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萬物之始源於孝,及時行孝,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2021-01-13 國學歷史教堂

《道德經》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它暗中宇宙奧妙和深刻的哲學道理,使瀏覽過的每位都能從中獲益良多。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其中第六章」穀神不死「的解讀還有個人解析,希望大家喜歡。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釋義:大道空虛開闊,而又變化萬端,它永遠不會消亡。這是締造生命的神秘母體,締造生命神秘的母體有個出口,可以稱為天地的根源,她如絲如縷,綿綿不絕,又難覓行蹤。其作用又無窮無盡。

「穀神不死」體現道的永恆性,既恆道。「玄牝之門」是產生萬事萬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玄牝之門」、「天地根」說明道是產生萬物的本源。

老子把神秘莫明的道,喻之為母性動物的生殖器官,非常貼切的描述了道的無所不能,生育著萬物道的特性。

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依戀,而這種本性又曲折的表現為對自然的依賴。乞求與自然合為一體。我們如今對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的嚮往,對詩和遠方的期盼,也正如孩提對溫柔母體的眷戀。

古代天下時常戰爭不斷,房屋嚴重被破壞,田地無人耕種,百姓流離失所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現在城市喧囂、過度的工業汙染、人口失調、快節奏的生活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使人們的精神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我們種植樹木,淨化空氣和江河海洋的水質,保護瀕臨滅絕動植物物種,這些都是在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我們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在希求尋回業已失去的夢。重新回頭來,就更能理解老子以「道」賦予的睿智,廣博和深沉的哲學涵義。

立身當以孝為先。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表達了老子對於生命的讚美,對於母性的讚美。道擁有偉大而崇高的母性,它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源源不斷的從它身上獲取能量,不斷成長有所作為。

它養育卻不佔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奉獻卻不索取的品質恰似一位母親。母親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應當孝敬母親,應當時刻謹記立生應以孝為先。

古代大聖孟子的母親,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喪偶,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才,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他不惜帶著孩子多次搬家遷移,不持辛苦就是為了孟子長大可以成才。而孟子長大後也非常爭氣的成才,更是時刻不忘母親曾對自己的教誨,盡責的贍養自己的母親。

何為孝?潔身自好,力爭上遊,孝敬父母,敬奉師長;上精忠報國,下愛人以德。最終發展成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很多人都知道烏鴉反哺的故事。當年老的烏鴉不能覓食時,它的子女就四處尋找可口的食物,咁回來嘴對嘴餵給老烏鴉,一直到老烏鴉死去。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治天下,他的母親臥病三年,他時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在旁守候,母親所服的湯藥,都是他親口嘗過之後才親自端去給其服用。

嶽飛的母親從小就告誡孩子,男子漢當以精忠報國為己任,更在嶽飛當兵之前在其背後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嶽飛窮極一生也在履行著母親的教誨,不管環境多麼艱難,時刻以抗金為己任不斷帶兵出徵。

想要社會和諧,家庭必先和諧,與家庭和諧必先行孝道。古時候有個人叫孫元覺,從小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可是他的父親卻相反,元覺的爺爺體弱多病,不能勞動,他的父親並對其極為厭惡。

元覺的父親將他爺爺裝進框裡,要把老人扔進深山裡,元覺跟在後面哭勸,可是父親完全聽不進耳。到了山的深處,父親將爺爺連人帶框從車上扔了下來。老人艱難的從框裡爬出,元覺哭著把框子撿起來放回車上。

他父斥責道:這是晦氣之物,你拿它幹什麼?元覺說到:等你老了,我可以用這個框子裝你啊。其父大吃一驚氣憤地說:你怎麼能對自己的父親說這樣的話呢?元覺說:我這是跟你學的啊。其父萬分震驚,羞愧的把自己的父親重新接回了家中,從此悉心加以照料。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讓人終身受益的美德。生養人類的偉大母親就是」道「。我們要體貼它,領悟它,在我們成長壯大的同時,需要把我們自身積聚的能量回報社會,回報自然,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一定要趁早,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上天從來不會給任何人一次重來的機會,所以更應把握現在,及時行孝,不至於讓自己留下終身遺憾。

讀者朋友們,你們有多久沒及時行孝了?節後是否打算約雙親一起聚聚呢?

