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讀《道德經》中,常常發現一個現象,老子說中的某個和某些觀點的聯貫在上下文都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繫。而且多個版本出現,都引起學者的猜測。有的學者就只能從一個觀點從發把各章節的和這個觀點有關的內容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新顯的思路。我讀過的最早研究許地山先生的研究就是採取這種辦法。
這只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帶入那個語言環境裡才能解釋。下面是我對該章內容的詳解詳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①:蜂蠆虺蛇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不搏④,骨弱筋柔而握固⑤;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⑥,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⑦。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⑨;益生曰祥⑩,心使氣曰強。
[通釋]
心裡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剛出生的男嬰一樣:毒蟲不咬他,猛獸不撲他,兇鳥不抓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挺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發揮了作用,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欲的元氣發揮了作用。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注釋]
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懷有厚重的品德,能同剛出生的男嬰比較。含,包含,懷有。德,道之德。厚,豐厚,厚重,深厚。比於,同……可比較。比,相比。於,同。赤子,紅孩兒,剛出生的男嬰。
②蜂蠆虺蛇不螫:各種毒蟲不咬他。蜂蠆虺蛇,泛指毒蟲,河上公本此四字即作「毒蟲」。蜂,飛蟲螫人者。蠆,音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虺,音huǐ,傳說中一種似龍似蛇的常在水中的動物。螫,音shì,毒蟲或毒蛇咬刺。
③猛獸不據:猛獸不撲他。猛獸,虎豹熊羆一類野獸。據,抓。
④攫鳥不搏:兇鳥不抓他撲他。攫鳥,用爪搏擊的兇猛之鳥,如鷹、雕之類。攫,用爪抓取。搏,撲擊。《禮記·儒行》疏:「以腳取之為攫,以翼擊之為搏。」
⑤骨弱筋柔而握固: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握固,拳頭攥得很緊。
⑥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翹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達到了極致。這一句是判斷句。未知,不知曉。牝牡之合,雌性和雄性交配。朘,音zuī,男孩的生殖器。作,翹起來,挺起來。精之至,精元之氣達到極度純一。精,沒有受到「汙染」的精元之氣。之,放在「精」與「至」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至,達到極致。
⑦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欲的元氣達到了極致。本句也是一個判斷句。號,音háo,大聲哭。嗄,音shà,聲音嘶啞。和,平和無欲。
⑧知和曰常:懂得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常規。常,事物持久運行的規律現象,用作動詞,按常規行事。可參見第十六章注釋⑤。
⑨知常曰明:懂得保持常道叫做明智。可參見第十六章注釋⑥。
⑩益生曰祥:有益生命就是吉祥。益生,對生命有好處,即精誠純一、平和無欲的狀態有益於生命。祥,吉祥,祥瑞。
心使氣曰強:意識控制元氣叫做強健。心使氣,即意志控制著自己的欲望。心,指人的思想意志。使,役使,駕馭,支配。強,強健。本句下王弼本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已經出現,系分章者在錯誤理解基礎上分章所致,或者系點評者錯誤理解以點評植入的,故刪。
[意義歸納]
本章是《道德經》中專門談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強調應具有赤子一樣的「厚德」。
[考辨]
蜂蠆虺蛇,河上公本此四字為「毒蟲」。
我極疑心「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是錯簡重出,因第三十章已見此語,只是「謂之」在那一章為「是謂」。正是這段話使得一直以來的《道德經》研究者曲解了「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本章與第三十七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的「人主」之強截然不同,本章是從正面角度讚頌道的。這裡說的「祥」與「強」,與老子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說的不是一回事,它是圍繞「赤子」而談的。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放在這裡,在邏輯上自相矛盾,是一種誤導,它是在錯誤理解基礎上分章或點評留下的痕跡。由「是謂」變成「謂之」,恰恰是用這幾句話點評留下的不完全一致的痕跡。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裡的「祥」是「災殃」之意,其實不然。全本《道德經》「祥」算本章凡四見,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第七十八章「受國不祥」。那三見都直接用了「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不吉祥」。因此,這個「祥」應解釋為「吉祥」。
出現「不祥」和「欲望支配精氣叫做強」的解釋的原因是下文出現了「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段話。《郭簡》已經在本章出現「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可見這個錯誤出現的較早,至此把許多研究者引上歧途,由此還出現了對「祥」與「強」的曲解,它與三十章似重出。是本章的「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當刪,還是第三十章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當刪?有人以為三十章的當刪,我卻以為本章的當刪。「赤子」「益生」「心使氣」皆天性,此「強」是合道之「強」,再用「不道」自相矛盾。
無獨有偶。恰恰是對第三十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也出現曲解,所以,有人總感覺第三十章結尾不該放「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我的考辯有兩個重點:一是用最常規的解釋處理幾個關鍵字,而且這種解釋是一貫的;二是保持一章的不矛盾性,同時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保持老子思想的不矛盾性。後人「釋老」雖也注意考慮保持老子思想的一貫性,但在章節中往往忽略邏輯思維的一貫性,顧此失彼。比如用「求生之厚」套解「生生之厚」,比如將「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與「敝則新」(第二十二章)混為一談。
[解讀與點評]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指的對象是誰?是道,道之純粹猶如剛出生的男嬰,不受侵襲,不受阻撓,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會像赤子一樣「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氣」,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擾。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真有這種情況嗎?老子及古人是怎麼形成這個認識的呢?這裡講一個故事。
老子生活的時代,楚國有一個著名宰相(令尹)子文,姓鬥,名豰於菟(Gòuwūtú),《左傳·宣公四年》就補記了子文的名字來源:子文的父親與妘君的女兒私通生了子文,「妘夫人(子文的姥姥)使棄諸夢中,虎乳之。妘子(子文的姥爺)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豰』,謂『虎』『於菟』,故命之曰『豰於菟』……實為令尹子文。」
用現代語言解釋上面引述的文字就是:
「妘夫人派人把子文扔到雲夢澤中,有隻老虎餵養了他。妘子打獵,見到了這個場面,恐懼地回到家。妘夫人把實情告訴給他,他於是派人把子文抱回來。楚人把『乳』稱作『豰』,把『虎』稱作『於菟』,所以給子文起名為『豰於菟』……實際上就是後來的令尹子文。」
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德」是「純天然」的,未經後天加工改造的品質,具有「樸」的特點。
赤子,紅孩兒,初生之子,未經後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來比喻深厚修養的境界,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談「知和」即為「明」,繼而認定「和」有「益生」的屬性,「和」就是「心使氣」,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的結論。
「祥」與「強」圍繞「赤子」而談,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樣,「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終日號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這就是循道而行,這就是真「祥」,這就是真「強」。
說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樣,「蜂躉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稱道的「善攝生」。說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終日號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氣」。此「心使氣」之強是真強健,是「摶氣致柔」的頑強,不是「剛強」之假強。「心使氣」正是「馭氣」,「摶氣致柔」(第十章)是養性之道,當然「益生」,當然「祥」。「心使氣曰強」,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講「自勝者強」。「知和」是達到「心使氣」的必要條件。「知常曰明」全篇兩見,另一見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猶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益生」與「心使氣」是自然而為,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