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2020-12-27 道家智慧養生堂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

無為是不作為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人以此來指責老子的思想消極,其實是這些人沒有了解老子無為的真正內涵:無為就是通過不斷減少自己的表現欲、控制欲等各種有為的欲望,使這類欲望損之又損,最後到了沒有這類表現和控制的欲望了,就可以真正把自己從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去幹更大更重要的事,從而達到無所不為的程度,即老子所說的無為無所不為。

理解無為很難,理解為無為更難。如果做到了為無為,就沒有什麼不可治理的了。為無為的意思就是:做的目的是為了不做,就是為不做而做,這就類似於挑水吃中的挑水是有為,鋪管道吃水中的鋪管道也是有為,兩者同樣都是為,同樣都是為了有水吃,但前者是單純的「為」,後者就是「為無為」就是以後不再為了吃水而再去「為」,所以做到了為無為,才有可能做到無為而治。

怎樣才能做到為無為

首先是:

虛其心,實其腹

這裡的心指的不是心臟,指的是人的意識、胸懷、以及心靈層面。虛其心就是讓自己的心胸更加的寬廣,更加的忘我,更加的虛懷若谷。而處處為自己著想,處處表現自己,整個念頭和想法都是為了一己私利,那這就不是虛其心。虛其心指的是去掉自私自我自利的想法,讓胸懷更加寬廣,讓心靈更加的沉靜,這樣的一種狀態。

「實其腹」指的是,讓自己有內涵,有肚量,有水平,有能力。虛其心實其腹,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讓胸懷更加的寬廣,有利他之心,沒有自私自利自我的念頭,目標不是為了自己活著,同時又有很大的能力和水平,很有內涵,很有肚量,這樣就為做到真正無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弱其志,強其骨」。志指的不是志氣和雄心壯志,指的是強烈的自我的欲望,強烈的自我滿足的欲望,這種欲望越少越好,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算計,技巧,計謀,思智辯聰一類的東西盛行,人人都想自己有為而不惜損害他人和自然環境,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強其骨指的是身體的強壯,有骨氣,有正氣,有擔當。勇於承擔,勇於獻身的精神,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犧牲自我。做到了這些無為而治就是水到渠成事。

什麼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首先是要具備兩個前提:

第一個是要做到無為,怎麼做的無為,前面已經講了,只有做到無為了,下來才能談無為而治。

第二個是前提,你是一個領導,不論你領導的是一個家庭,一個部門、一個企業、一個單位或國家,必須有其他人作為治理的對象。

其次還有兩個重要的的基礎,第一個是要了解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有道),並有按規律行事的自覺(有德)。兩者合起來就是老子所說的有道德。第二個就是你要愛這個組織和組織中的成員。如果一個國王不愛民的話,視民如草芥,不關心人民的生活,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體現愛民更多的是體現的後面的無為,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想法去作為,而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願望和想法去作為。

小到一個企業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不為員工著想,只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讓大家為他個人的目標去拼搏去做,這樣企業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發展下去的。反之企業才可能做大做久。大而強的企業不僅是為本公司的員工著想,還要為社會大眾著想,這樣的公司才能做大做強。

如何才能無為而治

首先是上無為而下有為,領導要無為,要放手,處在其下的人員是必須要有為的,這裡的無為主要是針對領導的。

其次是只看不做,只看不做是只當教練不當球員,不能自己上場踢球,這是無為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如同種莊稼,把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種子,肥料,這些條件準備好,莊稼自然會生長,而不必要拔苗助長。把條件和環境準備好,哪些不足哪些給補上,這才是領導必須做的。

第三就是適度裝傻:要給下屬試錯和犯錯的機會,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這個過程,裝傻就是聽見裝作沒聽見,看見的裝作沒看到,想到的裝作沒想到,會做的裝作不會做,能說裝作不能說,能幹裝作不能幹,知道裝作不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下屬去想去做,下屬才能提高才能成長。

第四就是要心正身正,不要去搞一些偽裝的套路,沒用的,因為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有玩巧的和虛偽的,下面玩得更厲害,因為下邊一線操作的人更接近實際,更能識別真偽,自然有其對策,得不償失。身正自然不令而行,身不正自然雖令不從。為什麼很多執行力不夠呢?是因為很多領導偽裝得太多了。