相關焦點

  •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孔子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歷朝歷代都提倡「孝道」,民風民俗更是「百善孝為先」。「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傳統文化之精髓。
  • 【節日祝福】感恩母親,及時行孝
    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意思,這就註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走一段路,走一段不長不遠的路。畢竟,子女之身是父母的分身,這是與生俱來、無庸置疑的。及時行孝,就是要勉勵自己勤奮和上進。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心裡向父母發過「孝」的宏願——這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願望當然是好的,可恰恰是這個好的願望讓我們誤以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頭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錦還鄉,就是要風光無限。
  • 及時行孝
    及時行孝,就是要懂得時間有限和珍貴。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機會常有,卻不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親情也是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還有,生命本身隱藏著不堪一擊的脆弱。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這就註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長不遠的路。倘若總是忙於功名利祿,忙於權勢尊位,而忽略了父母,遺忘了親人,也就真的「子欲養而親不待」了。
  • 平羅法院道德講堂講述「孝」的故事
    平羅法院道德講堂講述「孝」的故事 2020-12-14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德經,萬物發展成形的始肇
    上一講,老子講了出生入死,總結出了生死之徒,十之有三,也提出了善於養生的諸多益處,那麼這一章老子究竟,有什麼標新立異的精闢言論呢!我們來看一下其文內容,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 重陽敬老|關於贍養老人的典型案例,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10月25日,又逢重陽,一年一度孝老敬親的節日,一起來看看關於贍養老人的典型案例。01 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較多的人,可以適當分配給其遺產。「百善孝為先」,孝作為最基本的愛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遵守孝道,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作為子女,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老人給予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樣,作為父母,也應當是整個家庭的精神支柱和典範,學會換位思考,給子女多一些的理解。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道德經》重在講敘「道」與「德(得)」之間的關係,並以深層哲理來規勸天下統治者處理好萬物、萬民的關係——對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實是天下之策的副產品。當然,這個副產品過於高級,最終已經讓人們淡忘了老子寫經的主要目的,並且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為道教的思想根源。
  • 感恩父母,及時行孝
    人道是,父母之恩,恩比高山;父母之愛,愛如大海。的確,父母之愛,從不用語言來體現,而用心血來澆灌。難道,我們沒有看到:媽媽的皺紋深了,爸爸的兩鬃白了,他們在為誰焦慮擔憂?是誰偷走了他們也曾青春亮麗的容顏?媽媽的手粗了,爸爸的腰彎了,他們在為誰奔波蕩碌?又是誰壓垮了他們也曾瀟灑挺拔的身姿?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之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什麼是孝,我們又該如何去傳承!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千百年來的話題!什麼是孝?怎麼樣才算是孝?首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天經地義的責任!孝也分為三種:小孝,中孝和大孝!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作為一個普通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有多忙,常回家看看,常常打問題問候,在家的時候多幫忙做些家務,陪著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就算是孝!不說一定要在物質方面提供幫助,但是一定要在精神上面更多的慰藉!
  • 孝,就要對長者和顏悅色
    而孝道更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更是中國儒家傳統文化排在第一位的核心美德。百善孝為先,百行德為首。千百年來,「孝」道伴隨著我們中國人一路走來,溶入文化,生活,建築,甚至血液,基因中,代代相傳,愈久彌新。
  • 《新解道德經》:萬物為芻狗,還有什麼可戀棧的呢?
    白話:天地不刻意表現仁愛之心,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榮枯;聖人也不特別偏愛,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自行興亡。天與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啊!裡面雖然虛空,卻使用不完;拉動起來,風卻能源源不斷。過多言說,反而會讓定數走到盡頭,還不如守住虛空的狀態。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三種德行,福最大!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想得越多,越算計,反而會越為生活所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事事算計最終葬送性命,簡簡單單的劉姥姥,反而結局最好。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