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道德經》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2021-01-18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在學讀《道德經》中,常常發現一個現象,老子說中的某個和某些觀點的聯貫在上下文都沒有明顯的直接聯繫。而且多個版本出現,都引起學者的猜測。有的學者就只能從一個觀點從發把各章節的和這個觀點有關的內容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新顯的思路。我讀過的最早研究許地山先生的研究就是採取這種辦法。

這只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帶入那個語言環境裡才能解釋。下面是我對該章內容的詳解詳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①:蜂蠆虺蛇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不搏④,骨弱筋柔而握固⑤;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⑥,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⑦。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⑨;益生曰祥⑩,心使氣曰強。

[通釋]

心裡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剛出生的男嬰一樣:毒蟲不咬他,猛獸不撲他,兇鳥不抓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挺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發揮了作用,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欲的元氣發揮了作用。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注釋]

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懷有厚重的品德,能同剛出生的男嬰比較。含,包含,懷有。德,道之德。厚,豐厚,厚重,深厚。比於,同……可比較。比,相比。於,同。赤子,紅孩兒,剛出生的男嬰。

②蜂蠆虺蛇不螫:各種毒蟲不咬他。蜂蠆虺蛇,泛指毒蟲,河上公本此四字即作「毒蟲」。蜂,飛蟲螫人者。蠆,音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虺,音huǐ,傳說中一種似龍似蛇的常在水中的動物。螫,音shì,毒蟲或毒蛇咬刺。

③猛獸不據:猛獸不撲他。猛獸,虎豹熊羆一類野獸。據,抓。

④攫鳥不搏:兇鳥不抓他撲他。攫鳥,用爪搏擊的兇猛之鳥,如鷹、雕之類。攫,用爪抓取。搏,撲擊。《禮記·儒行》疏:「以腳取之為攫,以翼擊之為搏。」

⑤骨弱筋柔而握固: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握固,拳頭攥得很緊。

⑥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翹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達到了極致。這一句是判斷句。未知,不知曉。牝牡之合,雌性和雄性交配。朘,音zuī,男孩的生殖器。作,翹起來,挺起來。精之至,精元之氣達到極度純一。精,沒有受到「汙染」的精元之氣。之,放在「精」與「至」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至,達到極致。

⑦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欲的元氣達到了極致。本句也是一個判斷句。號,音háo,大聲哭。嗄,音shà,聲音嘶啞。和,平和無欲。

⑧知和曰常:懂得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常規。常,事物持久運行的規律現象,用作動詞,按常規行事。可參見第十六章注釋⑤。

⑨知常曰明:懂得保持常道叫做明智。可參見第十六章注釋⑥。

⑩益生曰祥:有益生命就是吉祥。益生,對生命有好處,即精誠純一、平和無欲的狀態有益於生命。祥,吉祥,祥瑞。

心使氣曰強:意識控制元氣叫做強健。心使氣,即意志控制著自己的欲望。心,指人的思想意志。使,役使,駕馭,支配。強,強健。本句下王弼本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已經出現,系分章者在錯誤理解基礎上分章所致,或者系點評者錯誤理解以點評植入的,故刪。

[意義歸納]

本章是《道德經》中專門談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強調應具有赤子一樣的「厚德」。

[考辨]

蜂蠆虺蛇,河上公本此四字為「毒蟲」。

我極疑心「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是錯簡重出,因第三十章已見此語,只是「謂之」在那一章為「是謂」。正是這段話使得一直以來的《道德經》研究者曲解了「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本章與第三十七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的「人主」之強截然不同,本章是從正面角度讚頌道的。這裡說的「祥」與「強」,與老子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說的不是一回事,它是圍繞「赤子」而談的。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放在這裡,在邏輯上自相矛盾,是一種誤導,它是在錯誤理解基礎上分章或點評留下的痕跡。由「是謂」變成「謂之」,恰恰是用這幾句話點評留下的不完全一致的痕跡。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裡的「祥」是「災殃」之意,其實不然。全本《道德經》「祥」算本章凡四見,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第七十八章「受國不祥」。那三見都直接用了「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不吉祥」。因此,這個「祥」應解釋為「吉祥」。