第五是要順其自然,按規律行事。只有順其自然了,好結果自然就會呈現。真正的好領導是無為的,這是領導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本篇討論的話題,喜歡的請多關注,咱們下次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
    大家好,我是讀書的汪先生,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道德經》不多贅言直入正題,今天分享第三章!《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行善,{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我擁有了什麼?擁有了對「道」的理解。《道德經》重在講敘「道」與「德(得)」之間的關係,並以深層哲理來規勸天下統治者處理好萬物、萬民的關係——對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實是天下之策的副產品。當然,這個副產品過於高級,最終已經讓人們淡忘了老子寫經的主要目的,並且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為道教的思想根源。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即便有些人「略知一二」,也是從不同的人那裡聽說,然後經過整理後,得出的一種認知。
  • 道德經,根深蒂固,攻無不克;無所匹敵
    道法自然伴隨著時間的飛逝,我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接近尾聲。在此感謝各位,長久以來的支持和提出的寶貴意見,使鄙人受益匪淺!也希望我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多多少少有所收穫!好了!我們言歸正傳,道德經一書,到了後面,多講治國理政的大事!當然修身,以及無為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簡單的解釋一下,我們來看第一句是什麼意思呢?
  • 兩種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是2500多年前中國的老子從自然現象中總結出來的。宇宙萬物自然而然地有序運行,該生的生,該長的長,該死的死,該亡的亡。自然之中的生長消滅無所謂悲劇喜劇,全都是一種看不見卻又違背不得的規律掌控下自然運行。老子由此悟出,無為而不為是世界的最高法則,也是世界存在的最佳方式。並繼而推導出——人類社會也應該這樣,即無為而治。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05《道德經》第五章:尚無為,任自然.
    有道的聖人效仿天地,對待百姓,尊道貴德,無為而治,也不去標榜自己的仁愛。生:關於「道、德、仁、義、禮」之間的關係,先生再幫我們解釋一下。師:這五者的關係,第三十八章有專門論述。師:聲明:《道德經》討論的「道與德」,是哲學概念,並不是儒家宣傳的仁義道德。我並不反對仁義禮,而是提醒人們,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道」與「德」。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從唐玄宗時期開始,《老子》又被尊稱為《道德真經》。有人說,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那麼,《道德經》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圍繞「道」展開。
  • 揣摩《道德經》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在學讀《道德經》中,常常發現一個現象,老子說中的某個和某些觀點的聯貫在上下文都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繫。而且多個版本出現,都引起學者的猜測。有的學者就只能從一個觀點從發把各章節的和這個觀點有關的內容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新顯的思路。我讀過的最早研究許地山先生的研究就是採取這種辦法。這只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帶入那個語言環境裡才能解釋。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譯文】 「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當它的自生自長產生貪慾時,我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徵服它,就不會再起食慾之心了。沒有貪慾自然會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走向穩定、安寧。
  •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能夠清楚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事實上,人的認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學習,還是跟不上變化的節奏。
  • 「美人日記」無為而治 NO.618
    我之所以給自己用這個暱稱是因為這是我的夢想,最近讀了幾遍《道德經》,聽了一位對文化有研究的人講解,「無為而治」並非啥事兒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啥事兒,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變化去做,「為無為,而無不為」,唉這樣的境界實在是太太太難了啊!我這凡夫俗子窮一生也不可能達到這境界啊,不過,風景在路上。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上一期我們講了第3章,在第3章中,老子主要以美和醜,貴和賤,虛和實,強和弱,這幾對相對立的概念來講了聖人之道,並論證了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我們知道,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是天之道。
  • 「無為而治」的含義:制其機先,因勢利導
    我們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儒釋道,是全人類最高智慧,是宇宙法則,亙古長新,怎麼會過時了?就拿「無為而治」來談一談,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妙在「無為而無不為」,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具體地說,無為而治就是制其機先,因勢利導,達於成功。所以,無為而治首先是以靜制動,先不去妄為,而是密切觀察事物發展的趨勢,做到「知幾」。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輕輕一動,就可因勢利導,達於成功。所以《易經》說:「知幾其神乎?」 司馬談評道家的特點是「事少而功多」,就是事半功倍。
  • 《道德經》:總是爭名逐利,悟透兩句話,可以淡泊名利
    在道德經中第三章,聖人之治中,老子對於一個人面對著生活中的功名利祿,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反觀我們生活中,很多人爭名奪利,在這一個過程中早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把道德經中的一些話與大家共勉,為大家分析一下道德經中的一些精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