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點兒啥:中印邊界最大爭議,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是怎麼來的?

2020-12-2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大包 董佳寧】

各位好,我是董佳寧。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衝突不斷,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我儘量把重點講清楚。中印邊界的爭議地區,有三段。西段主要是阿克塞欽地區,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裡,接近兩個北京,中國擁有實際控制權。「阿克賽欽」這個詞,由突厥語音譯。「阿克賽」意為「白石灘」,「欽」解釋有兩個:一個是山口;另一個是「中國」。這是由新疆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清朝雍正時,在此設立拓置局管轄。印度人為什麼不接受呢,這就要歸結到英國了。

1865年,英國派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詹森潛入南疆,繪製了一條邊界線,詹森線,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近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劃給英屬印度。偷偷幹的,沒有知會清政府。印度不滿的依據,就是詹森線。但後來,在1898年,英國提出一種劃界方案,馬繼業-竇訥樂線(Macartney-MacDonald Line),是將阿克賽欽劃給清政府的。馬繼業(George Macartney)是英國駐喀什總領事,竇訥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是英國駐大清國公使。清政府沒回應,英國視為默許。

可見,對於克什米爾東北部邊界,英國人有不同版本的想法。事實上,中國不僅對阿克賽欽有不容爭議的主權,阿克賽欽西邊的拉達克地區,也是中國故土,應歸還中國。英國未經清政府同意,就佔領了原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拉達克,清朝以來,中國從未承認過,拉達克屬於外國。

中印邊界中段,共有四塊爭議地區,面積小些,共約2000多平方公裡。印度和中國各實際控制了一部分。東段,是中印邊界問題的痛點。爭議地區,中國稱之為藏南,印度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爭議領土約9萬平方公裡,比重慶還大。

1962年,中印打了一仗,中方大獲全勝,但主動撤退20公裡,印度又重新實際控制了該地區。因為是中國自衛反擊,是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我們表達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不會掉入某些國家為中國設置的泥潭和陷阱中,這樣華麗的全身而退,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更不要說,在「世界屋脊」這樣惡劣的地勢和氣候條件下,中國還創造了後勤補給的奇蹟。前面說的阿克賽欽地區,是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戰略意義重要,一寸一刻也不能讓,但藏南地區,我們還是有收放自如的空間,等待時機的。

藏南邊界爭議的歷史帳,還是要算到英國人頭上。辛亥革命爆發後,西藏發生驅漢事件,清朝官員與軍隊被驅逐。英國出兵藏南,直接佔領了達旺等地區。英國的動作,就是要把西藏從中國獨立出去。1913年10月,為了解決西藏問題,英國策劃了一次會談,參與方是民國政府、英國政府與西藏地區政府。談西藏問題,西藏地方代表是不用出席的,只有民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兩方出席就夠了,民國政府也是這樣要求的。但是英國政府先是狡辯,後是威脅,中方只得被迫同意西藏代表出席,但只能是「隨同商議」。

會談之前,英國提前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聯繫,讓夏扎提出一個很過分的要求,民國政府肯定會不同意,然後英國再以調停的姿態,從中搓合一個居中的條件。1913年10月,三方會談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召開,就是史上的西姆拉會議。西藏地區政府代表夏扎,一上來提出了一個荒謬得離譜的要求,就是西藏獨立,並且涉及的領土不單有西藏地區,還要包括青海全部,還沒完,還要有新疆、甘肅、四川及雲南的部分地區。

民國政府當然不能同意,這時英國出面調停了:英方談判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說呀,這樣,也不獨立了,中國對西藏擁有宗主權,但同時,西藏分為外藏和內藏,外藏實行自治,中國不得派駐軍隊。這就是企圖把西藏的一部分分裂出去,這個民國政府也同樣也不能接受。

參與西姆拉會議的三方,前後一共接觸過幾次,時間跨度9個月,沒有取得什麼共識,談判是無果而終的。可是就在此期間,1914年3月,英國人用心險惡,麥克馬洪與西藏噶廈政府在德裡,拋開民國政府,秘密接觸了一次。在這次接觸中,這兩方確認了一條線,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這條麥克馬洪線是什麼呢?就是把中印邊界的一段,向北挪了一100多公裡,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移到了山脊上。

