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好的科幻電影?

2021-02-08 三聯生活周刊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什麼是好的科幻電影?什麼是電影的工業化?什麼是世界最先進的特效技術?

今年春節以來,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國內關於科幻電影、電影工業的討論沒有停止過。最近,又恰逢詹姆斯·卡梅隆編劇、製片的科幻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上映,這個問題似乎又可以被推進了。

在這期雜誌封面故事《詹姆斯·卡梅隆:什麼是好的科幻電影》裡,我們以詹姆斯·卡梅隆、《阿麗塔》和因《流浪地球》而起的相關討論為起點,嘗試深入探討擺在眼前的這些議題。

《阿麗塔:戰鬥天使》劇照

女主角阿麗塔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用CG技術完成的人類角色。

回看卡梅隆過去二十幾年的節目和訪談是一件有趣的事,他是個堅定的實踐派,很少發表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很多當時的判斷與規劃都在後期得到實踐。

1999年,他接受Academy of Achievement的採訪時,曾提到過,「視覺特效正在發展,它已經不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而是融入電影工業,正在成為電影人最基本的工作手段。電腦繪圖和動畫製作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相信,由電腦製作的角色很快就會被創造出來。我們有理由去創造一個CG角色,傳統的在人臉上塗橡膠,製作橡膠木偶,用液壓裝置操縱等技術都將被淘汰。演員依然在這些角色的創造中發揮作用,因為這些角色的實現依然是基於演員的表演,只是他們不再需要在臉上化幾磅重的妝。」

而在2003年,他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就曾提到過最近上映的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這個項目。「那是一部我們已經開始籌備的電影,我會親自導演。一部漫畫改編的電影,很酷,是我非常期待去做的事。而且我們極有可能用3D拍攝它,我現在打算用3D拍一切東西,甚至是我女兒的生日派對。

與以往作品相比,阿麗塔在CG和「表演捕捉」技術上做了升級,比如,阿麗塔的眼虹膜是用830萬個多邊形組成的。

六年之後,《阿凡達》上映,這部3D攝影機拍攝,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的電影實現了過去十年卡梅隆在電影技術上最重要的兩個構想。又等了十年,《阿麗塔:戰鬥天使》上映,電影創造了第一個由CG完成的人類角色。儘管這時詹姆斯·卡梅隆被「阿凡達」系列拖住,已經將導演椅交接給了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但這部電影背後所有的世界觀構思和技術支持都是由他主導的。

好萊塢電影的技術推動和科幻電影大爆發絕不是由某一個人獨立完成的。上世紀70年代起,喬治·盧卡斯、雷德利·斯科特、斯蒂文·史匹柏等人用一批高質量的科幻電影開啟了新好萊塢的「技術革命」。

就像駁靜在文章《拯救好萊塢的「電影小子」們》裡總結的,「回顧1970年代的好萊塢,會產生油然的神往,這種神往與感到不可思議的心情,跟我們回顧1920年代巴黎時的感慨是一樣的:怎麼會有這麼多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偏偏出現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

《星球大戰》工作照。費雪扮演的萊婭公主無疑成為一代人的夢中情人。

《侏羅紀公園》工作照

採訪中,詹姆斯·卡梅隆提到,他看重技術,但技術永遠為更好的電影表達服務。回溯從《終結者》到《阿麗塔》的履歷,他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在故事和情節需求的倒逼下完成的。

「星球大戰」系列的太空史詩,「異形」系列和《銀翼殺手》的哲學思考,還有《阿凡達》、「侏羅紀公園」系列的生態批判……就像詹姆斯·卡梅隆所說的,「科幻是一種通過未來來模擬現在的方式」。建立一個完整的、視角獨特的世界觀,這是好科幻故事的硬殼。

這同時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科幻電影創作是好萊塢技術改革的最大推動力。正如苗千在本期封面文章《如何科學地製造一個「異世界」?》中所說,構建出一個與人類社會不同的異世界,再將這個源於想像的產物通過一兩個小時時長的電影表現出來,絕非只靠靈光一現就能夠做到。構建這樣的世界,既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規則有深刻理解,還要能夠對其進行變換,使之適用於各種不同的虛構環境之中。

