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握固內練之秘——神凝、鬆柔、調息

2020-12-18 太極武學傳承

太極拳練什麼?「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修煉精、氣、神三寶乃內練。神凝、鬆柔、調息則是達到內練之學習要秘。

一、神凝:上懸神氣貫頂,管住口、耳、眼、鼻、舌。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特色強調的練內。《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觀蜉遊雖微,也在道中。

太極拳初學最難管住自己的,也就是眼、耳、口。心難靜,易受幹擾,太極拳要求似聽非聽,似看非看,口微閉合,此態勢貫徹於整套拳架,固守神意,蓄能儲精養氣,是太極拳內練的主題。固守此三者,不讓其與外界幹擾相通,外不入內,內自不出,耳多聽則搖精,目多視則勞神,口多言則損津,佛學所謂聲色皆是自損。

二、鬆柔:觀佛門雕塑,端立端坐,莊嚴肅穆,端莊慈祥,體態鬆柔,佇觀端祥。

《丹經》:「大道以虛靜為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上」。此中「虛」即鬆柔之意。老子論鬆柔有「致虛極,守靜篤」「骨弱筋柔」「柔弱處上」「柔之勝剛」等理論。

道家原理源於《易經》,《易經》之「易」則為陰陽變化論。太極拳是陰消陽長,剛柔相濟的拳術,所以說鬆柔則是太極拳的靈魂。你不知鬆柔,如何理解陰陽,又何以掌握虛實。所以學拳之初我們就要貫徹鬆柔的理論,按照太極陰陽之說和太極拳鬆柔之特性堅持修煉。鬆柔學是太極拳理法學的過程,它貫穿於我們學拳的每一個階段。

三、調息:油然而生靜寂,自我呼吸之間,當下就有屏息深長。

《調息訣》:「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愈調,真息往來,呼吸之機,自能奪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謂息之歸根,命之蒂也。一念澄明,常惺常寂,範圍三教之宗,吾儒謂之燕息,佛氏謂之反息,老氏謂之踵息,造化闔關之機也,以此證學,亦以此維生。了此便為證上徵下之道。」天下生物物種之息,自然之道也。

《莊子》:「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太極拳漫步練架行拳調息自在自然「深深」。《大道指要·道言淺近說》:「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因此習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任息自調,行拳過程只要守靜,雜念摒棄,自然心靜調息。

習練神凝、鬆柔繼而調息,調息而練氣,修煉太極拳自然是「氣以直養」。「道者,氣也。保氣者得道,得道者長存」。

老子說:「能嬰兒乎!」覺悟維生的真性。這就是常寂中獲取的覺醒的智慧。面對信息化的現代,最難得進入的是心地純樸,心靜如水的常惺常寂,所以有人說:「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我們的健康要遠離浮躁汙染的世態,自己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得去參悟什麼是神凝、鬆柔、調息。

太極拳如琴,弦太緊則會崩斷,弦太松則不出正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的根本。這不是一味執著一蹴而就的事,留一點清虛寂靜的時空揣摸行拳,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慢練太極拳的入道之門。