這樣,門隅、珞隅、察隅等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到了印度,當時還是英屬印度。這條線,是根據一個英國間諜,叫弗雷德裡克•貝利(Fredrick Marsham Bailey)的測繪來的。貝利在1913年,偽裝成旅行者潛入西藏東南地區,以欺騙手段進行了半年多的秘密調查,測繪數據為「麥克馬洪線」的炮製,提供了重要參考。「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西藏地區政府也是不同意的,可是麥克馬洪說呀,你考慮考慮以後獨立的事,這是需要我們點頭和配合的,再說呢,將來咱們這條線還可以改麼,以後不滿意,可以再改點兒。就這樣,麥克馬洪連威脅帶哄騙,讓西藏地區政府同意了這個協議。

可是這個協議你們兩方再怎麼同意,都是無效的。這是繞開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民國政府的協議。可是民國政府十分孱弱,沒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強國,袁世凱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壓力,只能在內外藏範圍問題上與對方周旋。英國這時覺得等不下去了,1914年4月,麥克馬洪發出最後通牒:中國再不接受英方的所謂「調停約稿」,就宣布會議破裂,英國將直接與西藏訂立條約。中方代表陳貽範被嚇住了,在沒有上報中央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就對條約草案和附圖,進行了草籤。這份條約裡就包括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草籤」的內容傳回國內後,袁世凱政府當即電令陳貽範,立即聲明∶一、取消草籤。二、不承認麥克馬洪與西藏代表秘密籤訂的一切條約和文牘。歷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些文件的有效性、合法性。

這次籤約的文件是三無產品。中國不承認,那麼另外兩方呢?西藏地方代表,理論上只能在條約上附籤,不能和中、英代表平起平坐。麥克馬洪當時允諾了西藏地方政府許多要求,後來不能兌現,西藏地方政府也表示,那之前同意麥克馬洪線,也就不算數。而英國那邊呢,英國政府從未授權麥克馬洪,討論中印邊界問題和籤訂英藏雙邊條約,還一再指示麥克馬洪:如果中國拒絕,就不要同西藏籤訂雙邊條約。1914年7月,印度總督哈定明確指出:印度東北邊境問題不是西姆拉會議職責的一部分,麥克馬洪就這方面提出的觀點和建議,未得到印度政府的批准。另外,同地方政府單獨締約,割佔一國領土,這也是違背國際條約的。

麥克馬洪線,從1914年在非法條約上簽字後,在事實上也沒有生效,英屬印度當局的官方地圖也沒有修改,行政管理也沒有越過傳統分界線。這件事好像就這麼過去了,沒人再提了,大家就當無事發生過。可是二十多年之後,1935年一個偶然事件,讓麥克馬洪線從陰謀走向了現實。

當時是怎麼回事呢,1935年,英屬印度政府外交和政治部副秘書,奧拉夫•卡羅(Olaf Caroe),偶然發現了有關麥克馬洪線的文件,他如獲至寶,原來印度還有這麼一塊領土,於是開始拿這個大作文章。11月5日,英屬印度政府第一次提出了「麥克馬洪線」有效的觀點。卡羅提出,這事要做實啊,得需要點辦法。幾年前呀,就是1929年,我們出版過一套書,其實是一套條約合集,叫《艾奇遜條約集》,這個集子裡收納了英屬印度籤署的很多合約,是一個比較正式的出版物啊,但是這個集子裡沒有收錄有關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的內容。我們呀可以在其中一卷裡加上這部分內容。

無恥的奧拉夫•卡羅,提出了篡改歷史,地圖開疆。同樣無恥的英國政府看到了卡羅的來信,說哎這個人頭腦滿靈活的誒,可以改,我覺得這事能行。1936年7月,英國印度事務部批准了這個建議,但是要求,在公布條約時,力求避免不必要的宣揚,不要引起報刊和新聞機構對此出版物的注意。悄悄地改書,聲張地不要。1938年8月,英印政府偷偷出版了《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的偽版本,加入了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的內容。