《阿凡達》以27.88億美元保持著影史票房第一的紀錄。

《終結者》是好萊塢中低成本卻票房大賣的代表作,其中的女性形象莎拉也在當時引領了硬朗女性風的潮流。

和傳統藝術相比,電影向來都不是一門自由的藝術,它依賴設備、技術和團隊協作,但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理性與感性,運籌帷幄與直覺,它們有望在電影的世界裡得到完美的結合。

站在詹姆斯·卡梅隆和這些電影技術引領者身後的是維塔工作室、工業光魔特效公司、3D設備支持等眾多專業化的合作和人才供給。這些創意、技術、人才和規範化流程共同構成了今天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記者吳麗瑋探訪了位於紐西蘭惠靈頓的維塔工作室,這家從小作坊起步的特效公司為《阿麗塔》《阿凡達》《指環王》和最近的《流浪地球》等電影打造過實體特效和數碼特效。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負責實體特效的workshop先進的工作方式。「讓人羨慕的地方是維塔工作室的半自動化生產能力。國內還處在靠翻模師傅一個個進行模具注塑的階段,維塔工作室已經實現了半機器化生產,由一位工作人員同時控制幾臺模具。維塔工作室的盔甲、盾牌等較大形狀的道具現在已經完全可以用3D印表機製作。道具用矽膠包裹起來,凝固後切割開,再將道具取出,形成可以鑄造的陰模。之後再澆鑄進液體材料,等冷卻凝固之後就可以取出使用了。通過這樣的方式,《流浪地球》中主演來到地球表面後穿的機械外骨骼盔甲,一身上下的數百個零件,都可以很高效地加工、編號、再歸類。」

《流浪地球》請維塔工作室做的「外骨骼裝甲」,一整套需要五六十萬元。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好萊塢的考察經驗讓他更切實地理解了電影工業化的意義。與詹姆斯·卡梅隆合作20多年的好萊塢資深製片人喬恩·蘭多也說:「當前中國的電影環境與好萊塢幾十年前的大環境很像。」

或許,回望並了解好萊塢這一路走來的技術流變,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確立標準,實現更具突破性的電影探索。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本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大使#李光潔記得第一次看《阿凡達》帶給他的是震撼和敬佩,「卡梅隆改變了人們對於電影的定義」。直到他參演《流浪地球》,李光潔的科幻情結才得到釋放。「這部電影裡70%的特效是由國產特效公司、由我們中國人做出來的」。李光潔不無自豪地說。「當我們盛讚卡梅隆這樣的科幻電影大師時,也要為自己感到自豪」,李光潔說,「從《流浪地球》之後,相信會有更多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與大家見面。」

點擊上圖,聽演員李光潔談談科幻電影與《流浪地球》。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 封面故事 |

| 社會 |

調查:香港油麻地導賞團:繁華背後的陰影(黃子懿)

生態:村莊裡的農民父子導演(王珊)

| 經濟 |

| 文化 |

文化:卡爾·拉格斐的大眾精英主義(楊聃)

逝者:布魯諾·岡茨:為精神賦形(蒲實)

話題:少年公路片:出走,然後呢?(卡生)

設計:追求建築與公眾之間的親密關係(鍾和晏)

食事:餐廳指「難」(黑麥)

思想:約翰·羅斯金:一個激進的保守派(薛巍)

| 專欄 |

邢海洋:加州高鐵與空客A380

卜鍵:西伯利亞諜影

張斌:跳著舞,就進了奧運會

宋曉軍:普京是在給川普一個「臺階」嗎?

