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以「夫人」來尊稱她,一部以她為原型的傳記類電影《夫人》已經開始在世界範圍公映。和二十年前初次被軟禁時相比,她的祖國和人民也已發生顯著的改變。在緬甸人民的心裡,她就是希望與信念的源泉。人們對被稱為「緬甸曼德拉」的「完美囚徒」——翁山蘇姬,保持著不變的尊敬與愛戴。
然而,為了這一切,她付出的不止是自由和光陰,還有她生命中最為珍視的家庭與愛情!
前言
翁山蘇姬1945年出生於緬甸仰光,父親昂山將軍曾聯合日本人抗擊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又反抗日本人的侵略。1947年32歲時昂山被人暗殺,此時翁山蘇姬剛滿兩歲,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圖為昂山家的全家福,從左至右分別是:翁山蘇姬、母親、大哥、父親、二哥。
15歲那年,母親作為駐印度大使被派往新德裡,翁山蘇姬隨母親旅居印度,在一所女子學院讀書。圖為幼年的翁山蘇姬。
一見鍾情
1964年,翁山蘇姬被當外交官的母親送往牛津大學學習政治、哲學和經濟,在那裡,翁山蘇姬的監護人戈爾·布斯公爵介紹她與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牛津大學教授邁克·阿里斯認識。那時他還在達拉姆大學攻讀歷史,對於不丹也很感興趣。他發現翁山蘇姬正是自己對於東方之愛的浪漫化身。在麥可·阿里斯看來,這是一個「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在不丹皚皚的雪山下,時任不丹皇室家庭教師的阿里斯向翁山蘇姬求婚。
他們於1972年在倫敦的切爾西婚姻登記處登記結婚。翁山蘇姬只給出了一個條件:只要她的祖國需要她,她必須回去。Michael同意了。
接下來的16年裡,翁山蘇姬升華了自己非凡的魅力成為一位完美主婦。在她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金出生以後,她又變成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她為孩子們精心準備聚會並製作美食的事跡眾人皆知。令她的諸多女權主義者朋友失望的是,她甚至堅持親手為丈夫熨燙襪子,親自整理房間。對於邁克·阿里斯和翁山蘇姬來說,這或許是他們生命中最快樂美好的一段時光。
1988年,翁山蘇姬的兒子已經分別12歲和14歲了。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她正跟丈夫在牛津的家中看書,突然來了一通電話,說她的母親中風了。
素季迅速飛回仰光,她覺得這事兒最多也就需要處理幾個星期,結果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動蕩不安的城市。一連串暴力反抗軍隊的事件讓國家陷入停滯。她在仰光醫院照顧母親時發現,病房裡滿是受傷的學生,有的還奄奄一息。當時任何公共集會都是非法的,於是醫院成了這場沒有領導人的革命的據點,「昂山將軍的女兒回來了」這個消息像草原上的野火一般在民間迅速擴散。
一個由學者組成的請願團體找到素季,請求她成為民主運動的領袖,她暫時允諾了,覺得一旦選舉結束,她就有時間再回牛津。僅僅在兩個月前,她還是個盡職盡責的家庭主婦,現在她卻已經一躍成為反對緬甸軍政府野蠻統治的起義領袖。
因愛之名,不離不棄
而在英格蘭這邊,麥可只能通過收聽新聞,焦慮地獲取關於素季一點一滴的信息:她在緬甸全國巡迴演講,她的人氣直線上升,她在大選前每走一步,都會受到軍政府的各種騷擾,很多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的黨員被逮捕,還遭受酷刑。麥可擔心素季會和她的父親一樣,遭到暗殺,這種恐懼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1989年翁山蘇姬被軍政府軟禁在家,麥可覺得這事僅有一點值得欣慰:她好歹可以平平安安的。
邁克·阿里斯開始轉換角色,在國際社會奔走,建立翁山蘇姬的國際形象,令緬甸軍政府不敢傷害她。同時他又謹小慎微,不讓自己的努力為世人所知。因為一旦翁山蘇姬成為新的民主運動領袖,軍政府便會揪住她嫁給外國人這一把柄。事實上,軍政府確實利用此事指控翁山蘇姬為民族叛徒,是英美新殖民策略的工具。
接下來的5年裡,兒子逐漸長大,翁山蘇姬仍被隔離軟禁。這期間邁克·阿里斯只獲得了兩次探視的機會。事實上,翁山蘇姬的這種軟禁非常特殊,因為她可以在任何時間要求被送往機場,重返英國,只要她接受被驅逐出國的命運。但是他們夫婦完全沒有考慮過她走這一步。作為歷史學者的邁克·阿里斯清楚地意識到妻子的事業已成為歷史演進的一部分。在家裡,他擺弄著素季返回緬甸之前閱讀的書籍,他用素季獲得的各種獎狀裝飾牆壁,包括199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他的臥床上方,懸掛著翁山蘇姬的一副巨大的照片。
世間事豈能兩全,不負國家不負卿
1999年,邁克·阿里斯獲悉自己已經是癌症晚期。他電話告知了她這個壞消息,並立刻著手申請籤證赴緬甸,以便能親自跟她告別,但他的申請被緬甸軍政府拒絕,之後,他堅持申請了30多次,甚至包括教皇、柯林頓等在內的眾多名人也為他寫信請願,都統統沒用。最後,緬甸軍政府一位官員找到翁山蘇姬,告訴她可以跟丈夫告別,前提是她得回到牛津。
選擇祖國還是家庭?多年來一直困擾翁山蘇姬夫妻的分離問題,此刻竟成為了最後通牒。她無比抓狂,因為一旦她離開緬甸,將意味著永久放逐——他們多年來並肩作戰的成績將歸零。
當翁山蘇姬意識到自己此生再也無望見到丈夫邁克·阿里斯的時候,她穿上了他最愛的裙子,然後在頭上插一朵玫瑰花,只身前往英國駐緬甸大使館為丈夫錄製了一段訣別影像,告訴他,他的愛一直以來都是自己的精神支柱。這段影像後來被偷運出境,可惜等它送到英國時,邁克·阿里斯已經去世兩天了。
1999年,翁山蘇姬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家庭的分離,是我爭取一個自由的緬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本文並非老查原創,摘自《東西南北》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