這一卷其實在之前1929年已經出版過了,出版過了也好辦,英印政府進行了全面的收回和銷毀。原版本裡面不僅沒有西姆拉會議的任何文件,還特意在有關西藏的「紀事」中寫明:西姆拉會議的三邊條約,1914年草籤,但是中國政府不準其全權代表進行正式籤字。在新出的偽版本裡,這一段也被修改掉了。

首先發現英印政府在條約集裡作假的,就是中國學者李鐵錚。1950年代初,他當時在美國做學術研究,要撰寫一本有關西藏的著作,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了英印政府當年的作假。後來多名中外學者的研究,都印證了李鐵錚的發現。李鐵錚1906年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曾做過國民政府的外交官,新中國成立後到美國學習,主要研究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1964年回到祖國,任外交學院教授,後來任全國政協常委,1990年逝世。

印度獨立後,從尼赫魯政府開始,卻從幾個側面切入,認為從歷史、地理、習慣和傳統角度,麥克馬洪線是習慣線,傳統線。這有沒有道理呢?在東喜馬拉雅山南麓,自西向東的門隅(yú)、珞隅和察隅三部分,一直處於藏族文化的統治和影響之下。在藏語中,這三個地方,意思分別是:「低熱多樹的河谷地帶」、「南方地帶」和「雜人居住的地方」。當地人無論起源、語言、外貌、還是文化習慣,都不像印度人。他們和藏族一樣,是蒙古利亞人種,語言是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多用藏文、藏曆,宗教上是藏傳佛教。

印度政府又說,「麥克馬洪線」是根據自然地理特徵,先天決定的。遵循以喜馬拉雅山脈峰頂的分水嶺為界。因為是分水嶺原則,所以天然有效。這個說法對不對呢?首先,國家之間的邊界,當然應該是歷史自然形成的,不可能是僅憑地理構成。退一步說,就算按照「分水嶺原則」,「麥克馬洪線」是否符合呢?什麼是分水嶺,就是相鄰兩流域之間的山嶺,喜馬拉雅山根本不具備分水嶺的特點,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分水嶺,是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

印度政府為了自圓其說,只能重新定義分水嶺。說分水嶺是「分隔流入兩國河流的主要流量的山脊」,他們重新發明了地理學。這根本違反科學,當一條河流的流域,為兩國共有時,各自流量怎麼計算得出來呢?其實,同一條河流,有許多支流,支流之間也可以有許多分水嶺,「麥克馬洪線」只能說是任意走的,並沒有唯一確定的必然性。

印度政府只好繼續圓謊,說「麥克馬洪線」是沿山脊走的。問題是,喜馬拉雅山由許多山脊組成,並沒有一條山脊是獨一無二、連續不斷的。相反,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地理特徵,比「麥克馬洪線」更鮮明,平原中隆起的山如同城牆,清晰可辨。

中印邊界的爭議地區,歷史原因複雜,但歸根到底,主要是英國扮演的角色,造成了這一局面。不過,印度要在邊界地區惹事,也不會止步於這些歷史爭議。比如,即便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軍隊也曾多次越過。要知道,中印之間,還有唯一一段已經正式劃定的邊界,也就是錫金段,2017年6月,印軍以「不丹政府求助」為名,進入中印間本無爭議的洞朗地區,並和中國邊防部隊對峙71天。最近,先在錫金北部地區的納庫拉,後在拉達克地區的加勒萬河谷,印度又一再越過實控線,侵權挑釁,造成雙方衝突。

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都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和俄羅斯、越南等國的陸地邊界糾紛都陸續解決了,唯獨與印度的領土糾紛一直沒有進展。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當然與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從國父尼赫魯開始,印度人就說:「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但除了要關注印度現代化過程中,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我覺得,歷史也提醒我們,中印邊界問題,正因為涉及中國西藏問題而複雜,這是其特殊的地方,西藏問題,又歷來是西方國家經常打的一張牌。今天的節目,我們談到了阿克賽欽地區,談到藏南地區,麥克馬洪線的歷史,還有中國學者李鐵錚,希望能讓大家有一個了解。