朱偉:劉震云:幽默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6)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詹姆斯·卡梅隆】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這三部片讓我見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電影
    阿凡達我認為,看過電影的人最起碼有80%都知道阿凡達。這片於2010年1月4日在內地上映,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導演是誰大家我不說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那個拍鐵達尼號的。據網絡消息,阿凡達拍攝共耗資5億美元!當之無愧的最昂貴電影。當然,最終結果也沒有讓阿凡達劇組失望,阿凡達票房大大賣,最終刷新全球票房記錄,賣了27.8億---美元。我記得,阿凡達是我第一次看的3D電影。
  •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
    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作家,其科幻作品相繼被宣布立項改編電影,更是引發了「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關係的討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他向公眾解釋「2015年北師大首招科幻文學方向的博士」的含義。「從2003年至今,『兒童文學和科幻文學』作為學術方向在北師大存在了11年。」吳巖笑言,「學校明年招博士和電影熱無關,只是因為我具備了博士招生資格。」
  • 電影論壇:科幻電影類型片
    這個牛排是類型,但題材是指食材,食材跟題材放在一起,才是我們所謂的叫類型元素的東西。所謂科幻片的類型,它必須要有科幻片的元素。我個人理解,比如講《星球大戰》,我從來沒覺得它是一部科幻片,因為它裡面沒有任何科幻片的元素。還有什麼雷射劍、飛船,這些東西不是元素,這些都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所稱的食材,把馬換成了飛船,把寶劍換成了雷射劍,把什麼東西換成了你什麼武器。
  • 《上海堡壘》:國產科幻電影這是造了什麼孽?
    來,跟著我的剖析,看看一部吹出「中國科幻第二步」的電影,是怎麼拿到3.5分直接摔成狗啃屎的!豆瓣電影裡,打開《上海堡壘》的熱門短評,這兩條相映成趣:沒看過的人估計要被搞懵,這到底是「披著言情皮的科幻片」,還是「披著科幻皮的言情片」?不重要了,因為就連主創自己也沒搞清楚,他們拍出的《上海堡壘》,到底是個什麼片。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結果,老少皆宜的科幻電影紛紛開始在影院上映。著名導演如史蒂文·史匹柏和詹姆斯·卡梅隆不斷完善他們的製作工藝,製作出了一些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電影。80年代的大部分科幻電影都起源於70年代,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70年代和80年代的科幻電影誰更好?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這些電影大多以機器人、精神能量和友好的外星人為特色。結果,老少皆宜的科幻電影紛紛開始在影院上映。80年代的大部分科幻電影都起源於70年代,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70年代和80年代的科幻電影誰更好?雖然70年代的科幻電影對未來的看法有些陰暗,但隨著《星球大戰》系列的繼續,80年代的科幻電影把太空探索變成了逃避現實。
  • 《流浪地球》為何被稱為科幻電影裡程碑?看過原著才知道它的偉大
    去年是中國電影十分動蕩的一年,因為短短一年時間中國科幻電影就經歷了爆發巔峰再到跌落的過程,很多人都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而《上海堡壘》不僅關閉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順便還給它上了鎖。這裡我們暫且不提上海堡壘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爭議太多,我們就單純的說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吧。
  • 《流浪地球》給中國科幻電影起了一個好頭
    但無論如何,《流浪地球》終究是成功了,從第一天11.06%的排片,到第二天18.39%,再到第三、第四天的25.87%和31.08%,一路超越《瘋狂外星人》、《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其逆襲幅度遠大於去年的《紅海行動》,真可謂贏得非常漂亮,不僅為中國科幻大片打了一注強心針,還為中國科幻元年起了一個好頭。
  • 你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是什麼?
    先說下為什麼會做一個關於電影、影視方面的百家號,首先肯定是因為興趣愛好。其次吧,電影讓我感覺有一種魅力會吸引你, 看電影的時候你會把自己融入到電影中你會因為電影故事情節大笑、流淚、憤怒、惋惜,所以特別喜歡看電影。
  • 「科幻十條」,點燃國產科幻電影
    2015年,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同年,《流浪地球》拍攝啟動,很多國產科幻小說也在那一年賣出了電影改編版權,但那時資本投向科幻電影並未獲得應有的回報,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異軍突起,為科幻電影的成功樹立了標杆。影片憑藉其成熟的質感,讓世界對中國科幻電影刮目相看,也讓全社會對科幻創作和科幻電影有了更多關注。
