事和情節需求的倒逼下完成的。
「星球大戰」系列的太空史詩,「異形」系列和《銀翼殺手》的哲學思考,還有《阿凡達》、「侏羅紀公園」系列的生態批判……就像詹姆斯·卡梅隆所說的,「科幻是一種通過未來來模擬現在的方式」。建立一個完整的、視角獨特的世界觀,這是好科幻故事的硬殼。
這同時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科幻電影創作是好萊塢技術改革的最大推動力。正如苗千在本期封面文章《如何科學地製造一個「異世界」?》中所說,構建出一個與人類社會不同的異世界,再將這個源於想像的產物通過一兩個小時時長的電影表現出來,絕非只靠靈光一現就能夠做到。構建這樣的世界,既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規則有深刻理解,還要能夠對其進行變換,使之適用於各種不同的虛構環境之中。
《阿凡達》以27.88億美元保持著影史票房第一的紀錄。
《終結者》是好萊塢中低成本卻票房大賣的代表作,其中的女性形象莎拉也在當時引領了硬朗女性風的潮流。
和傳統藝術相比,電影向來都不是一門自由的藝術,它依賴設備、技術和團隊協作,但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理性與感性,運籌帷幄與直覺,它們有望在電影的世界裡得到完美的結合。
站在詹姆斯·卡梅隆和這些電影技術引領者身後的是維塔工作室、工業光魔特效公司、3D設備支持等眾多專業化的合作和人才供給。這些創意、技術、人才和規範化流程共同構成了今天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記者吳麗瑋探訪了位於紐西蘭惠靈頓的維塔工作室,這家從小作坊起步的特效公司為《阿麗塔》《阿凡達》《指環王》和最近的《流浪地球》等電影打造過實體特效和數碼特效。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負責實體特效的workshop先進的工作方式。「讓人羨慕的地方是維塔工作室的半自動化生產能力。國內還處在靠翻模師傅一個個進行模具注塑的階段,維塔工作室已經實現了半機器化生產,由一位工作人員同時控制幾臺模具。維塔工作室的盔甲、盾牌等較大形狀的道具現在已經完全可以用3D印表機製作。道具用矽膠包裹起來,凝固後切割開,再將道具取出,形成可以鑄造的陰模。之後再澆鑄進液體材料,等冷卻凝固之後就可以取出使用了。通過這樣的方式,《流浪地球》中主演來到地球表面後穿的機械外骨骼盔甲,一身上下的數百個零件,都可以很高效地加工、編號、再歸類。」
《流浪地球》請維塔工作室做的「外骨骼裝甲」,一整套需要五六十萬元。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好萊塢的考察經驗讓他更切實地理解了電影工業化的意義。與詹姆斯·卡梅隆合作20多年的好萊塢資深製片人喬恩·蘭多也說:「當前中國的電影環境與好萊塢幾十年前的大環境很像。」
或許,回望並了解好萊塢這一路走來的技術流變,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確立標準,實現更具突破性的電影探索。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本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大使#李光潔記得第一次看《阿凡達》帶給他的是震撼和敬佩,「卡梅隆改變了人們對於電影的定義」。直到他參演《流浪地球》,李光潔的科幻情結才得到釋放。「這部電影裡70%的特效是由國產特效公司、由我們中國人做出來的」。李光潔不無自豪地說。「當我們盛讚卡梅隆這樣的科幻電影大師時,也要為自己感到自豪」,李光潔說,「從《流浪地球》之後,相信會有更多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與大家見面。」
▲點擊上圖,聽演員李光潔談談科幻電影與《流浪地球》。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 封面故事 |
| 社會 |
調查:香港油麻地導賞團:繁華背後的陰影(黃子懿)
生態:村莊裡的農民父子導演(王珊)
| 經濟 |
| 文化 |
文化:卡爾·拉格斐的大眾精英主義(楊聃)
逝者:布魯諾·岡茨:為精神賦形(蒲實)
話題:少年公路片:出走,然後呢?(卡生)
設計:追求建築與公眾之間的親密關係(鍾和晏)
食事:餐廳指「難」(黑麥)
思想:約翰·羅斯金:一個激進的保守派(薛巍)
| 專欄 |
邢海洋:加州高鐵與空客A380
卜鍵:西伯利亞諜影
張斌:跳著舞,就進了奧運會
宋曉軍:普京是在給川普一個「臺階」嗎?
朱偉:劉震云:幽默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6)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