如果你覺得本期視頻對你有用,有啟發,或者想與朋友討論,希望大家能轉發這條視頻,或者給一個三連,或者僅僅是給一個贊,舉手之勞就能激勵我們更賣力地做下去,這期還是想要30萬個贊。今天是6月18日,是個購物的日子,我也給大家抽一份大獎,就是《大秦帝國》套裝一套,中信出版社出的版本,而且是作者孫皓輝籤名版,格外地珍貴,專門送給我們觀察員的。《大秦帝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孫皓輝老師的一部巨著,連續劇也已經拍了三部。中信出版社的這一套一共是17本,我看到在購書網站上也有很大的優惠,五折也要299元。從這個視頻在B站上線的48小時內,使用我的邀請碼666購買觀察員的朋友,我會從中抽出一位,送出這份大禮。

觀察員是我們的會員頻道,不僅有小編製作新聞幕後的故事,還有更多新聞的背景分析。網頁端,訪問member.guancha.cn,手機上,各個應用市場搜索觀察者三個字,下載註冊後即可以購買。觀察員每年收費198元,使用我的專屬邀請碼666,可以立減10元,這樣每天相當於不到6毛錢,也暗合了我的邀請碼666。另外,今後我還會把我的一些短評,或者是日常的一些小知識,小思考,讀書心得,放在我的個人帳號上,微博、B站、抖音、今日頭條,都是@肝帝董佳寧,歡迎大家來關注我,我們可以在那裡日常互動和討論。好了,請大家幫忙點讚,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印邊界爭議有哪些
    該事件並非近日發生,但近日媒體公開報導,使得中印邊界問題再次成為熱點。關於中印邊界,很多人都知道兩國存在邊界爭議,但對詳情未必了解。我國與印度的邊界總長約2000公裡,存在領土爭議的土地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裡,比江蘇省或浙江省還大。這2000公裡的邊界分為西段、中段、錫金段、東段四段,兩國在西段、中段、東段上均有爭議領土。
  • 行攝印度----麥克馬洪線(1)
    最近中印的邊境衝突又上了頭條,說起中印的邊境糾紛,麥克馬洪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 回顧半個多世紀前的中印戰爭,這次中國必定再次打出國威!
    ,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抗美援朝戰爭之機,多次侵佔中國土地,造成中印邊境目前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爭議。從1961年起,特別是1962年6~10月,印軍進而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據點。在西段,印軍部署共5600餘人;在東段,印軍約1.6萬餘人。共集結了2.2萬餘人。9月~10月上旬,印軍不顧中國邊防部隊的勸阻和警告,連續進攻駐守在「麥克馬洪線」以北西藏山南地區擇撓橋和扯冬的中國邊防部隊,打死打傷47人。
  • 英國和英屬印度偽造「麥克馬洪線」,中國藏南丟失
    鄧達斯、奧卡拉漢返回後,提議將「戰略邊界」設在喀耗。最終,由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A.H.McMahon)確定的「戰略邊界」,把中印傳統邊界北移100餘英裡。麥克馬洪希望在中、英、藏三方代表出席的西姆拉會議上,軟硬兼施,誘騙中國政府承認這一「戰略邊界」。
  • 歷史上的兩次中印戰爭,印度差點被「滅國」了嗎?結局都怎麼樣了
    中印邊境之戰中印在歷史上是有著長期的歷史傳統交往友誼,兩國的地圖邊界線也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分。在英國殖民印度的時候,英屬印度殖民要求把侵略矛頭向中國的西南邊界和西北邊疆地區擴張。英印政府利用中印未正式劃定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並向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從而埋下了戰爭的禍根。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反擊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在東段,西藏邊防部隊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 中印邊境糾紛的由來,我們能收回藏南嗎?
    近期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讓中印邊境糾紛再次進入大家視線,我們很有必要搞清事情來龍去脈。糾紛地區怎麼產生的?本質是什麼?如何解決?我們從這幾方面分析,通俗易懂,歡迎關注和轉發。正文前先說中印衝突地區(老規矩,不喜歡的直接看第二部分)。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軍迷之自信,結果遭到痛打