相關焦點

  • 撞牆功又稱虎背功,為楊式太極拳之傳
    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撞牆功又名靠山功,也叫虎背功,簡稱撞牆。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觀世音菩薩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慈航一、傳心開悟法。持咒練拳法就是前輩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持大悲咒和藥師咒演練太極長拳和十三勢。大悲咒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太極拳知人而不為人知,挨何處何處可擊,出手不見手,滿身都是手,實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武林之示現,故走架時持咒自有妙應,直接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功力增長迅速。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
    現在一練站樁就練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樣。你練得腿直哆嗦,好像有功夫了,可是這和太極拳沒有關係。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和你站大馬步樁有什麼關係?你那樣練,長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這個力量推手的時候可不好使,它不「靈」。因此,方法錯了,弄一輩子也弄不出來。
  • 無極樁功:太極拳的秘功
    這是太極拳與其他內家拳的大差別所在。不知道這一點,功夫依然進步,只是你說你練的是太極拳,實際上卻是別的什麼。當然,別的內家拳,一旦悟透關節,能夠破除心意,立即也就會了太極拳,尤其是個中高明者。太極拳真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結晶。可惜能真正體會個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練太極,就會發現太極不只是一項運動,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園裡大部份人練的與其說是太極,不如說是體操。太極拳其實質是「活樁」。正確的呼吸是進入真太極的鑰匙。靜樁時能進行正確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活樁」。
  • 握固
    《黃帝內經》就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之說。人體內本身就有一個避虛邪賊風,一個拒絕病毒的開關。道醫本來沒有「病毒」之說,《黃帝內經》也只是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個開關,我們在嬰兒時期就運用純熟了,就是----握固。《道德經》裡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的真氣專而不散,所以無所畏懼。
  • 護身咒及護身拳(握固)之功用
    那麼道家,後來密教,練劍仙一道白光,練劍的乃到練掌心雷打出去,哎呀!告訴你,都是準提咒,護身印,護身咒。念滿幾百萬遍以後,就有這個功力啊!破一切魔障。所以小說上寫的掌心雷,就是這樣放出去,可不要害人,你不要看到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我們說李傳洪有天晚上,說是在山上睡,睡到半夜,給這個鬼朋友吵的太厲害了,啊!聲音很討厭,很可怕。
  • 學練太極拳,一般人學姿勢,聰明人都這樣學……
    學練太極拳,掌握規律非常重要。 (一)掌握規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2、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3、運勁要有摺疊,進退要有轉換。進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為旗杆,手為旗幟。
  • 第680期:鄭子太極拳的拳理與運動法則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會冠上「鄭子」之名,並非為矜奇立異。可從自序上:「今者,澄師已歸道山。……因罄舉所秘,筆諸於書」,發現端倪。鄭子個性保守,謹尊師承並恪守武術傳統。但他又是極端聰慧的才子,能發人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所以,他除因機緣得到楊澄甫的精微口訣外;也以他的智慧來剖析楊式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和學練楊式太極拳的法則。
  • 練太極,主要不是練拳腳功夫,而是練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
    太極,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曲中求直。剛柔相濟,虛懷若谷,是太極拳的品格,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品格。氣遍周身,如九曲行珠。內勁磅礴,如大海浩瀚。輕靈流暢,如綠柳回燕。在太極的世界裡,構建的一個人內心最真實、最純淨的生活哲學。
  • 觸人如放電,太極拳的松功
    內勁為太極拳第一門檻,若搭手不能控人,說明所練內容絕非太極拳。練太極內功很快即可祛病強身、筋強骨壯、內勁貫通、周身一氣。
  • 太極拳習練 | 一身備五弓,身似弓身勁似箭
    上下之弓是指"身弓"(軀幹),四旁之弓是指"臂弓"(兩條胳膊)和"腿弓"(兩條腿),把它們合起來就成了"五張弓"。太極拳的發力講究「一身備五弓」,在陳、武兩式太極拳的口授訣竅中,全身整體勁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正所謂「身似弓身勁如箭」,「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 金庸曾說:「練太極,主要不是練拳腳功夫,而是練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
    太極,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曲中求直。剛柔相濟,虛懷若谷,是太極拳的品格,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形式雖緩慢、鬆柔、寧靜,但練習時確能感受到一種內在的能量、氣息從細膩的外在肢體組織,到深層的五臟六腑,功能滲透到骨縫關節,在鬆柔中讓身體漸漸鬆軟,節節鬆開。仿佛一縷陽光照亮體內所有的關節,在這份鬆柔中感受到從身體的深層,慢慢的滲出汗珠。
  • 太極拳就是練氣功的拳術,毋庸置疑
    編者在上篇《練太極拳,是在練內氣功嗎》一文中,把修煉太極拳的行氣運氣規則方法與內養功也就是養氣功兩者作了比較,編者認為練太極拳之內氣與練習內養功之內氣,其練習的結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兩者都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都能夠防病治病,都具有健康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很明確地指出了,練太極拳其實也是在內氣功
  • 簡單易學的易筋經,坐著就能練的傳統秘籍,附詳細呼吸秘法
    易筋經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眾多的版本,各門各派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易筋經功法。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什麼樣版本的易筋經,都有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強身健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的物質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而易筋經源自古老的導引術。
  • 田兆麟談習練太極拳順序及經歷
    其於房事亦然,練至精氣神充足時,反不思念,或稍有動心,所謂「精足不思淫」者是。      或問曰:然則練太極拳者究竟可否行房事?曰:非不可,因吾人既非六根清淨,豈能無之。惟壯年身強者當節,老年體弱者當絕。而壯者、強者,在練功新陳相替身體過疲之時不能,在練拳後廿四小時內亦不能,反之房事後二日內,又不可練習拳術,否則有損氣血(習少林拳者大都為前三後四)。
  • 太極拳修煉的階段知多少
    太極拳修煉是分階段的,太極功夫也是分層次的。有人說練太極拳分五個層次,太多了,我就分三個階段,即一是打基礎階段,二是練出松沉階段,三是修煉出輕靈的階段。    《太極拳論》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說明太極拳功夫的修煉有三個階段,即著熟、懂勁、神明。
  • 太極拳三大基本功,練得越早,進步越快!
    頭腦要靜,身體要松,這是太極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不松不靜,全身緊張、僵硬,是練不好太極拳的。但是人們由於長期養成的習慣,往往大腦靜不下來,身體松不下來,精神不能集中,氣血不能暢通,這些無論對技擊還是對健身都十分不利,因此要想練好太極拳,就要在松靜上下一番工夫。怎樣練松靜的功夫呢?這就要「入靜」,基本方法是打坐。坐在一個高度適當的座位上,兩腳放平,把束縛身體的物品儘量放開,頭正項直、微微上領,身體坐正、坐直,雙手平放在膝蓋上,全身放鬆。
  • 太極拳: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對此有過精闢的論述:「世人不知,皆以為柔術,殊不知用功以來,千錘百鍊,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觀之,有似於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於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 練太極拳「三練三不練」 打出的拳更漂亮
    練本不練標「本」指的是本源、根本,即練元氣和下盤功夫。元氣為先天之根本,內氣之源。元氣充足,則五臟得養。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虛領頂勁,氣歸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落地生根;不離丹田練太極,就是以心為主宰,開合出入皆在丹田;想發時由內向外開,想合時,由外向丹田合;想發時發於丹田,想收時皆收入丹田。「標」是指以練身體某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及招法為主要目的的練習方法。馮志強先生強調:練意不練氣,練氣則滯,練力則斷,練意則通。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