出現「不祥」和「欲望支配精氣叫做強」的解釋的原因是下文出現了「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段話。《郭簡》已經在本章出現「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可見這個錯誤出現的較早,至此把許多研究者引上歧途,由此還出現了對「祥」與「強」的曲解,它與三十章似重出。是本章的「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當刪,還是第三十章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當刪?有人以為三十章的當刪,我卻以為本章的當刪。「赤子」「益生」「心使氣」皆天性,此「強」是合道之「強」,再用「不道」自相矛盾。

無獨有偶。恰恰是對第三十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也出現曲解,所以,有人總感覺第三十章結尾不該放「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我的考辯有兩個重點:一是用最常規的解釋處理幾個關鍵字,而且這種解釋是一貫的;二是保持一章的不矛盾性,同時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保持老子思想的不矛盾性。後人「釋老」雖也注意考慮保持老子思想的一貫性,但在章節中往往忽略邏輯思維的一貫性,顧此失彼。比如用「求生之厚」套解「生生之厚」,比如將「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與「敝則新」(第二十二章)混為一談。

[解讀與點評]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指的對象是誰?是道,道之純粹猶如剛出生的男嬰,不受侵襲,不受阻撓,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會像赤子一樣「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氣」,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擾。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真有這種情況嗎?老子及古人是怎麼形成這個認識的呢?這裡講一個故事。

老子生活的時代,楚國有一個著名宰相(令尹)子文,姓鬥,名豰於菟(Gòuwūtú),《左傳·宣公四年》就補記了子文的名字來源:子文的父親與妘君的女兒私通生了子文,「妘夫人(子文的姥姥)使棄諸夢中,虎乳之。妘子(子文的姥爺)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豰』,謂『虎』『於菟』,故命之曰『豰於菟』……實為令尹子文。」

用現代語言解釋上面引述的文字就是:

「妘夫人派人把子文扔到雲夢澤中,有隻老虎餵養了他。妘子打獵,見到了這個場面,恐懼地回到家。妘夫人把實情告訴給他,他於是派人把子文抱回來。楚人把『乳』稱作『豰』,把『虎』稱作『於菟』,所以給子文起名為『豰於菟』……實際上就是後來的令尹子文。」

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德」是「純天然」的,未經後天加工改造的品質,具有「樸」的特點。

赤子,紅孩兒,初生之子,未經後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來比喻深厚修養的境界,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談「知和」即為「明」,繼而認定「和」有「益生」的屬性,「和」就是「心使氣」,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的結論。

「祥」與「強」圍繞「赤子」而談,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樣,「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終日號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這就是循道而行,這就是真「祥」,這就是真「強」。

說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樣,「蜂躉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稱道的「善攝生」。說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終日號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氣」。此「心使氣」之強是真強健,是「摶氣致柔」的頑強,不是「剛強」之假強。「心使氣」正是「馭氣」,「摶氣致柔」(第十章)是養性之道,當然「益生」,當然「祥」。「心使氣曰強」,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講「自勝者強」。「知和」是達到「心使氣」的必要條件。「知常曰明」全篇兩見,另一見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猶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益生」與「心使氣」是自然而為,是天道。

