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崇尚自然哲學,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和運行的總根源,更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據。人是萬物之中的一員,當然也要依據「道法自然」的原則生活。
那麼道是什麼?它如何生出萬物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出元氣,元氣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宇宙萬物,這是道家哲學萬物生成的模式。
問題是,為何道能生出萬物?
這就要從人類童年時期對宇宙起源的追問說起了。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熱衷於探索人類及世界的起源問題,因為這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知道了我從哪裡來,才能明白我將要到哪裡去。
古代哲學對宇宙起源的追問莫過於兩種,一種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神創造了世界,西方的上帝、中國開天闢地的盤古和造人的女媧,都是宇宙和人的造物主。另一種理論拋棄了上帝創世之說。
中國道家的老子認為有一種「道」在上帝之先,它創造了萬物。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說,「道」在本質上是一個空虛的容器,它深幽邃遠,是萬物的根源,「道」早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創造萬物的不是上帝,而是無形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道。老子指出,道最大的特徵是空,也就是無,唯有有空、無才能生出萬物,唯有空才能包無容萬物。
這是老子關於宇宙起源的哲學,落實到人生上面去,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老子的哲學是一種母性的哲學。老子從萬物宇宙的空想到人的空,女性有子宮,而正是子宮的空間才能孕育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性的生殖器官正是人的起源。因此,老子崇尚一切母性的柔軟的事物。他認為柔軟的東西有強大的生命力,唯有柔軟才可以持久。樹木在茂盛生長的時候,枝條是柔軟的;上善若水,水「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它可以包容一切,可以催生一切,同樣也可以摧毀一切;舌頭柔軟不會掉落,而牙齒堅硬卻容易受傷。因此,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這是「道」教給我們的智慧。
明白了老子哲學的空和柔兩個關鍵點,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穀神不死,是謂玄牝」。《道德經》第6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說,空間的神妙作用永遠不會消失,它像一個玄妙的母體,而這一母體的生殖器官,就是產生萬物的根源,空間是永遠存在,但我們常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就是無的作用。
老子用母性生殖器官解釋萬物起源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空前想像力的比喻。「穀神」並非主管糧食的神,谷是兩山之間的空隙,神乃玄妙之意。而「玄牝」指母性動物的生殖器官,萬物孕育就像人從母親的生殖器官生孩子一樣。
老子高度重視空的作用,因為這是道家哲學的基礎。他曾經把天地比作一個大風箱,唯有中間是空的,才能鼓蕩出風來。他說空間才是產生萬物的基礎,無空間則無萬物。為了說明空間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進行了更加明確地闡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老子由空間的空,想到了人生的無。我們常常重視有,卻很少注意到空和無的作用;我們常常想「有所為」,卻不知道「無為」的妙處;我們喜歡剛強,卻偏偏忽略了柔的作用,不知上善若水柔弱可以勝剛強。追求有所為使人身心俱疲,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得不到心靈的安寧與自由,而要追求解脫,就要學會空,學會無,給自己給別人一點空間,放空自己的心靈,試著以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如此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