    綜觀中印戰爭全過程,印度最有企圖並且最花力氣經營的是西段阿克塞欽方向,但雙方集中主力大打出手卻是從東段克節朗方向開始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答案並不複雜,這也是印度迷之自信造成的。
  • 英國一工廠發生巨大爆炸;中印防長將會面討論邊界...
    3丨中印防長將會面討論邊界問題?外交部回應9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導,今天在莫斯科舉行的上合組織有關活動期間,印度防長辛格將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會面。據稱雙方將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你能否證實並提供更多細節?
  • 印度尼赫魯:麥克馬洪線,不管地圖不地圖,這就是我們的邊界
    我們的地圖表明麥克馬洪線是我們的邊界,不管地圖不地圖,這就是我們的邊界。這個事實沒有變,我們堅持這條邊界,我們決不讓任何人越過這條邊界。—— 貢納爾·米達爾(Gunnar Myrdal)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午夜,當印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用尼赫魯的話來說——應運而生的時刻,印度的邊界也經歷了看不見的,但卻是深刻的變化。在印度獨立前,邊界是英國所關切的事情:英國的戰略家和政治家是根據英國的利害得失來看待印度次大陸的利益的。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印軍|新德裡|中國軍隊_網易新聞
    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中印1962年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用珍貴視頻和訪談資料為你講述,值得收藏.
    但昨天外交部突然發布了一個「文風極冷」的關於當前中印邊界爭端的立場文件。具體內容我就不分享了,相信大家在網上都看到了。因這份文件,已經持續一個多月的中印邊界對峙再度引起廣泛關注。關於這次對峙以及中印關係,坐觀君之前已分享多篇文章。先連結一下,以便大家集中閱讀或收藏,點擊即可跳轉閱讀:印度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對印度的地緣結構,你究竟了解多少?
  • 印媒:載13人的印度安-32運輸機在中印邊界地區失蹤
    報導還稱,這架運輸機最後一次與地面聯繫是在13時。「今日印度」表示,飛機是在起飛大約35分鐘後(與地面)失去了聯繫。「今日印度」稱,印度空軍目前已經部署所有可用資源來定位這架失蹤的飛機。
  • 中印戰爭印軍陣亡最高級別軍官,被白刃戰嚇跑路上斃命
    對此,大抵曾經發生的那一場中印戰爭無疑是最好的前車之鑑。中印戰爭印軍陣亡最高級別軍官,被白刃戰嚇跑路上斃命。雙方你追我趕之下,印度軍隊抵達一處河畔終於回過神來,以一堆亂石作為掩體,架上了輕機槍,展開了負隅頑抗。特遣隊並未因此畏懼,趁著印軍依舊手忙腳亂,第二排排長率領突擊隊果斷髮起了強攻,將反抗印軍悉數擊斃俘獲。另有寥寥幾名印軍趁亂涉河抵達對岸四散而逃,對此戰士們不再過度追擊。
  • 中印重兵壓境,加勒萬河谷成爭奪焦點!中印邊境衝突,會怎麼解決
    印度陸軍和外交部在新德裡時間星期二深夜證實,在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中,印軍的死亡數字從此前一天的3人增加到了20人。(圖源:谷歌)這次事件發生在緊張局勢升級之後,為中印邊境地區至少45年來發生的第一次致命衝突。印度為何死亡20人?
  • 中印空喀山口事件:對印自衛反擊戰前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
    20世紀50年代,擴張主義思想在印度國內盛行,印軍不斷在中印邊界地區製造事端以達到其對中國的領土要求,當時中國政府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態度很強硬,那就是寸土不讓,中印邊界衝突也愈演愈烈,終於在1959年10月21日,中印雙方在空喀山口地區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流血衝突,又稱空喀山口事件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國際秩序劇烈調整的時代窗口,回顧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互動過程並總結雙邊關係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探討南亞地緣格局演變背景下中印互動的發展演變態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