  • 中國科幻電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幾乎都讀過,最近看了新出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預告片,忍不住說幾句,很多科幻迷都跟laterboy一樣,是非常擔心電影會毀原著的,因為中國過去幾乎沒拍過什麼像樣的科幻片,印象中,只有童年時代的《霹靂貝貝》還有早幾年根據國內原創動畫改編的《李獻計歷險記》還算科幻,但現在中國的導演卻很熱衷改編和拍攝大劉的大作,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覺得他們實在有些不自量力,專門挑一些難度很大,挑戰很大的題材來拍
  • 科幻電影,湊熱鬧不如打基礎
    但自《流浪地球》後,科幻電影並無新的佳作。今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科幻十條」,大力助推科幻電影發展。「科幻熱」的背後,是市場的供需矛盾,也是專業人才的極度緊缺。面對科幻片,華語電影人應該如何努力呢?王紅衛資深電影監製、編劇、策劃。1991年至1995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
  • 鹿晗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
    人人都有一對器官叫「眼睛」,劇本好不好,原著是不是靠譜,讀一讀原著總該知道。其實《上海堡壘》本就不是科幻小說,把鹿晗包裝成「撐中國科幻」的流量明星,你們到底是粉還是黑哦?過一過劇本總該知道電影道行深淺吧?不論剛出道還是頂流時期,接不接一部戲的唯一標準,難道不是看戲本身靠不靠譜嗎?天了嚕!你們娛樂圈賣起「情懷」來,真是比羅永浩還可怕。
  • 是科幻還是現實?到底什麼才是真相?深度解析電影《K星異客》
    嗨,我是小黃帝,我之前很喜歡一部科幻電影,《K星異客》,最近想起,想寫一下這部電影我自己的看法,然後我去豆瓣上看了一些大佬的影評,好吧,太深奧了,恕我無法寫出這麼高深的影評,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電影愛好者,我只想把一些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寫下來,然後給大家看,大家可以當飯後娛樂。
  • 不可多得的好科幻電影《人造母者》
    很有深度的電影,不同的角度能得出很多結論。我的討論前提:機器人目的是成為人類母親,創造自己需要的人類。1、一切都是測試。測試-修改、測試-修改、測試…這是人類認識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手段,很科幻也很符合邏輯。2、機器人母親測試什麼?測試小女孩的智力、邏輯判斷、自私和大局觀念、科學質疑精神、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測試什麼就決定了你是誰!因為測試之後失敗的毀滅,成功的保留,測試什麼決定了你是什麼,往哪裡去。這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
  • 受害者、女奴到女戰士:科幻電影裡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在影片開始,主人公劉啟帶著韓朵朵去地頭蛇那裡借衣服,兩人本來可以全身而退,卻因為朵朵的一句話差點被打;到了緊要關頭,朵朵發語音向其他救援隊伍求助,看得人更是著急:妹妹,你倒是先說你們有什麼解決方案,人家才好來支援呀!
  • 41位科幻電影大神為卡梅隆正名,科幻電影聖經《詹姆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科幻不是兒戲,更不是爆米花.
    開場,詹姆斯·卡梅隆直抒胸臆:各式各樣的科幻電影一直是我的心頭好,我喜歡那些想法帶來的力量,喜歡那些宏大的問題:「宇宙中有什麼?」「世界將會如何終結?」「科技會毀滅我們嗎?」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從這些精彩的故事中學到什麼……」卡梅隆認為,科幻電影絕對不是兒戲,也不是簡單的爆米花。他不喜歡漫威電影,「希望我們能很快對《復仇者聯盟》感到厭倦,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些電影,只是,除了雄性激素過高、沒有家庭的男人們花兩個小時拼死冒險順便摧毀城市之外,我們還有其他故事可以說。」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國產硬科幻大片超出觀眾預期的品質,成為票房逆襲的一大原因。有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打底,給予了影片足夠好的科幻宇宙觀,而郭帆導演帶領下劇組的改編,也為電影賦予了更為本土化的敘事邏輯和更豐富的親情元素。特效則成為影片成功的最大亮點,類似國內地標遭遇冰封、木星撞擊地球等大場面相當壯觀,被網民評價為媲美好萊塢一流水準的「五塊特效」。
  • 2020科幻恐怖電影《隱形人》講了什麼?
    改編自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97年的科幻小說以及1933年的同名電影。講述了一名叫塞西莉亞的婦女,她富有、控制欲極強的科學家男友突然自殺後遭到一個隱身人反覆折磨,她不得不奮力求生並查明真相的故事。拋開科幻之類的外衣,《隱身人》其實並非傳統意義的驚悚作品,而是沒有鬼怪邪祟,依舊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的類型。
  • 理性邊界科幻電影會|本周好電影《心慌方2》
    設想一下自己的處境,人性在你身上會發生什麼?當暗無天日的命運降臨,人類無需掩飾,脫去外在華麗的衣衫,人性的暗黑與光明將會擦出怎麼樣的火花?電影《心慌方》系列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幾個素不相識的人,一覺醒來後發現一同身處於由一個個形狀相同的立方體組成的結構複雜的高度精密迷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