相關焦點

  • 好文丨骨弱筋柔而握固
    我幾乎是脫口而出:這話說得太對啦,讓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並非簡單的老實善良,而握固則正是把握能力強啊。年輕朋友誇我信口從《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裡拈出這七個字來闡述學長的「老實人裝寶」理論很顯機智。我倒是佩服這位學電子信息的年輕人對老子的書竟熟稔如此。
  • 道德經,赤子之心,百毒不侵
    接下來我們學習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如果說上一章是講修德,那麼這一講主要講含德,德不修不行,所以修德才能含德嘛!先看一下老子的原文,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握固
    握固,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於無名指(第四指)根部,然後屈曲其餘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小寶寶,最喜歡兩手握拳,而且還喜歡把小手握得緊緊的。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開,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無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寶寶正是因為這麼握拳,才不會害怕!這是什麼道理呢?
  • 雙拳握固的三個秘密,原來如此! -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握固時,拇指放在手心之中,就相當於是穩定了人的重心。其二,拇指放在四指根部,也是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如此,則寓有五行相生之意:食指(肝木)—→中指(心火)—→拇指(脾土)—→無名指(肺金)—→小指(腎水)。如此,五指成環,合於五行相生之理。 其三,無名指根部為十二地支之「子」水,是生命之機的發源之地。
  • 握固養生法,生命最原始的養護 (好文)
    春秋時期《老子》一書說:「骨弱筋柔而握固。」這說的就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雖然身體非常柔弱,卻能讓自己不受外界邪氣的侵害,他們的護體秘訣就是雙手握固。事實就是如此,握固可讓人進入一種興奮狀態,內心充滿仿佛大英雄般的「浩然正氣」,從而抵禦外邪侵害,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境界。
  • 固魂攝魄的妙招——握固法
    而這攥法也是有講究的,嬰兒握拳頭的方式不像成年人一樣拇指在其餘四個手?的上面,而是蜷縮在另外那些手指下面,大拇指的指尖和無名指的根部相抵,其餘四指回握拳。  春秋時期《老子》一書說:「骨弱筋柔而握固。」這說的就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雖然身體非常柔弱,卻能讓自己不受外界邪氣的侵害,他們的護體秘訣就是雙手握固。
  • 「握固」雖簡單,卻是人體阻擋百邪的秘密
    小孩子天生是非常會養生的,如「握固」,道教養生修煉中常用的一種手式,這種手式有促使心氣歸一、闢邪毒之氣的作用。《老子》說:「骨弱筋柔而握固。」就是他們天生就會握固。因為無名指的指根,就是肝魂所藏身之處的「門戶」!這樣經常握著人就不容易緊張害怕。從古傳的中醫角度看,嬰兒才是大丈夫!他們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丈夫本色!聖人在《道德經》裡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的真氣專而不散,所以無所畏懼。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不害怕,因為他們不懂。可是天下不懂而害怕的人多了去呢,別說人,連小狗都懂得害怕。
  • 護身咒及護身拳(握固)之功用
    誦三遍能守一宅中人。誦四遍能守護一城中人。乃至七遍能守護四天下人。 護身咒:唵齒臨(二合)春秋時期《老子》一書說:「骨弱筋柔而握固。」這說的就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雖然身體非常柔弱,卻能讓自己不受外界邪氣的侵害,他們的護體秘訣就是雙手握固。事實就是如此,握固可讓人進入一種興奮狀態,內心充滿仿佛大英雄般的「浩然正氣」,從而抵禦外邪侵害,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境界。牽過嬰兒小手的人都明白,他們握的力度很大,有些嬰兒甚至會把你攥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拼了命」似的握緊呢?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即便有些人「略知一二」,也是從不同的人那裡聽說,然後經過整理後,得出的一種認知。
  • 「握固」雖簡單,卻是人體阻擋百邪的秘密!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我擁有了什麼?擁有了對「道」的理解。《道德經》重在講敘「道」與「德(得)」之間的關係,並以深層哲理來規勸天下統治者處理好萬物、萬民的關係——對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實是天下之策的副產品。當然,這個副產品過於高級,最終已經讓人們淡忘了老子寫經的主要目的,並且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為道教的思想根源。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
  • 《道德經》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指什麼?玄牝指什麼?
    那麼道是什麼?它如何生出萬物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出元氣,元氣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宇宙萬物,這是道家哲學萬物生成的模式。問題是,為何道能生出萬物?這就要從人類童年時期對宇宙起源的追問說起了。
  • 太極拳握固內練之秘——神凝、鬆柔、調息
    太極拳練什麼?「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修煉精、氣、神三寶乃內練。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太極拳初學最難管住自己的,也就是眼、耳、口。心難靜,易受幹擾,太極拳要求似聽非聽,似看非看,口微閉合,此態勢貫徹於整套拳架,固守神意,蓄能儲精養氣,是太極拳內練的主題。
  •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能夠清楚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事實上,人的認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學習,還是跟不上變化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